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當前
選本入集部總集類,源遠流長?!端鍟そ浖尽芬該从荨段恼铝鲃e集》為總集之始,著錄著作107部,2 213卷;《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總集類提要認為《詩經》已列為經部,王逸編《楚辭》已入別集類,故亦以摯虞《流別》為總集發(fā)端。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則以著錄于《隋書·經籍志》的杜預《善文》五十卷為“薈萃文章”之始。選本溯源雖有異議,但經典選本如蕭統(tǒng)《文選》、徐陵《玉臺新詠》、呂祖謙《古文關鍵》、真德秀《文章正宗》、方回《瀛奎律髓》、高棅《唐詩品匯》、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張溥《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清代御定《古文淵鑒》《歷代賦匯》《全唐詩》《題畫詩》等可謂繁多,或專選一體一門,或分類匯集,確實有“刪汰繁蕪”、除稗存精的作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文章之衡鑒,著作之淵藪”評價總集,不虛言也。
桐城派古文家傳道授業(yè),尤其重視選本的示范作用,亦編有大量選本,如方苞《古文約選》、劉大櫆《唐宋八家文選》、姚鼐《古文辭類纂》、梅曾亮《古文詞略》、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黎庶昌《續(xù)古文辭類纂》、王先謙《續(xù)古文辭類纂》、吳汝綸評選《桐城吳氏古文讀本》等著力古文辭的選錄;姚鼐《五七言今體詩鈔》乃詩歌選本,姚永樸《國文學》是古代文論的選本。各家選本上溯先秦,下及桐城派優(yōu)秀古文,既指明向前人學習的方向,又亮明文派家法,體現出桐城派“有所法”與“有所變”的辯證思想。
選本是中國特色的文學批評樣式,魯迅、方孝岳、張伯偉等對選本理論均有精辟論述。選本序例、選錄標準、評選思想等都是中國文學批評的研究對象,“文選學”、唐人選唐詩、宋代文章選本、戲曲選本、小說選本等領域的研究成績斐然。選本亦屬桐城派研究的重點,目錄的梳理著錄、選本的文統(tǒng)意義、選本的教育價值等均有論述,姚鼐的《古文辭類纂》研究成果更加豐富。
本期刊載張炳文《姚鼐的“古文辭”思想及其實踐》一文,即是從《古文辭類纂》選錄辭賦的角度考察桐城派文章學思想,認為姚鼐選錄辭賦,側重于其“辭”與“用”,而并未關注“賦”的文體問題,體現出桐城派古文家融通文體而建構“古文辭”的文章學思想。論文從選本批評入手,分析入選篇目的文體歸屬,闡釋姚鼐的歸類標準,揭示姚氏的文學思想,皆能言之成理,可備一家之言。當然,桐城派古文家致力于古文辭創(chuàng)作,上溯文章源頭,確立寫作規(guī)范,本身就有強烈的尊體意識。桐城派文章分類亦是在不斷總結既有選本分類基礎上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其序例與文章分類實踐是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的重要資源,故從桐城派選本出發(fā)的文體學研究亦值得深入拓展。
桐城派選本的文派傳承性強,選家的文章學觀念相近,審美趣味相通,入選作品與選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有跡可尋,且多有圈點批注,具有非常高的學術價值。唐人選唐詩、宋代詩文選本、清人選清詩等選題的研究均已勒為專著,而桐城派選本研究還缺乏系統(tǒng)性,宏觀闡釋有待加強,微觀探究亟待夯實。期待更多的桐城派選本論題發(fā)表,進而推動桐城派研究向專、精、深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