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鐵人精神-紅色鄉(xiāng)土課程資源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生動德育教材。“愛國、創(chuàng)業(yè)、求實、奉獻”的鐵人精神應成為引領青少健康成長的寶貴的精神財富,然而新一代的青少年卻不再追尋鐵人,對鐵人的光榮事跡也是知之甚少。因此我們道法教師更是要有責任和擔當,要積極挖掘身邊的鐵人英模文化和西路軍西征文化資源,加強愛國主義紅色鄉(xiāng)土德育課程資源的實踐活動,以塑造青少年學生優(yōu)秀的品質(zhì)和健康的人格。
關鍵詞:鄉(xiāng)土課程資源;鐵人英模文化;弘揚鐵人精神;;牢筑青少年信仰之基;愛國主義情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要想讓青年一代有文化自信,他應當首先去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其次是紅色革命文化、英模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給青少年以正能量的文化引導。酒泉紅色鄉(xiāng)土德育課程資源豐富,紅西路軍蘑菇臺軍事會議、中國工農(nóng)紅軍西路軍最后一戰(zhàn)-安西戰(zhàn)役紀念塔以及玉門鐵人王進喜的故鄉(xiāng),紅色西征文化和鐵人英模文化資源豐富,能夠反映酒泉的人文風貌和時代特征,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因而因地制宜積極拓展酒泉-玉門本土英模文化和紅色西征文化資源,大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牢筑青少年紅色文化信仰之基有著積極意義。
一.挖掘西路軍西征文化教育素材,開發(fā)酒泉紅色鄉(xiāng)土德育課程資源。
1.備寫系列紅色教育案例
①紅色記憶留心中-紀念紅西路軍最后一戰(zhàn)-安西戰(zhàn)役84周年活動案例:寫清活動目的、活動背景、活動對象(初一年級共青團員)、活動形式(歌曲、知識競賽、小品、觀看錄像)、活動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設計活動過程、學生活動成果展示、學生活動談感想等,活動小結(jié)。
2.備寫《紅西路軍西征故事匯》、講好《紅西路軍西征故事匯》。
備寫《中國工農(nóng)紅軍西路軍最后一戰(zhàn)-安西戰(zhàn)役的故事》、《紅西路軍蘑菇臺軍事會議的故事》;講好紅色故事-紅西路軍蘑菇臺軍事會議的故事、中國工農(nóng)紅軍西路軍最后一戰(zhàn)-安西戰(zhàn)役的故事,還有《一條毛毯》《七根火柴》《半條被子》《豐碑》等紅軍典型故事,使紅西路軍西征故事成為紅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備寫紅色故事、宣講紅色故事是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的基礎,能詮釋西路軍紅軍精神、創(chuàng)新和豐富酒泉紅色鄉(xiāng)土文化德育課程資源。
3.開好紅色鄉(xiāng)土教育為主題的班團會活動。
定期舉行紅西路軍西征愛國主義題材主題班團隊活動??梢栽谑覂?nèi)舉行主題班會,也可以在室外召開主題班會,可以有學生自己了解、自己準備關于愛國主義精神主題班會資料,也可以讓每一位學生自我宣講紅西路軍的光榮歷史和英雄事跡,以及通過播放長征故事、紅西路軍西征故事視頻資料,開展紅西路軍歷史講堂,重走紅西路軍西征路等,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紅西路軍西征歷史,感受革命英烈們的英勇愛國事跡,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自覺肩負起建設祖國、報效祖國的重任。通過發(fā)掘一切豐富而獨特的酒泉紅色鄉(xiāng)土文化資源,多方式、多渠道引領學生道德情感、態(tài)度、動機、價值觀與道德操守的變革。
4.開展紅色愛國主義之旅研學活動,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
通過參觀本土紅色紀念館如瓜州縣紅西路軍蘑菇臺軍事會議紀念館,觀看一張張紅西路軍的革命紀實照片、書信、西路軍的實物等,聆聽講解員講述紅西路軍長征中的小故事,感懷、追憶紅西路軍西征途中的艱難歲月,弘揚長征精神;參觀瓜州縣中國工農(nóng)紅軍西路軍最后一戰(zhàn)-安西戰(zhàn)役紀念館、最后一戰(zhàn)紀念塔、酒泉起義紀念館、星星峽西路軍軍魂雕塑、西路軍紀念碑等紅色文物、紅色遺址,重走紅色之旅等紅色研學實踐活動,重溫紅西路軍戰(zhàn)士祁連山爬冰臥雪、強攻安西城、突圍挺近新疆的艱苦戰(zhàn)斗歷程,走進紅西路軍西征文化,了解深入河西走廊的紅西路軍不怕犧牲、浴血奮戰(zhàn)的英勇事跡,緬懷西路軍先烈的豐功偉績。紅西路軍革命先烈們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和為國家、民族犧牲一切的偉大品格深深感染著青少年一代。學生對英烈人物的道德認識的形成固然需要一定的道德灌輸與說理,但也離不開校外非課堂間接的滲透式的道德認知模式,而紅色愛國主義研學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能夠把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與道德實踐體驗結(jié)合起來,牢記英烈,崇尚英烈、學做英烈。同時對形成自信向上、誠實勇敢、敢擔當、有責任心良好品質(zhì)的形成也有著重大影響,是拓展現(xiàn)有德育內(nèi)容的方式之一。同時能夠把我們課堂的顯性德育教育和多種紅色隱性道德實踐教學活動有效結(jié)合起來,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關心酒泉、了解酒泉的紅色歷史與文化,讓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相融合,把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體驗實踐相結(jié)合,做到立德樹人。
二.挖掘玉門鐵人精神英模文化教育素材,進一步豐富酒泉紅色鄉(xiāng)土德育課程資源。
玉門是鐵人王進喜出生、成長的地方,這里孕育了偉大的鐵人精神。鐵人王進喜英模文化作為酒泉鄉(xiāng)土課程資源之一,蘊含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和意義。
1.學校要積極開展宣傳英模、學習鐵人英模先進事跡,弘揚鐵人精神的各項活動。如定期到玉門鐵人廣場開展唱市歌、升國旗、奏國歌、向國旗敬禮等活動,增強儀式的育人功能;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學習時代楷模,學習英烈、追尋英模、緬懷英烈為主要內(nèi)容的主題班會、手抄報、演講活動;校園廣播站課間操、中午播放愛國主義歌曲以及關于鐵人的歌曲《踏著鐵人腳步走》、《鐵人》、《再鑄時代鐵脊梁》以及關于鐵人的詩句《像鐵人一樣活著》、《風雪鐵人像》、《泥漿池》、《鐵人二十年》、《鐵人王進喜》《鐵人,只信仰鐵》等,激發(fā)學生愛鐵人、學做鐵人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讓鐵人精神成為推動時代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
2.組織開展“學習革命傳統(tǒng),傳承鐵人精神”的鐵人英模文化的系列教育活動。帶領學生參觀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聆聽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講解員講解鐵人事跡,了解鐵人“奮不顧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制服井噴”感人事跡,觀看鐵人的讀書筆記《講進步不要忘了黨,講本領不要忘了群眾,講成績不要忘了大多數(shù),講缺點不要忘了自己,講現(xiàn)在不要割斷歷史》體會艱苦歲月鐵人天當被、地當床人拉、肩扛、搬運鉆機、破冰取水勇克難關的英勇事跡,學習鐵人面對困難苦干、實干、忘我拼搏的無私奉獻精神,深刻領會鐵人精神的豐富內(nèi)涵。再如組織學生觀看《鐵人王進喜》影視片教學活動并撰寫觀后感,播放八十年代電視劇《鐵人》主題歌,讓鐵人的信仰、價值,鐵人精神變得可見、可聽、可觸摸。鐵人的光榮事跡強烈感染著每一位生活在新時代、成長在新時代的青少年學生,他們被鐵人深深吸引,被鐵人深深敬服和感染,決心以鐵人精神為指引,向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看齊,從而將德育的中心工作,轉(zhuǎn)移到‘品格發(fā)展’上來”,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敬畏鐵人、認同鐵人、學做新時代新鐵人的高尚價值取向。
3.組織學生開展“傳承鐵人精神,爭做時代好少年”的一系列主題團隊活動。如傳承鐵人精神的《哦,鐵人,好美》詩朗誦活動、黑板報等活動,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鐵人事跡,追尋鐵人足跡,重溫鐵人精神。以及積極開展“我為祖國找石油,領悟鐵人精神”紅色研學實踐活動。杜威認為:“道德教育要考慮學生真正的道德思維能力與道德判斷水平的發(fā)展,更要通過積極的道德活動來發(fā)展道德認識”。鐵人精神研學活動使廣大青少年補足了成長成才之鈣,并能自覺地把這種強大的精神動力轉(zhuǎn)化為學習和工作的動力,為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做貢獻。
4.參觀玉門鐵人紀念館、693人防工程、徒步參觀甘肅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石油首批企業(yè)精神教育基地—中國石油玉門老一井、玉門煉油廠遺址、玉門石油工人窯洞、玉門市博物館、邊塞詩博物館以及新時期廉政文化示范點-顧正祥事跡展覽館等社會實踐活動,搭建活動平臺,增強英模人物的“長效激勵”。銘記革命歷史,深化德育內(nèi)涵,提高鐵人文化的影響力,打動青少年,感染青少年,增強英模人物的“代入感”。激勵青少年愛家鄉(xiāng)、愛鐵人,學鐵人、做鐵人的文化自信,增強時代凝聚力,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
5.利用節(jié)假日、假期,大力傳播鐵人英模文化。要講好鐵人故事。培訓小小“鐵人事跡”講解員,讓小小“鐵人事跡”講解員現(xiàn)場宣講鐵人感人事跡故事和我國第一個石油基地-玉門油田開采勘探的歷史,以及通過觀看、閱讀鐵人故事畫冊及玉門油田的實物圖片、相關玉門油田歷史資料視頻,現(xiàn)場觀摩、重游鐵人故鄉(xiāng)以及通過玉門在線網(wǎng)絡傳媒等現(xiàn)代高科技傳媒手段,普及鐵人鄉(xiāng)土英模文化,讓鐵人精神多空間、更深刻、更濃厚地影響青少年一代。
6.鐵人精神助人實踐活動常態(tài)化,營造社會、家庭、學?!叭灰惑w”的鐵人精神教育的良性環(huán)境。積極號召青少年一代到鐵人社區(qū)敬老院幫助孤寡老人打掃衛(wèi)生,幫助、陪伴老人,展現(xiàn)了鐵人故鄉(xiāng)小小鐵人志愿者的風采,使助老、幫老、扶老、愛老的鐵人助人實踐活動常態(tài)化,讓青少年學會向善、奉獻、幫助、體貼、關愛,積極實踐親社會行為,為祖國的西部開發(fā)做貢獻。另外組織青少年學生積極參加“向鐵人學習”等公益勞動,在公共生活中,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懂禮貌、守秩序、愛護鐵人廣場等公共設施,做知行合一的時代好少年,增強新時代鐵人故鄉(xiāng)的良好風尚,用實際、有效的道德實踐筑牢善舉,為石油搖籃-玉門的再發(fā)展凝聚各種力量。
總之,我們要高度重視和積極探索酒泉紅色鄉(xiāng)土德育課程的開發(fā)與構(gòu)建,傳播本土紅色文化,認同本土紅色文化,堅定理想信念,實現(xiàn)鐵人精神-紅色革命文化的強大引領作用,激勵青少年重塑自己的紅色價值觀和偶像觀,達到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全員育人的良好效果,促進青少年學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1966年王進喜石油工人一聲吼[J].當代勞模,2011,{4}(07):40-41.
[2]民主主義與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杜威(Dewey,J.)著,1990
[3]《人民日報思想縱橫:英模無憾來者眾》[N].人民日報,2018-08-01(7).
[4]秦生.《紅西路軍史》[J].當代貴州,2011,{4}(17):65.
作者簡介:劉麗,女,甘肅玉門,1972.06,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初中政史教學
(本文系酒教研字[2020]83號2020年度酒泉市教改項目專項課題《農(nóng)村寄宿制學校紅色鄉(xiāng)土德育課程的酒泉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jq[2020]zx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