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麗 孫立仁
(吉林省榆樹市土橋鎮(zhèn)十四戶中心小學校,吉林 榆樹 130431)
小學語文的教學是以大量文字為根本的基礎性學科。同時語文是通過閱讀的方式進行不斷學習和探究的。但是小學生通常有著活潑好動的特點,因此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難以專注于語文的學習的。由于受應試教學的影響,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采用新型的教學手段,不斷的探究適用于全體同學的教學難度,由此促進學生對于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1]。語文的學習是終身性的學習,通過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對于閱讀的興趣,學勝負能夠收獲更多的課外知識,由此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進而能夠取得優(yōu)異的語文成績。這將對學生的日后的學習以及生活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農村的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仍有部分教師秉承著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將自身作為課堂上的主導者,在授課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對于知識的講述,進而忽視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并且在教師授課的過程中,教師通常會采用提問的方式進行檢視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程度,但是由于教學內容的豐富以及課堂時間的限制,因此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只給學生一到兩秒的時間進行回答,甚至偶爾會產(chǎn)生教師自問自答的現(xiàn)象。這樣的情況不僅沒有給學生充足思考的時間,并會導致學生產(chǎn)生厭學的心理。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一直處于領導的地位,因此教師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嚴肅至極的,由此造成學生不能大膽進行對于知識的提問,長時以往產(chǎn)生了學生學習上的盲區(qū),進而不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2]。
農村語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因為農村教學資源有限并且教師保持著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所以造成了教學模式單一的現(xiàn)象。而這會促使學生產(chǎn)生對于語文的學習有著厭學的心理,進而抵觸對于語文閱讀的學習。這樣將會對于學生的實際學習以及生活均產(chǎn)生消極的影響,不利于學生學習成績以及閱讀能力的提升,進而限制了學生的發(fā)展。
語文的學習過程中,是依據(jù)大量的文字進行的,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靜下心來專注的進行對于文字的閱讀。但是這對于小學生來說,無疑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而究其原因,是因為小學生對于語文閱讀的學習并不感興趣。眾所周知,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原動力。也就是說在興趣的驅使下,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進行對于知識的學習和運用,進而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3]。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采用新型的教學模式,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培養(yǎng)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和閱讀的能力,并能夠由此拓展學生及進行課外的閱讀,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處于課堂上領導者的狀態(tài),學生一直是乖巧的被動接受知識,并沒有主動探究學習的機會和模式。在這樣沉悶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更多的是感到壓抑,并不能很好地進行學習。而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則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進而能夠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在小學語文閱讀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布置教學任務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并從中營造出愉快的課堂氛圍。
例如:在學習《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課時,文章講述了小白兔和小灰兔幫助老山羊收白菜,面對老山羊的答謝時,小灰兔收了一車白菜,小白兔卻要了一包白菜籽,這是因為小白兔懂得自由自己中才有吃不完的菜。在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并在組內讓學生進行分角色的朗讀,并在每一遍的朗讀后,討論獲得了文章中什么樣的信息并進行記錄。然后在讓學生進行小組之間的交流,互相進行信息的交換[4]。在收集不同的信息后,學生在小組內再進行對于文章的朗讀,進而可以對于文章知識以及內容的主旨進行總結,并進行分享。在學生分享的過程中,教師能夠清楚掌握學生對于文本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而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欠缺之處進行引導教學。在學生進行小組探究和小組之間的交流過程中,學生之間能夠通過相近的語言以及活潑的性格,創(chuàng)造一種不同于以往的教學氛圍,在這樣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學生不僅能進行對于文章的探究,還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踐證明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也就是說,學習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越高,學習效果就越好。學習興趣的形成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有高昂飽滿的精神和旺盛的學習積極性,并能夠因此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所以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例如:在學習《我變成了一棵樹》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進行各種美食的展示,并運用各種教具,讓學生扮演成樹木,一動不動??吹匠悦朗车囊曨l,能夠讓學生更加真切體會到饑餓。然后教室再引導學生想象當母親叫自己吃飯時,自己回應的態(tài)度如何。以此能夠加深學生對于課文的解讀能力,并能夠有效引導學生要更加愛護母親。通過視頻和教具的結合,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傳統(tǒng)課程中,教師在講述,學生在被動學習。但是通過活動的開展,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導者,并能夠積極參與在課堂的活動中,進而能夠引發(fā)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
應試教育當前,學生只是進行對于課本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所以不得不要求學生能進行拓展的閱讀,并且語文的學習和運用是終身的,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進行對課本內容的學習,還要促進學生提升對于閱讀的興趣,并在授課期間積極的引導學生能夠進行拓展閱讀[5]。例如:在講解《動物王國開大會》這一文章時,讓小朋友分角色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教師在旁邊進行指導。在表演之后,老師和小朋友進行評選,哪個小組最有感情。評選之后,讓小朋友進行小組討論,在狗熊通知的過程中有什么問題。讓小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模式進行探討并給出結論。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小朋友對于課堂教學內容更感興趣,還能鍛煉小朋友的朗讀能力并增強自信心。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小朋友進行課外閱讀,以此促進學生閱讀主動性的培養(yǎng),進而促進學生能夠進行對于課外閱讀的欣賞與探究。如,教師可以用“動物除了獅子老虎陸地上的動物,還有水中的動物,那小朋友們可以回家進行《海洋動物》的閱讀,然后在下次上課的時候,小朋友們作為小老師,給老師講關于海洋動物的知識,好不好呀”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在增長額外知識的同時,能夠讓學生產(chǎn)生閱讀的興趣,進而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進而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
結束語:綜上所述,閱讀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各種課外知識,還能夠增強自身的文化水平。通過不斷大量地閱讀,會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探知欲,這樣便能夠提升學生對于語言運用能力和說話技巧,以此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