【摘要】明代嶺南地區(qū)經(jīng)濟較前代有所發(fā)展,但文化上的傳承與確認還有待來者。從目前翰林們留下的詩文集中,可以發(fā)現(xiàn)明代嶺南翰林試圖在文化上為嶺南地域文化構(gòu)建屬于自己的發(fā)展脈絡(luò)。他們自覺且不斷的追溯嶺南文化的精神和地域特色,以期找尋并構(gòu)建自身在嶺南地域文傳傳承脈絡(luò)中的地位和價值。
【關(guān)鍵詞】明代;翰林;嶺南;地域意識
在明代,以翰林為代表的嶺南文人群體,有著較前代更名明顯的地域意識,他們在反復(fù)駁斥前人關(guān)于嶺南地域雖山川秀美、可惜人才不逮的固化觀念的同時,通過追溯故鄉(xiāng)先賢事跡,試圖在精神和文化上定位嶺南文化的精神歸屬。
一、唐宋時期的嶺南地域文化意識
唐宋以前,嶺南屬于中原之外未開化的地域,在中原想象中,其地多瘴氣猛獸,其習俗與中原迥異,如唐人以“獠”譏稱包括嶺南人在內(nèi)的南人,帶有明顯的地域歧視。
對后世影響較大的,如唐代柳宗元關(guān)于嶺南山川之氣,獨鐘于物,不鐘于人的論述,見于《送詩人廖有方序》一文,文中稱:“交州多南金、珠璣、玳瑁、象犀,其產(chǎn)皆奇怪。至于草木亦殊異。吾嘗怪陽德之炳耀,獨發(fā)于紛葩瑰麗,而罕鐘乎人?!盵1]此篇贈序的初衷是夸贊詩人廖有方雖生于交州,卻是世間少有的文質(zhì)彬彬的杰出人才。序中提到的廖有方,與其說是以詩名,不如說是因詩歌《題旅櫬》中展現(xiàn)的替素不相識的旅人賣馬備棺瘞藏的義舉而被柳宗元欣賞。故也從側(cè)面反映出唐代以前,世人對于嶺南人才不逮的固化印象。
無獨有偶,韓愈在《送廖道士序》一文中,評價衡山以南的山水,“其水土之所生,神氣之所感,白金丹砂石英鐘乳桔柚之包,竹箭之美,千尋之名材,不能獨當也。意必有魁奇忠信才德之民生其間,而吾未見也”[2]。文章在對“其神必靈”的山川景物一番贊美之后,突然文意一轉(zhuǎn),“意必有魁奇忠信才德之民生其間,而吾未見也”,直言雖然此地物產(chǎn)豐富,但本應(yīng)受靈氣所感而產(chǎn)生的奇異杰出、忠信才德兼?zhèn)涞娜瞬?,卻沒有見到。此文雖主要是描寫郴州一帶的山川和人文,嶺南位于郴州更南的地域,其實際情況與文中所言相較,應(yīng)亦“不遑多讓”。
北宋曾鞏在《送李材叔知柳州序》中,亦言“其物產(chǎn)之美,果有荔子、龍眼、蕉、柑、橄欖,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屬,食有海之百物,累歲之酒醋,皆絕于天下”[3],文章在盛贊嶺南物產(chǎn)之富的同時,提出自己的困惑,“越與閩、蜀,始俱為夷,閩、蜀皆已變,而越獨尚陋,豈其俗不可更與?”3為何嶺南地區(qū)較同樣地處偏遠的閩、蜀,文化更加落后?曾鞏認為是缺少治教的原因,“蓋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進而發(fā)出感嘆“民之不幸也”。
南宋理學(xué)家朱熹在《瓊州知樂亭記》中言:“瓊管在中州西南萬里,鯨波浩蕩之外。其長吏常以領(lǐng)護島中四郡、鎮(zhèn)撫民夷為職,委寄甚重。然以其險且遠也,朝廷往往不暇擇人。冒而往者,意或私有所利,固不復(fù)知所謂承流宣化為何事。是以其地今為王土數(shù)百年,而舊俗未盡革?!盵4]此記為朱熹于淳熙九年(1182年)應(yīng)時任瓊州太守韓璧所請,為翻新州學(xué)之后建造的知樂亭作記。文中提到的“瓊管”在宋代是瓊州府的別稱,古時屬于廣義的嶺南地域范圍。北宋蘇轍在《補子瞻贈姜唐佐秀才》一詩中用“適從瓊管魚龍窟,秀出羊城翰墨場”[5]來激勵姜生,期望其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逐漸擺脫地域的限制,在仕途和文章中取得喜人的成績,為家鄉(xiāng)爭得榮耀。
故就整個嶺南地區(qū)而言,唐、宋兩代尚屬于文化落后之地,曾鞏、朱熹等人也均在文中分析了嶺南文化落后的原因,一是因為地處險遠荒僻之地,官者皆不欲久居;二是由于官吏任用不能精擇,僅僅將鎮(zhèn)撫民夷作為工作的重點,而忽視承宣教化之責。世人對嶺南地區(qū)缺乏人才的觀念一直普遍存在,本地的學(xué)子也深有同感,“其人蓋深恥之, 而未有以雪也”4。但其實在宋代,朝廷開始將學(xué)校制度推廣到嶺南等邊遠地區(qū),在州縣普遍修建學(xué)校,這種人才不逮的現(xiàn)象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改善。到了明代,隨著嶺南地區(qū)文化的發(fā)展,較前代人才輩出,一種自覺的地域推尊意識,在嶺南翰林群體中得以較集中的體現(xiàn)。
這種情況是隨著張九齡在玄宗朝的政治成功而開始發(fā)生轉(zhuǎn)變的,[6]隨著宋人提出“九齡風度”對張九齡在文學(xué)和政治兩方面才能的推崇和認可,其影響則日益廣大。[7]據(jù)《舊唐書?職官志?翰林院》載:“玄宗即位,張說、陸堅、張九齡、徐安貞、張垍等,召入禁中,謂之翰林待詔?!盵8]自唐玄宗即位后,經(jīng)常引弘文館、集賢院學(xué)士參政、草詔,張九齡位列其間,被稱為翰林待招。但這種臨時性的差遣漸漸無法滿足日益繁雜的政務(wù)需要,此后特別選拔朝廷有詞藝學(xué)識的人擔任翰林供奉之職,其中就有嶺南曲江張九齡。后將翰林供奉改稱學(xué)士,使專內(nèi)命。張九齡作為詞藝學(xué)識俱佳者入選,是唐代嶺南文人的自豪,也是嶺南地區(qū)較早能在政治和文化上與中原人士進行平等對話的首選人物。但在后人理想中文學(xué)與政治皆有成就的典型畢竟是特例,在當時嶺南地域并未出現(xiàn)一批足以被后世銘記的杰出文人。
雖然張九齡一人不足以在唐宋時期完全扭轉(zhuǎn)時人對于嶺南地區(qū)的固有認識,但張九齡卻成為后來明代翰林構(gòu)建地域文脈的樞紐。
二、張九齡與明代嶺南翰林的文脈建構(gòu)
對于張九齡在嶺南文脈中的地位推崇最力的,要屬同為翰林的嶺南人丘濬。丘濬(1420-1495年),字仲琛,廣東瓊州人,累官至文淵閣大學(xué)士。景泰五年(1454年)以二甲第一名考取進士,同年三月選館庶吉士,散館后入翰林院。除1469年至1473年服喪離職外,一直在翰林院供職,時間先后長達二十五年。丘濬為明代前期嶺南翰林聲名最卓著者,而其身上體現(xiàn)的地域意識也尤其明顯。
丘濬極力闡揚張九齡的文章道德人品,是在明代地域之風盛行的環(huán)境下,以應(yīng)對其它地域的挑戰(zhàn),以回應(yīng)一種潛在的對于自我身份認同的危機感。邱濬在為宋代名臣余靖《武溪集》作序時感嘆:“予家?guī)X表極南之徼,自少有志慕二公之高風,每恨其文不行于世”[9]。文中的“二公”指嶺南文化史上的兩位杰出人物——唐代的張文獻公(九齡)和宋代的宋余襄公(靖)。前者以《曲江》名其集,后者以《武溪》名之,二水均為嶺南地域的代表性河流。河水蜿蜒,寄托著張、余二人對故鄉(xiāng)的深厚情誼。而同為嶺南翰林的邱濬,也正由此故鄉(xiāng)山水而引發(fā)一番感慨,“予嘗怪柳子厚(宗元)謂嶺南山川之氣,獨鐘于物,不鐘于人。曾南豐氏(即曾鞏)亦謂越之道路易于閩、蜀,而人才不逮”[10]。文中先舉出柳宗元“嶺南山川之氣,獨鐘于物,不鐘于人”和曾鞏越之“人才不逮”的相關(guān)論斷;進而有意識的反駁二人的說法,“然則二子之言果可信乎?史冊所載嶺南人才固若落落,間有一二,率皆秉忠貞、礪名節(jié)。求其所謂巧宦佞幸者,蓋絕書也。世之人因二子之言,往往輕吾越產(chǎn)”[11]。丘濬以人才的質(zhì)量和高度來否定駁斥前人對于嶺南不產(chǎn)人才的看法,一定程度上其實肯定了人才不夠興盛的事實,但賴有張九齡的存在,才能使得嶺南翰林在尋找自己的地域精神脈絡(luò)時,能夠有所依歸。
在其他文章中,邱濬也多次重申自己對前人評價嶺南“人才不逮”等固化觀念的不認同,以期通過自己的文章影響,重新構(gòu)建嶺南文化的歷史地位。在《張文獻公〈曲江集〉序》中直言:“唐相張文獻公,嶺南第一流人物也。嗟乎!公之人物,豈但超出嶺南而已哉!蓋自三代以至于唐,人才之生,盛于江北。開元、天寶以前,南士未有以科第顯者,而公(張九齡)首以道侔伊呂科進;未有以詞翰顯者,而公首掌制誥內(nèi)供奉;未有以相業(yè)顯者,而公首相玄宗。……由是以觀,公非但超出嶺南,蓋江以南第一流人物也。公之風度先知見重于玄宗,氣節(jié)功業(yè)著在信史,播揚于天下后世。唐三百年賢相,前稱房(玄齡)杜(如晦),后稱姚(崇)宋(璟)。胡明仲謂,姚非宋比??膳c宋齊名者,公也。由是以觀,公又非但超出江南,乃有唐一代第一流人物也?!盵12]邱濬通過論述張九齡在事功、文章、學(xué)識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均高于同時代人,故將其視為“嶺南第一流人物”、“江以南第一流人物”、“有唐一代第一流人物”,其論說層層推進,文章氣勢跌宕,盡顯邱濬眼中嶺南人物的風流氣韻。在《唐丞相張文獻公開鑿大庾嶺碑陰記》一文中,邱濬再次以唐代名相張九齡為嶺南士人正名,“自公(張九齡)生后,大庾以南,山川燁燁有光氣,士生是邦,北仕于中州,不為海內(nèi)士大夫所鄙夷者,以公也”[13]。身為翰林的丘濬,毫不掩飾自己對于這位翰林前輩——開“大庾以南”文化風氣之先——的仰慕之情。
在《贈增城吳君澮榮登進士第序》中:“唐三百年間,南士登宰輔者才一二人,而嶺海之間得三人焉。說者乃謂山川之氣,獨鐘于物,不鐘于人,不亦誣乎!”[14]文中舉出南方士子登第者中的第一位狀元——唐大中年間嶺南人莫宣卿,以及唐三百年間嶺南得登宰輔者三人,再次用事實反駁柳宗元在《送詩人廖有方序》中的論斷。又如《送梁弘道教諭序》一文,邱濬再次盛贊張九齡,“公之風度德業(yè),非獨嶺南士所間,有唐三百年來,中州人士亦不多見焉”[15]。進而論及當世(明代)嶺南文化之接續(xù)與傳承,今之世“衣冠禮樂,蓋彬彬然與中州等矣。求其一人德業(yè)風度如公者,雖不可得,然其間服章縫學(xué)周、孔者,在在而有。豈所謂扶輿清淑之氣在古專鐘于一人,今則分而散于眾歟!”到了明代,嶺南地域的各種典章禮儀,文質(zhì)兼?zhèn)?,已與中原相差無幾。雖然就個人的德業(yè)成就而言,尚不能與唐代張九齡相比;但是在學(xué)問和事功上取得成就者,卻大有人在。
為了追溯嶺南地域的文化傳承,邱濬先后用了數(shù)十年時間訪尋張九齡的《曲江集》、余靖的《武溪集》,并利用翰林學(xué)士的特殊身份,將內(nèi)閣書庫中保存的二書抄出,交付韶州官府刊刻,二集才得以為世人所見。用邱濬自己的話說,“蓋假公之文獻以徵吾之言,且用以為越之人士解嘲云”[16],即借余靖《武溪集》的刊刻,來證明此前嶺南地域不僅出過人才,更出過像張九齡、余靖般的國家第一流人才。丘濬坦言自己從小就仰慕“二公之高風”,其一生勤勉于著述,代表作《大學(xué)衍義補》,內(nèi)容豐富,涉及面廣,成為當時統(tǒng)治階級“治國平天下”之要義,丘濬也因此被稱為“中興賢輔”“理學(xué)名臣”。在文學(xué)方面,可將其視為臺閣體后期的大家,強調(diào)文學(xué)的載道致用之功,主張平易正大的文風,對臺閣后期“漸成啴緩之音”的弊病進行改良。無論是文章還是事功,某種程度上都可視為對唐代翰林先賢的自覺繼承。
另一位極丘濬之后,極有地域意識的翰林,則是黃佐。黃佐(1490-1566)字才伯,號泰泉。廣東香山(今中山)人。少時以奇雋知名。學(xué)問淵博,貫通今古。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登進士第,選庶吉士。次年散館授編修,入翰林。因與大學(xué)士夏言所論不合,辭歸鄉(xiāng)中,改景泰寺為泰泉書院,日與諸生講學(xué),人稱泰泉先生?!澳蠄@后五先生”多出其門下,與丘濬、陳獻章合稱明代廣東三大學(xué)者。黃佐是繼邱濬之后,嶺南地域出現(xiàn)的另一位有影響的明代翰林,同時在地域意識方面,較邱濬而言,也不遑多讓。
黃佐在《詩人邵謁傳》中,大致梳理過嶺南詩文發(fā)展的脈絡(luò):“五嶺以南當開元盛時,以詩文鳴者,曲江公張九齡一人而已?!笫浪浱圃娨詡髡?,獨謁與曲江公巋然并傳。”[17]黃佐將嶺南詩文的大家上溯至唐代開元時期的張九齡,為體現(xiàn)嶺南人才濟濟,進而推出晚唐的邵謁和廖有方二人。廖有方其人,前文已有論述,柳宗元在《送詩人廖有方序》中極稱之。此處黃佐提及了另一位與張九齡一同有唐詩傳世的嶺南詩人——邵謁,其詩歌內(nèi)容豐富,以五古見長,后人評價其詩風“洗剝到極凈極真”[18],即不用過多彩飾的語言和修辭手法,用樸實的真摯情感來感動讀者。黃佐標舉張、邵二人,并言“然則嶺南詩人如有方(廖有方)而不傳者,不知凡幾,而可謂粵無人哉 ?”[19]嶺南詩人像廖有方這樣的義士,卻聲名不傳者,不知有多少人,所以怎么能說嶺南地區(qū)沒有人才呢?“使宗元見之,當何如而貴之也”,此處更是直接提到了柳宗元,黃佐認為如果柳宗元能夠得見邵謁的詩歌,應(yīng)當會覺得十分可貴吧。
黃佐在編輯《廣東通志》時言:“韶本荊州裔土,氣習大抵與郴、桂相類。張曲江(九齡)、余武溪(靖)以杰出之才,前后振起頹靡。故宋朱熹《濂溪祠記》謂韶故名邦,士多愿愨,可與進于道者,蓋有張九齡、余靖之遺風焉?!盵20]韶州本是荊州以南的邊遠貧瘠之地,士人氣習與郴、桂等地相近,張九齡、余靖憑借個人杰出的才能,先后振興了此地文化。朱熹曾說韶州是有歷史的地方,此地多誠實樸實之士,可以授其道學(xué),以繼承張、余二人的遺風。
黃佐的詩文見于《泰泉集》,其詩歌風格,雄偉奇麗,壯浪恣肆,因有“粵中昌黎(韓愈)”之稱。明代顧起綸《國雅品》評黃佐的詩歌:“譬之龍躍懸河,鳳鳴阿閣,輝映高絕……并得開元風格,大歷情興,足以接武曲江,追駕嶺表矣?!盵21]顧氏認為黃佐之詩可以接續(xù)前代張九齡,是嶺南詩歌的佼佼者。清代朱彝尊在《明詩綜》中,將黃佐目為嶺南詩派的領(lǐng)袖,稱其對嶺南詩派的振興功不可沒。黃佐是繼丘濬之后,又一位以翰林身份主動追溯嶺南文脈并希冀振之者。
與黃佐同時的,還有倫以亮和倫以訓(xùn)兄弟。倫以諒(1494-?),字彥周,狀元倫文敘(1467-1513年)長子。明正德十五年( 1520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監(jiān)察御史,官至南京通政司右參議,著有《右溪集》。倫以諒出身翰林世家,其父親倫文敘,從小家境貧寒,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弘治十二年(1499)考中狀元,授修撰,入翰林。正德八年(1513)秋,出任應(yīng)天試主考官,歸途病卒,官終翰林侍講兼右春坊右諭德。倫以諒的二弟倫以訓(xùn)(1497-1540年),正德十二年(1517)會試第一名,殿試高中榜眼,授編修,入翰林,官至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其三弟倫以詵也考中進士,自此倫氏家族在當?shù)爻蔀槊勒?,皇帝御賜“中原第一家”的稱號,倫氏族人在祠堂門前撰對聯(lián)“文章四海無雙士,翰院中原第一家”。
倫以諒在霍韜《霍文敏公文集序》中言:“昔韓昌黎送廖道士,嘆嶺南瑰犖奇?zhèn)ブ畾?,不鐘于人而鐘于物,一或有之,又出于異端方外之徒。今觀公以明沛之識、弘博之學(xué)、峭崛之氣、昌大之才,舉天下而鼓舞之,殆山川間氣象靈炳之所發(fā)泄而鐘焉者也。”[22]倫以諒對前文提及的韓愈《送廖道士序》一文中評價嶺南地域“鐘物不鐘人”給予反駁。倫以諒坦言歷史上或曾有之,但今日之嶺南卻大不相同,山水間的靈秀之氣孕育了此地的杰出人才。故其詩文中多有對家鄉(xiāng)山水的贊美,如《登粵秀山》《春日游西樵集古》《海珠寺》等等。二弟倫以訓(xùn)在《重修??悼h儒學(xué)記》中論及嶺南山海地域之獨特時言:“(雷廉)是為山海之隩區(qū)。吾聞巨溟神岳之所鐘,必有殊尤杰特之產(chǎn),茲吾有望乎??狄病!盵23]以期此地蘊藏的人才,也能如奇?zhèn)サ纳胶V惨话?。同時指出“希賢希圣,是在夫人之立志,與其躬行心得,未聞必以河洛為興道之源,亦未聞必近河洛而后可為鄒魯”24,此處“河洛”用來指代自古延續(xù)至今的中原地域的核心文化區(qū)域,而地處偏遠的嶺南地域,士人通過“立志”和“躬行”,亦可以走出自己的“賢”和“圣”。身為翰林的倫以訓(xùn),通過文章為家鄉(xiāng)的士人正名,同時激勵他們擺脫地域文化落后的固化觀念。結(jié)合倫氏家族自身的經(jīng)歷及取得的成績,這種說法似乎十分令人信服。
三、余論
明代翰林對張九齡與嶺南文脈的論述,重構(gòu)了嶺南的地域傳統(tǒng),使得明清嶺南士子有了精神上的坐標,而作為翰林的嶺南士子,也可在與其他地域的比較重獲得認同感而獲得自信,進而逐漸擺脫嶺南文化落后的印象,這對明清以來,尤其是近代中國歷史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明代翰林鐘芳在《瓊州府學(xué)科目題名記》中嘗試總結(jié)嶺南地域文化的演進與明代人才之盛的原因:“自唐以前學(xué)校之政未立,造士之方多闕,雖有魁奇忠信之質(zhì),亦皆淪胥于夷,無以自見。昔人謂陽德炳耀,獨發(fā)于紛葩瑰麗,而罕鐘乎人,豈其然哉?” 大體而言,唐代以前學(xué)校教育在嶺南地域的缺失,是主要原因之一。雖有奇?zhèn)ブ倚胖?,但其名聲不能夠彰顯?!八闻d始建學(xué)校,間雖一二顯自科第,然皆江左偏安之后,獵俊彥以收士心,非合藝于天下而角之者也?!?5到了宋代,地方開始重視教育、興建學(xué)校,其間有一二人因為科舉而顯揚,但有部分原因是統(tǒng)治者出于安撫南方士子的政治需要而給予的政治恩惠。明代,“國朝洪武十七年(1384)甲子初,初入午會十一運陽德昌融之候,而瓊士捷京闈、登會選者,繩繩有人,合南北之士褎然與之頡頑,無少貶焉。自是而位省部,躋臺閣,瓊之名與曲江比隆,蓋非偶然之故矣?!?5自洪武十七年頒行的“科舉成式”以來,以嶺南地區(qū)的瓊州府為例,人才輩出,其杰出者甚至可以與北方之士不相上下。更有任職省部,乃至出任臺閣者,使瓊州地域的聲名遠播。至此前人所謂“陽德炳耀,獨發(fā)于紛葩瑰麗,而罕鐘乎人”的論斷已非嶺南文化的現(xiàn)狀了。
隨著明代嶺南地區(qū)文化的發(fā)展,以丘濬、黃佐、倫氏兄弟為例,嶺南地區(qū)的翰林影響力逐漸輻射全國,相伴而生的是地域推尊意識的彰顯。翰林們通過不斷的駁斥唐代關(guān)于“嶺南山川之氣獨鐘于物,不鐘于人”的固化的觀念,并用嶺南人才在明代迭出的事實,在思想和文化上為嶺南文化爭取一席之地。
注釋:
1.柳宗元,《送詩人廖有方序》,《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661頁。
2.韓愈,《送廖道士序》,《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86頁。
3.曾鞏,《曾鞏集》,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20年,第172頁。
4.朱熹,《瓊州知樂亭記》,《朱子大全》卷七十九,上海:中華書局,四部備要單行本。
5.蘇轍,《補子瞻贈姜唐佐秀才》,《蘇轍集》(下),第800頁。
6.王承文,《唐代北方家族與嶺南地域文化意象嬗變論略》,《敦煌吐魯番文書與中古史研究——朱雷先生八秩榮誕祝壽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5月版,第196-223頁。
7.馬東瑤,《論宋人對“九齡風度”的接受》,《文學(xué)遺產(chǎn)》,2010年,第五期。
8.《舊唐書》,卷四十三,志第二十三。
9.邱濬,《武溪集序》,《邱濬集》,??冢汉D铣霭嫔?,2006年,第4022頁。
10.柳宗元、曾鞏的原文表述,分別詳見前文《送詩人廖有方序》《送李材叔知柳州序》二序,此處邱濬表述與原文稍有不同。
11.邱濬,《武溪集序》,《邱濬集》,??冢汉D铣霭嫔纾?006年,第4022頁。
12.邱濬,《張文獻公〈曲江集〉序》,《邱濬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第4021頁。
13.邱濬,《唐丞相張文獻公開鑿大庾嶺碑陰記》,《邱濬集》,??冢汉D铣霭嫔?,2006年,第4282頁。
14.邱濬,《贈增城吳君澮榮登進士第序》,《邱濬集》,??冢汉D铣霭嫔?,2006年,第4195頁。
15.邱濬,《送梁弘道教諭序》,《邱濬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第4180頁。
16.邱濬,《武溪集序》,《邱濬集》,??冢汉D铣霭嫔?,2006年,第4022頁。
17.黃佐,《詩人邵謁傳》,《廣東文選》(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73頁。
18.胡震亨,《唐音癸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8頁。
19.黃佐,《詩人邵謁傳》,《廣東文選》(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73頁。
20.黃佐,《廣東通志》卷20《民物志》,第506頁。
21.顧起綸,《國雅品?士品四》,《歷代詩話續(xù)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108頁。
22.倫以諒,《霍文敏公文集序》,《廣東文選》(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89頁。
23.倫以訓(xùn),《重修??悼h儒學(xué)記》,《廣東文選》(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84頁。
24.鐘芳,《瓊州府學(xué)科目題名記》,《鐘筠溪集》(上),??冢汉D铣霭嫔?,2006年,第151頁。
參考文獻:
1、高建旺,《嶺南意識的勃發(fā)——以明代廣東作家為考察對象》[J],山西師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7年3月第2期。
2、王承文,《唐代北方家族與嶺南地域文化意象嬗變論略》[J],《敦煌吐魯番文書與中古史研究——朱雷先生八秩榮誕祝壽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5月版。(第220頁-223)
3、李嬋娟,《鄉(xiāng)邦意識與地域詩學(xué)觀之建構(gòu)——以明清之際的嶺南詩壇為個案》[J],《廣東地域文化傳承與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11月版。(第92頁-103)。
4、顏廣文,《論明朝粵籍士人對張九齡的表彰兼論明中期粵籍士人的漢文化認同運動》,《張九齡學(xué)術(shù)研究論文集 》(上)[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9年10月版。(第297頁)。
5、程潮,《論嶺南文化評價標準的歷史演變》,《現(xiàn)代哲學(xué)》,2010年第6期。
【作者簡介:】
林玉潔(1987-),女,遼寧大連人,廣州南方學(xué)院?文學(xué)與傳媒學(xué)院講師,文學(xué)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詩文批評、翰林文學(xué)。
【項目基金:】
本文系2017年廣東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十三五”規(guī)劃項目“明代廣東翰林群體及其文學(xué)研究”(項目編號:GD17YZW03)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