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凱 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
灘頭年畫早在2006 年就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被譽為“中國民間美術一絕”。灘頭鎮(zhèn)位于湖南中西部地區(qū),地域上受楚文化的影響,加上多民族融合,灘頭年畫不僅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還融入了當地獨特的民俗文化。
1.夸張的造型手法
與其他地區(qū)年畫相比,灘頭年畫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制作形式,造型大膽、夸張,線條的表現采用“陡刀立線”的手法,注重神韻不注重形似,生動的線條賦予灘頭年畫粗獷、陽剛的風格。例如,灘頭年畫中門神人物的造型多為四頭身比例,在表現其穩(wěn)重如山狀態(tài)的同時,使面部表情得到了更多的“照顧”,人物表情傳神且富有拙趣,更加生動。這種失真的造型手法體現出當地老百姓粗獷的性情,以及與正統(tǒng)美學相對立的民間文化審美習慣。
2.構圖中的“均衡感”
年畫構圖往往能夠體現出當地民間的審美傾向。在裝飾性效果的前提下,灘頭年畫的畫面多講究對稱與協調性,充分展現出大眾所喜好的成雙成對、美滿的寓意。高臘梅作坊的《老鼠嫁女》構圖飽滿且有秩序性,沿襲了漢畫像磚的構圖特點,具有古樸的民間審美特色,畫面中將所有元素安排在方形框格內,體現了有序與工整性,增強了畫面的穩(wěn)定感,在眾多繁雜形體的構成中布局合理、整潔有度,反映出老百姓所追求的圓滿、完整,這也正是“均衡感”的表現。
3.色彩中的“辣味兒”
中國民間年畫的設色富有代表性,其色彩艷麗濃烈、豐富鮮明,既追求紅火熱烈、喜形于色的對比,又講究和諧統(tǒng)一,色彩整體效果鮮艷、熱烈、輕松明快。這種色彩特征除了受到視覺規(guī)律的影響,傳統(tǒng)的文化觀念和審美觀念、民俗觀念也是影響年畫色彩的主要原因[1]。灘頭年畫的色彩極其豐富,色彩的面積運用也十分講究,從眾多的文獻材料中可以了解到灘頭年畫的色彩以紅色為主,如門神畫以橙紅為主色、武將人物畫中品紅與黃色較多等。隆回縣當地盛產“三辣”:虎爪生姜、紫皮大蒜、朝天辣椒,當地的飲食習慣與鄉(xiāng)土氣息形成灘頭年畫“辣味兒”十足的面貌,體現了楚南之地的火辣地域文化特色,這符合民間傳統(tǒng)用色喜好,給人以喜慶、熱辣的視覺感受。
將灘頭年畫語境引入插畫課堂教學中,對推動插畫課程交叉性、綜合性的改革有著十分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目前,它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學生層面。將灘頭年畫的原創(chuàng)性智慧與民間文化作為插畫創(chuàng)作的養(yǎng)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chuàng)作積極性及繪畫創(chuàng)新性,激勵學生創(chuàng)作出屬于本民族、具有區(qū)域特色的插畫作品。因此,教師應在深入研究灘頭年畫的背景及藝術特色、繪制工藝的同時,掌握灘頭年畫深層的民族性、文化性、藝術性、區(qū)域性特色,發(fā)掘灘頭年畫語境中蘊含的淳樸地域情感和豐富人文內涵,將其與學生的思想情感產生碰撞,幫助學生建立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其次是學校層面。將灘頭年畫語境引入高校插畫課程中,既符合課程目標的要求,又可作為課程內容的補充,還有利于湖南高校借助地方優(yōu)勢,建立校本課程,體現地方教育內容的自由選擇權,增強湖湘區(qū)域的教學特色。這能為高校美術類相關專業(yè)開設地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特色課程提供有效指導,也是高校響應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關于“學校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規(guī)定的舉措,有利于地方高校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最前沿,在培養(yǎng)人才的同時,建立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美學學術融合的平臺。
最后是社會層面。灘頭年畫獨特的湘中民風和地理環(huán)境,使其鮮少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將灘頭年畫中的獨特藝術語境運用在高校插畫課程教學中,可通過插畫途徑向新一代受眾群體展現灘頭年畫的藝術魅力,推動對灘頭年畫的多元宣傳與保護。灘頭年畫語境在高校插畫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在保留民間傳統(tǒng)木版年畫特有的思維方式的同時,結合現代插畫藝術特色予以傳承與創(chuàng)新,有利于給傳統(tǒng)文化注入新鮮血液,促進傳統(tǒng)民間美術與現代繪畫的融合,同時能擴大灘頭年畫的受眾群體,令廣大接受人群對民間傳統(tǒng)年畫形成新認知和認同感,推動灘頭年畫在社會層面的傳承與傳播。
年畫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繪畫中一門獨立的畫種,它源于遠古時代的原始宗教,孕育于漢唐文化高度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于宋代繁華的都市生活[2]。年畫作為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承載了濃厚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底蘊,經典作品的傳統(tǒng)樣式集中凸顯了民族先賢們的智慧,也體現了各地域的文化特色。
插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最早是以版畫的形式出現的,這與木版年畫又有著深厚的淵源。插畫在今天已經能夠脫離圖文互現的模式,具有較強的獨立性,能夠適用于各個領域,產生更廣泛的社會影響。灘頭年畫語境中的文化內涵與傳統(tǒng)圖式語言與現代插畫進行碰撞與融合,能夠與時俱進地適應現代社會審美需求。
傳統(tǒng)圖像元素的重構。年畫中祥瑞圖像是最常見的,用比較直白的表述方式傳達吉祥如意。這些集合了民間審美智慧的經典元素,如瑞獸祥鳥、瑞草祥花等,在插畫課程教學中作為插畫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泉,擺脫灘頭年畫原有的造型規(guī)律與審美習慣,結合現代審美與藝術表現手法進行解構與重組,對原有的經典樣式進行結構分解、提煉與融合,形成具有灘頭年畫語境的現代插畫面貌。
色彩搭配的借鑒。灘頭年畫的色彩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其中所采用的“五色論”不單是色彩之間的互補,更加飽含了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灘頭年畫的色彩觀火辣大膽,富有現代氣息,傳統(tǒng)色彩與現代色彩的中和,形成湖湘地域色彩特色[3]。而在插畫課程教學中融入灘頭年畫語境,在保留灘頭年畫傳統(tǒng)用色法則的基礎上,更加符合“讀圖時代”的需求。
構圖形式的轉化。年畫講究的是對稱與飽滿,這種構圖形式轉化為插畫語言符合中國人民群眾的傳統(tǒng)審美。《和氣致祥》《龍鳳呈祥》等經典年畫作品構圖飽滿,插畫可將其轉化為前后遮擋的構圖形式來豐富層次,營造吉祥如意的現代美學氣氛,這種結合容易被受眾人群接受,更能彰顯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智慧。
在插畫課程教學中,創(chuàng)作形式、表現手法都是十分自由與開放的。作為非遺文化的灘頭年畫藝術,其表現形式極具地方特色,是經歷了漫長歲月洗禮出來的民間經典藝術?,F代插畫教學利用其中的藝術語言、元素,提升現代人對灘頭年畫的藝術審美體驗。
經典“復刻”?,F代插畫中對傳統(tǒng)年畫元素有大量的借鑒與應用,引經據典成為當下插畫創(chuàng)作的實用表現手法之一。創(chuàng)作者將傳統(tǒng)經典的符號元素“拿來”,保留原有的結構與圖式,在新的畫面中進行設計與處理,使原本平面的形象變得立體,或更具有趣味性與形式感。鮮明的圖式語言能夠增強畫面的視覺效果,如插畫作品中化身為消防員和交通警察的門神。將經典圖式語言融入現代社會生活中,既是傳承與保護傳統(tǒng)民間文化,也是學生主觀創(chuàng)作意識和能力的體現。
傳統(tǒng)“再繪”。年畫中的藝術手法集合了百姓淳樸的審美,色彩艷而不俗、火而不燥的灘頭年畫反映了湖南人對“辣味兒”的青睞,代表著地域文化中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審美觀念。灘頭年畫中的色彩觀正是插畫創(chuàng)作所需要的,如帶有濃烈“辣味兒”的色彩極具視覺沖擊力,在感染他人的同時體現出明顯的地方特色。構圖中的“滿”是灘頭年畫營造美滿、圓滿的寓意,插畫中借用、轉化、加工這些傳統(tǒng)元素,形成有主觀意識的現代藝術形態(tài),完成傳統(tǒng)藝術手法的“再繪”。
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發(fā)展,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人們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越來越強烈。灘頭年畫題材、內容豐富,涵蓋民間文化的諸多方面,是一個龐大的民間藝術體系。在高校插畫課程中融入灘頭年畫經典元素,有著重要的教學和研究價值。因此,教師應搭建以灘頭年畫為代表的本土民間美術與插畫課程的橫向平臺,探索灘頭年畫語境運用于插畫教學的方法和路徑,通過融合與創(chuàng)新使民間藝術瑰寶煥發(fā)新的藝術活力,從傳統(tǒng)走向現代,建立起青年一代對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