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洪溪
(中國人民大學(xué),北京 100872)
藍詩玲,英國新生代漢學(xué)家,畢業(yè)于劍橋大學(xué)中文系,獲中國當(dāng)代文學(xué)博士學(xué)位,現(xiàn)任倫敦大學(xué)伯貝克學(xué)院(Birkbeck College)歷史系教授。藍詩玲是西方漢學(xué)界著名的文學(xué)翻譯家,與美國翻譯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一起,堪稱英美中國當(dāng)代文學(xué)翻譯的“雙子星座”[1]。自2003年以來,藍詩玲翻譯出版了多部中國文學(xué)作品,將韓少功、朱文、閻連科、張愛玲以及魯迅等多位中國作家及作品引介給西方英語讀者。其中,《我愛美元》(I love Dollars and Other Stories of China)入圍2008年桐山環(huán)太平洋文學(xué)獎決賽單元,《色,戒》(Lust, Caution and Other Stories)和《魯迅小說全集》(The Real Story of Ah-Q and Other Tales of China: The Complete Fiction of Lu Xun)先后被企鵝出版社收入“企鵝現(xiàn)代經(jīng)典”系列叢書。她的譯文流暢且可讀性高,得到讀者以及媒體的廣泛認可,在西方文學(xué)界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助力了中國文學(xué)和文化走近西方英語讀者。然而相比于英語文學(xué)和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漢語文學(xué)及其負載的文化仍處于世界文學(xué)尤其是西方文學(xué)領(lǐng)域的邊緣地帶。為了維護全球語言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推動全球性跨文化交流,要更加充分地研究文學(xué)作品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因此,本文將以藍詩玲在文學(xué)翻譯過程中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為切入點,以藍詩玲英譯《色,戒》為案例進行文本考察和語言分析,總結(jié)經(jīng)驗和發(fā)現(xiàn)不足,以豐富藍詩玲翻譯實踐的相關(guān)研究,同時希望為中國文學(xué)作品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和研究提供借鑒與參考。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民族的語言特點展現(xiàn)出該民族獨有的文化特質(zhì)。詞匯是構(gòu)成語言的基本單位,文化負載詞最能反映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詞匯。同時,它也是最能體現(xiàn)翻譯難度和譯者翻譯水平的詞匯。尤其是在文學(xué)作品中,文化負載詞有著格外豐富的文化特征,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既能準確理解文化負載詞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又能用目標語將其恰如其分地翻譯出來。因此,系統(tǒng)地探討中國文學(xué)作品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能夠更好地向西方讀者傳遞中國文學(xué)和文化,對于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本文關(guān)注的是藍譯本《色,戒》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因此首先要對文化負載詞的定義進行闡釋說明。
目前,國內(nèi)外學(xué)界對文化負載詞的定義尚未有統(tǒng)一說法,對其定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1980年,許國璋先生發(fā)表在《現(xiàn)代外語》上的Culturally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一文中最早提出“文化負載詞”這一概念[2]。胡文仲先生在《跨文化交際學(xué)概論》一書中曾對這一概念做出如下定義:“文化負載詞是特定文化范圍內(nèi)的詞,是民族文化在語言詞匯中直接和間接的反映?!盵3]廖七一先生在其論著《當(dāng)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中進一步指出:“文化負載詞(culture-loaded words)是指標志某種文化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xí)語。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盵4]西班牙著名翻譯家艾克西拉(Aixela J.F.)曾在其著作《翻譯中的文化專有項》(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中提到:“源文本中某些項在目標語讀者的文化系統(tǒng)內(nèi)沒有對等項,抑或是這些項與目標語讀者文化系統(tǒng)內(nèi)的項的文本地位不同,從而導(dǎo)致很難在翻譯時將源文本的功能和意義轉(zhuǎn)移到目標文本中?!盵5]指出了文化詞匯在不同語言文化系統(tǒng)之間的特異性。莫娜·貝克(Mona B.)在其著作《換言之:翻譯教程》(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則提出了一個明確的定義:“源語詞匯可能表達一個在目標文化中完全未知的概念。這一概念可能是抽象的或具體的;它可能涉及宗教信仰、社會習(xí)俗或是飲食習(xí)慣。這類詞匯或表達通常被稱為文化負載詞或文化負載表達?!盵6]綜上所述,文化負載詞作為一種語言載體,是特定民族文化所特有的詞匯,負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信息。
文化負載詞是獨特文化信息的載體,因而在對其分類時可以借鑒文化的分類方法。尤金·奈達(Nida E. A.)曾在其著作《語言、文化與翻譯》(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中將翻譯中涉及到的文化系統(tǒng)分為五個范疇:生態(tài)文化(ecological culture)、物質(zhì)文化(material culture)、社會文化(social culture)、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和語言文化(linguistic culture)[7]。彼得·紐馬克(Newmark P.)在其著作《翻譯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將文化詞(culture words)分為五類:生態(tài)文化類(ecology)、物質(zhì)文化類(material culture)、社會文化類(social culture)、風(fēng)俗宗教類(custom and religion)和行為習(xí)慣類(gesture and habit)[8]。不難發(fā)現(xiàn),以上兩種文化分類方法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之處,這是因為文化具有共融性,各類文化之間雖有類別差異但并沒有絕對界限,甚至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重疊。結(jié)合《色,戒》的文本特點,筆者借鑒奈達的文化分類方法,將文化負載詞分為以下五類:生態(tài)文化負載詞、物質(zhì)文化負載詞、社會文化負載詞、宗教文化負載詞和語言文化負載詞。
語言與文化的緊密聯(lián)系決定了翻譯與文化的密切關(guān)系,語言和文化差異必然是不同民族間溝通交流的巨大障礙。因而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成為能否實現(xiàn)成功交際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文化負載詞作為民族語言的特定詞匯,只有在特定文化語境中才能明確體現(xiàn)特定的文化信息和內(nèi)涵。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過程中,譯者要對源語所在文化語境有充分的理解,并且能夠通過翻譯在目標語所在文化語境中實現(xiàn)文化信息的有效傳遞,從而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受社會文化語境差異、譯者的文化觀念和翻譯習(xí)慣、讀者的接受心態(tài)以及贊助人等因素影響,譯者會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來翻譯文化負載詞,相應(yīng)地會采用多種翻譯方法。藍詩玲作為漢學(xué)家兼翻譯家,在翻譯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翻譯理念,即“作為譯者,保持對原作的忠實非常重要,但是同時也需要忠實于譯文讀者”[9]。宏觀上的翻譯策略決定了譯者在微觀上的翻譯方法,本文將依據(jù)上文的分類方法,結(jié)合《色,戒》文本中突出的文化負載詞,就藍詩玲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加以闡釋。
物質(zhì)文化是指人類在生產(chǎn)生活過程中創(chuàng)造和使用的、涉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質(zhì)產(chǎn)品及其表現(xiàn)的文化。物質(zhì)文化負載詞即反映特定民族在飲食、服飾、建筑、交通等物質(zhì)層面文化的詞匯。《色,戒》全文以女大學(xué)生刺殺國民黨特務(wù)高官為線索徐徐鋪開,人物塑造和環(huán)境敘寫上十分注意細節(jié),因此涉及到豐富的物質(zhì)文化負載詞,以下是這些詞匯翻譯方法的具體分析:
例(1)
原文:已經(jīng)下半夜了,鄺裕民他們又不跳舞,找那種通宵營業(yè)的小館子去吃及第粥也好,在毛毛雨里老遠一路走回來,瘋到天亮[8]。
譯文:None of the male students were dancers, buta bowl of soupat one of those small, all-night restaurants and a long walk through the damp night would do just as well[9].
“及第粥”是中國廣東的一種地方特色飲食,用豬內(nèi)臟加入粥中煮制而成,因豬內(nèi)臟又稱“雜底”,諧音美化為“及第”,而“及第”指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應(yīng)試中選,因此吃“及第粥”也為討個吉利。譯者將其譯為“a bowl of soup”,屬意譯法,適用于主人公在深夜尋找小飯館吃點東西的情境,符合讀者的理解和期待,避免煩瑣。但筆者認為此處譯為“a bowl of lucky porridge”也未嘗不可。
例(2)
原文:易太太是在自己家里,沒穿她那件一口鐘,也仍舊“坐如鐘”,發(fā)福了[10]2……
譯文:Yee Tai-tai waschezelle, so she had dispensed with her owncape; but even without it, her figure still seemed to bell outward from her neck, with all the weight the years had put on her[11]1.
此處“一口鐘”即斗篷、大氅,是民國時期上流人士中流行的服飾,女性經(jīng)常在較為單薄的旗袍外面穿著這類斗篷,既保暖又彰顯身份地位,因其狀似鐘而俗稱“一口鐘”或“一裹圓”,作者用“一口鐘”和下文“坐如鐘”形成呼應(yīng)。譯者采用意譯法,將“一口鐘”解釋為“cape”,清晰詮釋了原文內(nèi)容。但是此種譯法損失了原文的“兩鐘”呼應(yīng),筆者建議可將“一口鐘”譯為“bell-shaped cape”,從而實現(xiàn)與下文“bell”的呼應(yīng)。
例(3)
原文:一個穿短打的中年人一手牽著根長繩子過街,嘴里還銜著哨子[10]16。
譯文:A middle-aged man ina short mandarin jacketwas pulling a length of rope across the street, holding the whistle in his mouth[11]20.
“短打”,粗布做的上衣,又稱“豎褐”“裋褐”,是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一種,常見于平民百姓勞作和居家時穿著。此處譯者采用意譯法,“a short mandarin jacket”意為“中式短夾克”,符合西方讀者的文化經(jīng)驗和閱讀想象,該中年男子外貌形象躍然紙上。
每個社會都有與自己社會形態(tài)相適應(yīng)的社會文化,具體表現(xiàn)為政治經(jīng)濟活動、生產(chǎn)生活方式、民俗習(xí)慣和風(fēng)土人情以及人際關(guān)系等多個方面,社會文化負載詞正是社會文化在語言中的獨特體現(xiàn)?!渡洹芬钥谷諔?zhàn)爭時期的中國社會為背景,且張愛玲以文筆細膩著稱,從《色,戒》文中對舊上海的風(fēng)俗習(xí)慣、上流社會娛樂活動的描摹可見一斑,此中社會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對讀者理解事件發(fā)生的社會語境有重要意義。
例(4)
原文:戰(zhàn)時上海因為與外界隔絕,興出一些本地的時裝……因此成為汪政府官太太的制服。也許還是受重慶的影響,覺得黑大氅最莊嚴大方[10]2。
譯文:Isolated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by Japanese occupation, Shanghai had elaborated a few native fashions...For these excellent reasons, the cape and gold chain had become the favored uniform of the wives of officials serving inWang Ching-wei’s puppet government. Or perhaps they were following the lead ofChungking,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regime’s wartime capital, where black cloaks were very much in vogue among the elegant ladies of the political glitterati[11]1.
對于不太了解這段中國歷史的英語讀者來說,如果譯者把原文的“汪政府”直接譯成“Wang government”或“Wang Ching-wei’s government”會讓讀者誤認為“汪政府”就是當(dāng)時統(tǒng)治中國的政府,而藍詩玲運用增補法將譯文處理為“Wang Ching-wei’s puppet government”,補充了“汪政府”的背景資料,點明了汪精衛(wèi)政府實為當(dāng)時受日本控制的傀儡政府。同時,“戰(zhàn)時上海因為與外界隔絕”的譯文中,藍通過補充 “by Japanese occupation”點名戰(zhàn)爭的對象是日本。另外,原文提到了“重慶”,對于英語讀者來說,“重慶”只是中國的一個城市名稱,然而聯(lián)系到當(dāng)時的歷史背景,“重慶”實際上具有深刻的政治涵義,是蔣介石領(lǐng)導(dǎo)的國民政府的代稱和象征。藍運用文內(nèi)加注法,增加“the Chinese Nationalist regime’s wartime capital”和“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來讓讀者知道“重慶”的意義,幫助讀者構(gòu)建一個相對清晰的社會語境。
例(5)
原文:她們?nèi)⌒惾ひ惨羯?,雖然易太太的年紀做她母親綽綽有余,她們從來不說認干女兒的話[10]4。
譯文:They needed to tread carefully around their hostess on the subject of her young houseguest. Although Yee Tai-tai was easily old enough to be Chia-chih’s mother, there had never been any talk of formalizing their relationship, ofadopting her as a goddaughter[11]4.
“認干女兒”是舊時中國民間流行的一種保育風(fēng)俗,也稱“認干親”,目的既有保佑孩子健康成長,也有通過結(jié)交關(guān)系增進彼此感情。西方社會沒有此種社會風(fēng)俗,也就沒有相應(yīng)的語言表達,但是譯者采用了歸化策略,借用西方宗教文化中的“教女”來代替“干女兒”,有異曲同工之妙。
宗教文化是人類文化中十分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宗教文化負載詞以宗教信仰為核心,涵蓋宗教組織、宗教建筑、宗教音樂以及宗教活動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
例(6)
原文:“易先生幫幫忙,幫幫忙!三缺一傷陰騭的。先打著,馬太太這就去打電話找搭子。”[10]4
譯文:“Do, Mr. Yee! Mahjong’sno funwith only three. Play just for a little, while Ma Tai-tai telephones for a replacement.”[11]4
中國佛道文化中,人活在世為陽間,人死后去往陰間,人在陽間做的好事可以為陰間的自己積累功德。“傷陰騭”,又稱“傷陰積”,是蘇州地區(qū)方言,意為做壞事有損陰德會遭報應(yīng)。此處為“王佳芝”意欲離開麻將桌,太太們打麻將三缺一急需“易先生”幫忙,故而戲謔稱不幫忙會有損陰德。此處譯者意譯處理為“no fun”,雖表現(xiàn)出太太們對易先生這個“牌搭子”的需要,但是損失了中國原文的宗教文化特征。筆者建議此處采用文化替換法,將“傷陰騭”替換為基督教中的“有罪”,譯為“Play with us three, or you may have sinned”。
例(7)
原文:“是哪個說的?那回易先生過生日,不是就說麻姑獻壽哩!”馬太太說[10]3。
譯文:無
原文中此處為“易太太”和“馬太太”聊天說笑的場景,“馬太太”所說的“麻姑獻壽”是回應(yīng)上文“易太太”戲稱“廖太太”為麻婆?!奥楣谩庇址Q壽仙娘娘、虛寂沖應(yīng)真人,中國民間信仰的女神,屬于道教人物。“麻姑獻壽”是中國民間傳說故事,指西王母壽辰時麻姑仙人于絳珠河邊以靈芝釀酒為王母祝壽的故事。譯文中,藍詩玲將此處“馬太太”說的整句話都采取了刪減處理,一則“麻姑獻壽”具有中國傳統(tǒng)宗教內(nèi)涵,其翻譯勢必要添加較長注釋,會影響讀者閱讀的連貫性,二則本句與前文雖有關(guān)聯(lián),但并非聯(lián)系緊密,故而藍棄之不譯。
不同語言不僅有著各自的語言特點,還承載著獨具特色的文化,漢語尤以其博大精深而聞名,漢語文化負載詞更是豐富。就《色,戒》而言,張愛玲以舊上海為背景進行書寫時靈活使用了舊上海方言,同時還有成語、俗語和諺語的運用,這就給翻譯增加了難度。現(xiàn)將對藍詩玲在《色,戒》翻譯過程中對語言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方法進行具體分析。
例(8)
原文:“看這王佳芝,拆濫污,還說請客,這時候還不回來!”易太太說:“等她請客好了!——等到這時候沒吃飯,肚子都要餓穿了!”[10]16
譯文:“Whata wicked liarthat Wang Chia-chih is!” Yee Tai-tai complained. “Promising to take us all out to dinner then running away. I’ll collapse with hunger if she makes us wait much longer!”[11]20
“拆濫污”,又稱“拆爛污”,是江蘇地區(qū)方言,意為說話做事茍且馬虎、不負責(zé)任。此處為“易太太”抱怨“王佳芝”答應(yīng)請客卻長時間不回來露面。譯者將其意譯為“a wicked liar”,意思是可惡的騙子,與原文意思稍有偏差,筆者建議譯為“harum-scarum”與原文更為貼切。
例(9)
原文:今天要是不成功,可真不能再在易家住下去了,這些太太們在旁邊虎視眈眈的[10]5。
譯文:If they didn’t finish it off today, she couldn’t stay on at the Yees’—notwith all those great bejeweled cats watching her every move[11]6.
“虎視眈眈”是漢語成語,意思是像老虎那樣兇狠地盯著,多用為貶義詞,形容人心懷不善,伺機攫取。原文指“王佳芝”害怕行事敗露,擔(dān)心被這些精明的“太太們”發(fā)現(xiàn),“虎視眈眈”既指“太太們”目光毒辣,又暗合漢語專指已婚女性“母老虎”一詞中令人不寒而栗的“虎”形象。譯者將原文中“虎”形象替換為“great bejeweled cats”,用“珠光寶氣的貓”來指代這些太太們,雖符合西方文化語境中狡猾精明的“貓”形象,但流失了中文“虎”形象的兇戾之氣,弱化了“王佳芝”所處環(huán)境的危險程度。
例(10)
原文:她臨終一定恨他。不過“無毒不丈夫”。不是這樣的男子漢,她也不會愛他[10]17。
譯文:She must have hated him at the end. Butreal men have to be ruthless. She wouldn’t have loved him if he’d been the sentimental type[11]21.
“無毒不丈夫”是漢語中常見的俗語,意為“要成就大事業(yè)必須手段毒辣,技高一籌?!贝颂幾g者處理為“real men have to be ruthless”,完美契合了原文語境意義,自然達意,毫無半點言語阻滯。
綜合以上譯例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藍詩玲在翻譯《色,戒》中文化負載詞時以歸化策略為主,采用了意譯法、增補法、文化替換法和刪減法等翻譯方法,實現(xiàn)了較高的閱讀流暢度和讀者接受程度,這反映出了藍詩玲“忠實再創(chuàng)造”的翻譯觀和“目標語讀者導(dǎo)向型”的翻譯原則。雖然此過程中不得已而出現(xiàn)了個別原文文化意義的變形或走失,但是從讀者的接受效果來看,《色,戒》藍譯本是成功的。Lust,Caution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有效地幫助實現(xiàn)了跨文化交流,為中國文學(xué)外譯提供了借鑒。
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研究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本文以藍詩玲英譯《色,戒》為案例進行了嘗試性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對文化負載詞的歸化翻譯能夠使得譯文清晰流暢,意譯法等翻譯方法減少了跨文化交際的阻礙,但是源語文化特色的損失應(yīng)當(dāng)引起關(guān)注。此外,本文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于如何將翻譯方法與多樣化的文化負載詞相結(jié)合,實現(xiàn)文化負載詞的最佳翻譯,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討論。希望本文能對中國文學(xué)作品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