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柯霖
(天津師范大學法學院,天津 300387)
消費者作為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有著引領生產的重要作用。就目前來看,雖然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相關法律的保護,但在實踐當中消費者權益保護存在嚴重的困境,而消費者權益能否得到有效地保護是社會經濟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前提。但從目前來看,隨著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對于消費權益的保護陷入困境,存在許多的不足。本文就消費者權益保護背后的困境做出了探討提出了有關的建議。
就目前現行的法律來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便是市場的規(guī)制,市場的規(guī)制作為整個社會經濟中的基礎仍然存在許多模棱兩可的地方。其中之一的表現就是新型的產業(yè)未被納入經濟法所調控的范圍之內,容易給消費者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問題,從而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隨著網絡經濟的興起,傳統產業(yè)對于網絡的依賴性增強,導致出現良莠不齊的局面,這時候消費者的權益就會受到損害,消費者的信息被透露,隱私泄露,這都是由于市場規(guī)制體系不完善所導致的。[1]
就目前來看,救濟途徑分為訴訟和尋求政府部門的幫助,大多為行政方式救濟,從某一種角度來看就是過度地依賴政府,過多求助于政府。但是在經濟法范圍內的救濟途徑大多都是由執(zhí)法機構中的執(zhí)法人員去處理。而執(zhí)法機構的執(zhí)法方式和能力都具有可以提升空間。首先來看,執(zhí)法人員自身的素質應該需要提高,這里的素質包括法律道德素質和實踐能力,因為執(zhí)法人員大多屬于政府部門,對于一些培訓過少,導致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薄弱。其次,部分地方對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淪為形式,而又由于消費者對于訴訟的時間線過長而不去選擇訴訟,只有求助于有關的政府部門。但是政府部門的救濟具有局限性,這樣很難有效合理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還可能造成不良的社會后果。
消費者作為消費的主體,又因為受到中國傳統思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樣的影響,自己主動尋求幫助或者積極維護自己權益的能力欠缺,雖然靠著法律和政府但是在實踐當中卻很少求助,很少自己主動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果選擇去維護更多通過的是言語施壓等簡單粗暴的方式或者是直接忍受,其實在無形之中反而鼓勵了違反消費者權益的行為,這也成為消費者權益保護背后很大的困境。
互聯網經濟的發(fā)展,伴隨著電子商務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現在經濟法的視野下《電子商務法》也隨之出現。但是在電子商務領域里面,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是重災區(qū),主要表現為平臺事后監(jiān)管的局限性,當消費者選擇進行線上購物的時候,就會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產品質量的保證,用戶信息的保護;比如,現在的“大數據”時代下,消費者的瀏覽記錄會被保存,會被平臺推測產品。但是通過平臺或者商家所收集的消費信息,沒有及時消除,這樣可能會導致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泄露,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再加上互聯網經濟存在動態(tài)性、多變性、跨界性,一旦發(fā)生數額巨大的侵害行為,責任主體涉及過多,損失難以挽回。[2]
建立健全市場規(guī)制就是為建立整個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體系奠定重要基礎,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要求能夠妥善訂立競爭法規(guī)得到目標與期望。這就要求立法部門緊跟當今社會經濟熱潮將一些新型行業(yè)規(guī)制進入市場,減少灰色區(qū)域,通過這樣的方式從范圍內擴大對于消費者權益得到保護;第二,要求能夠盡快填補空白區(qū)域。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一些新型的行業(yè)也受到大家的認可,一些新型行業(yè)也需要受到相應法律的規(guī)范調解;第三,能夠全面有效建立相應的懲罰機制,對于懲罰機制的建立可以方式多樣化,主體多元化,內容多樣化,這樣可以準確的落實主體責任,避免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時無法進行有效維護。第四,要求提高市場準入門檻。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網絡經濟的發(fā)展,網絡產業(yè)如雨后春筍一般,但是驟熱驟冷的局面,會導致產業(yè)朝著畸形的方向發(fā)展,一旦出現問題,消費者無處尋求申討,這就要求提高市場準入門檻,杜絕質量低下的企業(yè)進入市場。[3]
對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如果僅從國家宏觀層面的立法入手是難以進行切實有效地保護的,要想給予消費者權益保護,政府機構的執(zhí)法人員應該是主力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切實提高執(zhí)法人員的綜合素質,對于一些專門處理消費者糾紛的人員進行一定的培訓,提高其相應的能力。第二,對于一些怠工的人員進行一定的警告,情節(jié)嚴重者進行相應的處罰,建立完善內部的懲罰機制;第三,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讓政府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功能得到彰顯,成為管理型政府,增強政府的公信力,提升執(zhí)法人員的相關能力。
拓寬相應的救濟渠道是保護好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重要條件,將政府處理方法(行政救濟)和消費者自行訴訟二者相結合。比如,政府可以開通相應的司法援助中心,給消費者的訴訟提供一定的便利條件,可以給消費者進行普法的一些活動,進行相應的法律援助。消費者在權益受到侵害時,不選擇訴訟,是因為訴訟的成本過高,訴訟時間過長,因此政府可以制定相應的訴訟費由原值制度。或者出面進行相應的幫助調解,以第三方的身份介入進行調解,解決相應的糾紛。司法機關可以通過設立相應的辦事廳來解決關于消費者權益的糾紛,成立相應的專案組,進行專人專案辦理,提高效率,建立健全完整的司法救助體系,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提供司法基礎。[4]
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更主要的還是離不開消費者與行業(yè)主體二者的相互配合。首先可以充分調動消費者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釋放消費者自身在市場中的監(jiān)督作用。其次可以明確行業(yè)組織和(或)協會功能。通過行業(yè)組織和(或)協會自治團體,在消費市場和發(fā)展中發(fā)揮著協調不同企業(yè)利益、擔當政企關系媒介、引領行業(yè)自治等重要作用。市場合規(guī)治理離不開行業(yè)組織協會的參與和協調,特別是在如今大數據時代下蓬勃發(fā)展的互聯網經濟,激發(fā)行業(yè)組織和(或)協會根據行業(yè)依據自己存在的特點和特性,按照實際情況最大化利益的制定本行業(yè)質量生產標準、營商行為道德規(guī)范及糾紛解決處理指南等,具有自律自治性質的內部規(guī)范性文件的功能的實現,將有助于推動消費者權益保護難題地破解,減輕經營者消極被動履行保護義務和承擔相應責任的畏難情緒,同時也能夠更好地維護市場多主體及團體的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消費者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促進整個市場經濟的平穩(wěn)運行,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穩(wěn)定,就必須切實保護好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就意味著政府作為市場的管理者,進行宏觀調控的時候應該加強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綜合運用相應的方式。當前我國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背后還存在許多的困境,需要政府有關部門能夠采取有效實際的措施,落實相應的責任,建立健全相應的市場規(guī)范制度,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必須突顯當今時代的主題,必須緊隨時代的潮流。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多個新型行業(yè)的出現,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觀念也應該隨之改變,對于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在經濟法的視野下進行多維度、多方面、多主體的共同參與和維護,只有建立出一個多維度的保護體系才能夠讓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背后的困境走出來,才能夠真正地讓消費者權益得到相應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