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殿榮
“民人以食為天”。食物除去果腹之功用,便是對味蕾的牽動。要么是開啟對新世界的探索,要么是對童年與故鄉(xiāng)的重新抵達。沉洲寫《閩味兒》顯然是從后者的角度出發(fā),將閩味兒分為“水之鮮”“陸之醇”和“山海之味”,細數(shù)其發(fā)源和制作方法,重溫時光流轉(zhuǎn)中食物被賦予的靈魂和記憶。但這《閩味兒》卻為我打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一路獵奇讀下來,腦子里只想著什么時候再去福建。不嘗到這些美食,如何算得真正抵達過閩地呢?
在《閩味兒》中,沉洲是一位稱職的滋味導游,他耐心地講述食物的前世今生。流傳至今的一道道美味,無不是集結(jié)民間智慧而成,并復寫有不同時期的時代密碼。作者更多地將時光停留在自己的青少年時代,回想上個世紀食物匱乏的六七十年代,人們對食物倒是保有最原始的虔誠之心,敬畏自然,守護食材的原始之味,也就有更多的智慧傾注其中。而對過往時光和滋味的回憶,恰恰成為這部書的一個重要基調(diào)。
在《包裹起來的鄉(xiāng)愁》中,沉洲通過自己的成長記憶穿針引線,鄉(xiāng)情與人文相織,寫燒賣道的卻是鄉(xiāng)愁。文中回憶了初中一年級那年的大年初三去同學家里、看同學母親和姐妹做燒賣的往事,那一家人圍坐一起,各有分工,那種熱氣騰騰的生活場景,使人已經(jīng)忘掉了作者介紹燒賣制作方法的初衷,而是一邊流著口水,一邊沉浸在過年時一家人因食物而忙碌的幸福之中。是啊,食物召喚親情寄托愛。滿滿的煙火氣,濃濃的人間情,使客家人因思鄉(xiāng)之苦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食物,疊加新舊兩愁的滋味,成為鑲嵌于食物身上的鄉(xiāng)愁記憶。
好多小吃看似簡單,但其背后到底凝結(jié)了多少辛勤的汗水,讓人難以想象。這樣的食物就不單單是填飽肚子的吃食,更是藝術(shù)品一樣的存在?!赌赣H的太平燕》介紹的扁肉燕做法就是這樣,原來外形酷似餛飩的扁肉燕,其薄皮是捶打后的肉泥與番薯粉反復搓揉而成的,進而作者又介紹了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傳承以及精彩的“打燕”表演。一味小吃背后除了精湛技藝,還要付出如此辛勞,讓人匪夷所思。不過,也只有這樣糅合進智慧與汗水的食物,方有故鄉(xiāng)之味,才能消解濃濃鄉(xiāng)愁。
滋味聯(lián)動的是童年生活以及最為動人的親情?!独鲜笊献览病坊貞浟诵r尿床的尷尬。作者對夢境的描寫,以及母親形象的刻畫,都極為生動,仿佛讀者也能經(jīng)由這個路徑,回到自己的童年。在對付小兒尿床這種事上,民間偏方似乎最有效。于是,記憶田鼠肉干的味蕾重新被喚醒。沉洲從寧化老鼠干味道,講到捕捉田鼠的趣事,這散文才真正寫開了?!翱植啦豢植?,那只是人類附加的文化力量使然?!笨戳顺林迣懙奶锸螅簿筒挥X得這道美味有那么可怕了。
讀《閩味兒》的另一個趣味,在于能夠不斷體驗揭秘的樂趣。沉洲在對不同時期往事的回憶中,細數(shù)食物的制作方法和訣竅,不但繞開了使文章變成乏味食譜的風險,還加進了很多有趣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比如在《“打”出來的魚丸》中,看大表姐捏魚丸,如何撞擊魚漿,如何出膠,如何一次次加鹽加水加粉,都生動極了。而這樣的揭秘,幾乎篇篇都存在,美食愛好者甚至可以循著這些步驟一一嘗試了。
在閱讀《閩味兒》的過程中,也愈加感受到語言之于散文的重要性。沉洲的語言生動、準確、形象,且充滿想象力。比如《活生生爬下餐桌》中在異國吃生蠔,“拇指和食指鉗起切成塊的檸檬,兩頭用力一捏,酸汁噴上水靈肥腴的蠔肉,大家一只只端起來,舌尖一頂,再輕輕一吸,清冽的汁液裹著蠔肉滋溜滑進嘴。樹蔭外灼陽高照,滿腔冰爽、細膩、柔軟、嫩滑、濕潤、豐腴,奇妙感覺紛至沓來,含在嘴里的蠔肉還沒容咬上兩口,便像小朋友坐滑滑梯一般,慌不擇路溜了下去。齒頰間,海洋的味道東突西竄,鮮得人直想手舞足蹈起來?!庇秩纭哆@種芋頭不尋?!分?,講到太姥掛霜芋芋條融化在嘴里時,“芋香、糖香、脂香就像一群小魚,在齒頰間躲閃游竄,攪起滿腔的香甜,繼而又從喉嚨口緩緩流淌下去……整個過程,讓你身上的每一個毛孔都透出歡愉?!北壬砼R其境更難的,恐怕就是有如美食在口的別樣感覺吧。將文章扎扎實實讀了一遍,就好比親自吃了一遭,讓人不停吞咽口水。
然而,美味過后,留下的是頗為沉重的思考。田里的化肥農(nóng)藥用濫了,不要說泥鰍、螺螄、青蛙,就連“打”不盡殺不絕的田鼠也開始稀少難求;“敲罟?jié)O法”將大小黃魚一網(wǎng)撈盡,還窮追不舍地殺到了它的外海越冬地,使我們今天想要再吃上一口野生大黃魚都難上加難;如今不起眼的東西也有人去做假,比如魚丸,想色澤潔白加增白劑,想彈得高加硼砂,還有脆丸素、高彈素、魚香精、肉味素、抗氧化劑……讓人心寒至極。
食物由古至今的傳承和演變,也是一種流動的歷史。沉洲回憶美食、尋找美食、記錄美食,最擔憂的就是美食在當下這種不計代價的快節(jié)奏生活中斷代,為了利潤,還有那些有意與無意的可怕變化。今人的感受和體驗已落伍于古人,那些源遠流長的美味會長眠于典籍,成為一種傳說嗎?作者以鮮活的味蕾感受,召喚讀者對當下生活進行思考:大自然賜予的食物,正在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威脅,天然食材在高產(chǎn)農(nóng)業(yè)的綁架下開始變異,苦累利薄的傳統(tǒng)行業(yè)在年輕人眼里也已經(jīng)失去光環(huán),童年時舌尖上的味道恍惚就要隨風飄散。憂傷在美味之后,來得是那樣猝不及防,又無處躲閃。有來路更要思去路。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反思和詰問,這本寫飲食的《閩味兒》,也就有了沉甸甸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