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996工作制”為視角"/>
李瑞奚 李蕭宇
(常州大學 江蘇省 常州市 213100)
2016年末,互聯網公司被曝出實行全員“996工作制”。“996工作制”首次見諸報端就立刻引起了廣大網友一致的質疑和聲討。
2019年3月,“996工作制”風波再起。隨后阿里巴巴創(chuàng)始人馬云發(fā)表的“福報論”引發(fā)熱議。網友們對此存在不同的態(tài)度:有些認為該工作制違反法律、嚴重侵犯勞動者權益;但也有人認為,“996工作制”至少還提供了12小時的空余時間和加班費,相比于超長加班、無償加班,“996”還算是不錯的選擇。
2021年6月14日,騰訊率先試點強制6點下班,此舉獲得眾多網友的一致稱贊。
前述事件反映出,近些年我國勞動者過度加班問題不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朝著惡性方向發(fā)展。以“996”為代表的工作模式已經成為諸多行業(yè)的標準,“試點強制下班”的背后表明我國勞動者對過度加班現象早已習以為常。
事實上,“996工作制”僅僅是只新型加班模式中的一個典型代表,目前我國各行業(yè)中還存在著諸如“886”“8116”等其他類型的加班模式。此類新型加班模式嚴重侵犯了我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損害其身心健康。新型加班模式有何特征?它會對勞動者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如何有效治理此類加班問題?對前述問題的思考是本文寫作的緣由。
新型加班模式是指,用人單位嚴格規(guī)定勞動者的加班時間與休息時間,通過事先約定或強迫的方式,使勞動者長期處于某一固定的勞動強度下工作。
新型加班模式違反了我國憲法與法律。我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了勞動者的休息權,勞動法第36、41條分別規(guī)定了8小時工作制、每個月加班最多不能超過36小時。按照“996工作制”的要求,勞動者需要早9點上班晚9點下班,每天工作總時長不少于10小時,每周工作6天。如此計算,勞動者每個月加班就超過了一百小時。由此不難看出,新型加班模式違反勞動法的規(guī)定,屬于違法行為。
新型加班模式具有具體化、常態(tài)化的特征。“996工作制”作為一種新型的加班模式,不同于以往偶然的、個別的加班現象。該模式呈現出明顯的具體化、常態(tài)化特征。通過嚴限定勞動者的作息時間,使其原本不固定的加班現象趨向于具體、確定。勞動者只有按照“996”標準滿足相應的加班時間,才能夠下班休息。而一旦勞動者接受了“996工作制”,就等于是默許了用人單位的加班要求,這就意味著“996工作制”將長期伴隨勞動者日常工作,直至離職。在這樣一種具體化、常態(tài)化的加班模式下,用人單位延長工勞動者作時間顯得更加理所應當,勞資雙方不平等的地位進一步凸顯。
新型加班模式的本質是過度勞動。過度勞動簡稱“過勞”,是指勞動者在其工作過程中存在超時、超強度的勞動行為,并由此導致疲勞的蓄積,經過少量休息無法恢復的狀態(tài)。與普通加班產生的疲憊不同,勞動者一旦出現“過勞”,就代表著其生理機能的均衡已被破壞,疲勞的蓄積達到了不可逆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是不能通過短暫修養(yǎng)而恢復的。而按照“996工作制”的標準,雖然表面上看勞動者每日仍有有12小時的空余時間,但是再除去通勤時間以及處理家務和照顧子女等花費的時間,勞動者真正能用于休息的時間寥寥無幾,甚至經常在下班后仍需“待命休息”。這種高強度的工作模式足以使勞動者出現“過勞”狀態(tài)。
以“996”為代表的新型加班模式對勞動者的負面影響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它們之間會表現出“加劇惡化”“惡性循環(huán)”等聯系。
工作效率不斷遞減。人非機器,勞動者的精力有限,8小時工作制是“量”和“質”之間的最佳平衡點。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必然會發(fā)生邊際效應遞減:即加班時間越長,勞動者工作效率越低,出錯率也會明顯增多。然而工作效率的降低僅僅只是開始。根據“996工作制”,勞動者非工作時間只有12小時,除去上下班途中、處理家務等所花費的時間,真正能休息的時間只有7小時左右。如果勞動者休息時間得不到保證,那么次日的工作也會受影響。而加班仍在繼續(xù),工作效率進一步遞減,如此惡性循環(huán),最終導致勞動者長期出于低效率的工作狀態(tài)。
從個體健康受損到加劇勞資矛盾。新型加班模式極易使勞動者產生過勞現象、誘發(fā)疾病,甚至出現“過勞死”。最新2018年光華博思特發(fā)布的《中國國民健康與營養(yǎng)大數據報告》顯示,我國勞動者健康狀況普遍不理想,過勞死風險過高,絕大多數勞動者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此外,家庭觀念在中國人思想中根深蒂固。而工作——家庭沖突理論指出經常性的加班更容易導致家庭沖突爆發(fā)。由于過度加班占用勞動者與家人溝通的時間,使其參與家庭生活的時間銳減,從而易對家庭關系產生不利影響。個體健康受損加之家庭矛盾重重,易使勞動者對工作不滿,產生抵觸情緒。長此下去,極易導致勞資關系緊張,甚至引發(fā)勞動者罷工、自殺、集體辭職等沖突行為。
個體發(fā)展受阻與就業(yè)形勢嚴峻的惡性循環(huán)。根據盧卡斯的時間分類標準,個體的全部時間可分為工作時間、閑暇時間以及受教育時間三部分。閑暇時間和受教育時間對勞動者潛在的發(fā)展極為重要。閑暇時間能夠潛在的促進創(chuàng)新的發(fā)生。勞動者在悠閑的時光中,更容易集中精神、獲取靈感、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這對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社會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勞動者可利用受教育時間進行學習、培訓,提升專業(yè)化水平或拓展其他領域知識,從而提高其自身競爭實力。而過度加班必然會導致勞動者空暇時間與受教育時間大量縮減,造成的結果是勞動者失去了潛在發(fā)展的可能性。一旦企業(yè)裁員或破產,缺乏專業(yè)技能、競爭力不強的失業(yè)者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工作。
“奧肯定律”指出經濟與就業(yè)率之間呈現正相關關系。經濟快速增長時對勞動力的需求就會增大,就業(yè)機會增加。但過度勞動會引發(fā)“擠壓效應”,導致相關行業(yè)實際就業(yè)人數低于應就業(yè)的人數。這樣一來就抵消了由于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大量就業(yè)機會,其結果就是無論經濟發(fā)展好壞,勞動者就業(yè)形勢始終嚴峻。
就業(yè)難的問題產生后,巨大的就業(yè)壓力又迫使職勞動者為了維持現有工作而不得不加倍努力工作,由此惡性循環(huán)產生。同時勞動者之間形成的競賣現象,也拉低其工資水平。
勞動,伴隨著個體一生除休息外絕大多數的時間。民眾的幸福感強不強、家庭關系是否和睦、勞資關系有沒有和諧以及社會發(fā)展的快慢,都離不開給勞動者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相信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我國勞動者過度加班現象一定能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