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語法意義、語篇功能等方面對或然類語氣副詞“也許”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在語法意義方面,“也許”可劃分為“也許1”和“也許2”;在語篇功能和人際互動功能方面,“也許”有其自身獨特的功能特征。
【關鍵詞】互動視角 語氣副詞 也許
一、引言
呂叔湘(1999)認為“也許”有兩種釋義,“也許1”表示猜測或不很肯定,“也許2”表示說話人有商量的意思。[1]例如(1)-(2):
(1)今天陰天,也許會下雨。( 《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 )
(2)也許稱他為先生更好。( 《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 )
一直以來,在傳統(tǒng)的語氣副詞研究中,不乏關于或然類語氣副詞“也許”的研究。目前,關于語氣副詞“也許”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也許”的句法、語義、語法化過程、習得與偏誤等方面,代表性研究有:張大雁(2017)[2],匡昕(2007)[3],姚杰(2005)[4]等探討了或然類副詞的比較研究,但鮮少從人際互動的角度對其進行綜合考察,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二、語法意義
考察語料發(fā)現(xiàn),語氣副詞在口語中主要表達兩類語法意義:(1)說話人對某事件或行為作出猜測,表示不肯定,即“也許1”;(2)說話人說話語氣婉轉,具有商量意味,即“也許2”。例如:
(3)警察介入的話,也許就能夠得到某種程度支援。(《熱點掃描》2010年)
(4)實際上有些事情可能是政府來做也許更合適(《光彩戰(zhàn)貧窮》2010年)
例3中的“也許”表示說話人的推斷或估計,即“也許1”;例4中的“也許2”是說話人用婉轉的方式表達自身的看法。
三、語篇功能
齊滬揚(2003)認為語氣副詞的語用功能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表述功能,強調功能,評價功能。[5]本文研究口語語料發(fā)現(xiàn),“也許1”和“也許2”在口語中所表達的信息結構功能主要包括焦點變化和評價功能。
(一)焦點變化
焦點是句子所要表達的重心。在口語中,我們多通過重讀、反復強調、停頓、語調、語氣副詞等方式表示焦點?!耙苍S”表示說話人對命題的揣測,說話人借助“也許”在對話中的使用表達說話人想要表達的情感與態(tài)度。例如(5)-(6):
(5)主持人:也許大家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是充滿了期待。(《誰動了我的個人信息》2010年)
(6)我們再來多聽一聽其他人的觀點,也許能幫你作出更好更準確的判斷。(《年輕人何不“量力擇居”》2010)
例5屬于“也許1”,“也許1”后的整個命題可以看作是句子的焦點,焦點凸顯的范圍大,此時的“也許”突出焦點作用弱;例6屬于“也許2”,“也許2”凸顯的是“作出更好的判斷”,凸顯范圍較集中,具有突出焦點的作用。
(二)評價功能
評價功能主要指的是說話人對于說話內容的態(tài)度與評判。這也是揣測語氣副詞的主觀性的體現(xiàn)。評價功能是說話人從其自身角度出發(fā),推測某一事件或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或是表達的情緒態(tài)度。例如(7)-(8):
(7)趙部長:也許是,也許不是。(《賽場內外中國風》2008年)
(8) 解說:也許伊諾華輪胎已經吸取前車之鑒,今非昔比。(《招商,不能變成“招傷”》2010年)
例7、8中的“也許”,表達說話人從自身角度出發(fā),對所談內容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而這一觀點態(tài)度是不確定的,懷疑的。這體現(xiàn)了語氣副詞“也許”的評價功能。
四、人際互動特征
本章節(jié)討論的人際互動特征主要包括序列結構與會話意圖、社會距離兩方面。
(一)序列結構與會話意圖
在本文統(tǒng)計的500條語料中,“也許”出現(xiàn)在對話序列中引發(fā)語的位置11條,應答語的位置489條?!耙苍S”在對話中大部分處于應答語的位置,極小部分處于引發(fā)語的位置,其會話意圖主要是“交流與合作”,即回應引發(fā)人,陳述自己的觀點。例如對話1:
陳錫文:你去看一下,所有下鄉(xiāng)的企業(yè)能雇多少農民,比如說我到這個地方我租了300畝地,300畝地上過去也許有200個農民在耕種,那我去了之后這200人我都能雇下來嗎,我有新的投入,大量投入進去,我要全雇下來我就破產了,所以我能雇20就不錯。
柴靜:那也許他會覺得農民也愿意啊,我拿了這份地租我出去打工。(《老“三農”的新問題》2010年)
觀察以上對話可知,主持人柴靜在聽完陳錫文的談話談話內容后,對陳錫文的談話內容進行回答,是對上一段內容的承接。因此,語氣副詞“也許”處于應答語的位置。
(二)社會距離
所謂社會距離,即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是否為親屬或同一單位的同事關系。由于口語語料的場合都是屬于正式場合,因此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是采訪人與被采訪人之間的關系,因此雙方社會距離較遠,這與對話場景有關系。例如對話2:
楊保軍:北川、玉樹的災后重建規(guī)劃,都是在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充分的實地調研,考察民意的基礎上做出來的。盡管一個城市的選址涉及到行政區(qū)劃、經濟、民族、等種種復雜因素,但做決策的時候,安全必須放在第一位。
柴靜:北川是世界矚目的,所以它也許有可能能夠這樣重建。
楊保軍:對(《楊保軍:城市安全》2010年)
以上對話來源于中央電視臺的采訪,主持人柴靜專訪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在此對話中,采訪人與采訪對象之間的職業(yè)不同,社會距離較遠。采訪人用“也許”來表達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增加采訪對象的接受度。
五、小結
從語法意義來看,本文結合《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以及對“也許”口語語料的分析,認為語氣副詞在口語中主要表達兩類語法意義:(1)說話人對某事件或行為作出猜測,表示不肯定,即“也許1”;(2)說話人說話語氣婉轉,具有商量意味,即“也許2”。
從語篇功能和人際互動功能來看,“也許”在口語中所表達的信息結構功能主要包括焦點變化和評價功能。在人際互動方面,“也許”在對話中大部分處于應答語的位置,且交際雙方社會距離較遠。
參考文獻:
[1]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張大雁.現(xiàn)代漢語或然類語氣副詞比較研究[D].華僑大學,2017.
[3]匡昕.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語氣副詞考察[D].北京語言大學,2007.
[4]姚杰.或然類語氣副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5.
[5]齊滬揚.語氣副詞的語用功能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1):62-70.
作者簡介:胡嘉怡,女 漢族,1996年9月生,廣東佛山人,碩士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