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開玉
(安徽中醫(yī)藥高等??茖W(xué)校,安徽 蕪湖 241002)
帛書《五十二病方》是1973年冬在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西漢古墓出土的現(xiàn)存中國最古醫(yī)著,約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而抄錄于秦漢之際,卷首列有目錄,目錄后有“凡五十二”字樣,故今定名《五十二病方》,現(xiàn)存醫(yī)方283個,記載的病名103種,藥名299個,其中載有療蝎子螫傷的治方,文曰:“以疾(蒺)黎(藜)、白蒿封之?!盵1]這是蒺藜被當(dāng)成藥物使用的最早醫(yī)書記載。蒺藜原名蒺藜子,是蒺藜科蒺藜屬植物蒺藜TribulusterrestrisL.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zhì)。其花、苗、根也可入藥。本藥又名刺蒺藜,因與潼蒺藜(沙苑子)名中皆有“蒺藜”二字,故在有些地區(qū)將二者混淆,為了更科學(xué)安全地用藥,本文擬對之進行名稱、原植物、產(chǎn)地、采收和炮制、藥用等幾方面的考證。
《詩經(jīng)》中最早記載了蒺藜,稱之為“茨”,曰:“墻有茨,不可掃也?!逼渥⒃唬骸按?,蒺藜也。欲掃去之,反傷墻也。箋云:國君以禮防制一國,今其宮內(nèi)有淫昏之行者,猶墻之生蒺藜。蒺音蒺。藜音梨?!盵2]戰(zhàn)國《爾雅·釋草》有:“茨,蒺蔾?!惫弊⒃唬骸按模蜃魉F。蒺,音疾。蔾,音梨?!毙虝m疏曰:“茨,一名蒺蔾?!盵3]《五十二病方》中記蒺藜作“疾黎”[1],疾與蒺上古音均從母,質(zhì)部韻,同音通假。黎與藜均來母,脂部韻,亦同音通假。漢《說文解字·艸部》云:“薺,疾黎也,從艸齊聲?!倍斡癫米ⅲ骸敖瘛对姟贰缎⊙拧方宰鞔模夺尣荨?、傳、箋皆曰:茨,蒺藜也?!兑住吩唬簱?jù)于蒺藜。陶隱居曰:子有刺,軍家鐵作之,以布敵路,亦呼蒺藜?!盵4]明《本草綱目》曰:“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傷人,甚疾而利也?!盵5]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以蒺藜子作為本品正名載錄之,列為上品,并記有其五個異名,曰:“一名旁通,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6]因蒺藜為鋪地草本,生于路邊,蔓延、四散達丈許,又有刺刺人,人們行走必須主動避讓,以防傷足,故有旁通、屈人、止行、升推諸名;而其芒刺梗棘兇利,似豺羽,故有此名。其后本草文獻多沿用此,以蒺藜子為本品正名收錄之,如南朝《名醫(yī)別錄》[7]《本草經(jīng)集注》[8]、唐《新修本草》[9]、宋《本草圖經(jīng)》[10]《證類本草》[11]、明《本草品匯精要》[12]《本草蒙筌》[13]《本草原始》[14]、清《本草備要》[15]《本草述鉤元》[16]等。
以蒺藜作為本品正名載錄的始于宋《本草衍義》,文曰:“蒺藜,有兩等:一等杜蒺藜……又一種白蒺藜?!盵17]其后的本草文獻也多以此名收錄,如明《本草綱目》[5]《本草乘雅半偈》[18]、清《本草匯》[19]《本草易讀》[20]《本草崇原》[21]等。
現(xiàn)代權(quán)威性本草文獻《全國中草藥匯編》[22]《中國藥典》[23]也以蒺藜作為正名載錄本品,而《中華本草》[24]《中藥大辭典》[25]則以刺蒺藜作為正名收錄本品并記載了其諸多異名,《本草釋名考訂》匯總了蒺藜的古今異名及各地的俗名,曰:“茨(《詩經(jīng)》),蒺藜子、旁通、屈人、止行、豺羽、升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薺(《說文解字》),即藜(《名醫(yī)別錄》),白蒺藜(《藥性論》),杜蒺藜(《太平圣惠方》),白蒺藜子(《傳信適用方》),刺蒺藜(《本草衍義》),土蒺藜(《御藥院方》),休羽(《本草綱目》),旱草(《本草經(jīng)解》),三角蒺藜(《本草求真》),三角刺(《中國藥用植物志》),蒺骨子、野菱角、地菱(《江蘇省植物藥材志》),八角刺(《天海藥材》),蒺藜蓇葖(《山東中藥》),狗娃刺(《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硬蒺藜(東北、山東),蒺藜狗子(吉林、遼寧、山東、四川、山西),鬼見愁、鬼頭針(江蘇、安徽),蒺藜骨子、白吉利、草黃子、虎郎子、蒺藜角、血見愁、紅花子(江蘇),棱角、八角釘、蒺藜力、羊角刺、菱角刺(四川),三腳丁、三腳馬仔、三腳虎(臺灣),旱菱角、牛頭刺(安徽),陀羅刺(甘肅),七厘丹(湖南),刺藜疙疸(內(nèi)蒙古),蒺藜勾子(北京),攔路虎(山東)。”[26]
2015年最新版《中國藥典》規(guī)定中藥蒺藜的原植物來源是“蒺藜科植物蒺藜”[23]。東晉郭璞注《爾雅》“蒺藜”條曰:“布地蔓生,細(xì)葉,子有三角刺人,見《詩》?!盵3]南朝陶弘景《本草經(jīng)集注》“蒺藜子”條說:“多生道上,而葉布地,子有刺,狀如菱而小?!盵8]宋《本草圖經(jīng)》載:“蒺藜子,生馮翊平澤,或道旁……黃白色,類軍家鐵蒺藜,此《詩》所謂墻有茨者?!盵10]宋《本草衍義》曰:“蒺藜,有兩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傍布地而生,或生墻上,有小黃花,結(jié)芒刺,此正是墻有茨者?!盵17]明《本草綱目》亦載:“蒺藜葉如初生皂莢葉,整齊可愛。刺蒺藜狀如赤根菜子及細(xì)菱,三角四刺,實有仁?!盵5]今《全國中草藥匯編》記載蒺藜的形態(tài)特征及生境道:“一年生草本,長可達1 m左右,全體被絲絹狀柔毛。莖匍匐,由基部分枝,淡褐色,具棱條。托葉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對生,形小而尖,長約3 mm。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對生,一長一短,長1.5~5 cm;小葉6~14片,對生,具短柄或幾無柄,小葉片矩圓形,長6~15 mm,寬2~5 mm,先端銳尖或鈍,基部稍偏斜,近圓形,全緣。夏季開黃色花,小型,整齊,單生于短葉的葉腋間,直徑8~20 mm,花梗短,長4~10 mm,有時達20 mm;萼片5,卵狀披針形,邊緣膜質(zhì)透明;花瓣5,倒廣卵形;果為5個分果瓣組成,每果瓣具長短棘刺各1對,背面有短硬毛及瘤狀突起;每分果有種子2~3枚?;ㄆ?~8月,果期6~9月……生于曠野田間、路旁、山坡或河邊草叢。”[22]可見,歷代古本草對蒺藜的原植物形態(tài)及生境的描述與今天類似。再比較《本草圖經(jīng)》秦州蒺藜圖(圖1)、《本草綱目》蒺藜圖(圖2)、《植物名實圖考》蒺藜圖(圖3),所繪均與今《中華本草》蒺藜圖(圖4)相吻合。因此,歷代古本草所載中藥蒺藜(子)的原植物來源是今蒺藜科植物蒺藜。
圖1 《本草圖經(jīng)》秦州蒺藜圖
圖2 《本草綱目》蒺藜圖
圖3 《植物名實圖考》蒺藜圖
圖4 《中華本草》蒺藜圖
然在古本草文獻中,多有將蒺藜與沙苑子(沙苑蒺藜)相混淆的記載?!侗静輬D經(jīng)》在蒺藜條下記載了一種白蒺藜,文曰:“又一種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今陜西大荔縣南),牧馬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綠葉細(xì)蔓,綿布沙上;七月開花,黃紫色,如豌豆花而??;九月結(jié)實、作莢,子便可采。其實味甘而微腥,褐綠色,與蠶種子相類而差大,又與馬薸子酷相類,但馬薸子微大,不堪入藥,須細(xì)辨之,今人多用?!盵10]其后的本草文獻多承襲此說,將白蒺藜與蒺藜作為一類二種而記載,如《本草衍義》曰:“蒺藜,有兩等……又一種白蒺藜,出同州沙苑牧馬處。黃紫花,作莢,結(jié)子如羊內(nèi)腎。補腎藥,今人多用。”[17]《本草蒙筌》曰:“蒺藜子:多生同州沙苑,亦產(chǎn)近地道旁。牧馬草場,布地蔓出?!盵13]《本草綱目》曰:“其白蒺藜結(jié)莢長寸許,內(nèi)子大如脂麻,狀如羊腎而帶綠色,今人謂之沙苑蒺藜?!盵5]清《植物名實圖考》曰:“蒺藜,《本經(jīng)》上品?!稜栄拧?茨,蒺藜。有刺蒺藜、沙苑蒺藜,形狀既殊,主治亦異?!盵27]這些文字描述與今《全國中草藥匯編》所錄沙苑子的形態(tài)特征類似,如“多年生草本,高30~100 cm,通體疏被柔毛。根長而粗壯。莖略扁,較細(xì)弱,基部常傾臥,有分枝。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托葉小,披針形;小葉9~21片,矩狀橢圓形,長0.6~1.4 cm,寬3~7 mm,先端渾圓或微凹,有小細(xì)尖,小葉柄不明顯。夏季開黃色蝶形小花,總狀花序腋生,總梗細(xì)長,上部疏生3~9朵花,花梗長1~2 mm;花冠長約1 cm,旗瓣近圓形,先端凹入,基部有爪;二強雄蕊較雌蕊短,柱頭有髯毛。莢果膨脹,紡錘形,長約3 cm,先端有尖喙,表面被黑色硬毛,里面具假隔膜。種子20~30粒,圓腎形,長約2 mm,寬約1.5 mm,厚不足1 mm,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光滑。兩面微凹陷,在凹入一側(cè)有明顯的種臍?!盵22]再比較《本草圖經(jīng)》同州白蒺藜圖(圖5)與《全國中草藥匯編》扁莖黃芪圖(圖6),二者相類似,可見,古本草文獻所載之白蒺藜,其原植物應(yīng)是今天豆科黃芪屬植物扁莖黃芪AstragaluscomplanatusR.Brown,其干燥成熟種子現(xiàn)作藥用,藥品正名為沙苑子(別名潼蒺藜、蔓黃芪、夏黃草、沙苑蒺藜),而不作蒺藜用。
圖5 《本草圖經(jīng)》同州白蒺藜圖
圖6 《全國中草藥匯編》扁莖黃芪圖
最早載明蒺藜產(chǎn)地的是《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曰:“生馮翊平澤?!盵6]馮翊是古代地名,東漢置,轄今陜西省渭河以北、涇河以東的洛河下游地區(qū),郡府原設(shè)今高陵縣,東漢末年移至臨晉(今大荔縣)。陶弘景在《本草經(jīng)集注》中記載蒺藜曰:“長安最饒,人行多著木屐。”[8]則南北朝時,長安(今西安地區(qū))盛產(chǎn)蒺藜。其后的唐宋本草文獻在收錄本品時,對其產(chǎn)地均著錄為“生馮翊”,如唐《新修本草》[9]、宋《本草圖經(jīng)》[10]《證類本草》[11]?!侗静輬D經(jīng)》《證類本草》中均有秦州蒺藜圖,宋時的秦州指今甘肅天水市[28],則宋時蒺藜的主產(chǎn)地當(dāng)為今陜西、甘肅一帶。明代《救荒本草》在收錄本品蒺藜時,對其產(chǎn)地除著錄為“生馮翊”外,另記載曰:“今處處有之?!盵29]清《植物名實圖考》載蒺藜曰:“北方至多,車轍中皆有之……此物盛于西北。今南方間有之,亦不甚茂?!盵27]可見,明清時期,蒺藜的產(chǎn)地已擴展至各地。因此,蒺藜是廣布種,現(xiàn)分布于全國溫帶地區(qū),長江以北最為普遍。主產(chǎn)于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四川、陜西等地,而云南、新疆、青海、吉林、遼寧、山西、內(nèi)蒙古、黑龍江、湖北、湖南等地亦產(chǎn)[30]。
最早在《名醫(yī)別錄》中載有蒺藜的采收情況:“七月、八月采實,暴干?!盵7]《本草圖經(jīng)》則指出蒺藜也可冬天采收,曰:“七月、八月采實,暴干。又冬采?!盵10]今本草文獻記述蒺藜的采收加工情況多為:在秋季當(dāng)蒺藜的果實由綠色變成黃白色、大部分已成熟時,采割全株,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zhì),碾去硬刺,簸凈曬干生用或鹽水炒用。
南朝劉宋的雷敩在《雷公炮炙論》中最早記載了蒺藜的炮制方法:“凡使蒺藜,揀凈蒸之,從午至酉,日干,木臼舂令刺盡,用酒拌,再蒸,從午至酉,日干用?!盵31]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此補充道:“刺蒺藜炒黃去刺,磨面作餅,或蒸食,可以救荒?!盵5]
現(xiàn)代本草文獻規(guī)定蒺藜的炮制及其貯藏方法為:①蒺藜:取原藥材,漂去泥沙,除凈殘留的硬刺,篩去灰屑。②炒蒺藜:取凈蒺藜,除凈雜質(zhì),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碾去刺即可。③鹽蒺藜:取去刺的凈蒺藜,用鹽水拌勻,悶透,置鍋內(nèi)文火炒至表面黃色,取出放涼(每100 kg蒺藜,用食鹽2 kg,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成品形如蒺藜,表面淺黃色,味微咸)。④貯藏:置干燥處,防潮,防霉。
《五十二病方》是現(xiàn)存最早對蒺藜的藥用進行記載的醫(yī)書文獻,其療蝎子螫傷的第四治方曰:“以疾(蒺)黎(藜)、白蒿封之?!盵1]意即:蝎子螫傷后,取蒺藜、白蒿等量,一并錘絨,封敷在傷口上。其后的歷代醫(yī)藥文獻對蒺藜的藥用多有記載,如《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載蒺藜“治惡血,破癥結(jié)積聚,喉痹乳難。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6],意即蒺藜主治溢出經(jīng)脈而未消散的敗壞之血、腹中結(jié)塊、喉痹、難產(chǎn)。長期服用,能使肌肉豐滿、視力增強、身體輕健?!睹t(yī)別錄》擴展了對蒺藜及其葉的藥用記載,并指出烏頭可作為其使藥(起協(xié)調(diào)作用)的特性,曰:“味辛,微寒,無毒。主治身體風(fēng)癢,頭痛,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膭,可作摩粉。其葉,主風(fēng)癢,可煮以浴……烏頭為之使。”[7]唐代日華子記述蒺藜的藥用曰:“治奔豚腎氣,肺氣,胸膈滿,催生并墮胎,益精,療腫毒及水臟冷,小便多,止遺瀝,泄精,溺血腫痛。入藥不計丸散,并炒去刺用。”[32]唐《備急千金要方》中載有治療“婦人乳腫痛、除熱”的蒺藜丸方曰:“蒺藜子、大黃各一兩,敗醬一分,桂心、人參、附子、薏苡仁、黃連、黃芪、雞骨、當(dāng)歸、枳實、芍藥、通草各三分。上十四味末之,蜜丸。未食以飲服如梧子三丸,不知,益至五丸,日三,無所忌。一方無大黃敗醬黃連通草,為散,酒服方寸匕?!盵33]另載有治男子陰囊腫滿、陰莖堅腫等癥的外用蒺藜子湯方曰:“蒺藜子、赤小豆各一升,菘菜子二升,巴豆一枚(合皮殼),蔥心青皮一升,蒴翟五升。上六味呋咀,以水二斗煮取八升,以淋洗腫處?!盵33]北宋初《太平圣惠方》記載有“治風(fēng)瘙癢”的蒺藜圓方,文曰:“白蒺藜一兩,微炒去刺。秦艽一兩,去苗。羌活半兩??鄥雰?,剉。黃芩半兩。赤茯苓一兩。細(xì)辛半兩。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烏蛇三兩,酒浸,去皮骨,炙微黃。右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圓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溫蜜湯下三十圓?!盵34]另載有“治婦人風(fēng)瘙,皮膚中如蟲行,及生癮胗,搔之作瘡,面腫心煩”之癥的蒺藜散方,曰:“白蒺藜三分,微炒去刺。羚羊角屑三分。黃芩半兩。細(xì)辛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鄥雰?,剉。蛇床子半兩。秦艽半兩,去苗。防風(fēng)半兩,去蘆頭。麻黃半兩,去根節(jié)。當(dāng)歸半兩,剉,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剉。莽草三分,微炙。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右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盵34]至北宋末《圣濟總錄》[35]則匯總了此前蒺藜的藥用配方,共列有蒺藜子丸方4首,蒺藜子湯方1首,蒺藜子散方3首,蒺藜貝母湯方1首,蒺藜汁方1首,蒺藜湯方1首,蒺藜苗汁方2首,蒺藜涂傅方1首,蒺藜浴湯方1首,蒺藜散方3首。元《永類鈐方》載有以蒺藜、酸棗仁治“老人虛人風(fēng)人大便秘”之癥的蒺藜湯,曰:“蒺藜隨多少,炒至赤黑色,去刺,取凈三兩,以酸棗仁一兩炒令香,同為末,每三錢,水一盞煎,溫服吞下。”[36]李時珍在《本草綱目》[5]中總結(jié)了前人對蒺藜子、花、苗的藥用記載,并歸納出蒺藜子的藥用醫(yī)方多達16種。
現(xiàn)代研究表明,蒺藜性味苦、辛、微溫,歸肝經(jīng),有小毒。蒺藜的化學(xué)成分主要是:全草含皂苷,皂苷元有薯蕷皂苷元、芰脫皂苷元、綠蓮皂苷元、假葉樹皂苷元(羅斯考皂苷元)、??略碥赵约斑秽薮茧p葡糖苷。葉及果實含黃酮類化合物山柰酚、山泰酚-3-葡萄糖苷、山柰酚-3-蘆丁糖苷、刺蒺藜苷、紫云英苷。果實還含有甾體皂苷化合物,其皂苷元為薯蕷皂苷元、假葉樹皂苷元、芰脫皂苷元、??略碥赵?、替告皂苷元等,又含β-谷甾醇-D-葡萄糖苷、異鼠李素-3-O-β-龍膽雙糖苷及維生素C,并含少量揮發(fā)油、哈爾滿生物堿、脂肪油、樹脂及硝酸鹽。根含菜油甾醇、β-谷甾醇、豆甾醇?;ê圭薮肌⒉擞顽薮?、β-谷甾醇、薯蕷皂苷元、芰脫皂苷元、新芰脫皂苷元、山柰素、槲皮素、D-葡萄糖、D-阿拉伯糖、L-鼠李糖。種子還含微量生物堿去氫駱駝蓬堿與哈爾滿堿;種子油中的主要脂肪酸有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及亞麻酸。葉及根含薯蕷皂苷元、芰脫皂苷元及綠蓮皂苷元。蒺藜的藥理作用主要有:蒺藜莖葉粗皂苷制劑可增強貓和兔的心臟收縮力,減慢心率,擴張冠狀動脈和外周血管,并顯示緩和的降壓作用。蒺藜皂苷尚具有明顯的抗心臟缺血作用;抗動脈硬化作用;抗疲勞和抗衰老作用;抗凝血抗血栓形成;性強壯作用;抗腫瘤作用;有改善學(xué)習(xí)記憶障礙和抑制神經(jīng)元細(xì)胞凋亡的作用;降低血糖的作用;蒺藜果實的生物堿部分可抑制乙酰膽堿產(chǎn)生的離體大鼠小腸和蛙腹直肌的收縮,并有中等利尿作用。基于此,蒺藜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風(fēng)、明目、止癢等功能,適用于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房脹痛、乳閉不通、經(jīng)閉、目赤翳障、風(fēng)疹瘙癢等病癥[22]。
蒺藜是一味常用中藥,作為藥名首載于《五十二病方》,原名蒺藜子,宋代以后文獻多以蒺藜作為本品正名載錄,現(xiàn)代文獻以蒺藜、刺蒺藜兩種名稱作為正名載錄本品。古文獻中的蒺藜是蒺藜科蒺藜屬植物蒺藜TribulusterrestrisL.的干燥成熟果實,宋代以后出現(xiàn)將白蒺藜與蒺藜作為一類二種的混淆記載,而白蒺藜的原植物是今天豆科黃芪屬植物扁莖黃芪AstragaluscomplanatusR.Brown,其干燥成熟種子現(xiàn)作藥用,藥品正名為沙苑子,不作蒺藜用。蒺藜是廣布種,宋以前主產(chǎn)于陜西,宋時擴展至今陜西、甘肅一帶,明清時期則擴展至各地,現(xiàn)分布于全國溫帶地區(qū),長江以北最為普遍。蒺藜的果、花、苗、根皆可入藥,在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曬干,打下果實,其炮制方法主要有炒蒺藜、鹽蒺藜兩種。蒺藜具平肝解郁、活血祛風(fēng)、明目、止癢等功能,主治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房脹痛、乳閉不通、經(jīng)閉、目赤翳障、風(fēng)疹瘙癢等癥,藥用價值較大。然而蒺藜含有毒的亞硝酸鉀,可引起高鐵血紅蛋白而發(fā)生窒息。蒺藜植物中毒后出現(xiàn)乏力,思睡,頭昏,惡心,嘔吐,心悸,脈數(shù),口唇、指甲、皮膚黏膜呈青紫色,嚴(yán)重者出現(xiàn)肺水腫,呼吸良竭,故在日常用藥中,要引起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