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曉風
《爪牙:清代縣衙的書吏與差役》
作者:[美]白德瑞(Bradly W. Reed)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7月
當下的社會科學理論基本上發(fā)端于西方,所以現(xiàn)在很多人文社科的研究做的就是驗證、補充西方理論的事情。但就中國而言,其疆域之大、歷史之悠久、社風民俗之豐富,使得一些客觀事實均不是某一種理論能夠概括的,比如,學術界曾有共識,中國鄉(xiāng)村的歷史與現(xiàn)實就是最明顯的與主流西方理論不相符的實際。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從實踐出發(fā)”的研究,通過大量的實踐研究方法來進行理論建構,形成更加務實可信的結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學博士白德瑞的《爪牙:清代縣衙的書吏與差役》則是進行這種研究的典范之作。作者通過深入研究清代四川省巴縣衙門檔案史料,“重現(xiàn)”地方縣衙吏役的日常工作情形,顛覆人們對吏役的刻板印象,從“爪牙”這一視角透視中華帝國晚期的歷史。有意思的是,這樣的一部著作并不是由中國人來完成,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學術無國界的道理。
所謂“爪牙”,并不是一開始就是“壞人的黨羽、幫兇”的意思,而是一種帶有輔佐性質(zhì)的人士。對于清朝的縣衙來說,“爪牙”就是書吏和差役,是基層社會運行和帝國統(tǒng)治不可或缺之人。為什么今天“爪牙”這個詞基本上都是“貶義”呢?顯然,這與大部分人缺乏“實踐性”的看問題方式有關。比如,很多人對于中國古代縣衙的印象是刻板而單調(diào)的,而且這種粗淺的印象還主要來自于影視劇。在一些編劇的筆下,縣衙的衙役們多是腐敗的、丑陋的、諂媚的、趨炎附勢的……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顯然不是。白德瑞博士在攻讀研究生期間,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研究清代地方政府的學術著作都會提及書吏和差役,但是此類著作中引用的大多數(shù)史料,都沒有超出將衙門吏役視作貪腐成性、自身私利之輩的諷刺性描述。這是為何呢?作者在書中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認為至少有四個方面的原因,即:理學觀念對個人素養(yǎng)的標榜,仿佛在衙門的人有“七情六欲”就是犯錯誤;清廷頒布的法律規(guī)范對地方衙門吏役的嚴苛約束;固有觀念作祟,老百姓對于腐敗的痛恨很容易形成一種“以偏概全”的印象;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學界研究對“地方行政運作當中那些相較而言不那么正式的方面”關注的缺失。
對此,作者研讀了關于巴縣縣衙大量的原始檔案。他發(fā)現(xiàn),這些“爪牙”是“一日不可無,一事不能少”,類似于現(xiàn)在的基層公務人員,實際上承擔了縣衙當中大量的行政工作,支撐起了這個龐大帝國的正常運轉。作者通過對書吏、差役等群體,縣衙內(nèi)親族關系、朋黨、派系等關系的研究,對日常運作、司法體系等等的“考察”,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晚清基層政權的生活圖景和畫卷。這本書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社會學知識,也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社會科學研究的視角,那就是用事實說話、用證據(jù)判斷。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由得想起一位同事的經(jīng)歷。他家所在的小區(qū)距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僅有咫尺之遙,但是因為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原因,他竟然十年未踏足一步。前不久他帶一友人游玩,還鄭重其事地發(fā)了一則朋友圈消息,感嘆“身不由己”。我想,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我們之所以對“爪牙”的第一印象是“壞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對于古時的縣衙缺少研究興趣,而寧愿簡單相信一種固有的印象。幸好,在社會科學理論研究方面,還有很多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對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進行系統(tǒng)而“較真”的研究,從而不斷地減少我們的偏見。
(編輯? 邢多多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