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文
(南京農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江蘇,南京 210095)
快速的城鎮(zhèn)化和工業(yè)化使得土地成為稀缺資源[1]。農村人口向城市遷徙城,一方面有效提升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卻又導致了農村土地的閑置浪費,其中農村宅基地就存在很大的閑置問題。黨的十九大指出,要大力發(fā)展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盤活農村土地,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宅基地被稱為“沉睡的資產”,但農民不能有效利用這一巨大資產帶來的財產收益。農村宅基地退出已成必然趨勢,目前在宅基地退出的試點中,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是法律和制度方面的障礙。現行關于宅基地退出的研究主要是從統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城鄉(xiāng)融合的角度展開,忽略了農戶意愿,有些甚至違背了農民意愿。加之我國社會還存在“農民工”這一特殊主體,作為宅基地改革退出的主要受益者,如果忽視他們的權益,將導致研究“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因此,基于贛州市五個縣的農村宅基地使用情況調查。本文分析了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影響因素,主張在保護農戶土地權益的基礎上,提出更加完善的宅基地退出相關建議。
贛州市作為江西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城鎮(zhèn)化得到快速發(fā)展,其宅基地閑置問題也亟待解決。本文選擇了其下轄的信豐縣、瑞金市、贛縣、石城縣以及尋烏縣進行調研,并結合深度訪談,確保調研結果真實、可靠。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調查的方法按經濟發(fā)展水平、地形地貌特征進行,課題組在每個縣選取三至四個鄉(xiāng)鎮(zhèn),對每個鄉(xiāng)鎮(zhèn)若干個自然村的村民隨機發(fā)放問卷,共發(fā)放了問卷150 份,共收回問卷140 份,有效問卷為137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1.33%。調查問卷的內容包含了農戶個人的基本信息、家庭情況、宅基地使用情況以及對退出宅基地的意愿等內容。
被調查農戶以男性居多,所占比例達到78.83%。從年齡分布來看,農戶年齡主要集中于中年,45 歲至60 歲的調查對象所占比例達54.01%。從文化程度來看,多數農戶文化程度偏低,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戶過半,4/5 的農戶的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下水平。被調查農戶的家庭人口數量大多集中于4至5人,略多于全國平均家庭人口數量。從家庭年總收入來看,將近半數被調查的農戶收入為4至8萬元,其中農業(yè)收入貢獻率不大,主要為1萬元以下。此外,被調查農戶中大部分并不具有謀生手藝。樣本總體上代表了目前江西省贛州市農村的基本情況。
調查發(fā)現,農民進城務工后并不愿意放棄自家閑置宅基地,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農戶的宅基地以及房屋是他們家庭財產的重要部分,因此自愿退出宅基地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極其困難的決定。站在農戶的立場角度上看待他們自愿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對于宅基地退出補償的期望。
以下分別從農村房屋閑置的原因,農戶不愿有償退出宅基地的原因,愿意完全退出宅基地的條件,農戶愿意拆舊的宅基地的原因以及若退出宅基地后在城鎮(zhèn)生活的擔憂等方面進行歸納分析,研究農戶退出宅基地的意愿情況。
2.1.1 農戶宅基地閑置原因調查 多數農戶自家房屋閑置的主要原因是勞動力外流,這些勞動力常年生活在城鎮(zhèn),宅基地更多是財產象征。因此,合理的有償退出條件將會使他們放棄農村宅基地。
2.1.2 農戶宅基地流轉目的 農戶想換新宅并以此獲得政府補償兩個選項占比較大。農戶的動機更多是利用宅基地的經濟功能獲得補償。對于這一現象政府可以采取措施設置門檻,防止宅基地盲目退出。同時也可以小規(guī)模重新合理分配宅基地,整合破碎土地。
有過半的農民在一定合理條件下愿意退出宅基地。因此,有較多的土地退出潛在者。這說明,宅基地退出補償機制的完善仍有待完善。
農戶不愿退出宅基地的原因主要在于退出后沒有經濟能力購置新房,以及退出后生活成本太高。而當滿足一些條件時也可以完全退出宅基地,條件主要為購買城鎮(zhèn)商品房,在城鎮(zhèn)擁有穩(wěn)定工作以及享受城鎮(zhèn)居民同等的保障待遇等。因此,大多數農民認為解決“住房”問題是自己從農村向城鎮(zhèn)“轉戶”的必要條件。
農戶擔心享受不到平等待遇、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找不到工作??芍蜆I(yè)和社保也是影響農戶自愿退出宅基地的兩大不利因素。所以鼓勵宅基地閑置的農戶退出土地,還是要完善退出后的社會保障和補償機制
為了進一步了解農戶不同個人特征與宅基地退出意愿的關系,研究將被調查農戶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家庭年總收入,家中讀書子女以及供養(yǎng)老人的數量等變量,和是否愿意在政府給予一定的補償條件下退出閑置宅基地進行交叉分析。
3.1.1 不同性別的農戶與宅基地退出意愿 性別差異與宅基地退出意愿相關性較弱。男性不愿退出意愿的比例較女性稍小??梢岳斫鉃椋r村婦女多為家庭婦女,較男性農民來說,退出意愿較為保守。
3.1.2 不同年齡階段的農戶與宅基地退出意愿 年齡在30—45 歲階段的農戶退出宅基地意愿最為強烈,年齡45 歲以下農戶的退出意愿普遍高于45 歲以上農戶的意愿,老年(即60 歲以上年齡段)農戶退出意愿較弱。農戶年齡與宅基地退出意愿大致呈負相關關系,即年齡越大,退出意愿越弱??梢越忉尀椋耗挲g較大的農民鄉(xiāng)土意識更為強烈,安土重遷,不愿意放棄宅基地。此外,中老年農民群體對于城鎮(zhèn)社會的適應性較中青年群體弱,學習新技能的能力逐步下降,難以在城鎮(zhèn)中獲得更多財富和保障,在政府有償退出宅基地機制并不完善的情況下,年齡越大的農民更傾向于保留在農村的宅基地,以使自己的晚年生活有保障。而30—45歲年齡段的農戶屬于勞動能力較強,個人財富有一定積累的階段,土地所提供的保障功能并非最為重要。他們及其家庭更易在城鎮(zhèn)獲得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更傾向于選擇有償退出閑置宅基地。
3.1.3 農民受教育程度與宅基地退出意愿 農戶受教育程度與退出意愿呈正相關關系,初中以上學歷的農民更傾向于退出。這表明,農戶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能擁有更多的技能和更強的學習能力,更易在城鎮(zhèn)獲得多樣性的工作機會,適應性強。宅基地對于他們所提供的“就業(yè)”功能則會相應呈現下降趨勢,加之退出宅基地能有一定的經濟補償和城鎮(zhèn)生活保障,這部分農民就會更加傾向于退出閑置宅基地。
基于農戶視角,選取合適樣本,從微觀角度分了宅基地有償退出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影響農戶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因素主要有農民的年齡、文化程度和所擁有的工作技能。農民越年輕,就越傾向于退出宅基地;農民文化程度越高,也越傾向于退出宅基地;擁有一技之長的農民更傾向于退出宅基地。此外,子女數量、家庭經濟情況也會產生影響。農戶家庭撫養(yǎng)子女越少,越傾向于退出土地;農戶家庭年總收入越高,越傾向于退出土地;農戶家庭農業(yè)收入占總收入比例越低,越愿意退出宅基地。農戶對于宅基地退出補償條件的預期也是影響農民退出宅基地的又一個重要因素,其中對于城鎮(zhèn)住房的需求和穩(wěn)定就業(yè)的安排是兩個顯著的退出條件。
綜上,在農民個體因素、農戶家庭因素和宅基地退出補償條件多重因素協同作用下,使農民產生是否愿意退出土地的動機或需求。
要形成農民退出宅基地的正向激勵,應堅持農戶自愿、有償的原則,對有退地意愿或需求的農民群體,建設鼓勵其積極退地的路徑和保障體系。對退地尚未形成有效需求的農民群體,應根據實際情況,側重建設有利于其未來做出“退地”決策的外部公共產品供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