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芬芬
(貴溪市實驗中學,江西 貴溪 335400)
在《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突出德育時代性。堅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痹谛聲r代下,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革新教學理念和思路,優(yōu)化、完善中學生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在德育教學中運用古典文學,為國家提供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儲備。那么,在實際的德育教學中,教師應當從哪些方面入手,運用中國古典文學實現德育教育的有效滲透呢?具體如下。
高中階段的學生有些特殊,具體表現為具備了良好的自主意識,對事物有了自己的想法或見解,生理發(fā)育已經接近成年人,但是心理發(fā)展尚未完全成熟,價值觀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難以約束個人行為、舉動,需要教師的引導、指正。具體而言,運用古典文學到德育教育在教學中的滲透,教師要充分把握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并且將其作為入手點,合理確定需要滲透的德育要素,可以通過閱讀、寫作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彰顯德育知識,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取這些知識,達到以德育教育增強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1]。除此以外,在教育改革進一步推進的背景下,德育教學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并且加以有效實踐。實際上,這也屬于德育教育的范疇。不難看出,將中國古典文學融入德育中,還能夠為學生能力的提高助力,對于整體教學成效的強化大有裨益。
教材是師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是課堂教學之本。細致觀察高中英語教材,可以發(fā)現其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國家、地理、人文、名人等多個方面,蘊藏著深刻的思想及內涵,有著極為積極的參考價值和意義。在課堂上,學生以教材為依托展開學習和探究,既能夠積累大量的知識,還可以受到優(yōu)良思想、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在運用中國古典文學滲透德育教育,教師有必要從教材入手,積極挖掘、剖析其中的德育元素,如愛國主義、人文精神以及積極向上的品質等,這些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尤為有利,值得受到充分的重視和運用對于學生人生理想的樹立、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的形成具有極為積極的現實價值[2]。在正式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從上述層面入手,在課堂上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在無形之中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從而實現其德育素質水平的提升。
中國古典文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積累,是對中華民族文化進行傳承的重要載體,其中含有許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和文化精髓。學習中國古典文學,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引導學生樹立自信心,幫助學生確立正確觀念,具備很強的德育效果。教師應當通過自己的教學,讓每個學生既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又是受益者,讓他們在學識素養(yǎng)增長的同時,精神品質也獲得提高。例如《弟子規(guī)》,其是教育學生們如何做人,對養(yǎng)正人的品行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第一,我們應該做到的就是“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孔子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言傳身教,我們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應該運用這本儒家道德經典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在教學中我們要結合教學內容,巧妙地將學生學習的《弟子規(guī)》古典文化聯合起來,我們在推行《弟子規(guī)》這一古典文化的時候,并不僅僅只是要求學生能夠古訓熟記,而是讓學生明白《弟子規(guī)》古典文化中圣人教導我們如何做人的道理。比如:當我講到如何看待別人的優(yōu)缺點時,圣人就告訴我們要做到:“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別人對待自己的優(yōu)缺點時應注意:“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教育學生在互相交往中要做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guī)、道兩虧”。在與他人交談時要做到:“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在家庭中或與別人和睦相處時應做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在交友中要做到:“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為了了解學生學習后的情況,在教學完這一單元后,可以讓學生把自己學習后的成長的故事通過寫作的方式反饋給教師,并且其中有一位學生在自己的成長事例中寫到:和同桌鬧矛盾的原因是他給同桌取了一個不好的“小名”,通過學習《弟子規(guī)》中的古訓:“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以后。他知道了自己的過錯,并且主動向對同桌道歉并和好的故事。我在認真閱讀學生的成長故事中看到,當他們在犯錯的時候學會運用古訓中的一句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來告誡自己。只要我們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將《弟子規(guī)》當作我們的生活的一面鏡子,將《弟子規(guī)》有機地滲透到學校的教學中。這樣我們不但既能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古典文化,而且我們學校的德育工作在實施過程中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班級里的一些頑皮、厭學的學生,對于這樣的現實,我們往往沒有認真去分析過結果產生的原因,而對于這些老師眼中的差生,甚至還采取了置之而不顧,最后的結果是這些缺乏關愛的學生在學習上破罐子破摔,我們的這種做法難道不是淘汰人嗎?作為一個教師我們應端正我們的教學態(tài)度。為了推進我校德育工作的發(fā)展,我校在堅持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的同時,我校利用地校課推行《弟子規(guī)》教學,將《弟子規(guī)》中的精神內涵貫穿于教育教學中,全校教師身先示范,通過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以仁愛之心去感染學生。通過這一段時間的推行,學校的德育工作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以往的教學中,存在著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即部分教師深受傳統(tǒng)理念的影響,采取的教學方法、手段有些單一,導致課堂沉悶、乏味,不僅難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可能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德育來說,其內容大部分側重理論方面,一些教師也常常采用講授、灌輸的方式進行德育教育,導致德育形式單調,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個時候,創(chuàng)新、優(yōu)化教學方法,助推德育教育的滲透就顯得尤為關鍵了?,F如今,信息技術獲得了迅猛發(fā)展,漸漸地,教育教學領域基本上都可以發(fā)現信息技術的“蹤跡”,其中以多媒體的運用最為廣泛,與傳統(tǒng)教學不同的是,它集音頻、圖像以及視頻為一體,可以為課堂注入鮮活的生命力,使英語課堂更加精彩,更具趣味。對此,在德育教育滲透中,教師也可以將信息技術利用起來,以中國古典文學場景、故事或視頻的形式呈現德育內容,如交際場景、勵志故事等,讓學生在更加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下接受德育教育。
運用中國古典文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方面的教育。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輝煌燦爛的歷史中,中國古典文學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始終代表著激昂的主旋律。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中國古典文學,形成了經久不息、薪火相傳的德育教育的傳統(tǒng),具有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蘊含著重要的德育功能,將其融入學生德育教育教學中,不但有利于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而且增強了中學生德育教育,對中學生發(fā)展和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意義。解決好“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這個核心問題是當前教育的主要目標。中國古典文學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能夠用于開展德育教育的古典文化資源主要有三類:地域文化類、愛國志士類、歷史文化類。將古典文學資源特別是運用并開展德育教育,通過傳統(tǒng)的文本解讀法充分挖掘文本知識,讓學生在課堂中接受德育教育;并且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通過依托德育教育基地和第二課堂活動等方式開展德育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潛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文學素養(yǎng)、道德情操和愛國情懷方面起到了明顯的成效,對開展德育教育有著很好的借鑒作用。
作為新時期的教學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一點,即如若將德育教育局限在課堂講授上,學生對德育知識的認識可能會局限在表面。對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延伸和拓展,組織學生開展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獲得更加深刻的感悟,從而強化德育教育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將學生組織起來,開展演講比賽。以這樣的方式實施教學,不但能夠起到鍛煉學生寫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的作用,還可以深化學生對未來生活的思考,樹立人生志向,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擔當和責任感,喚醒學生的愛國精神,促進學生德育水平的提升,為新時代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添磚加瓦”。
總而言之,中國古典文學在中學生德育教育的滲透,是迎合新時代教育發(fā)展趨勢的有力舉措,更是提高整體教學實效、推動學生全方位發(fā)展的必由之舉,值得受到廣大教學工作者的關注。高中教師是學生學習、成長道路中的引路人,更要意識到這一點,通過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踐行德育教育,在完成基礎教學任務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良好德育素養(yǎng),讓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需要說明的是,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項漫長的系統(tǒng)工程,離不開廣大教師的堅持和努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持之以恒,有意識、有針對性地滲透德育,為學生今后學習和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