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 彤 朱曉婧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浙報集團把學習黨史跟學習國家發(fā)展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以及浙報新聞史結合起來,積極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我為基層減負擔、我為企業(yè)解難題”實踐,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和辦事成效,永葆堅定信念和奮斗精神,永葆為民情懷和擔當本色,守好“紅色根脈”。浙報集團以實際行動迎接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扎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制定黨史學習教育30項重點舉措和“百年百項活動”,同時充分體現黨報集團特色,突出“浙報味”,將學黨史與學報史相結合,深入挖掘黨報文化內核,厘清浙報精神發(fā)展脈絡,從中汲取繼續(xù)前進的智慧和經驗,為爭創(chuàng)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建設“重要窗口”貢獻“浙報力量”。
以史為鏡,以史明志,百年黨史是我們堅守初心、永葆創(chuàng)新活力最好的教科書。黨的新聞史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黨史,作為地方黨報,它的歷史實則反映了地方的黨的歷史。浙江日報誕生于1949年5月解放杭州的炮火中,72年來始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貼近群眾、服務人民,伴隨著共和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始終不忘對紅色根脈的傳承和守護。
創(chuàng)刊之初,浙江日報社只有一兩百人,幾十人擠一間辦公室,晚上很多人還要打地鋪睡覺,辦公的艱苦環(huán)境持續(xù)多年沒有大的改善。但對我們黨歷史上、國家發(fā)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浙江日報的報道從未缺席。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浙江日報副總編唐為平作為特派記者赴北京采訪開國大典,他采寫的通訊《人民首都第一天》《人民的新中國的誕生地》等,在社會上形成廣泛影響,極大地激發(fā)了浙江人民的愛國熱情。1978年浙江日報報道的一場“桃樹風波”曾經引起全國關注。這一事件影響巨大,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原則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yè)發(fā)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中的一段表述,就源于“桃樹風波”的相關報道。浙江也是全國最早開始企業(yè)改革的省份之一。當年,正是浙江日報的一篇著名報告文學《企業(yè)家的歌》,為城市集體企業(yè)改革先鋒——步鑫生正了名,也為打破“大鍋飯”敲了一記響鐘,直接推動了全省乃至全國的企業(yè)改革。浙江日報對中共浙江省委歷次黨代會的報道也高度重視,從1949年第一次黨代會,到2017年第十四次黨代會,每一次會議都做了濃墨重彩的報道,沉淀為珍貴的歷史記錄。
浙江日報還竭盡全力走到人民中間去。早期,浙江日報經常會刊登一些連環(huán)畫,讓看不懂文字的人可以通過看畫了解時事,還在全省組建了幾千個讀報組,讓識字的人把報紙讀給不識字的人聽。原浙江日報資深攝影記者徐永輝用鏡頭持續(xù)跟蹤記錄最普通農民群眾的生活,將70年的歷史通過畫面的定格鋪成,被譽為“中國跟蹤攝影第一人”,也是新聞攝影界第一位在央視春晚亮相的新聞人物,成為浙江新聞界的傳奇。
從一張黨報到黨報集團,浙報人在黨的領導下,反映人民心聲,發(fā)展新聞輿論事業(yè),這部黨報史值得全體浙報人回顧、研究。浙報集團社長唐中祥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部署會上提出,要將黨史學習和報史學習深入結合,在回顧黨史報史中真正做到“悟”,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在面臨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時,進一步堅定信念,堅守初心使命。集團的黨史學習教育極具“浙報辨識度”,紅船味、浙江味、浙報味都很突出。一是以“我在紅船起航地學黨史”為主題的專題學習,其中包括開展“老中青四代報人對話”“老黨員帶你走讀浙報大院”“聽老黨員講黨課”等活動,邀請集團50年以上黨齡老黨員和老報人,結合自身參加革命、建設、改革的奮斗歷程講述黨的歷史、報社的歷史。二是以“追尋真理的味道”為主題的專題宣講,其中包括集團青年理論宣講團和老干部宣講團開展基層宣講活動,錢江晚報開展“明黨史、堅信念”有風景的思政課全省宣講活動,開展“紅色故事”巡演活動等。三是以“憶黨史·守初心·建窗口”為主題的專題宣教,包括集團報史館舉辦“歷史上的浙報‘七一’瞬間”版面展,開展《從起航地出發(fā),獻禮建黨百年!》《最好的禮物》《窗口——百年大黨的支部力量》《解讀浙江紅色密碼》等大型融媒體報道活動,舉辦“百年潮涌”大型圖片展等,充分體現省委機關報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結合浙報集團工作實際,我們思考,在學黨史、悟思想和辦實事、開新局的邏輯鏈當中,應當有一環(huán)“聚力量”,力爭從個人的領悟擴大到集體的共識,鼓舞全體浙報人共同汲取前進力量,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浙報精神。
——聚力量,需以集團共同價值觀為指引。2020年8月,集團經過廣泛發(fā)動征集、醞釀討論和多次征求意見,對浙報精神發(fā)展脈絡進行了梳理,把浙報人始終一脈相承、蓬勃向上的精神原動力凝練為更易懂易記的一句話,即集團共同價值觀“凝聚向上力量,推動社會進步”。為形成更加廣泛的共識,使共同價值觀深入人心,集團開展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我和我的浙報”一首歌歌詞創(chuàng)作大賽等。今年,經過集團主要領導親自組織討論,多次修改文字,業(yè)內專家譜曲編曲,圍繞共同價值觀創(chuàng)作的首支“浙報之歌”及MV新鮮出爐,并在浙江日報創(chuàng)刊72周年當天發(fā)布,引發(fā)全體浙報人的強大共鳴和集體榮譽感、歸屬感。
——聚力量,需以特色文化品牌和符號為載體。2020年底,集團經過反復醞釀,提煉出“浙報力量”這一文化品牌,并首次體現在年度優(yōu)秀人物的冠名上,充分體現了共同價值觀要求的向上力量、前行力量,引領全體員工自動將自己的工作表現向集團價值準則靠攏。今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集團舉辦了“浙報力量”微黨課大賽,共收到60多篇參賽稿件,決賽選手以一堂幾分鐘的黨課,傳遞出直擊人心的力量,激發(fā)更多干部職工爭做向上者、奮進者。“紫藤花”這一文化符號則是在共同價值觀調研征集中挖掘出來的。報社門口的紫藤花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由老報人精心挑選花種并栽種下的,在一代代浙報人的團結奮進中茁壯成長,如今藤蔓交錯,綠蔭如蓋,承載著浙報人共同的情感寄托。集團領導迅速捕捉到這一意象并將其放大,形成一個令人倍感溫暖和溫馨的文化符號。近兩年社慶活動均以紫藤花為主題,今年5月9日,在浙江日報創(chuàng)刊72周年之際,集團領導為在集團走過30年風云歲月且仍在崗奉獻的9名榮譽員工授予紫藤花紀念章。這是紫藤花紀念章的首次亮相,新創(chuàng)作的浙報之歌也是以《紫藤花開》為名,每一次的響唱都是對新聞人赤子情懷和理想信仰的謳歌和鼓舞。
——聚力量,需以群團組織共同發(fā)力為支撐。今年5月7日,共青團浙報集團第六次團員代表大會召開,5月10日,集團婦女聯合會成立并召開第一次婦女代表大會。至此,浙報集團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得以健全,這既是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群團工作會議精神的題中之義,也是讓群團組織在黨的帶領下,發(fā)揮各自特色優(yōu)勢,凝聚一切向上力量的務實之舉。在這樣的思路引領下,集團工青婦組織各自創(chuàng)新,又形成合力。工會為特色工會小家打造出“紫藤花驛站”的示范樣板,舉辦首屆金秋體育節(jié)高潮不斷,新型活力社團也醞釀推出。團委積極充實青年理論宣講團力量并啟動集團內部宣講,推進志愿服務發(fā)展壯大。婦聯打造了“紫藤花公益講壇”和“紫藤花公益”品牌并結合六一兒童節(jié)等開展活動,場面火爆,廣受好評。
隨著集團對黨史報史學習教育的扎實推進,對共同價值觀一直以來的深入宣傳貫徹和群團組織的共同發(fā)力,集團上下迸發(fā)出強烈的熱情,充滿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激情和干勁,團隊凝聚力顯著增強。在7月1日集團召開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暨“浙報先鋒”表彰大會上,浙江省“兩優(yōu)一先”、省直機關“兩優(yōu)一先”獲得者及2021年200名“浙報先鋒”受到表彰,63名老黨員獲頒“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一路走來,浙報集團歷史上涌現的優(yōu)秀人物數不勝數,僅國家級榮譽獲得者就達到50多位,如果算上中國新聞獎獲得者,數量要達到幾百人。這些國家級榮譽獲得者中,既有全國勞模,也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還有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和全國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以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模范等。他們始終堅守黨報新聞工作者的初心,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肩負起媒體人的社會責任,不斷凝聚激發(fā)正能量,書寫和見證著黨的發(fā)展歷程中的光榮篇章。
一部黨史,一部報史,就是一部奮斗史。從鉛與火、光與電到現在數與網的融媒體報道,浙報人始終堅持推動社會進步的新聞理想。學黨史報史,要求我們在新形勢新要求下勇擔使命,主動作為,大力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在建設“重要窗口”、推進社會主義先行省建設新局中貢獻“浙報力量”。
——開新局,堅持做強做大主流輿論場,構建全媒體傳播新格局。6月24日,由浙報集團融媒共享聯盟發(fā)起的《最好的禮物》建黨百年大型融媒體新聞行動圓滿收官。本次新聞行動由浙報集團與全省11家市級黨報在內的融媒共享聯盟成員單位攜手啟動,以短視頻、圖文等形式深入宣傳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光輝歷程和偉大業(yè)績,生動展示全省上下忠實踐行“八八戰(zhàn)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爭創(chuàng)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的生動實踐。30篇系列報道總點擊量超1500萬,稿件還在新華網、人民日報客戶端、今日頭條、百度、騰訊等外部平臺全網轉載,浙江11地市黨報新媒體平臺、縣級融媒體平臺同步分發(fā),成為構建省市縣三級媒體一體化、一張網完整傳播格局的典型實踐。
——開新局,堅持講好浙江故事,中國故事,擴大對外傳播“朋友圈”。集團推出的視頻欄目《荷蘭小哥“浙扇窗”里看中國》,通過在杭州工作的荷蘭小伙托馬斯的視角和體驗,跟著他看“浙扇窗”里有哪些代表中國、領先世界、值得驕傲的事兒。該系列視頻在浙江新聞客戶端首發(fā),每期節(jié)目觀看量均超過30萬,欄目閱讀量達百萬+,還獲得了人民日報客戶端的首屏推薦,在今日頭條、騰訊、百度等平臺都進行了分發(fā)傳播。通過印象浙江、中國浙江、人民日報海外版等社交媒體矩陣,發(fā)布在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總播放量超36萬,浙江海媒共計發(fā)布貼文/推文6篇,總傳播量近4萬人次,互動量近1400人次,人民日報海外版閱讀量3萬。天目新聞抖音號從2019年10月成立至今,粉絲從0到500萬,且突破新的100萬只花了43天,平均每條視頻播放量達292萬。天目新聞借力短視頻平臺拓展了傳播渠道,提升傳播效果和品牌影響力,加快推進“全國化布局,全球化傳播”。
——開新局,堅持正能量帶來大流量,走好全媒體時代群眾路線。錢江晚報“小時小店”系列策劃深入采訪100名小店店主,關注社區(qū)小店在經歷疫情之后的生存狀況,傳達店主們讓人感動的蓬勃生命力,專題閱讀量超500萬,引發(fā)讀者強烈共鳴。錢江晚報還利用媒體資源為這些小店提供服務,搭建“抱團取暖”的平臺,策劃組織了小時小店送福利、小時記者當店長、小時小店直播等運營活動。中宣部第226期《新聞閱評》專題點評認為,該策劃“融合新聞與服務,打通線上與線下,從社區(qū)小店的小窗口反映經濟民生的大主題,展現了都市類主流媒體的責任與擔當,是全媒體時代走好群眾路線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