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忠利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fā)展上啟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下承秦朝之后的中國古代時期。它深刻影響著中國古代的君臣關系,貫穿著中央與地方的權力爭奪主線。同時,它對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經濟的發(fā)展與衰落、思想文化的繁榮與專制、民族關系的融合與分裂、中外關系的溝通與阻斷等都起到了“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讓我們進入“大一統”的秦漢時期,汲取秦漢時期的“政治營養(yǎng)”,以史為鑒,以史明志。
一、秦國統一全國,建立秦朝
(一)統一的歷史條件
1.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民族、地區(qū)之間聯系加強,為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社會基礎。
2.春秋戰(zhàn)國長期戰(zhàn)亂,給社會經濟、人民生活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統一。
3.法家學說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4.秦國變法比較徹底,實力最強,具備進行統一戰(zhàn)爭的條件。
5.嬴政的雄才大略,任用外來人才,制定了正確的戰(zhàn)略和策略。
(二)統一全國及加強中央集權
1.東滅六國
時間:前230年——前221年
都城:咸陽
意義: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戰(zhàn)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皇朝。
2.北擊匈奴
(1)前215年,派蒙恬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qū)。
(2)修長城。
(3)筑“直道”。
3.南征嶺南
(1)修靈渠,溝通湘江和漓水(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意義:擴大了南北水路交通的范圍,促進了嶺南地區(qū)與長江流域及北方地區(qū)的聯系,有利于嶺南地區(qū)的發(fā)展。
(2)在嶺南置郡。意義:嶺南歸入中央王朝管轄的開端。
4.西南地區(qū)的管轄
措施:開“五尺道”、任官吏。意義: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今云南、貴州、甘肅南部、四川西南部一帶)進入中原統一政權版圖的開始。
(三)意義
1.結束了春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有利于人們安居樂業(yè),生產的恢復和發(fā)展。
2.擴大統一帝國的規(guī)模。
3.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
【例題】秦時,趙佗為南海郡龍川令,秦亡后統一嶺南三郡,自立為南粵武王。漢初,劉邦遣使封其為南粵王;至文帝時,趙佗表示“愿奉明詔,長為藩臣,奉貢職”;景帝時仍“稱王朝命如諸侯”。這反映了漢代( )
A.大一統國家的凝聚力顯現 B.推恩令政策的影響深遠
C.統一多民族國家疆域擴大 D.郡國并行制的弊端解決
【解析】根據趙佗的身份及態(tài)度“愿奉明詔,長為藩臣,奉貢職”“稱王朝命如諸侯”,可以判斷出當時大一統國家凝聚力的增強,A項正確;推恩令主要針對的是漢武帝時期地方王國(諸侯王)分裂割據問題,材料未涉及,排除B項;漢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疆域“擴大”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C項;漢武帝時期,“推恩令”的實施,基本上解決了郡國并行制的弊端,排除D項,此為“時空觀念”錯亂。
二、秦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與發(fā)展
(一)皇帝制度
1.確立與存廢:秦始皇于前221年建立,直到1916年袁世凱垮臺而徹底結束,歷時2137年。
2.基本特征:皇權獨尊、皇位世襲、皇權終身。
3.影響:皇權的獨斷性和隨意性,往往影響國家的政治決策;使君臣關系成為“主子”和“奴仆”的關系,不平等性顯著。
(二)百官公卿制度
1.具體制度
(1)丞相制度
秦朝:三公九卿(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軍政事務;太尉——負責軍事;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負責監(jiān)察)。
西漢:漢初,承秦制,丞相權力大;漢武帝時期,逐漸形成了內(中)、外朝制度。
(2)監(jiān)察制度
秦朝:中央設御史大夫作為丞相的助手,負責監(jiān)察系統;地方設監(jiān)御史,專管地方監(jiān)察。
西漢:設立十三州刺史制度,司隸校尉(監(jiān)督京師百官及京師周邊地區(qū))。作用:有效地防止地方分裂勢力的發(fā)展。
2.政權運作的方式——“朝議制度”
作用:集思廣益,一定程度上減少君主決策的失誤;但在君權至上的專制體制下,其作用是極其有限的。
3.特點
(1)分工明確。
(2)以君權為中心,為君主專制服務。
【例題】從秦至清的兩千多年中,許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當時形勢和力量對比的變化,因而受制于太后、外戚、宦官、權臣、地方割據勢力等,導致權力的萎縮或喪失,這種現象實質上是( )
A.君主專制被顛覆? ?B.中央集權體制遭到破壞
C.君權至上的后果? ?D.君主權力受到制約
【解析】題干中的現象都是在皇帝沒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況下,選擇可以信賴的人來“暫時掌管”權力,這實際上是君主專制在特殊情況下的“變態(tài)”形式,故C項正確;君主專制被顛覆不符合史實,故A項錯誤;中央集權體制主要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而題干只涉及君主和大臣的關系(此為典型的君主專制的內容),與中央集權體制無關,故B項錯誤;中國古代皇權至高無上,D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學生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無論中國古代皇權如何變化(暫時增強或暫時被削弱),都改變不了其至高無上的地位。
(三)郡縣制
1.時間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了郡、縣等新的地方行政劃分??ぃ鹤钤绯霈F在春秋時期的秦國??h:出現在春秋時期的楚國。
(2)秦朝建立了完備的郡縣制度,后世基本沿用之。
2.主要內容
(1)在地方設置郡縣行政機構。
(2)在少數民族聚居地設“道”(相當于“縣”級)。
3.特點
由中央垂直管理郡縣,郡縣直屬中央;官吏由中央任免,不得世襲。
4.影響
(1)歷史的里程碑: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最重要的歷史意義:有利于穩(wěn)定政局,維護國家統一,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3)歷史反復:西漢初年、西晉、明朝洪武年間均實行分封制。
分封制與郡縣制的比較
分封制 郡縣制
時代 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
基礎 按血緣關系劃分 按地域劃分
隸屬關系 封地、世襲 轄地(中央垂直管理)任免
權力 統治權 行政管理權
影響 容易形成割據勢力 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性質 貴族政治 官僚政治
(四)察舉制(選官制度之一)
1.確立時期:漢武帝時期。
2.內容:由地方官吏向中央推薦人才為官的制度。
3.特點:形式上由官吏推薦,但大權操控于上,民意很難體現,封閉性明顯;以德才兼?zhèn)錇檫x拔的標準;東漢末年,士族地主勢力壯大,逐漸遭到破壞。
三、備考要點
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yè)績和漢朝削藩(漢景帝時期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酎金奪爵、左官律等)、開疆拓土(秦朝北擊匈奴、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控制、加強對嶺南地區(qū)的控制——修建靈渠)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統治崩潰(暴政與嚴刑峻法)和兩漢衰亡的原因(土地兼并、外戚專權、中央集權式微等)。能夠運用秦朝疆域圖和西漢疆域圖,明確秦漢疆域的“四至”。了解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廢分封,行郡縣);通過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起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