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qū)第二小學,河北 保定 071100)
為了搞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工作,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種勤奮閱讀的人文情境化氛圍,讓生活在這個環(huán)境氛圍中的學生明確勤奮閱讀就是自己作為學生的天職,感受到如果自己不去勤奮閱讀就會落后于他人,不去勤奮閱讀,就會失去跟大多數同學交流的機會,就會讓別的同學恥笑。因為幾乎所有同學都在圍繞一本名著展開爭論,而只有一兩位卻因為沒去閱讀而只好靜靜地聽人家講,當談到一些關鍵問題而自己怎么也不敢插嘴,那時的尷尬和懊悔足以從內心深處敦促自己下決心參與閱讀。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為同學們創(chuàng)設有利于閱讀的教學情境,經常圍繞某一問題開展一些研討會,有獎競賽活動等等,讓學生進行探索性閱讀,常常是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閱讀,而且閱讀教學活動一定要體現情境化、常態(tài)化。不能曇花一現,虎頭蛇尾,要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閱讀一段時間后,關鍵要組織學生積極探討,由一開始的興趣閱讀逐漸過渡到探索性閱讀,有目的地自覺閱讀,這樣才有可能讓閱讀教學為小學生插上騰飛的翅膀,在知識的浩宇自由翱翔。
閱讀是小學語文整體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課題,閱讀活動盡管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任何人的主觀意愿都難以強加于他人,尤其教師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的精確分析完全可以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知識可以傳授,可以記憶,但對語言和文學作品的深刻感悟與理解還是需要學生自己在實踐中慢慢體會,教師的指導很重要,但只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可以把一些科學的閱讀方法傳授給學生,以利于促進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開展。閱讀伊始,首先要對所讀作品及其作者的時代背景與當時社會環(huán)境進行充分了解,現在是網絡時代,為相關知識的尋找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這非常有利于及時掌握一些背景知識。在閱讀過程中,以探索精神去發(fā)現問題,一切新奇的內容,哪怕是一段精彩的描寫,小到一個生字,不懂的內容,難以理解的內容,感興趣的內容……都要一一做好閱讀筆記;第一次基礎性閱讀過后,教師組織學生對于閱讀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值得研究探討的內容,一起開展研討會,總結探索得出一些最關鍵的問題,然后帶著問題進行第二次深入閱讀,這時要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鼓勵探索、思考,進一步提高閱讀效率。以聽說讀寫結合為主要渠道,把重點字、詞、句、段再進行精讀,并且深入研究一些值得思考和記憶的內容。
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為正在成長中的小學生提供導航,什么書應該精讀,什么書應該泛讀,教材內的課文應該怎么去讀,課外讀物應該怎么去讀,如何有效進行課內外閱讀結合,從使用語言的角度發(fā)掘文學美,感受語言美,探索意境美。為學生推薦好書,把了解民族語言特色的任務與運用語言的能力結合起來,進行有效性探索。通過閱讀促進學生提高認識,熱愛本民族語言的純潔和優(yōu)美,為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民族文化做出貢獻。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編的多種體材課文都是內容和形式完美的統一體。它們反映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語言,對少年兒童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對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有著積極的影響和作用。小學語文教材中成功地為我們塑造了各式各樣使人賞心悅目、充實飽滿的人物形象,這些正面的人物形象,都為少年兒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閱讀教學而言,對于重點作品精讀是主體,泛讀、略讀、品讀是重要內容和知識積累的補充。但就閱讀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階段,是必須高度重視的階段,泛讀是補充知識。開闊視野的必然經過階段,但無論采用哪一種方式讀,其宗旨都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強化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進一步吸收語言精華,在精讀課文的過程中,逐步品味民族文學語言的魅力。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強調實踐訓練,在閱讀過程中注重探索民族文化語言特色和精華,促進語言運用能力的有效提高,是閱讀教學更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效性,實現小學階段閱讀教學的審美素質提高,利用語文課內外的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培養(yǎng)小學生健康的審美心理和審美情趣。對于有價值的作品通過反復閱讀,進一步深入探索,精讀品味,逐步體會到民族文學語言的魅力。
在目前的閱讀實踐中,學生不應該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應該拿出自己的見解跟教師討論閱讀中遇到的問題。真正的閱讀形式應該是互動式的,而互動式的教學形式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同步參與。另外,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僅僅靠課本和師生互動是不夠的,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鼓勵學生到課外主動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讀物,提醒學生及時記錄自己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強烈興趣,而且還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讀書的好習慣。面對學生的問題,教師有時也難以作答。例如,在學習《淺水洼里的小魚》時,學生可能會提出疑問:“男孩明明知道自己的力量很微弱為什么不求助海邊的其他人呢?”小學生的思維往往是不受局限的,這時教師不應該急著給予否定,而是應該與學生進行積極地討論,一步步地將學生的思考范圍引入正軌。這樣,不僅沒有打消學生對文章的興趣,而且提高了他們自主思考、大膽提問的信心。由此可見,鼓勵學生進行廣泛的探索性閱讀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
總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引導,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讓文本進入學生心里,讓學生與文本進行直接的語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這樣,整個閱讀教學才更高質、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