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康
(新沂市中醫(yī)醫(yī)院普外科 江蘇 新沂 221400)
結直腸腫瘤屬于常見惡性腫瘤,臨床又將其稱為“大腸癌”,包括直腸癌與結腸癌。在我國臨床常見的結直腸腫瘤為直腸癌,其次為結腸癌。結直腸癌的發(fā)生在早期時缺乏明顯的癥狀表現,隨著患者病情的不斷發(fā)展,癌腫體積的不斷增大,患者逐漸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如可能出現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局部腹痛、便血等癥狀,隨著病情的進展,當病情進展至晚期時,患者可能出現體重減輕、貧血等全身癥狀。臨床根據患者的病理情況,又將結直腸腫瘤分為腫塊型、潰瘍型以及浸潤型。伴隨大眾生活方式和習慣的逐步改變,結直腸腫瘤的發(fā)病率呈現出持續(xù)增長的趨勢,醫(yī)學界對于結直腸癌的關注度也穩(wěn)步提高[1-2]。目前臨床在結直腸腫瘤的治療中,常采用外科手術,主要是根據腫瘤的大小、細胞分化程度及分布位置等為患者采取對應的手術方式。隨著臨床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目前微創(chuàng)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在結直腸癌的治療中逐漸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文針對結直腸腫瘤患者選擇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開展針對性治療,并與傳統(tǒng)手術療效相比較,現報道如下。
抽取我院2018 年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87 例結直腸腫瘤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4 例和觀察組43 例。對照組中男24 例,女20 例,年齡35 ~75 歲,平均年齡(45.83±5.47)歲;觀察組男23 例,女20 例,年齡35 ~75 歲,平均年齡(45.98±5.1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未患有精神疾病,具備良好溝通能力,能進行良好溝通者;②經診斷符合結直腸癌相關診斷標準;③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處于哺乳期等特殊時期的患者;②存在相關手術禁忌癥者;③重要臟器發(fā)生嚴重器質性病變;④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
(1)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tǒng)手術。指導患者保持平臥位姿勢,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處理后,結合腫瘤具體位置選擇切口處,嚴格手術操作要求執(zhí)行,完整切除病變組織。(2)觀察組患者給予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取平臥位,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處理,建立氣腹,維持12 ~14 mmHg 壓力值。腹腔鏡選擇在臍周予以置入后,將其作為觀察孔,同時再做0.5 ~1.2 cm 直徑的穿刺孔,選擇穿刺針進行穿刺,將手術器械置入其中,依據具體病變情況選擇腹腔鏡下全切除術、腹腔鏡乙狀結腸根治術、腹腔鏡Miles 術、腹腔鏡左半結腸切除術開展針對性治療。
(1)比較兩組臨床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手術時間。(2)比較兩組并發(fā)癥,包括切口感染、切口滲漏、切口出血、腸道損傷。(3)比較兩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包括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4)比較兩組治療滿意度。滿意度=(滿意+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手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 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 s)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 手術時間/h觀察組 43 75.85±5.94 5.30±1.09 2.10±0.35對照組 44 115.49±10.35 8.31±1.27 4.25±1.05 t 21.842 11.850 12.751 P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出現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觀察組患者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對比( ± s,h)
表3 兩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對比( ± s,h)
組別 例數 腸鳴音恢復時間 肛門排氣時間觀察組 43 2.63±0.59 40.26±10.82對照組 44 3.57±0.81 58.31±12.67 t 6.175 7.138 P 0.000 0.000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對比(例)
結直腸腫瘤一旦確診后便需盡快開展及時性且針對性治療,從源頭出發(fā),采取手術治療方式防止病情惡化。
結直腸腫瘤多數都是從結直腸息肉發(fā)展而來的,且癌細胞不僅會侵犯其他組織,還可能會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使得出現癌性病變的部位越來越多,增加臨床治療的難度。結直腸腫瘤通常以便血、黑便、排便習慣改變、腹痛、消瘦、疲乏無力等為主要表現形式,而且結直腸腫瘤的某些癥狀同炎癥性腸病或痔瘡等相似,因而在準確確診前都不能完全斷定其為結直腸腫瘤。雖然結直腸腫瘤的誘發(fā)病因還未有準確定論,但腫瘤的出現通常都與基因突變有一定聯(lián)系,其中包括非遺傳或遺傳基因?,F階段,臨床上針對結直腸腫瘤通常選擇手術治療、放化療、靶向治療等為主要治療方式,但是最終可選擇的治療方式仍需以腫瘤類型和分期所決定,同時也需考慮到結直腸腫瘤患者是否符合手術治療或其他治療方式的要求。結直腸腫瘤可選擇的手術治療方式主要包括開腹手術、結腸鏡手術等,但是不同手術方式對機體的創(chuàng)傷度和后期恢復效果的影響也具有一定差異性,因而在選擇手術治療方式時便需全面聯(lián)合結直腸腫瘤患者的確切病情為其選擇最佳治療方式,由此才能積極促進疾病轉優(yōu),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限與質量[3-4]。其中,傳統(tǒng)手術的切口較大,對機體的創(chuàng)傷度也較大,加上在不太清晰的手術視野下,手術的操作難度也會增大,而后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會持續(xù)增長,不利于患者后期恢復。腹腔鏡手術則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可通過自身特殊光學作用放大手術視野,讓操作者能更加清晰辨認并確認病變位置,以便于更加徹底切除病變組織,同時微創(chuàng)手術也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更適用于結直腸腫瘤患者[5]。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手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結直腸腫瘤患者選擇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予以治療后,可顯著提高療效,減少術后并發(fā)癥,并可縮短住院等時間,減少出血量,具有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