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瀟
作為一個以旁觀者姿態(tài)學了5年定位理論,看了10多本相關書籍,淺析了10余個相關案例的愛好者,我總是認為“定位”這套方法論,跟很多其他方法論一樣,充分利用了讀者的“簡化沖動”。
為了節(jié)省腦力,人們總是有將事物簡單歸類、歸因的沖動——為什么洋河藍色經典能成功?因為它的瓶子具有差異化特征,是藍色的;為什么老鄉(xiāng)雞能成功?因為它堅持宣傳自己是安徽第一……
不能說這些簡單結論都是錯的,因為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確實也起了作用。
然而,商業(yè)是復雜且具有偶然性的,如果試圖用“幸存案例”的局部屬性來推導出絕對的真理,那就是以點概面,過于天真了。
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由于誤解和誤導,在學習和實踐定位理論時經常會出現的5個大坑。
定位理論的核心是:根據競爭環(huán)境,給自己確立一個有利的位置。也就是說,你能做什么不是你自己決定的,而是由競爭對手決定的。
這個觀點本身其實是無懈可擊的。
然而,很多公司在實際運用的時候,卻把定位簡單理解成“找空位”——只要我找一個對手還沒做的細分領域,就能成功。
就像《定位》里講的:大眾甲殼蟲找到了“小”的空位;Dupont打火機找到了“貴”的空位;維珍妮香煙找到了“女性煙”這個空位。
于是呢,有些人就天天找空位——看看自己的行業(yè)還有什么是別人沒做或者沒說的。
然而事實是,都在說“差異化價值”,可大部分人只把關注點放在了“差異”,而不是“價值”。
如之前海飛絲的防霾洗發(fā)水夠差異,但沒幾個人會擔心霧霾對頭發(fā)的影響。
如何判斷差異是否有價值在定位理論中很少被談到,因為談“價值”就必然要回歸到“需求”,定位派很少會用“需求”這個詞,因為這是科特勒學派的典型符號。其實也能理解,就像一個練太極的人不會戴著拳擊手套給別人上課一樣……
然而,價值才是核心競爭力。因為商業(yè)的本質就是交換價值?!罢铱瘴弧敝皇欠椒ǎ皇窃瓌t。是方法就有局限性,任何搏擊術都能找到破解之道(武功再高,也怕菜刀),但“避實擊虛”的原則卻能幫你避免失敗。
為什么格力做不好手機?為什么茅臺做不好啤酒?為什么百度做不好外賣?
定位派的典型回答是:一個品牌只能代表一種特性或一種品類。消費者不會因為你是A品類的名牌,就要買你B品類的產品,尤其是A和B在特性上也沒有多少共同點的情況下。
聽上去似乎很有道理。然而,我們在市面上確實能看到一大堆品牌延伸成功的案例。
從數量上來說,最典型的是3M:不管是口罩、透明膠、便利貼、凈水器、耳塞、防毒面具、護目鏡還是創(chuàng)可貼,3M公司擁有上萬款3M牌的各式各樣的產品,并且其中不少都是品類領導者。
從價位差異上來說,萬豪(Marriott)也是典型:不管是高檔奢華的JW萬豪(JW.Marriott Hotels),還是中檔務實的萬楓酒店(Fairfield by Marriott),或者是萬豪度假酒店(Marriott Vacation Club)和萬豪精品公寓(Marriott Executive Apartments)等,在市面上都很受歡迎。
當然更典型的是騰訊游戲、Steam,以及更諷刺的《JJ斗地主》。這款以“斗地主比賽”成名的游戲,最后居然是靠“捕魚”這個子游戲來獲得所有的利潤。
為什么這些違反了“定律”的企業(yè)也能活得很好?那是因為我們都習慣了用企業(yè)的思維去理解用戶。而用戶關注的本質是:你的東西是否能讓我更好地完成我“想做的事”。
就像萬豪——萬豪酒店擅長為用戶提供高規(guī)格住宿體驗和大規(guī)模業(yè)務會議;萬楓酒店擅長為用戶提供干凈、安靜的差旅住宿;萬豪度假酒店擅長為用戶提供家庭式的旅店環(huán)境;萬豪精品公寓擅長為用戶提供長期入住的居家體驗。它們都能讓用戶更好地完成各自“想做的事”,因此不管它們是什么價位和類型,都能共同強化萬豪的品牌價值。
這里我們不妨再大膽假設一下:假如格力手機的產品確實不錯(跟OPPO、vivo差不多水平),且整個業(yè)務的方方面面也沒啥問題,消費者會接受格力牌手機嗎?
答案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部分人都不會。為什么?
因為手機并不是單純的通信工具,它還要滿足人們對審美、創(chuàng)新等情感和精神需求,是用戶的自我延伸。就像衣服、鞋子和包包一樣,具有時尚品的屬性。而格力品牌強大的“空調味兒”,不僅無法滿足這些“馬斯洛上層需求”,反而會帶來負面聯想——空調上面的蛛網和灰塵、丑陋的軟管等。一旦聯想到這些元素,基本就沒什么購買意愿了。
當然,假如格力空調都像戴森那樣具有炫酷的外形,并且在智能黑科技方面做得相當出眾,那格力手機也還是有希望。
又或者,把目標用戶定為三四線的中老年用戶,手機對這群人來說就是單純的工具,憑借格力品質的知名度,再配上實惠的價格,也還是有市場的(PS:以上只是從用戶心智的角度去分析,不考慮市場發(fā)展階段等問題)。
所以,如果產品只是工具屬性,用戶就沒那么在意聯想,只要好用就行。
不僅是定位圈,很多營銷相關從業(yè)者都認為:企業(yè)的終極武器是品牌——只要有品牌,就會有流量和溢價能力。
這個觀點本身是成立的,但并不等于所有企業(yè)都應該竭盡全力做品牌。
這里當然不是想表達“初創(chuàng)公司應關注效果而非品牌”這種觀點,因為有效果就有機會做品牌,持續(xù)有效果(復購率高/留存好/自增長)就說明品牌已經在占領用戶心智了。
這里想表達什么呢?
因為市場是有周期性的,每個市場都會從“不夠完善”的產品市場區(qū)間,逐步發(fā)展到“好得過頭”的產品市場區(qū)間。而最能凸顯品牌價值的,是“不夠完善”的產品市場區(qū)間。
比如可口可樂,從2016年就開始縮減廣告費用,2017年和2020年也進行了再縮減,但它的線上營銷預算其實從2016年是增加的。
雖然沒找到前后變化的具體數據,但在生活中我們也確實能感受到:現在能看到的飲料廣告,已不再只有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產品,而更多是一些0糖0能量的“健康飲料”。
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可樂行業(yè)也已進入“好得過頭”的產品市場區(qū)間——主力產品在增加了無糖系列之后,就沒多大改進空間了。
雖然營銷人還在傳頌可口可樂的品牌神話,但它自己早已開始把精力往其他方面轉移——嘗試更直接、便捷的銷售手段和新的渠道,比如社交媒體和電商。也就是說,它正在從“心智占領”轉變?yōu)椤扒罎B透”。
至于那些新興的“健康飲料”,由于市場仍處于“不夠完善”的區(qū)間,市場短期來不及分辨誰是真的好產品,所以就需要大量投廣告,利用品牌來降低消費者的決策成本。
從市場區(qū)間的角度,我們也很容易理解為什么給農產品做品牌往往是白費力氣——因為大家的品質差異都很小,即使有差異,也很難維持(標準化)或表達,這也屬于“好得過頭”的市場區(qū)間——再好也好不到哪兒去了。
所以它只能跟如今的可口可樂一樣,向產業(yè)價值鏈的其他方向發(fā)力,比如下游的渠道。而如果渠道還處于“不夠完善”的市場區(qū)間,那就有機會做成渠道品牌。
當然,對于某些擁有絕對資源優(yōu)勢的大佬(比如拼多多創(chuàng)始人黃錚)來說,農產品的生產環(huán)節(jié)可能也處于“不夠完善”的區(qū)間,只是之前一直沒人能做好而已……但這已經是另一個維度的故事。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大街上隨處可見類似這樣的廣告:××品類開創(chuàng)者;××行業(yè)領軍者;銷量遙遙領先;訂單合規(guī)率全國第一。
定位圈里有句話:定位來,定位去,其實就是變著法子標榜自己是第一。當第一自然有它的好處,不過,不是任何時候都應該宣傳自己是第一。在品類(或特性)的價值還沒有被廣泛認可的時候,說第一是沒什么用的。
就像東阿阿膠,最開始它從未標榜自己是阿膠第一品牌,而是在宣傳阿膠品類的價值。當它把整個品類的盤子帶大時,才講自己是第一。
另外,當整個品類都遭受不可逆的威脅時,標榜第一更是作死。
還是拿可口可樂舉例:當越來越多的人把可樂當成不健康飲料的時候,說自己第一就約等于說自己是第一不健康的飲料。
所以它從2016年就換成了“taste the feeling”,讓你別想那么多,盡情享受就行了。
第5個嚴格來說不是坑,而是疑問。就算是坑,這坑里的人也不多。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fā)現,互聯網行業(yè)似乎都不怎么待見定位。
除了少數幾個線上教育培訓機構,以及特別依賴線下資源的產品,比如二手車等交易平臺,定位咨詢公司幾乎就沒什么互聯網行業(yè)的案例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定位理論本身不適用于互聯網行業(yè)?好像也不是。定位的核心是“針對競爭,確立有利位置”。而互聯網行業(yè)的資源流動速度要比傳統行業(yè)快得多,競爭環(huán)境自然也變得更快,理論上不更應該有個能靈敏應對競爭的反應機制嗎?
思來想去,定位理論輸就輸在一個“定”字,而典型的互聯網行業(yè)崇尚的是“流”。
在傳統行業(yè),用戶和產品的接觸鏈是相對容易預測和控制的——企業(yè)大概率能預測和控制:用戶會在什么場景下看到我的廣告?很可能是電視;用戶會在什么場景下接觸我的產品?很可能是商店和周圍的朋友;用戶會如何推薦我的產品?大概率會說產品的最大特點,甚至跟廣告上說的一樣。
在這種情況下,定位咨詢能提供的精簡指導以及廣告語,的確能為上述流程可能遇到的大部分情況提供一個相對的最優(yōu)解,并形成“千人一面”的品牌印象。
然而在互聯網行業(yè),尤其是用戶與用戶能產生關系和互動的產品,所有的行為數據都會隨著規(guī)模的增長呈指數型爆發(fā)。
而正如熵增定律,這些爆發(fā)的行為數據逐漸都會變得復雜不可控,更不可預知。
你以為用戶是因為看過你的廣告才下載的APP?實際上他是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分享這個APP,然后上廁所的時候想起來了,自己去應用商店下載了一個。
你以為用戶上B站是想看二次元?實際上這些“二次元用戶”有時也有分享和學習專業(yè)知識的需求。直到某一天,某個UP主分享了某個領域的專業(yè)知識,還突然火了,就帶動更多的人去分享和學習。
現在的B站,已經是很多人首選的視頻學習平臺了。
這就是上文所說的“流”——像流體一樣,不好控制和預測它的具體形態(tài)。
只能說你發(fā)現它有往哪兒流動的趨勢,如果是有利的,就給予引導;如果是有害的(比如違法),就設法堵住。
所以不管是產品、用戶還是組織架構,互聯網行業(yè)都具有極高的不確定性。
這種情況下,與其天天“找空位”或研究對手,還不如先看看已有的用戶行為,看看他們在做什么和可能做什么,如果能幫他們更好地做這些事,企業(yè)是否有獲利的可能。
不管是上文的差異化、單品牌、多品牌、市場的更迭還是互聯網產品的延伸,其實都是價值導向的——只要用戶愿意買單,那就是有價值的。
至于競爭,它的確在任何時候都客觀存在,并且能對企業(yè)的決策起到決定性作用(所以定位理論的核心一直成立)。但是單純從行業(yè)和品類的角度去看待競爭,未免過于片面和狹隘。
(本文來自品牌圈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