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章智
(赫章縣第一中學,貴州 赫章 553200)
由于高中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連貫性,并且知識點比較抽象,學生通常在理解的時候,具有一定的難度。如果針對這些難點、重點知識采取電教手段教學,可以將教學內容生動形象的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并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了解例題的解析流程等。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在數學教學中,運用電教媒體不僅是教師優(yōu)化教學手段的一個嘗試,而且是促使學生改變學習方式的嘗試。我們要用最大的能力將電教媒體與數學教學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提高數學教學效率。下面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多媒體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據調查,在高中階段,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并不濃厚,尤其是女生。因為這部分學生的思維習慣和方式不同,導致他們學習高中數學知識時比較吃力,慢慢就對數學不感興趣,甚至討厭數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首先從教學手段入手。傳統(tǒng)的教學都是封閉式的,再加上學校的硬件設備較差,導致教學非常單調化,課堂內外完全脫節(jié)。為了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格局,我積極探求適合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模式,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數學奧秘的欲望,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我嘗試將電教媒體融入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電教媒體的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的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教學情境,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例如,在教學《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一節(jié)時,課本表述其基本定理是"有向線段的要素:起點、方向、長度。長度為零的向量為零向量,單位向量為一長度單位。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為平行向量"。該知識點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空間想象力。為此,我利用PPT 制作了一個課件,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把這節(jié)內容動態(tài)化。這樣的教學情境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加深了學生對平面向量的坐標表示的意義和作用的理解,收到了較佳的教學效果。
數學是一門非常值得師生共同探索的課程。教師應悉心地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數學之美,促使學生對數學問題及其解決方法進行思考、研究,繼而拓展、延伸,體驗創(chuàng)新學習的過程。在素質教育發(fā)展的今天,教師要在吸收傳統(tǒng)教學精髓的基礎上,進一步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利用電教媒體優(yōu)化教學過程,創(chuàng)設一個開放性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例如,我在教學《空間四邊形》這一章節(jié)時,一開始,僅向學生展示學校配備的立體模型,讓學生觀察,然后要求學生在平面上畫出空間圖形。雖然學生畫出的圖形有空間的視覺效果,但他們細致看后,總認為有些邊是相交的,這種錯覺讓學生難以進入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為此,我采用PPT 制作了一個可以轉動的空間四邊形,并讓學生在上面添加線條。在播放"空間四邊形"動畫的過程中,學生全身心地感受圖形的運動效果。這樣的教學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力,為后面《異面直線》的教學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數學是集嚴密性、邏輯性、創(chuàng)造性與想象力于一體的學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能使枯燥的知識生動化,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深奧的知識簡單化,從而突破教學重難點。對于較難理解和掌握的規(guī)律、定理,較難發(fā)現(xiàn)的數學奧秘,較難想象的數學現(xiàn)象等,教師都可通過電教媒體實現(xiàn)各個突破,讓學生完全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從而增強學生獲取數學技能和經驗的基本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例如,在教學《二面角》這一節(jié)時,尋找二面角是本節(jié)的重點,也是難點。有些二面角根本難以尋找,同時,學生對求二面角的方法也是難以理解與掌握。于是,我采用動畫呈現(xiàn)的方式,一一讓學生歸納求二面角的方法。在電教媒體的輔助下,學生歸納的求法有六種,分別是垂面法、射影定理、三垂線定理、向量法、轉化法。今后,學生再遇到求二面角的題目不僅不會慌張,而且胸有成竹。
這充分體現(xiàn)了電教媒體具有突破教學重難點的功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電教媒體在為我們解決了傳統(tǒng)教學中較難解決的難題同時,也給予我們數學教師提出新的挑戰(zhàn)。教學畢竟是雙邊活動,當我們固化了自己的設計,也會限制我們的生成效果。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電教媒體只是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決不能本末倒置。因此,教師要繼續(xù)探索如何更合理地運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為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