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雙
語言是人們進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媒介日漸豐富的時代,傳媒報道的素材更加豐富:圖片、視頻等有效補充了文字的不足,新聞報道也更加生動形象。但歸根到底,語言讓信息傳播更加精準、真切,語言能夠對視頻畫面、圖片信息進行生動的解釋,避免因個體理解差異造成信息傳遞效率的下降。
在傳媒工作推進的過程中,廣播始終是新聞信息傳遞的重要渠道。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新聞報道的形式與手段也更加豐富,播音主持工作更多地要起到引導的作用,提升工作效能。語言應用能力是評價播音員專業(yè)水平的核心因素。多元化發(fā)展空間下,播音主持工作的開展要和時代發(fā)展相結合,提高整體效能。語言的使用具有極高的靈活性,對同樣的新聞報道,不同的播音主持人員具備不同的聲線與表達習慣,同樣也會造成受眾體驗的不同。在多元化傳播環(huán)境下,播音主持人員的工作也要創(chuàng)新播報風格,更靈活地使用語言,讓播音主持語言更加生動、具備時代氣息。
播音主持是新聞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表達的藝術性要以其精準性作為支撐,能夠做到通過播音語言準確完成新聞信息的傳遞。
所謂精準性,一方面是要求播音主持在播報的過程中,始終尊重新聞事實,能夠客觀反映新聞現象,不夸張,不捏造。
另一方面,精準性則要求播音主持具有出色的語言分析能力,漢語語言經歷了數千年的發(fā)展歷史,具有極高的包容性,模棱兩可的表達對新聞報道而言不具備說服力,只有高精確度的新聞表達才能從根本上體現播音主持工作的藝術性。
播音主持人員是語言的使用者,也是調動語言活力的人員。在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過程中,播音主持對語言的使用也有了明顯的變化。新時期,人們的思想更加開放,在語言上也更加傾向于生動、詼諧的表達。迎合時代發(fā)展要求,播音主持語言要具備生動性。一方面,在語言的風格選擇上,播音主持要逐漸突破原本留給受眾的刻板印象,更多采用生動的表達。另一方面,在語言的使用上,播音主持要緊跟時代趨勢,提升工作的時代特征。
思想性要求新聞播音主持人員并不僅僅承擔信息傳遞的責任,同樣要承擔引領人民群眾思想的責任。一方面,主持人要對新聞事件進行準確描述,還要對新聞有客觀公正的評價。另一方面,新聞播報的語言要巧用表達技巧,引導新聞受眾自發(fā)進行思考。
播音主持人員要不斷提升自身工作的專業(yè)性。在語言的使用上,播音主持要確立自身的報道風格,提升語言的規(guī)范性,突出新聞報道的價值,確保對語言的正確運用,能夠準確且流暢地完成信息傳遞。播音語言的藝術性是新聞表達的一種手段,而非單純追求形式上的藝術美。
在播音主持工作推進的過程中,結合時代發(fā)展要求是必然舉措。相較于傳統的刻板表達方式,新時期播音主持語言更具生動性,融合了很多時代元素,提升了新聞報道的趣味性。以央視新聞主播撒貝寧為例,在傳統的法制欄目,撒貝寧更多地以嚴謹的態(tài)度播報新聞,較為嚴肅。近些年,撒貝寧轉變自身的播報風格,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傳遞新聞內容,獲得受眾的支持。語言播報風格的轉變是播音主持轉型的一種嘗試,新時期受眾更加傾向輕松的播報氛圍。
語言只有與情感相結合才能從根本上展示出播音主持的態(tài)度。在播音主持語言的使用上,要注意情感的合理融入,讓新聞播報有溫度。在播報的過程中,播音主持不能照本宣科,要結合自身對新聞報道的理解,提升新聞的價值意義,拉近新聞與受眾的距離。以董卿主持的《朗讀者》為例,這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文化情感類節(jié)目,由董卿擔當節(jié)目主持人與制作人,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董卿在《朗讀者》節(jié)目中的播報并不僅僅是文稿的朗讀,而是將語言表達與個人情感結合,吸引受眾的關注。
在播音主持的語言表達中融入主持人的情感經驗與個人見解時,要注意合理把控情感融入的分寸,做到真實而不做作,配合風趣幽默、內涵豐富的主持語言,合理控制語氣、語調的起伏變化,合理控制情感的強弱主次,從而為受眾提供良好的情感體驗與審美體驗。
在播音主持工作中,要體現語言的藝術性。在新語境下,播音主持要強化自身專業(yè)能力的提升,提高自身對語言的把控能力,做到專業(yè)過硬,減少工作中的失誤。播音主持也要轉變自身的觀念,讓新聞播報不僅僅是新聞信息的傳遞,更要實現與受眾之間的情感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