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新
(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黃甫中學,河北 廊坊 065800)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材知識點把握不到位。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初中數學教材將應用題融入分解練習、圖例分析等教學內容當中,并不像傳統(tǒng)教材一樣設立單獨的教學章節(jié),使其更加系統(tǒng)的學習應用題。當前,學生日常練習題中經常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應用題類型,導致教師在授課時經常措手不及。而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因為忽略講解應用題教學內容,沒有為學生歸納總結應用題類型,使得學生在做題時不能積累豐富的解題經驗,無法掌握應用題解題技巧。除此之外,許多教師依舊采用傳統(tǒng)教學理念與模式,只是讓學生掌握好應用題給予的數量關系,然后套用各種形式化應用題公式求解各種各樣應用題。這種傳統(tǒng)解題方法即便學生具有較高的解題能力,但無法將知識點靈活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上述這兩點問題就是當前初中數學應用題“入手難”的主要原因。
培養(yǎng)學生分析理解能力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有效解決學生應用題“入手難”問題,首先就要培養(yǎng)學生理解能力。因為分析理解是學生在解題時必須掌握的基本能力。也就是說學生能夠靈活自如的解答各種各樣的應用題,需獨立自主的找出應用題題干,以題干為出發(fā)點進行分析理解。如果學生連基本“讀題”都“讀”不懂,又怎得以正確解答,妄想學生提高解題效率與準確率。當前,學生學習教材中的應用題時,不能正確理解應用題內容,無法對該種類型的應用題予以精準把握,阻礙學生提升數學學習能力。為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自身情況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學生之間的具體差異,將教學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優(yōu)化結合,將原本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點轉變成學生熟知的現(xiàn)實生活,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應用題內容。例如,在學習《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問題》時,靜靜給遠方的同學寄了3 封信與多張明信片,一共花費7.5 元,得知每封信件郵費為1.5 元,每張明信片郵費為0.9 元,問靜靜一共寄了幾張明信片?針對這種題型,學生應將所有已知條件篩選出來,精準掌握應用題中的關鍵詞,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應用題解答準確率,為學習更加具有難度的數學題打下基礎。
掌握數學基礎知識 在數學應用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帶領學生充分掌握所有數學知識點,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強化下,奠定良好的數學基礎,注重數學各個知識點的教學內容。數學學科不僅需要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要在日常學習中構建數學知識體系,一旦某個知識體系沒有及時掌握連接,就無法做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為此,初中數學教師在授課時,應轉變傳統(tǒng)教學理念,將課堂歸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主人,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使其在學習時能夠充分掌握教材知識點,養(yǎng)成良好的應用題分析解答習慣,能夠運用所學習的數學知識靈活解答日常生活中的各類題型。
養(yǎng)成良好的審題習慣 在數學應用題解答過程中,審題是正確解答應用題的必備條件。學生應用題解題對錯的關鍵主要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審題習慣以及是否具備解題能力等。為此,初中數學教師在應用題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一定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審題習慣。為此,教師在教授學生解答技能以前,應先培養(yǎng)學生審題能力,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審題的重要性。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應用題時,可以將其分為審題、分析識別、解答、代入檢驗等步驟,其中審題即是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倘若學生在審題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錯誤,那么其他幾個環(huán)節(jié)也會出現(xiàn)偏差。由此可見,學生在解答數學應用題時,應明確題目中的各項數據和已知相關條件,通過反復閱讀尋找題目中隱藏的解題條件,以便更好地理解所求問題。學生通過反復練習,總結各種應用題的審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應用題計算準確率,高效完成初中數學教學目標。
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分析理解能力,借助學生熟知的現(xiàn)實生活,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各種類型的應用題,通過因材施教的方法,充分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從根本上解決學生應用題“入手難”的問題,提高學生數學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