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麗 焦雪洋
(許昌陶瓷職業(yè)學院,河南 許昌 461100)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展開都能夠通過課程思政表現出來,其實際就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展開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對課程育人的隱性功能進行深入挖掘,以此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進行培養(yǎng)??梢詫⒄n程思政建設看作是戰(zhàn)略和政治工程[1]。對于課程思政來說,其主體是教師,課程思政能否發(fā)揮出效果也和教師有著密切的關聯。尤其是高校公共課教師人員眾多,其和學生的聯系范圍比較廣泛,應當在實施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其中,進一步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2]。
全國教育大會明確指出,國家的發(fā)展和民族的未來都和教育事業(yè)有著密切關系,一個國家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程度決定了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復興與崛起,也關乎到社會的長治久安。全國高校思政會議中也做出強調,指出高校思政工作解答了“培養(yǎng)什么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問題。高校在實施教育教學活動中,應當樹立起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在不同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貫穿思政工作,實現全程、全方位、全員育人的局面。強調思政理論課應當和不同的課程結合,進而打造出協(xié)同育人的效果。另外全國教育大會也明確指出,立德樹人不單純的只是思政理論課和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同時更是高校全體教師都應當承擔的教育職責[3]。
新時期高校的辦學理念應當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堅持黨對高校的領導,以社會主義為方向辦學,重點對學生展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大力宣傳中國復興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四個自信得以增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職責就是對人才進行培養(yǎng),首先是讓學生們先成人,然后才能成才。習總書記曾多次強調,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學生更好地服務社會和國家,這對于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在對不同學科的學生進行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樹立起愛人民、愛國、愛黨的認識和心理。在公共課教學過程中,應當重點關注對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進行培養(yǎng)[4]。另外也需要引導學生們將愛國之情轉化為為祖國報效和奉獻的行為實踐,將對人民和社會的愛轉變?yōu)閷ι鐣腿嗣竦姆铡=逃ぷ髡咭矐斶M一步堅定自身的四個自信,在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時,關注學生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有力踐行。
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當對全國教育大會和思政工作會議精神認真學習與落實,在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時,對四個服務積極踐行,深入貫徹課程思政育人理念。
當前,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的主體就是思政理論課,能夠起到一定的示范引領作用。鑒于此,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當將思政理論課的引領作用全面發(fā)揮出來,對標桿課程進行有效打造,這是課程思政育人功能得以發(fā)揮的有效路徑。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2016 年召開,明確指出高校應當將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教育的一個核心目標。習總書記也指出,應當充分運用課堂教學,應當深入改革思政理論課,保障思政教育有更強的針對性和親和力,進而使得學生的發(fā)展、期待和需求得以滿足。其他不同學科課程也應當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其中,配合思政課,繼而將協(xié)同效應發(fā)揮出來。全國教育大會在2018 年也針對思政教育的強化提出要求,強調思政教育工作不能等同于專業(yè)教育風格,應當遵循融入式、嵌入式的模式,緊密聯系專業(yè)教育和思政教育,如此才能將思政課程在課程思政理念方面的引領效果充分發(fā)揮出來。
針對大學生展開思政教育,思政理論課可以說是主陣地和主渠道,尤其在育人育德方面的實踐經驗是非常豐富的。鑒于此,應當將思政理論課的示范引領作用全面發(fā)揮出來,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應當保障在實施思政理論課過程中課程內容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充分調研學生的實際需求并給予滿足,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參與思政理論課的過程中有更多的成就感[5]。
另外,想要將思政課程的引領示范作用發(fā)揮出來,也應當關注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兩者的關系。課程思政更加關注價值引領,強調在不同學科的課程中,應當引導學生們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充分將課程思政的引領作用發(fā)揮出來。而思政課程關注向學生們灌輸思政理論和馬克思主義,關注學生是否能夠形成比較系統(tǒng)全面的理論素養(yǎng),是否能夠讓學生們堅定四個自信。而課程思政推動的出發(fā)點,就是讓每一門學科課程都應當具備立德樹人的功能。因此說,不能單純地將課程和課程思政等同,也不能片面地將公共課教育轉為思政課。當然,我們也應當意識到公共課等課程知識的載體和元素是思政課教學的關鍵所在,否則思政課就很容易成為一種比較空洞的說教。
不同高校實際情況都有所差異,因此各高校的課程思政的啟示借鑒和參考作用都各有特點,不能夠完全的生抄硬搬。高校應當基于學校實際,有效將課程思政打造成為標桿示范課程,進而推動學校內部更好地建設課程思政。
對頂層設計進行強化,基于整體視角對課程思政體系進行構建。課程思政應當基于要求和實施目標,全面的考慮并合理的設計和實施。不能只是依賴教師自主發(fā)揮,應當基于全面、系統(tǒng)的視角去設計課程思政,避免隨性地出現。地區(qū)相關部門應當基于國家整體培養(yǎng)人才的目標,遵循立德樹人原則,給予高校建設課程思政必要的規(guī)劃和引領,保障高校應當深入的認識課程思政理念,達成育人本質目標。各地高校應當構建起相應的工作機制和領導體制,形成相應的領導改革小組,以課程思政理念有效地落實,全方位、全過程、全員育人。學校相關部門應當對不同部門的互助聯動功能進行統(tǒng)籌協(xié)調,這樣才能保障課程思政在高校內有效展開。不同專業(yè)和學科應當基于培養(yǎng)人才的目標和要求,對課程思政培養(yǎng)人才方案進行有效落實,對頂層設計進行強化,基于整體視角對課程思政體系進行構建。相應的,對于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增強和培養(yǎng)來說都有著積極促進作用。
構建課程思政評價和考核制度,進一步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課程思政能力。教育工作者應當意識到育人先育己。課程思政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教育活動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融入育人育德理念。假如說教師隊伍中出現一些不良的行為,勢必會對教師課程思政育人能力的提高和培養(yǎng)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教育部明確指出,高校應當對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能力進行提升,在教師素質評價中應當重點關注教師的師德。另外,應當對教師師德考核機制進行優(yōu)化和完善,保障師德建設工作的長效和常態(tài)化。引導教育工作者應當有效結合自我修養(yǎng)和教書育人,應當真正地成為學生身心素養(yǎng)發(fā)展和專業(yè)素質成長的引路人和指導者,假如說教師存在師德失范,則以一票否定對其進行規(guī)范。
但就目前現狀,很多高校針對教師師德建設方面所形成的考核評價機制可行性和操作性都不強。另外,考核評價機制在引導性方面較為缺乏,大部分都是懲罰,激勵機制不足。鑒于此,應當針對高校教育工作者構建起相應的課程思政評價和考核制度,這對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課程思政能力的提升是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
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時代背景下是實施課程思政的主體。教育工作者有著怎樣的課程思政能力直接關乎到能否將課程思政育人功能全面發(fā)揮,也關乎到課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和質量。高校在實施課程思政教育過程中,應當重點關注其引領作用,對課程思政管理體系進行建設和完善,進一步對高校教育工作者課程思政能力進行提升和培養(yǎng),這也是對全國教育大會和高校思政工作會議精神貫徹落實的有效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