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沁蔚
(廣州南方學院,廣東 廣州 510970)
2006年,教育部啟動了一項全方位的創(chuàng)新理念——“國家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創(chuàng)新性實踐教學體系從此應運而生。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中明確提出,高校應制定加強高校實踐教育工作的辦法,增加實踐教學比重,提高實踐教學質量[2]。因此,內部審計實務相關課程及其實踐和理論教學的目標應定位于培養(yǎng)應用型、創(chuàng)新型立體化審計人才,以滿足審計、特別是內部審計人才市場需求。
內部審計是一門應用型的經濟管理學科,具有非常強的操作性和實用性,是會計學及審計學的主要專業(yè)課程,在高校專業(yè)培養(yǎng)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內部審計教學的初衷是培養(yǎng)能夠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高質量現代應用型人才。內部審計教學除了要重視理論知識的探討,又要重視實踐性的操作訓練。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獨立工作的能力,不可局限于傳統(tǒng)的課堂灌輸式授課方法,須采用能夠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理論、案例、實踐素材,形成三位一體的立體化教學方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內部審計實踐能力,使內部審計理論的學習與實踐經驗的積累有機結合在一起,培養(yǎng)學生運用內部審計的基本理論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
現階段,大多數內部審計教學仍沿用傳統(tǒng)的單純由老師講授的教學方式,未能充分提高學生積極性。審計理論、案例、實踐等,無法有效結合在一起。沒有實現內部審計理論學習與內部審計實踐經驗的有機結合,難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內部審計中的基本理論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就當前的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在我國多數高校中,內部審計實務相關課程在大二、大三開設。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接受了與之相關的學科教學,基礎知識已經打下,比如稅法、財務管理、財務會計與財務報表分析學習等。因此,學生在此基礎上接受審計知識,學習質量和效率理應有很大程度的提升。然而,對很多學生來說,學習審計的難度還是比較大。一方面,審計知識比較抽象和深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缺乏綜合訓練,審計實踐效果難以實現,過多的理論教學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下降。另一方面,很多老師仍舊沿襲著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方式,沒有重視案例分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直接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教學的實效性受到了很大的不利影響,因此,對內部審計實務相關課程及其實踐活動進行教學體系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3]。
為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立體化新教學模式是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下,以“學—導多元立體化互動”的開放式教學方法為開展基礎,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總結出來的,即“學生主動化學習、整合多元化資源、講授多樣化課程、支持立體化學習”[4]。
內部審計實務相關課程及其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目標應該定位于培養(yǎng)應用型、創(chuàng)新型立體化內部審計人才,以滿足內部審計市場的需求。內部審計立體化這一教學問題已經受到內部審計各界的關心關注,國內及國外學者也進行了一些相關的研究分析。
人類學家Lave、Wenger在1991年提出“情景學習”理論,提出了把學習與環(huán)境構建聯系起來的建議,提倡高校采取合作和參與式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多角色扮演、與他人互動和實踐活動等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實現立體化教學模式。
張鳳麗(2013)提出,在審計課程教學過程中秉持一體化的教學觀念,即以傳統(tǒng)相關專業(yè)知識為基礎,以互動式和啟發(fā)式的案例教學為導向,結合學習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綜合地運用案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法、過程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發(fā)揮了重要的現實意義。
祁淵(2012)認為立體化教學模式通過交叉循環(huán)的不同知識點,使審計學習一直處于知識體系的基礎之下,去除分離感,提高目標性。保證高校學生在課堂學習和自主學習過程中,以系統(tǒng)的視角和觀點來感受、接觸、感知內部審計,總體把握內部審計的內容,有助于構建系統(tǒng)的內部審計知識。
李思聰、李堅(2010)提出,審計立體化實踐教學是以培養(yǎng)應用型、創(chuàng)新型的審計人才培養(yǎng)為目標,按照目標管理和過程管理相結合、審計理論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原則,利用系統(tǒng)工程思想,分別從邏輯維、專業(yè)維、時間維的三維結構角度構建起多元化、全程化、復合化的審計實踐教學體系。
林偉(2010)對審計教學中模擬實驗教學、案例教學、校外實訓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為審計的教學目標不僅要使學生能掌握扎實的審計基礎理論知識和多樣的審計實務方法,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和發(fā)現、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職業(yè)判斷能力。因此審計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現狀必須改變,要把案例、實驗、實習三維結合,為培養(yǎng)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礎。
國內各高校已認識到審計立體化教學的重要性。西南財經大學和南京審計學院尤為突出。前者采用實踐性案例教學法,開放24小時實驗室,充分利用實踐資源;舉辦課外競技比賽,強化課程實訓;建設會計師事務所實習基地,加強畢業(yè)實習。后者高度重視審計實踐教學,開發(fā)16處審計實習基地,其中審計模擬實驗室被評為江蘇省示范實驗中心;使用有關教學軟件,比如:財務審計、效益審計、投資審計等,做到了審計理論和實踐良好的結合,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
根據以前學者的相關理論,在接下來的審計教學中,需要重視市場需求,將其和應用型本科立體化審計人才的具體培養(yǎng)目標結合起來。在進行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逐漸進行新教學模式的探索,不能將教學的重點單純地放在理論教學方面,要加強對于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更好地適應市場對應用型立體化高素質審計人才的具體需求。
建設審計立體化教學模式,為搭建精品課程打下基礎。從整合課程體系、審計案例教學和校外實習三個方面,改變現有的教學方式,不再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獨立決策、獨立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分工協作能力。此外,通過審計立體化教學模式,提高教師教學質量,促進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和業(yè)務能力的提高[5]。
為了更有效地完成課程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適當地采取革新措施。首先需要對內部審計實務相關課程內容加以整合,將實際審計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適當地加入審計的理論內容中去,有效地提升學生在實踐工作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在授課過程中需要聯系相關學科知識點,在重新組合知識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方式,以此實現知識點的綜合運用,提高學生審計業(yè)務的實際操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處理問題及發(fā)現問題的能力。
在運用審計案例教學中,需要將案例的具體情節(jié)作為教學線索,引導學生進入審計工作的“現場”,將課堂上所學習的相關理論知識應用到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去,通過案例教學的形式來實現對學生相關審計知識的傳授,進而得以更加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及綜合能力,最終提高學習效率。
再者,需要維持與校外實習基地的友好關系,解決部分學生的實習問題,讓學生輪流深入企業(yè)進行審計工作,提升審計教學的趣味性、可操作性、和直觀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將審計理論教學與案例分析、實踐教學三位一體結合起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模式多樣化,減少綜合實踐中老師講授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任務驅動,不怕在操作中犯錯誤,但要在犯錯中反思。注重不同專業(yè)課程之間的有機聯系,讓學生從內部審計的角度把統(tǒng)計、財務管理和稅法等相關知識整合起來,引導學生運用已獲取的相關知識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為此,需解決的問題包括:整合課程內容,提高內在銜接性、邏輯性,解決脫節(jié)現象;結合案例教學,提高審計理論和術語的明晰性,改變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問題;多樣化審計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綜上,可通過自編教材深化課程建設。具體實施計劃建議如下:以一年建設期為例,分配時間。準備階段(約4個月):查找相關教學資料,配置相應案例,共同設計審計立體化教學的實施方案,為初步實踐做準備。教學實踐階段(約8個月):首先,在校內課程教學中融入案例教學,走訪企業(yè)、事務所,落實新增實習基地,初步實施審計立體化教學。進行問卷調查、數據分析后,相互交流、總結,共同歸納教學中的問題,進一步查找相關資料,探尋解決方法,為自編教材做準備。其次,根據前期工作,組織學生校外實習,密切關注、指導學生實習情況,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總結階段(約1~2個月):總結研究成果及相關經驗,自查不足之處,為后續(xù)完善工作提供支持。
首先,本研究可進一步完善審計立體化教學模式,為建設精品課程打下基礎。將審計理論教學與案例分析、實踐教學三位一體結合起來,如教師講授與審計案例、校外實習相結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其次,注重專業(yè)課程之間的綜合,結合相關專業(yè)課程,讓學生從審計的角度將統(tǒng)計、財務管理和稅法等相關知識有機結合,指導學生運用已經獲取的知識來分析、解決實際應用的問題。
再次,注重學科之間的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多維思維方式、發(fā)現問題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形成綜合運用知識、提高學生審計業(yè)務的實際操作能力。
最后,將理論教學與典型案例相結合,把審計理論融于審計案例之中,課堂教師引導案例、課堂學生討論案例和課后學生分析案例相結合,通過審計案例的講授、分析與討論,對審計知識進行深入剖析,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