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霞
煙囪里冒著滾滾濃煙,遠遠就能聞到空氣中刺鼻的氣味;老百姓冬天燒煤泥取暖,爐具簡單、污染嚴重,煤氣中毒成了不少家庭的夢魘;煤矸石令所有煤炭企業(yè)發(fā)愁,無處安放,堆積如山,經常自燃,污染大氣環(huán)境和地下水……因煤而興又因煤而憂,煤矸石、煤泥、粉煤灰作為煤炭開采、洗選和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曾給山西產煤地和礦區(qū)周邊居民帶來極大困擾。
10余年來,山西大學程芳琴教授帶領團隊成員,咬定這些固體廢棄物不放松,啃“最硬的骨頭”,從根本上減排,把變廢為寶的論文寫在轉型發(fā)展的企業(yè)里,把減碳增綠的科技成果寫在高質量發(fā)展的三晉大地上。
11月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程芳琴領銜的“煤矸石煤泥清潔高效利用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這是她第二次榮獲該獎項。
每一項重大科技成果,都浸透著科研人員的心血和汗水。對于程芳琴來說,此次獲獎成果更是她“白手起家、從零起步”,和團隊成員一步步創(chuàng)造出來的。
2002年,已擔任山西南風化工集團首席工程師的程芳琴,離開了熟悉的工作崗位,放棄了在別人看來成功、亮麗、正高歌猛進的事業(yè),調回省城太原,在山西大學當了一名普通教師,開始了人生和事業(yè)新的挑戰(zhàn)。
沒有團隊、沒有實驗室,程芳琴帶著兩名本科生在公用的本科實驗室開始了研究。她總結企業(yè)工作,編寫專著,并于2004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時年僅38歲的她是該獎項最年輕的獲獎者。程芳琴因此得到學校20萬元經費支持,以及兩個實驗室、兩個辦公室共計100平方米的場地和1個團隊成員名額。
為了彌補科研經費不足,程芳琴精打細算,連續(xù)幾年把自己的工資收入作為科研資金,用于購買實驗器材;沒有電腦,她把家里的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全部拿來,供學生使用;沒有打印設備,她在周末帶上資料和打印紙借用同學單位的打印機去打印;實驗設備短缺,她翻遍了學校的三四個報廢設備庫,從中拆撿零部件,自己設計加工成實驗設備;實驗場地不足,她帶領師生把學校一個破門爛窗、滿是垃圾的閑置地方,改建成一個400多平方米的實驗室……
但程芳琴也有“大方”的時候,她大手筆、高起點建設團隊、培養(yǎng)人才。她在清華大學、美國猶他大學、澳大利亞西澳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期間,與三位合作導師,也分別是三個國家的工程院院士團隊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從2006年開始,就擠出科研經費,先后資助16名研究生和團隊青年教師去國外開展合作研究,讓他們高起點迅速成長;為讓學生開拓視野,她每去參加全國性會議,都抓住機會盡量多帶學生去,2006年去長春參加學術年會時,為了多帶人又省錢,她與同學們一起坐了20多個小時硬座,2010年去天津參加全國學術研討會,同樣為了多帶人又省錢,她舍不得住會議安排的賓館,和大家一起住在距會址較遠的快捷酒店……
程芳琴還從零起步,申請環(huán)境工程碩士、博士學位點,創(chuàng)建新興專業(yè)資源循環(huán)科學與工程專業(yè)本、碩、博完整學科體系。在一個傳統(tǒng)的綜合類院校,建設新工科專業(yè)遇到很多難題。多少個日日夜夜,程芳琴帶領師生白天做實驗,晚上、周末編教材,埋頭于工程設計、總結實驗、編寫教材,既要對接需求扎實搞科研,又要夯實基礎培養(yǎng)人才團隊,實現(xiàn)了從最初的簡裝教材到“十三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的突破,他們還堅持科教結合、產教融合,探索實施的因技施教、因研施教、因需施教、因制施教“四位一體”教學模式獲評山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對專業(yè)建設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到深入,終于在2011年建成資源循環(huán)科學與工程交叉學科博士點,2020年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入選國家“雙萬”專業(yè),開始向社會培養(yǎng)輸出一批又一批高水平高質量優(yōu)秀人才。
生于山西、長于山西的程芳琴,立志利用所學為家鄉(xiāng)的發(fā)展作貢獻。她把目光瞄準國家重大戰(zhàn)略、山西高質量轉型發(fā)展需求和三晉父老的健康幸福,一步步蹚出了一條煤基固廢高效利用的科技新路、打開了燃煤污染控制之門。
“新的崗位究竟應該干什么?”程芳琴剛調入山西大學后也曾迷茫和焦慮過。本世紀初,太原城中村的冬季取暖基本是靠土鍋爐燃燒散煤,一到冬季空氣污染就會加劇。這是整個山西甚至華北地區(qū)的縮影?!拔矣袀€同學的愛人,過年回了趟老家,結果因為煤氣中毒,不認識人了……”身邊一系列給空氣造成嚴重污染、給人們生命造成重大威脅的現(xiàn)象,加上國家和省里對煤炭清潔燃燒的高度重視,讓程芳琴堅定地走上了與固廢物的博弈之路。
2006年,她帶領團隊成員先后跟山西潞安、山西平朔、山西大地、山西天宇等企業(yè)集團聯(lián)合,進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污染控制技術研究。15年來,她與團隊成員奔走在實驗室與企業(yè)之間,除了以第一完成人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還獲得省部級科技獎11項、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授權發(fā)明專利67項,出版學術專著8部,編制地方標準及團體標準多個。他們的研究填補了我國在煤矸石、煤泥及煤泥污控制和無害化處置領域的一系列空白。
如今,程芳琴團隊已經從建立之初的3人擴充到36人,從副教授、教授,團隊成員一步步成長,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越來越多的年輕博士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骨干,團隊也被授予轉型跨越“山西青年五四獎狀”“山西省模范集體”等稱號。
“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擔當、勇于超越、找準方向、扭住不放,牢固樹立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勇于創(chuàng)造引領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睂τ诹暯娇倳浀倪@段話,程芳琴有著切身體會。
最初,為了選準研究方向,程芳琴常利用工作之余深入一線搞調研?!澳菚r,遠的地方擠公交,近的地方騎自行車,星期天和節(jié)假日的時間也利用起來?!闭{研中,她受過冷遇、吃過閉門羹,甚至有一次騎著自行車去太原西山時,為了躲避運煤的拖掛車,連人帶車掉到了溝里,臉和手被刺破了,腳也崴了,是過路的好心人幫她把自行車搬回路上。寒來暑往,從山西到內蒙古、陜西、甘肅等地,程芳琴用3年時間深入了解了煤炭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為科研方向的選擇奠定了堅實基礎。
廢棄物資源化循環(huán)利用,在研究過程中常會因為工藝不同出現(xiàn)知識盲點,一方面要補基礎、編教材,讓學生能盡快上手,另一方面因為實驗室成果迫切需要產業(yè)化,團隊成員常兩三年不發(fā)一篇論文、不寫一個專利、不出一個成果。“從優(yōu)秀博士到肯俯下身子、不出成果也不著急的人,這是一個巨大的壓力與挑戰(zhàn)。年輕人在我跟前說著說著便眼淚嘩嘩,非常痛苦,我也心痛?!彼托墓膭顖F隊成員,“我們必須邁過這道坎?!?/p>
工科類的科學研究,成果的落地轉化至關重要。有一次,在某企業(yè)會議室里,程芳琴與企業(yè)領導和車間負責人討論技術改造方案,因為之前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經歷過失敗,不愿再接受新技術挑戰(zhàn),她不放棄,努力爭取,一遍遍耐心講解團隊技術的不同之處,在對方逐漸理解,開始進行討論時,她轉身去了衛(wèi)生間偷偷抹眼淚……每一次成果落地轉化的一波三折,都被程芳琴不懈的堅持和努力化解?!昂芏嗥髽I(yè)負責人最后都成了我的好朋友?!彼β暲世?,充滿感染力。
“惟有奮斗,才會精彩。我有幸再次獲獎,由衷感謝我的領導、團隊和所有與我結伴而行的同事、朋友和親人。我最感恩的是偉大的黨帶領我們進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好時代,為我們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追求夢想的廣闊天地和舞臺、創(chuàng)造了追求卓越的難得機遇和條件。”11月3日上午,程芳琴手捧著沉甸甸的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證書傾訴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