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撫順市委黨校,遼寧 撫順 113000)
中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朱熹說人們讀四書先讀大學,以定其規(guī)模、次讀論語以定及根本。再孟子以觀其發(fā)閱,后讀中庸以關古人微妙之處,在四書當中需要最后講中庸,中庸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追求的至高無上的境界。中庸認為君子安身、立本、安生、立命最重要的品質(zhì)是貴和、尚庸。這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追求的境界。
區(qū)分一個君子和一個小人標準,就是看他對待中庸的態(tài)度。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做事強調(diào)中庸,但是小人反對,君子中庸又不是機械教條的,是君子時中就是根據(jù)時間、地點、條件的要求來獲得綜合的地位。小人違反中庸,然后就肆無忌憚。
君子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中庸。小人相反,干一項工作做一個事兒,不是按照中間的大道去走,不是中庸的原則,老是走極端、走捷徑,小人反中庸,總想無所顧忌的按照自己內(nèi)心的貪欲去謀劃各種事情??傁朐噲D擺脫人生不偏不倚的中庸大道。光明大道需要時間很長,走得很慢,但它確實實現(xiàn)達到了根本。強調(diào)君子為什么要遵循中庸。
故君子對內(nèi)盡力開發(fā)自己的德行,對外努力請教和學習,即探究宇宙萬物的奧妙,又把握極其微小的勢力。在為人處世上達到了一個高精成名的境界,在言談舉止上就會文質(zhì)彬彬,堅守中道,通過不斷的溫習過去的經(jīng)驗教訓,逐步使自己成為一個德行敦厚、尊崇禮儀的先天君子,而不是一個小人,這就是他所追求的境界。
君子在決策的時候追求中庸,最好的決策是什么呢?從中庸的角度,往是人人都有意見,但是人人都能接受,這種決策往往是最好的決策。滿足一個人其他人都得不到了,根本就不行。人人都有意見,最后人人都能夠接受,這種決策往往是最中庸的。這種中庸的方式做事就它構成中華民族一個最大的特點,也構成中國人的性格上的一個特點。中和這種思想是中華民族精神世界,比如中國人強調(diào)五味相合,酸甜咸辣香合才能產(chǎn)生香甜美味的食物,六音相合才能形成悅耳不同的音樂。一個人既要聽正面的贊揚你的夸贊你的話,更要聽反面的詞很難聽的話,只有正反之言都聽了,才有正確判斷。
第二個境界,天道至誠,中庸里邊講,天就是界于有行和無行之間,雖然沒有定制沒有常行,但是他也隱藏在自然社會的各個角落。中庸里邊說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優(yōu)也、久也。天道運行的一個道理是非常寬廣、深厚、高明、悠久,前提特征就是志誠,它讓萬物都能生長,萬物各得其所。所以說大學里邊講,他說故至誠無息,就是只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就會生生不息,不息久久則生,時間一長萬物就生長起來了,成長起來以后能存在的時間很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高明可以浮躁萬物悠久可以成就萬物,說博后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這就是說中庸所講的這么一種狀態(tài)。宇宙萬物按照它的規(guī)律自我運行,自然萬物各種性命生生不息。各種性命生生不息,這就是天的本性。其長者天之道也,天給人展示出來的道理,就是一個博后、高明、悠久,讓宇宙萬物按照自身的規(guī)律來運行,讓他們生生不息。這就是天。誠之者人之道也。人把握天的本質(zhì)特征志誠,要理解把握,掌握了天道規(guī)律,學習理解把握格物、致知,學達性天,以德配天對,要把天道的實然狀態(tài)轉(zhuǎn)換成人道,把外在的實然變成你內(nèi)心一種應然,這就是人把握天道的過程和誠之者人之道也。人把握天道,人道和天道結合,掌握內(nèi)在的規(guī)律,儒家中庸里邊講了這么一句話,人心唯為道,就是人心老被各種誘惑,特別的危險。人心為微,道心為微,天道運行,讓宇宙萬物各種性命生生不息,它非常微妙的生發(fā),人很難把握到,人心唯危、道心唯微,一個是危險,一個是微妙,既然人心很危險,老被欲望所左右,很容易走斜道,而道心他又很微妙的升華,很不容易被你把握到,怎么把天道的使然變成人道的應然,把實然轉(zhuǎn)化為應然通過什么方式呢?
中庸說求道為正,就是說我們學習掌握天道,因為天道最大的特征是悠遠,博厚他是不偏不倚的,涵養(yǎng)萬物,讓萬物各種行為。作為一個君子,要以至誠的態(tài)度去深刻體悟天道運行的規(guī)律,始終保持著自己和外在天道的相互結合,努力做到順天應時地開展工作,也就是依照天道賦予你的使命,去親親、仁民、愛物,仁民就是要對老百姓要仁慈,天道他能讓大樹生長,也能讓小草救命,天道自有可悲。把所有的財富都集中到權力資本身上去,老百姓就是個小草,想踩就踩,就違背天道了,這種情況下早晚是要出問題。所以一個人如果深刻的體悟天道讓萬事萬物各種性命生生不息本性的話,作為君王會得到人民愛護,相反背天抑理自私自利殘害百姓,滅絕天物,最后的結果一定是誤入歧途。早晚天道會讓你受到報應。這就是大家強調(diào)的求道,貴人正,做事、做人走正道,就是說正大光明一身正氣。
第二求道貴精,天道很微妙,很難把握,它需要你下巨大的精力要精益求精,把天道的義理深入的把握,精透的了解掌握,但是不容易做到,大學里面講的幾種方式,博學之、慎思之、審問之、明辨之、篤行之。博學、慎思、審問、明辨、篤行,這就是把握天道必須做到的幾點。通過廣泛的學習,深深的思考,反復的詢問深入的辨析,然后明白關鍵是行動。中庸緊接著又說人的智力總有高低之別,但是人家做一次就能做成,你做不成你做100 次總是能做成吧,只要你做到這一步的話,即使愚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柔弱也能變成強大的。一個人在求道道路上只要專心致志的思考天道,起悟天道,時間長了,這種精益求精來把握,一旦到了功深利道之處,就會豁然貫通。萬物各種各樣的道理就會在你心間融化到你心里去,漸得天道、必行天道,這就叫求道為精。然后是求道貴恒,就是對定理,把握事物的規(guī)律,把握天道,沒有定力是做不成的。孔子他拿畢生精力追求人道,無論在人生遇到重大挫折的時候,還是在面臨生死抉擇的緊要時,都能夠持之以恒的堅守人道。這就叫一種終身在求道一種恒。
孟子講的更到位,他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是君子只有經(jīng)歷了重大的挫折和苦難之后,上天才會讓你明白天道,并把大任降到你身上,總而言之儒家認為一個人要學習天道,只有到了貴精、貴正、貴恒。做到這一步就達到了儒家中庸里面講的境界叫為天下至誠,可以天地參與,那就達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一種境界,中庸里面的要求把握事物規(guī)律道理的過程,求道貴正、求道貴精、求道貴和。
第三個境界,志得無文。真正的君子應當明白一個道理,簡樸而不失文雅,溫厚而又有條理。從近處走向遠處,先啟蒙自己,再教育別人,明白細節(jié)決定命運,真正的君子應該是在一種靜默沉寂當中,積累起一種忽視、不顯之德,但越是隱藏越是顯得更加受到人們尊敬,通過一種自身能量巨大的生成,在一種靜默源遠當中積累起一種驚天動地變換外觀的無限潛能。一旦從潛能積累到一定深處,關鍵時刻幽深處聽敬畏,這才是一個至高的境界。所以說中庸最后他說天道看著萬物運行也沒有什么表現(xiàn),但是關鍵時刻一聲驚雷萬物復蘇,這就是一個力量,君子修養(yǎng)也應當是這個境界,他給人類一個啟示,就是現(xiàn)代文明最大的威脅就是浮華、躁動。真正的大道是質(zhì)樸、真誠、淡雅,人修養(yǎng)的至高境界,不是浮華躁動,而是回歸一種質(zhì)樸真誠待遇,只有到了這個地步,人本它是天道為根基的,偉大的君子終極的信念應當是生活會簡單,心靈純粹,這才是君子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
總之中庸思想讓人從浮華、躁動道路當中回歸到質(zhì)樸、真誠待遇,作為一個人生活簡單,心靈純凈,這就是儒家追求的對一個君子的至高境界,三個境界,貴和、尚中、天道、志誠、治德、無聞,這就是我們中國哲學的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