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共榮與互鑒:元代民族文化的交流與文學特色

        2021-11-29 09:32:28
        關鍵詞:文化

        王 碩

        (南開大學 文學院,天津 300071)

        元代文人生活在一個特殊的時代,既要面對紛紜的世事,又要堅守文人的獨立品格。蒙古鐵騎南下,在帶來災難與戰(zhàn)爭的同時,也帶來民族大融合。草原民族勇猛進取的文化因子,為中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在這種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元代文人感受著時代變遷,科舉斷行,入仕機會減少,文人更為注重自我的人生價值。大元王朝統(tǒng)一全國,混一四方,他們既學漢法理政,同時又最大限度地保護蒙古貴族利益。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為元代文學提供了新的文化環(huán)境,元代文人的創(chuàng)作也帶有多民族融合的新特點。探究元代特殊的文化環(huán)境,有益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元代文人生活與文學的創(chuàng)作。

        1 草原民族的文化習俗

        元代是一個民族大融合、大聚居的時代,蒙古草原的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在碰撞、沖擊中互相滲透:一方面,農耕文化為蒙古人民帶來先進的農業(yè)生產方式與中原傳統(tǒng)文化的禮儀制度;另一方面,中原文化也受到草原文化的沖擊,滲透著蒙古草原的習俗與文化品格。這種特殊的文化環(huán)境也影響到元代文人的生活,文人的內在心理也隨之發(fā)生微妙變化,他們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帶有新的草原風味。

        草原民族的道德標準、思想觀念與中原文化大不相同,很多傳統(tǒng)習俗為蒙古人終身信奉,成為流淌在他們身體里的文化血液。草原游牧民族的生存環(huán)境較為惡劣,這塑造了他們強健的體魄與堅強的品格,形成了勇武善戰(zhàn)的民族性格?!冻鍪姑晒庞洝分杏涊d:“他們的小孩剛剛兩三歲的時候,就開始騎馬和駕馭馬,并騎在馬上飛跑,同時大人就把適合于他們身材的弓給他們,教他們射箭。他們是極為敏捷和勇猛的。”[1]他們風俗淳樸,誠實守信,即便無人監(jiān)督,他們也會遵守各項制度,“其俗,淳而心專,故言語不差;其法,說謊者死,故莫敢詐偽”[2]6。這種規(guī)定似乎過于嚴厲,但卻能體現蒙古人的信義與堅守。每次征戰(zhàn)時,蒙古人對背信棄義之城都會痛下殺心,就與這種習俗有關。他們長年生活在草原,無邊無際的野草不僅哺育著牛羊,也是他們辨認季節(jié)的一種指示,“其產野草,四月始青,六月始茂,八月又枯,草之外咸無焉。”[2]2他們根據野草自然生長的規(guī)律來判斷季節(jié)流變,這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可以彌補他們對某些地理知識的空缺,“其俗每以草青為一歲,人有問其歲,則曰幾草矣。亦嘗問彼月、日,笑而答曰:初不知之,亦不能記其春與秋也。每見月圓為一月,見草青遲遲,方知是年有閏月也”[3]2。這些習俗是早期游牧民族所特有的,影響到草原民族日后的生活與發(fā)展。

        成吉思汗于1206年統(tǒng)一蒙古諸部,在斡難河源即皇帝位,建立大蒙古國。此后他一直堅持對外擴張,先后滅掉西夏、金與南宋,不到八十年就完成了全國統(tǒng)一,改變了世界歷史格局。蒙古族熱愛音樂和舞蹈,即便他們外出作戰(zhàn)也帶有歌舞團隊,在《馬可波羅游記》中有這樣的記錄,忽必烈汗與乃顏對戰(zhàn),“乃顏及其眾見之大驚,立即列陣備戰(zhàn),當兩軍列陣之時,種種樂器之聲及歌聲群起,緣韃靼人作戰(zhàn)以前,各人習為歌唱,彈兩弦樂器,其聲頗可悅耳。彈唱久之,迄于鳴鼓之時,兩軍戰(zhàn)爭乃起,蓋不聞其主大鼓聲不敢進戰(zhàn)也”[4]188?!睹身^備錄》中也有類似的敘寫:“國王出師,亦以女樂隨行,率十七八美女,極慧黠,多以十四弦等彈大官樂等,四拍手為節(jié),甚低,其舞甚異?!盵2]8作戰(zhàn)前蒙古人竟以歌舞為始,這些景象與戰(zhàn)場上你死我活的奮力廝殺迥然不同。在每次戰(zhàn)后必有封賞,“獎賞諸臣戰(zhàn)功之事,其為百夫長有功者升千夫長,千夫長升萬夫長,皆依其舊職及戰(zhàn)功而行賞。此外賜以美麗銀器及美麗甲胄,加給牌符,并賜金銀、珍珠、寶石、馬匹。賜與之多,竟至不可思議。蓋將士為其主盡力,從未見有如是日之戰(zhàn)者也”[4]196。游牧生活讓他們尤為看重眼前的物質財富,喜歡以簡單的方式獲得物品,“他們保有財物,是絕不放松的,而以財物給人,則最為吝嗇”[4]17。從元朝的理財政策可以看出他們注重經濟財物,一些權相重臣皆有較強的理財能力。

        蒙古人熱愛飲酒,熱情待客,他們在宴會中暢飲,極為歡快,很少被禮儀束縛。宴飲歌舞是蒙古族人的重要活動,“喝得酩酊大醉被他們認為是一件光榮的事情,即使任何人由于喝酒太多而因此致病,這也不能阻止他以后再一次喝酒”[4]16。耶律楚材就曾勸止君主飲酒,“上素嗜酒,晚年尤甚,公數諫不聽,乃持酒槽之金口曰:‘此鐵為酒所蝕,尚致如此,況人之五臟,有不損耶!’上悅,賜以金帛,仍敕左右日進酒三鐘而止”[5]87。酒傷身體,人人皆知,但皇帝仍不能以此為戒。更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即便身患重病也要出門狩獵,“辛丑春二月,上疾篤,脈絕,諸藥不能療。”等身體有所恢復,“冬十一月,上勿藥已久,公以太一數推之不宜畋獵,奏之數回,左右皆曰:‘若不騎射,何以為樂!’獵五日而崩”[5]88。他們與中原文士不同,漢族人在閑暇時可以讀書作文,而蒙古人重要的尋樂方式是飲酒、狩獵,生長在馬背上,想要放棄這些生活方式實屬不易。《蒙韃備錄》中的相關記載,對于蒙古族人的民族性格體現得更為明顯:

        韃人之俗,主人執(zhí)盤盞以勸客,客飲,若少留涓滴,則主人者更不接盞,見人飲盡,乃喜。如彼擊鞠,止是二十來騎,不多用馬者爾,惡其哄鬧也。擊罷,遣人來請我,使人至彼,乃曰:今日打球,如何不來?答曰:不聞鈞旨相請,故不敢來。國王乃曰:你來我國中,便是一家人。凡有宴聚打球,或打圍出獵,你便來同戲,如何?又要有人來請喚!因大笑而罰六杯,終日必大醉而罷。且每飲酒,其俗鄰坐更相嘗換,若以一手執(zhí)杯,是令我嘗一口,彼方敢飲;若以兩手執(zhí)杯,乃彼與我換杯,我當盡飲彼酒,卻酌酒以酬之,以此易醉。凡見外客醉中喧哄失禮,或吐或臥,則大喜曰:客醉,則與我一心無異也。我使人相辭之日,國王戒伴使曰:凡我好城子多住幾日,有好酒與吃,好茶飯與吃,好笛兒、鼓兒吹著打著[3]9。

        蒙古人宴飲聚會,打球娛樂,即使沒有受邀也可自來,這些讓來自禮儀之邦的漢人難以理解。他們飲酒作樂盡興而歸,不重禮儀,無尊卑高下,這和漢族官員有目的性宴飲截然不同,終日以大醉為樂事體現出蒙古族豪放不羈、自由灑脫的性格。宋代以文治國,倡導文人注重享樂,如晏殊的“及時行樂”主題就有所反映[6],蒙古人的宴飲之樂也影響到元人的休閑生活。

        2 漢法治國中的文化差異

        蒙古人早期并無文字,以大汗的法令與習俗治理各部。他們的文字由佛教人士所創(chuàng),“元起朔方,本有語無字。太祖以來,但借用畏吾字以通文檄。世祖始用西僧八思巴造蒙古字。然于漢文,則未習也”[7]460?!耙蚪饑淹鼋蹈街?,無地容身,愿為彼用,始教之以文書,于金國往來,卻用漢字”[3]2。在多次戰(zhàn)爭中,蒙古人大量擄掠工匠藝人,把他們帶回蒙古草原,草原中有了漢族百姓生活,他們也帶去了中原文化因子。蒙古人的禮儀簡略,談話直率,即便是對外來使者也毫無顧忌,“近使臣到彼國王處,凡相見禮文甚簡,言辭甚直,且曰:你大宋好皇帝、好宰相。大抵其性淳樸,有太古風,可恨金虜叛亡之臣教之,今乃鑿混沌、破彼天真,教以奸計,為可惡也”[3]8。在外交場合使用上述言語非常少見,這讓當時的漢族使者感到不適。禮儀粗疏還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其俗多不洗手,而拿攫魚肉,手有脂膩,則拭于衣袍上。其衣至損不解浣濯,婦女往往以黃粉涂額,亦漢舊妝,傳襲迄今不改也”[3]7。與遼、金相比他們保存了蒙古族文化自身的草原特色??梢哉f,在國家治理中他們是以蒙古草原文化為主,以漢族中原文化為輔,兩種文化既相互沖擊又相互融合,“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tǒng)一體”[8]。多元的文化環(huán)境,為元代文人提供新的思維方式,儒家文化受到沖擊,他們開始更加注重自我的生命意義。

        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體現在大元王朝的治理政策上。面對廣袤的中原土地,復雜的環(huán)境和人事,必須用漢人的治理方法才能使其長治久安。忽必烈早年對中原漢文化很感興趣,金蓮川幕府中聚集了大量儒家文士,如較為有名的姚樞、竇默、許衡等,這些漢族文人,為他奪取汗位,建立國朝制度,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260年,忽必烈在部分諸王的擁戴下,在開平即汗位,建元中統(tǒng),并下詔稱:“祖宗以神武定四方,淳德御群下。朝廷草創(chuàng),未遑潤色之文;政事變通,漸有綱維之目。朕獲纘舊服,載擴丕圖,稽列圣之洪規(guī),講前代之定制。建元表歲,示人君萬世之傳;紀時書王,見天下一家之義。法《春秋》之正始,體大《易》之乾元。炳煥皇猷,權輿治道??勺愿昴晡逶率湃?,建元為中統(tǒng)元年。惟即位體元之始,必立經陳紀為先。故內立都省,以總宏綱;外設總司,以平庶政。仍以興利除害之事、補偏救弊之方,隨詔以頌。”[9]65忽必烈身邊的漢族文人,經常為他講解儒家文化與中原明君的治國之道,為元朝的漢化治理打下堅實的基礎?!霸嫫瘕埶?,破大金;世祖得襄陽,平南宋,天下一統(tǒng)。取大《易》‘大哉乾元’之義,國號曰大元,取‘至哉坤元’之義,年號曰至元。設經陳紀,以垂后世?!盵10]48從國號到年號,皆有儒家經典為依據,仿照中原王朝國體,改造舊制,成為新一代蒙漢兩族共同的帝王。蒙元上承天命,下治四方,既有儒家文化的理論支持,又有蒙古族文化習俗的堅守。兩種文化理念互相交融,成為元朝治理的重要文化導向。因此,元政府也遵循漢法,也曾注重書院的發(fā)展,如元代撫州書院就得到元政府積極地保護,其明顯的特點是“官學化的進程明顯加強”[11]。

        蒙漢兩種文化差異使政策的制定爭論不休。游牧民族自身的文化習俗讓蒙古人更為偏愛眼前的現實經濟利益,難以像漢族人那樣,有長久的經濟打算。雖然他們學習漢法,但蒙漢之間始終存有一層隔膜,很多漢法規(guī)制都不能很好地實行。“大元受天命,肇造區(qū)夏,列圣相承,至于世皇至元初,尚未遑興建宮闕。凡遇稱賀,則臣庶皆集帳前,無有尊卑貴賤之辨。執(zhí)法官厭其喧雜,揮杖擊逐之,去而復來者數次。翰林承旨王文忠公磐時兼太常卿,慮將貽笑外國,奏請立朝儀。”[12]此時已經更改年號,但禮儀制度并未完全制定。這樣的朝拜非常混亂,不成體制,漢族官員不能容忍這樣的禮儀,就阻斷喧雜,“請立朝儀”。甚至一些蒙古官員要把中原土地作為牧場放牧,這位官員知放牧可獲利,卻不知道中原農耕、商貿可獲利更多。清人趙翼說:“元初起兵朔漠,專以畜牧為業(yè),故諸將多掠人戶為奴,課以游牧之事,其本俗然也。及取中原,亦以掠人為事,并有欲空中原之地以為牧場者?!盵7]472趙翼所說之事,在《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傳》中有詳細記載:

        太祖之世,歲有事西域,未暇經理中原,官吏多聚斂自私,貲至巨萬,而官無儲偫。近臣別迭等言:“漢人無補于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背脑唬骸氨菹聦⒛戏?,軍需宜有所資,誠均定中原地稅、商稅、鹽、酒、鐵冶、山澤之利,歲可得銀五十萬兩、帛八萬匹、粟四十余萬石,足以供給,何謂無補哉?”帝曰:“卿試為朕行之?!盵9]3458

        當耶律楚材拿出直接的金錢數字,太祖便讓其試行。游牧民族以放牧為生活的重要來源,所以蒙古大臣別迭建議“空其人以為牧地”,但在中原生活許久的耶律楚材,深懂中原地產特點,并依漢族統(tǒng)治方式收取相應稅額,這是非常明智的做法。

        大元王朝不斷加強經濟上的掠奪,這與他們的民族特性有關。他們敢直接向人討要財物,漢族官員上奏但無法禁止這種行為?!霸┠?,官貪吏污,始因蒙古、色目人罔然不知廉恥之為何物。其問人討錢,各有名目:所屬始參曰拜見錢,無事白要曰撒花錢,逢節(jié)曰追節(jié)錢……漫不知忠君愛民之為何事也!”[10]62早在元初,耶律楚材已認識到這些危害,上奏朝廷令行禁止,“貢獻禮物,為害非輕,深宜禁斷”。但所得結果是對于其他建議“帝悉從之,唯貢獻一事不允,曰:‘彼自愿饋獻者,宜聽之?!脑唬骸己χ?,必由于此?!墼唬骸睬渌啵瑹o不從者,卿不能從朕一事耶?’”[9]3457可見,與生俱來的文化習俗是很難改變的,元朝從治理初期就已經體現出治理中的缺陷。耶律楚材所慮不差,果真貪贓枉法之事橫行,直到元末還有各種名目要錢,元朝國運之短也為必然。蒙思明先生指出:“元王朝將得到的主權力,惟用之于經濟之榨取耳。”[13]明知過分斂財有傷國體,但還是不能下令制止,很重要的原因即出于草原民族一直以來對經濟利益的強烈追求,游牧生活塑造的本性使然,處于統(tǒng)治階層的蒙古貴族愿意利用權力快速斂財,保障他們奢侈生活的享樂需求。如清代史學家趙翼所說:“元世祖混一天下,定官制,立紀綱,兼能聽劉秉忠、姚樞、許衡等之言,留意治道,固屬開國英主。然其嗜利黷武之心,則根于天性,終其身未嘗稍變?!盵7]458

        3 疆域遼闊與兩種文化的交流

        蒙古習俗實行收繼婚制,是為保存自家經濟不被外人奪取?!耙試赘杆绖t妻其從母,兄弟死則收其妻,父母死無憂制”[9]4288,這與中原文化大相徑庭,儒家注重三綱五常,父子君臣皆有嚴格等級,漢族王朝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元末至正十五年(1355),“大斡耳朵儒學教授鄭咺建言:‘蒙古乃國家本族,宜教之以禮,而猶循本俗,不行三年之喪,又收繼庶母、叔嬸、兄嫂,恐貽笑后世,必宜改革,繩以禮法?!粓蟆盵9]921,這一建議未能被采納和施行,漢族官員沒有實現改變蒙古婚俗的目的,整個元代草原民族依然堅持本族習俗,沒有被完全漢化。但元代屬于多族聚居的時代,沒有禁止異族間通婚,少數民族與漢族通婚,提升了自家文化修養(yǎng),也利于他們科考成功。蕭啟慶先生提到:“蒙古、色目進士出身之家庭多與漢族家庭——尤其是士族——通婚。嫁入蒙古、色目之漢族婦女往往教導或鼓勵子孫讀書應舉,有助于這些家庭在科舉中之成功。此外,與其他蒙古、色目士人聯姻亦有助于家庭科舉傳統(tǒng)之開始與延續(xù)?!盵14]無論出于何種目的,民族間的通婚較為普遍,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在這一過程中逐漸融合。蒙古學習漢族儒家文化,漢族同樣吸收蒙古文化習俗,多元的文化環(huán)境塑造出元代獨特的文學風貌。

        元朝疆域之廣,超越歷代?!对贰さ乩碇尽分休d:“自封建變?yōu)榭たh,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盵9]1345疆土遼闊加之武力強勝,使元朝沒有外患之憂,“橫跨亞歐的版圖以及驛站制度的完善,使一向不曾處在統(tǒng)一控制下的東西交通至元代暢通無阻:陸路北穿東歐、西貫伊朗,直接與大都相通,海道從波斯灣直抵泉州等港?!盵15]水陸交通便利,萬里亦如比鄰,元代文人為之自豪。李穡在《益齋先生亂稿序》中提到:“元有天下,四海既一,三光五岳之氣,渾淪磅礴,動蕩發(fā)越,無中華邊遠之異。”[16]虞集在《崞山詩集序》中表述更為明確:

        天運在國朝,元氣磅礴于龍朔,人物有宏大雄渾之稟,萬方莫及焉。是以武功經營,無敵于天下;簡策所傳,有不可勝贊者矣。世祖皇帝混一海宇,人文宣暢,延禮巨儒,進講帷幄。宗親大臣,多受經義,而經天緯地之文,勘定禍亂之武,于是兼舉而大備焉[17]。

        國土廣闊,民族眾多,文人感到盛世之下有“經天緯地之文”。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不同民族共同鑄造元代的文化精神,他們互相學習,不斷改進各自的文化品位,最終形成多元一體的文化形態(tài)。

        正如陳垣先生所說:“蓋自遼、金、宋偏安后,南北隔絕者三百年,至元而門戶洞開,西北拓地數萬里,色目人雜居漢地無禁,所有中國之聲明文物,一旦盡發(fā)無遺,西域人羨慕之余,不覺事事為之仿效。”[18]中原文化深深吸引著少數民族,他們學習漢文,習用漢音。長久的中原生活提升了他們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寫詩作文可與漢族文人并肩。元人馬祖常說:“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四方偏之語,不相通曉,互相憎惡。惟中原漢音,四方可以通行,四方志人皆喜于習說?!盵19]中原漢音成為蒙漢共同使用的交流語言,溝通便利,這使蒙古族人對漢族文化的學習更為深入,使自身的文化氣質也發(fā)生變化。趙孟頫在《薛昂夫詩集序》中提到:“吾觀昂夫之詩,信乎學問之可以變化氣質也。昂夫西戎貴種,服旃裘,食湩酪,居逐水草,馳騁獵射,飽肉勇決,其風俗固然也。而昂夫乃事筆硯,讀書屬文,學為儒生。發(fā)而為詩、樂府,皆激越慷慨,流麗閑婉,或累世為儒者有所不及。斯亦奇矣!”[20]薛昂夫本為西域人,通過漢文化的熏染,成為一代名儒,甚至超過漢族文人,漢文化的影響可謂深遠。如元人戴良所言,各少數民族皆受漢族文化影響,在《鶴年吟稿序》中提到“舍弓馬而事詩書”的情形:

        我元受命,亦由西北而興,而西北諸國,如克烈、乃蠻、也里克溫、回回、西蕃、天竺之屬,往往率先臣順,奉職稱藩。其沐浴休光,沾被寵澤,與京國內臣無少異。積之日久,文軌日同,而子若孫,遂皆舍弓馬而事詩書。至其以詩名世,則馬公伯庸、薩公天錫……此三公者,皆居西北之遠國,其去豳秦,蓋不知其幾千萬里。而其為詩,乃有中國古作者之遺風,亦足以見我朝王化之大行、民俗之丕變,雖成周之盛莫及也[21]。

        大量少數民族文人“以詩名世”卻為少見,這與元朝地域之廣與文化的交融分不開。草原民族在充分學習中原文化后,他們與中原文人一樣樂于詩歌創(chuàng)作,以文會友,與漢族文人交往密切。

        在蒙漢文化交融的大環(huán)境下,漢族人也學習草原文化,他們學習蒙古語言文字,這大大加強了民族間的溝通與交流。大元王朝擁有多元民族,在統(tǒng)治中堅持以蒙古文化為主導。大德元年(1297)有中書省奏文言:“如今蒙古文字學的寬廣也,學的人每多是漢兒、回回、畏吾兒人有?!盵22]可見,各族人學習蒙古文化的現象非常普遍,這也引起了朝廷的關注。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有些士人喜愛蒙古文化,自愿主動學習相應的各種文化內容;另一方面,官方大力推廣蒙古文化,換句話說朝廷給蒙古文化創(chuàng)造了適宜的政治環(huán)境。如果普通漢人學習這種文化,他們就會增加入仕機會,在官場上有一席之地?!叭酥獓种阋赃M身,而競習之”[23]49,對于蒙古文化的學習一直延續(xù)至元末,順帝至元中,曾有大臣廷議“禁漢人、南人勿學蒙古、畏吾兒字書,”結果是漢族官員許有壬“皆爭止之”[9]4202,這說明中原地區(qū)對蒙古文化的學習現象一直存在,不同民族之間互相學習的現象也比較普遍。漢族官員在朝中也占有一定地位,成為元朝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元朝的一些特殊制度也有益于兩種文化的融合。如元代“兩都巡幸制”有利于漢族人深入了解草原文化,他們進入草原地區(qū),能夠親眼看見當地居民的生活習俗與民族風貌。對于漢族文人來說,這些新異的內容成為他們詩文描寫的對象,也使他們逐漸接受不同的文化風格。元代文人撰寫了大量詩文記述隨行的感悟,也有對蒙古上都居住習俗的描寫,如有特色的氈房與土屋引起詩人的關注,袁桷詩云:“氈房聯澗曲,土屋覆山椒。”[24]252“土屋粘蜜房,文氈圍錦窠。”[24]255草原的居住風俗與中原居民不同,他們住在氈房土屋中,具有鮮明的游牧特色,這些都體現出了兩種文化的相互交融與滲透。

        元代廣闊的疆域與多元的民族文化為文學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大元王朝以強大的武力統(tǒng)一天下,打破了南北隔絕的分裂狀態(tài),各族士人不受疆域限制,自由地游覽自然山川,這是前代難以實現的。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不斷交融,越來越多的文人對這兩種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們學習并吸收各種文化的精髓,揚長避短,互助互進,不斷地提升詩文創(chuàng)作的視野,提高自身的寫作創(chuàng)新能力。這為元朝的文學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開啟了元代文學絢麗多彩的新篇章。

        4 元曲與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民族特色

        兩種文化的交融為元代文學帶來新的特色,元曲中文人用直白通俗的語言描寫自己的內心情感。少數民族文人群體為元代文學注入新的血液。他們從小生長在草原,游牧生活養(yǎng)成勇武善戰(zhàn)的性格,他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體現出雄奇壯闊,豪放灑脫的特點。

        草原民族的生活方式與文化風俗,植根在少數民族文人的內心深處,從而使他們自然地生發(fā)出豪放超脫、勁健有力的詩風。畏兀兒人貫云石,自幼受儒家文化熏染,讀書識禮,修武習文,初蔭襲父位,出任兩淮萬戶達魯花赤,血氣方剛,治軍威嚴,后辭官讓爵于弟,追求文人自適的生活?!澳甓隽^人,善騎射,工馬槊,嘗使壯士驅三惡馬疾馳,公持稍前立而逆之,馬至,騰上,越而跨之,運矟風生,觀者辟易。挽強射生,逐猛獸上下?!盵25]少數民族文人的突出特點是神武勇猛,超越眾人。這與文雅的漢族文人不同。再看他的詩歌《蒲劍》云:“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風斫碎一川波。長橋有影蛟龍懼,流水無聲日夜磨。兩岸帶煙生殺氣,五更彈雨和漁歌。秋來只恐西風惡,銷盡鋒棱恨轉多?!盵26]這是貫云石有名的詠物詩,菖葡的葉子形似寶劍,故稱為“蒲劍”。全詩描寫了菖葡葉子由榮到枯的過程,寄托作者深切的人生感慨,體現出作者勇敢尚武的精神。貫云石出身于習武世家,他的這種性格亦與家傳有關。鄧文原在《翰林侍讀學士貫公文集序》中提到:“示所著詩若文,予讀之盡編,而知公之才氣英邁,信如先生所言者,宜其詞章馳騁上下,如天驥擺脫縶羈,一踔千里……公之先大父丞相長沙王,統(tǒng)師南伐,功在旂常,公襲其休澤,嘗為萬夫長,韜略固其素諳,詞章變化,豈亦有得于此乎?”[27]從他的詩文可見,豪邁勇武已融入他的內心。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是兩種文化交融下的杰作,草原的空曠遼闊,中原的沃野千里,兩種文化基因以自身的特色影響著文人。薩都剌也有類似的詩歌,他的《泊舟黃河口登岸試弓》云:“泊舟黃河口,登岸試長弓??叵覞M明月,脫箭出秋風。旋拂衣上露,仰射天邊鴻。詞人多膽氣,誰許萬夫雄?!盵28]文人英武豪邁的性格鑄就挺拔勁健的詩風。少數民族文人的創(chuàng)作為儒雅的漢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草原文化融入元代文學,形成一種超越時代的強健有力的文學特色。

        元曲具有鮮明的通俗化與口語化特點。草原民族粗疏簡約的文化性格影響了元曲創(chuàng)作。多民族的交往互動,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文人的性格,元曲通俗直白的語言特點也與此相關。徐渭在《南詞敘錄》中提到:“今之北曲,蓋遼、金北鄙殺伐之音,壯偉狠戾,武夫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為民間之日用。宋詞既不可被弦管,南人亦遂尚此,上下風靡,淺俗可嗤?!盵29]草原民族的勇猛剛毅,對中原文化是一種沖擊與挑戰(zhàn),但同時也帶來雄渾剛健的民族性格。元曲作為一種新的文學藝術形式,它繼承了唐詩、宋詞中言志抒情的傳統(tǒng)精神,也展現出草原文化帶來的狂放爽朗、自由靈活的特性。如無名氏[正宮·塞鴻秋]《村夫飲》中所描寫的飲酒場面,“賓也醉主也醉仆也醉,唱一會舞一會笑一會。管甚么三十歲五十歲八十歲,你也跪他也跪恁也跪。無甚繁弦急管催,吃到紅輪日西墜。打的那盤也碎碟也碎碗也碎”[30]。文人在曲中體現的歡快自由、無拘無束是其他時代所沒有的,他們完全無禮法束縛,無長幼尊卑之別,只有在飲酒中獲得的快樂。這種場景與前文所寫的蒙古族人“嗜酒”的特點有關,他們的飲酒之樂溢于言表。在元曲中還有很多這樣的飲酒描寫,語言生動活潑又不失文學雅趣,自然地流露文人情感,這符合元代文化交融的特色。

        在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蒙古貴族為了維護統(tǒng)治,借鑒漢族文化來治理國家,建國體制和風俗文化都有所改變。元朝皇帝實際有兩重身份,既是中原各族的共同君主,也是蒙古族大汗。無論誰做皇帝都必須經諸王開會進行推選,他們的身份才能得到合法確認。蒙元王朝最終的目的是維護蒙古貴族利益,所以對漢文化是有選擇地接納和吸收,“其基本原則,即既要適應中國固有的情況,又要符合元朝統(tǒng)治者的利益。如果不符合統(tǒng)治者的利益,即使是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他們也不感興趣”[31]。因此,他們在學習漢文化時是有所保留的。元代施行“兩都巡幸制”,這一政策利于蒙古文化的獨立生存,使它沒有完全被漢化。

        居住在中原的少數民族深受漢文化熏陶,他們主動學習儒家文化,為元代文學增添草原民族特有的民族氣息。同時,中原漢族人也主動學習蒙古文化,彼此通婚,詩文唱和,兩種不同的文化在各階層間不斷融匯,共同構筑元代共有的文化精神。正如查洪德先生所說:“在元代獨特的文化精神下,作家們有著與中原傳統(tǒng)文人不同的人生價值觀,也獲得了中國文人從來沒有過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自由以及觀察認識問題的多元視角。元代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新面貌才得以展現?!盵32]元代文人生活在特殊的文化環(huán)境中,他們吸收蒙古人熱愛音樂、注重享樂的文化習俗,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追求一種新的適意的生活方式。

        5 結語

        元代各民族文化之間的交融深深影響了元朝的治理與元代文學的創(chuàng)作。在這樣特殊的時代,文人可以深入地接觸草原文化,開始產生新的人生價值觀念,他們更加尊重自我的生命價值,充分發(fā)揮文化上的優(yōu)勢,依托文學才藝傳名后世。少數民族文人的數量開始增多,他們創(chuàng)作出帶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學作品,他們久居中原,與漢文學家廣泛地交流,吟詩唱和,游覽四方,共同創(chuàng)造了元代獨特的文學風貌。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構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千人斩 | 亚洲欧美综合区自拍另类| 97人妻熟女成人免费视频|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 亚欧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影院|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爱爱视频| 日产精品高潮一区二区三区5月| 免费高清av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一区欧美二区高清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19| 日韩av在线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日本| 性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久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丁香花| 成年女人永久免费看片| 久青青草视频手机在线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激情偷拍老牛视频av| 欧美奶涨边摸边做爰视频 | 丝袜美腿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乱对白刺激视频| 亚洲色欲色欲综合网站| 国产系列丝袜熟女精品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高清在线| 无码av天天av天天爽| 一本大道久久东京热无码av|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播| 丝袜美腿制服诱惑一区二区| 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一区|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狠狠老| 日本理论片一区二区三区| 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热九九热|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黄色av网站|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Ⅴ| 一区二区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综合国产av日韩| 欧洲美女黑人粗性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