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娟 張時帆
(河北經貿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家國情懷是一種歷史積淀的生命自覺,已成為中華民族最純樸的氣質,深深植根于民族血脈中。新時代家國情懷被賦予了新內涵,成為了新時代中華兒女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的可靠情感支撐,也必將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發(fā)揮其特有的精神價值。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優(yōu)秀傳統(tǒng)精神,是歷史上中華民族戰(zhàn)勝困難的不竭的主體動力。隨著中國進入深刻變革著的“新時代”,作為社會意識的家國情懷其內涵也必然會發(fā)生一定的更新和嬗變。
首先,家國意識是家國情懷的情感基礎。中國古代是以血親一宗法關系統(tǒng)領的、存在嚴格的父權君權專制的社會,“家”是小“國”,“國”是大“家”;父為“家君”,君為“國父”,血緣關系跟政治關系融合在一起,君父同倫,家國同構。在這種同構的生產生活方式下,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情感共同的責任和歸屬意識——家國意識,即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里國與家、集體與個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個人對家庭和國家有著真摯的情感歸屬和自覺的責任擔當。在歷史的積淀中,人們把對家國的眷戀之情和與祖國的命運與共統(tǒng)一起來,形成為一種對自己生存的社會環(huán)境的強烈關切、和愿意為祖國奉獻的愛國情感,造就了我們民族的家國情懷精神傳統(tǒng)。
其次,共同體意識是家國情懷的理性內涵。與西方家國二元、個人主體價值取向不同,中國的共同體意識源遠流長,在氏族社會時期已經出現,之后經過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熏陶,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更加理性自覺?!八^共同體意識,就是特定聚合關系中的成員,在感知自我與他者生存發(fā)展的共性條件基礎上所具有的共善價值規(guī)范與能動凝聚意愿。”[1]古代中國把主體置于“家國同構”的共存條件下,把家國共同體的利益作為至高的價值目標,必然要求個體意識服從于社會意識、個人利益服從服務于共同體利益,以維系共同體的發(fā)展進步。所以儒家主張義以為上、重義輕利,在特殊情況下要“舍生取義”、犧牲個人而成就共同體。這種共同體意識是傳統(tǒng)家國情懷的思想支柱,成為了歷史上明君賢相安邦濟世的精神引領,激發(fā)了數不清的仁人志士生發(fā)出強烈的獻身義舉。
最后,仁愛精神是家國情懷的思想實質?!叭省笔侵袊顺鲎詢刃牡纳颇钔ǜ?,即感同身受,對萬事萬物善意的同情,而不加任何功利性的理性算計?!叭省笔侵袊说奶赜形幕焚|?!靶腥省睙o他,“忠恕而已矣”?!凹核挥鹗┯谌恕保巴萍杭叭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中國人內心的自我是要作為社會主體維護家國(社會整體)利益,這也就是儒家和墨家主張的“義”。這樣的心理基礎才能開展出中國人特有的家國情懷。從天然親情開始,中國人把仁愛擴至他人、桑梓、邦國,凝練為民胞物與的同情關愛,表現為對弱者的“不忍”,上升為“克己”奉獻的高尚情操,由此,仁愛也可以看作是家國情懷的最終歸宿。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成就和新的需要,大大推動了我國文化的進步,也為家國情懷增添了新的更豐富的時代內涵。
第一,新時代的家國情懷突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
中華傳統(tǒng)家國情懷具有一定的政治局限性,有為大一統(tǒng)的封建統(tǒng)治穩(wěn)定性服務的屬性。今天我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其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其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價值選擇更加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福祉。中國傳統(tǒng)的家國情懷在新時代亦有了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家與國的“利益統(tǒng)一”與“良性互動”。一方面,國家經濟發(fā)展和制度完善是為了人民,是為了使每個人、每一家都能受益。精準脫貧、全面小康就體現了這一理念。另一方面,要“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fā)展”,即依靠家來成就國,如“家風”建設助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梢哉f,新時代的家國情懷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選擇將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和祖國的復興統(tǒng)一了起來,實現了愛國主義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的高度統(tǒng)一。
第二,新時代的家國情懷具有寬廣的世界胸襟
習總書記指出:“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開放包容的,具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情感格局和道德氣魄,不僅凸顯本土責任和價值,還超越國界和民族,展示世界胸懷和情結”[2]。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就不只是追求一家一國的和諧安寧,同時還有著“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懷和“協(xié)和萬邦”“天下大同”的理想價值追求。這種“達則兼濟天下”的寬廣胸懷是中國人心系天下的精神體現。在當今時代,家國情懷也繼承并發(fā)展了這一理念,“并不局限于地域意義或政治意義上對國家的熱愛,而是情感主體對于家園、故土、祖國甚至于整個地球的依戀情感,對于家庭養(yǎng)育、國家培育、地球承載滋養(yǎng)的一種感恩之情,是一種自發(fā)的共同體意識”[3]。面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我們并沒有獨善其身,而是在推動本國發(fā)展的同時,堅持世界“共為一家”理念,將本國發(fā)展經驗和成果惠及世界其他民族,推動世界大家庭共同發(fā)展,積極謀求同各國一起共同應對環(huán)境污染、疾病傳播等世界難題,維護共同利益,謀求全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文化的價值總是隨著時代的需要而彰顯,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在新時代也煥發(fā)了新的光彩,體現出了新的價值。
2020 年除“百年來全球發(fā)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新冠肺炎在武漢爆發(fā)。為了盡快抑制病疫流傳,保護人民生命安全,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快速有效調動全國資源和人員力量,不惜一切代價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充分體現了新時代家國情懷以國護家的大愛擔當;同時,14 億中國人勠力同心、各安其位、各司其職,犧牲小我私利、成就社會公義,像石榴籽一樣抱團,堅持全國一盤棋,各省各縣各家守望相助,取得了令世界尊敬的抗疫成就。中國構筑起同心戰(zhàn)疫的堅固防線,彰顯了人民的偉大力量,體現了中華民族仁愛互幫、克己奉獻的家國情懷。新時代的家國情懷成為中國抗疫成就的精神密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把“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并提出明確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yè)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這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yè)精神、“人民思想道德素質”中的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都與家國情懷有著內在的聯系,家國情懷也是使“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的重要助推力量。培育公民的家國情懷,可以對抗功利主義、個人主義的泛濫;家國情懷還可以助推好家風的養(yǎng)成;在培育家國情懷過程中,傳承“位卑未敢忘憂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精神,可以提升公民家國同運、保家衛(wèi)國、濟世救民、擔當奉獻等精神品質,有助于人們在為家庭謀幸福、為社會做貢獻的過程中提升思想覺悟、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yǎng),從而提高我國的社會文明程度。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以習總書記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戰(zhàn)略思想,是黨和國家面向未來的政治宣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一朝一夕輕易就能完成的,更不是憑借單個人的努力就能實現的,不僅需要物質基礎、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國防實力等條件,還需要價值引領、精神凝聚、情感感召、心靈共鳴等條件。面對艱難的改革發(fā)展重任和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必須凝聚內外各種有益力量,形成最大的政治共識。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是指導人類實踐和社會發(fā)展的精神動力。歷史證明,每當中華民族遭遇危機,共同的民族情感和保家衛(wèi)國的情懷都能使中華兒女緊密團結在一起,共同構筑保衛(wèi)中華的鋼鐵城墻。實現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事關中華民族大家庭繁榮昌盛和千千萬萬小家庭幸福安康的時代重任。如果沒有家國認同和民族命運共擔的意識,就不可能匯聚成眾志成城的“洪荒之力”。厚植家國情懷是每一個新時代中國人的責任。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總書記提出來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一種價值觀,是中國在把握世界發(fā)展潮流、人類命運走向上展現出的深邃智慧。它主張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所以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互惠互利,共同把地球建設成和睦的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當代弘揚,其中蘊含著家國情懷的深刻內涵。這里的家國情懷不僅追求一家一國的和諧穩(wěn)定,更是追求“天下大同”、“和衷共濟”、“美美與共”的人類理想。這里的家國情懷被賦予了世界歷史的視野,正如當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所指出的:共產主義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薄啊祟惷\共同體’的理論本質是國際主義的,這種國際主義本身具有明確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特性?!盵4]所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世界各國將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結合起來,共筑“世界大同”意識。中國已經開始的一系列實踐,如“一帶一路”、抗疫的世界帶動、應對氣候變化的白皮書等,都展現了中國與各國機遇共享、風險同擔的“天下一家”寬廣胸懷,正是中國新時代家國情懷的時代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