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注釋
1.大林寺:廬山大林峰上的著名佛教廟宇,為中國佛教圣地,傳為晉代僧人曇詵建造。
2.人間:人世間,凡俗。詩中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綻放的繁花,喻指陽春時節(jié)、花草艷盛的美好景致。
4.盡:凋零,凋謝。
5.始:剛剛開始。
6.長恨:常常惋惜。長,通“常”;恨,惋惜。
7.覓:尋覓,尋找。
8.不知:想不到,豈料。
9.轉(zhuǎn):反,反而。
10.此中:這里,詩中指大林寺。
譯文
四月是平地上百花凋謝的時候,高山古寺旁的桃花才剛剛開放。我總是因為春天的離去、無處可尋而傷感,而此時發(fā)現(xiàn),這春光竟然轉(zhuǎn)到這深山的寺廟中了。
賞析
白居易的詩,一向平明淺淡、通俗易懂,《大林寺桃花》亦是如此。詩歌前兩句,開宗明義,以“四月”“山寺”點明了時間與地點,“芳菲盡”中,一個“盡”字寫出了詩人對已逝的四月芳菲,對已然逝去的春天的無限傷懷之情;而后句筆鋒頓挫,又以“始盛開”之“始”表達了在孟夏時節(jié),登臨高山,于古剎之中看到一片唯有陽春時節(jié)才能看到的艷艷桃花的驚喜與感動。前兩句寫景之后,后兩句則即景抒情,“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嘆春歸的傷懷一瞬間就被轉(zhuǎn)變成了發(fā)現(xiàn)美景的驚喜。詩中以桃花指代春光,又以“轉(zhuǎn)入此中”將春光擬人化,立意新穎,構(gòu)思奇巧,本來抽象的春,也一下子變得生動起來。而這種生動,又將詩人的一片童心與眷春之意淋漓地表達了出來。
文/宋琬如
摘自北方文藝出版社《少年飛花令》一書
本欄目文字內(nèi)容由北方文藝出版社授權(quán)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