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 杰
(鄭州大學 歷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1927年5月,武漢國民黨中央決議征募黨員志愿兵,組建“真能作黨的工具的武裝力量”(1)《中國國民黨征募黨員志愿兵計劃(1927年5月3日)》,《武漢國民政府史料》,武漢出版社2005年版,第418頁。,這是國民黨探索馭軍機制、組建黨人武裝的階段表現(xiàn)形式。中國國民黨的黨軍關系,學界已有一定研究,內容包括:1.黃埔軍校與黨軍體制創(chuàng)設;2.國民革命軍政工模式的發(fā)展沿革;3.國共兩黨馭軍機制的不同走向。(2)如王蘧常:《黃埔軍校與國民革命軍》,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李翔:《黃埔軍校黨軍體制的創(chuàng)設:以孫中山、廖仲愷、蔣介石為中心》,《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4期;王奇生:《“武主文從”背景下的多重變奏:戰(zhàn)時國民黨軍隊的政工與黨務》,《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07年第4期;江沛:《中國國民黨早期軍隊政工制度的演變:1924—1928》,《安徽史學》2008年第4期;孫桂珍:《國民革命軍政工制度研究(1924—1949)》,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姜濤:《再造黨軍:知識青年從軍運動與青年軍》,《近代史研究》2020年第6期;郭太風:《以軍制黨與以黨制軍的不同路徑——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兩黨處理黨與軍隊關系述評》,《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孫揚:《國共兩黨軍隊政治工作比較初探(1927—1937)》,《民國研究》總第13、14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等。既往研究的主要成績非常明顯,制度層面的黨軍體制構建及演變,學界的理解與把握已較為準確。但實踐層面的黨人武裝組建與運行,相關研究尚較薄弱,國民黨中央征募黨員志愿兵的活動即鮮有論及。本文在梳理國民黨黨人武裝發(fā)展演變的基礎上,考察《黨員服兵役案》與黨員志愿兵征募章程的文本差異及其原因、武漢國民黨中央關于征募黨員志愿兵的內部爭論及結果、黨員志愿兵的運行實效等,全方位呈現(xiàn)國民黨的馭軍心態(tài)、方式與成效。
早在同盟會成立之前,孫中山即有組建黨人武裝的構想與嘗試。1903年,孫中山在東京開辦青山軍事學校,招收有志于軍事的留日學生,講授軍事學和槍炮火藥制造學及戰(zhàn)術戰(zhàn)法,入校學習須宣誓效忠革命領袖,誓詞與后來同盟會的誓詞完全無差別(3)馮自由:《革命逸史》(下),金城出版社2014年版,第735、525頁。,可視為武裝黨人的嚆矢。只是限于經費、組織等原因無具體成效可言,青山軍事學校僅存在6個月即宣告解散。在1906年同盟會革命方略中,孫中山提出以主義集合國民軍,以賞恤、軍律、誓表等規(guī)范國民軍(4)《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1906年秋冬間)》,《孫中山全集》第1卷,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303頁。,只是缺乏領導黨員統(tǒng)攝軍隊的具體措施,以主義集合軍隊成為奢談。
民初的軍事行動,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多以地方實力派為支撐,但屢遭拋棄,組建黨人武裝作為“軍與黨分離致使軍事運動立見摧敗”(5)《致陳新政及南洋同志書(1914年6月15日)》,《孫中山全集》第3卷,第92頁。的應對措施多次付諸實施,并從臨時性的應變舉措演變?yōu)槌B(tài)化的軍隊建設活動:“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黃興等人于1914年2月在東京開辦“浩然廬”以培植反袁護國的軍事人才,負責人殷汝驪,“專教授同志之有志軍事學者”(6)馮自由:《革命逸史》(下),金城出版社2014年版,第735、525頁。,共招收79名學員,三分之一為流亡同志,其余為留日學生;1922年6月陳炯明兵變時,國民黨臨時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決定組建國民黨員志愿軍抵抗叛軍,軍官及教官必須是國民黨員或志愿入黨者,“以黨的訓練及黨委任的軍事專家為特色”(7)《中國國民黨臨時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第六次會議記錄》,李云漢:《中國國民黨史述》第2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年版,第475—476頁。,計劃在一年內建立2個師的真正黨軍。(8)《中央干部會議第十次紀錄(1923年12月9日)》,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10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55年版,第78頁。國民黨員志愿軍的實際規(guī)模為五六百人(9)周興梁:《伉儷革命家:廖仲愷與何香凝》,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頁。,軍事訓練的同時,強化“惟黨可以造國”之教育,成員以國民黨員為基礎,允許同情國民革命者加入,各工會全體加入的很多,學生加入的也不少。(10)廣州青年運動史研究委員會編:《廣州青年團沿革(1921—1926)》,1986年自印本,第134頁。1923年11月,陳炯明軍兵逼廣州,國民黨員志愿軍投入戰(zhàn)斗,在譚延闿的湘軍、樊鐘秀的豫軍到達之前,是抵抗叛軍、保衛(wèi)廣州的主要武裝力量。
組建國民黨員志愿軍本為應對陳炯明叛軍的權宜措施,因黨人踴躍加入,國民黨中央決定“將義勇軍組織變?yōu)楸军h軍官學校永久的組織”,部分國民黨人也對組建黨人武裝完成革命頗為樂觀,認為“黨員全體動員組織義勇軍、慰勞隊,可使大局轉危為安”。(11)《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錄·第三號》,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9頁。1924年3月,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開始招生,武裝對象明確限定為國民黨員,“其他對于國民黨同情而未入黨者,姑準應考;但于考取后,加入本黨,始許入?!?。與國民黨員志愿軍類似,黃埔軍校教導團及由之演變而來的黨軍,其兵士并非均為國民黨員,而是以國民黨員為骨干、廣泛招募兵士實施訓練。(12)《蔣介石招募模范軍》,《廣州民國日報》1924年8月23日。黨代表、政治部、黨部三位一體的政工制度是士兵黨化的制度保障。
廣州國民政府正式成立后,黃埔學生軍的以黨馭軍模式推廣到整個國民革命軍,只是有一定變化:只在軍、師、團、連級設立黨部,旅、營、排級不設黨部;(13)《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記錄·第三日第五號(1926年1月7日)》,《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上),第211頁。黨代表由監(jiān)督指導變?yōu)檩o助、由必要時的直接指揮軍隊變?yōu)闀笓]官審查軍隊行政且不得干涉指揮官之行政命令;(14)《國民革命軍黨代表條例(1926年3月19日)》,蔡鴻源主編:《民國法規(guī)集成》第5冊,黃山書社1999年版,第324—326頁。政治部“計劃軍隊中之政治文化工作、指導及組織軍隊特別黨部黨務”等職權改歸軍人部負責(15)《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軍人部組織大綱(1926年7月2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錄》第2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76頁。,逐漸由訓練機關變?yōu)榱抛魴C關。(16)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國軍事史》第1編《軍制》第5章,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版,第83頁。且內部存在較大阻力,李濟深、朱培德、李福林等軍事實力派擔心黨軍體制會分割自己的軍事指揮權,想法設法將黨部、政治工作收歸自己掌管。中山艦事件時蔣介石擅捕第二師各級黨代表及以限制中共黨員為考量的黨代表資格審查,從根本上動搖了以黨馭軍原則,黨代表等政工人員的選派、委任開始受軍權掣肘。北伐軍興,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政治工作首先要服從軍事需要而不是“貫徹黨的意思和政治訓練之本意”,軍隊政治工作無形消沉、且因軍事勝利而(困難)益增。(17)《董用威呈中政會(1927年6月21日)》,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漢2617號。新加入國民革命軍序列的武裝力量,政治工作更是形同虛設:國民革命軍第七軍黨代表系自定后呈請國民黨中央核準,第八軍、第九軍黨代表均由軍事長官推薦、提名,國民黨中常會照準?!敖录尤敫鬈娮运]黨代表及政治部主任”甚至成為國民黨中執(zhí)會的重要議題,既要禁止,說明這一現(xiàn)象已較為普遍。軍事長官推薦黨代表與政治部主任的政工人員任用模式,使監(jiān)督武力的政工制度設想無從實現(xiàn),軍人不免有陽奉陰違及敷衍因循之弊(18)馮玉祥:《馮玉祥日記》第2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03頁。,“國民黨有時很難行使(之于軍隊的)大部分控制權和指導權”。(19)《葛??傤I事致張伯倫(1927年3月22日)》,英國倫敦檔案局第7號檔案,檔號:F4259/2/10。各地接連出現(xiàn)軍人搗毀駐地黨部的現(xiàn)象:梧州警備司令王應瑜,突派大批武裝士兵搗毀黨部、拘捕黨部職員;(20)《國民黨梧州市黨部請嚴懲摧殘黨部之軍官的通電》,《廣州民國日報》1927年1月4日。武穴駐軍第三十三軍八師200余人涌入黨部,扣留黨部常委。(21)《湖北省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議事錄》,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漢5970號。
屢遭軍人反噬的國民黨對軍事機關離開了黨頗為痛心,“總理改組本黨之精神及同志兩年來之勢力,悉付諸流水”(22)榮孟源主編:《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上),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年版,第298頁。,并認定武力蹂躪黨權與軍人黨員數(shù)量較少有關,譚延闿在國民黨中執(zhí)會全體會議上提到,若“有20萬武裝黨員國民革命便可成功”。(23)《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執(zhí)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第五日速記錄(1927年3月5日)》,《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下),第844頁。緣此考量,國民黨在二屆三中全會上通過《黨員服兵役征集委員會案》,積極倡行黨員服兵役,“使黨員全體都明白,以促此決議的實行”,黨員服兵役有逃避行為者“照逃脫罪加重治罪,并開除其黨籍”。(24)《江蘇黨員服務違法懲戒條例》,湖北政法史志編纂委員會編:《武漢國共聯(lián)合政府法制文獻選編》,農村讀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182頁。組建黨人武裝再次成為國民黨人彰顯黨力、解決軍黨分離這一頑疾的應對良方。
1927年5月開始征募的黨員志愿兵是黨員服兵役的實踐載體,也是國民黨組建黨人武裝的階段表現(xiàn)形式,“一方面可以表明本黨黨員致身黨國的意義,他方面可以防止投機分子的插進”,實為“鞏固本黨基礎”的切實措施。(25)榮孟源主編:《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下),第554頁。黨員志愿兵“打破軍隊中封建的或半封建的色彩、成為黨的基本武力”等界定,使得抑制軍人專權、提高國民黨權威的時代特征十分明顯。
黨員志愿兵的征募對象限定為“革命、具有犧牲精神的忠實黨員”,而非全體國民黨員。這與北伐前后國民黨員數(shù)量急劇增加而黨員吸收未經過嚴格審查有關,“起初,凡同情于本黨的即可加入;再過一時期,即對本黨不表同情,對于主義未曾了解,為暫時的利用,也就勉強拉入”。(26)魏然:《反動局面的形成及其責任者》,《民意》第2、3、4期合刊,1929年3月31日。致使投機分子、土豪劣紳混入各地黨部,“湖北應山縣某區(qū)分部黨員百余人,經本部派員加以淘汰,僅剩八人”(27)錢介磐:《最近半年之湖北黨務(1927年6月)》,《中國國民黨湖北省縣市聯(lián)席會議日刊》第8期,1927年6月28日。,黨員缺乏信仰,“甚或不知黨章之所制定者究為何事”。(28)蔣介石:《對于第二期清黨之意見(1927年5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檔號:711/5/347。鑒于此,武漢國民黨中央要求對應征黨員進行切實的審查,“免得有反動分子混在里面”。(29)《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政治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速記錄(1927年5月12日)》,《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下),第1152、1153、1153頁。
具體甄別工作,武漢國民黨中央指定湖北省黨部負責,“其在指定之外,有合格黨員志愿入伍者,可由各該黨員所在地之黨部負責介紹,經查核許可后,亦可應征”,但須經湖北省黨部審查。武漢國民黨中央開會討論黨員志愿兵征募計劃時,部分委員對此提出質疑,主張各地應征的黨員由各地黨部負責審查、介紹。這一提議未得到其他委員的響應,只是強調湖南省黨部也有審查權,“蘇、浙、滬、閩、粵、桂各[省]黨部辦事處也可以酌量介紹”。(30)《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政治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速記錄(1927年5月12日)》,《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下),第1152、1153、1153頁。這與南京政府成立后,武漢國民政府的統(tǒng)治區(qū)域縮小為湘、鄂、贛三省、實際主要依靠湖北一省有關,以正統(tǒng)自居的武漢國民黨中央,缺乏整體執(zhí)政的決心和氣魄一覽無余。
黨員志愿兵半年征募一次,每次“以四十日為限”,計劃用5年時間對所有合格的國民黨員予以軍事訓練,“能擔當以武力破壞國內外一切反革命勢力的工作”。至于數(shù)量,“視臨時情況,一團以至一軍……第一期暫定二千五百名,湖北八百名,湖南一千七百名”。(31)《中國國民黨征募黨員志愿兵征募規(guī)程(1927年5月3日)》,《武漢國民政府史料》,第418—419、419頁。這一名額分配方案,國民黨內部同樣存有質疑。征募委員徐謙認為“應征的黨員還是不很(肯)定的好,原來的額數(shù)是三千名,為什么征募規(guī)程上只有二千五百名?而且蘇、浙、滬、閩、粵、桂的黨部都有辦事處在此地可以審查,也不必限定要湖南、湖北的人才能應征”,主張將“‘湖北八百名,湖南一千七百名’兩句刪去,不設限制”,且得到孫科、陳公博等中執(zhí)委委員的認可。(32)《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政治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速記錄(1927年5月12日)》,《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下),第1152、1153、1153頁。根據(jù)目前掌握的資料,國民黨在武漢創(chuàng)辦的各種黨員訓練班里的學員是黨員志愿兵的主要士兵來源,這些訓練班學員基本上是國民黨湖北各縣黨部推薦的“本縣籍黨員”。據(jù)此推斷,第一期應征入伍的國民黨員以湖北籍為主。
與《黨員服兵役案》限定的“二十歲起至滿四十歲止”不同,《征募黨員志愿兵計劃》要求應征黨員“年在十八歲以上三十歲以下,身體健全且長滿四尺五寸、無不良嗜好”。(33)《中國國民黨征募黨員志愿兵計劃(1927年5月3日)》,《武漢國民政府史料》,第418頁。“清黨”結束時,30歲以下的青年黨員占到國民黨員總數(shù)的50%以上且有較強的政治參與訴求(34)國民黨致力于吸納青年人入黨,但對青年黨員入仕從政頗多限制。在國民黨看來,將國家社會之大事任由青年人自由行動,“直是以國家社會全體之生命,作兒戲之試驗品也”(《中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宣言》,《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第1編《政治(二)》,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8頁)。由于所占政治資源有限、出路少,青年黨員參與政治的訴求十分強烈。,30—40歲的黨員部分已在國民黨各級黨部與政府中擔任重要職務(35)內政部年鑒編纂委員會編:《內政年鑒》,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833頁。,難以全職接受軍事訓練。從這一角度觀察,黨員志愿兵的年齡界定無疑更具實際操作性,全面抗戰(zhàn)時期,國民黨倡行黨員從軍時也考慮到黨員職務與訓練時間等因素,限定“縣(市)黨部以上委員職員,得暫予緩役”。(36)《電知縣黨部以上委員職員服兵役之規(guī)定》,《中央黨務公報》1943年第12期,第453頁。與《黨員服兵役案》調查、備案黨員體格與學術程度而無具體要求相比,《征募黨員志愿兵計劃》要求應征黨員能讀白話文并具普通常識,且“明瞭主義、有強大的革命性(精神)”。(37)《中國國民黨征募黨員志愿兵計劃(1927年5月3日)》,《武漢國民政府史料》,第418頁??紤]到“清黨”結束時國民黨員“未入學者甚少,而普通均有中學程度”(38)《綜述·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前之組織工作》,李云漢主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fā)展史料——組織工作》(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3年版,第176頁。,這一限定的目的主要在于考察應征黨員的革命性。
符合征募資格的國民黨員,先填寫《黨員入伍調查表》,經所在地黨部或區(qū)分部調查表內各項內容屬實后,方準應試。考試內容包括讀書試驗、常識測驗、身體檢驗??荚嚭细窈筇顚憽饵h員入伍志愿書》,“黨員入伍調查表與志愿書每人填寫兩份,一份呈中央,一份存省黨部”。(39)《中國國民黨征募黨員志愿兵征募規(guī)程(1927年5月3日)》,《武漢國民政府史料》,第418—419、419頁。湖北、湖南省黨部負責將合格黨員集中送至武漢國民黨中央黨部,“送來中央路途用費,省黨部得據(jù)實造報,呈請中央黨部核發(fā)”。黨員入伍后,由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負責日常管理與訓練,實行軍事與政治并重的教育方針,“軍事訓練特別注意射擊,政治訓練注意本黨主義與政策,及群眾運動”。黨員入伍期限,由《黨員服兵役案》限定的一至二年調整為“以半年為限”(40)《中國國民黨征募黨員志愿兵計劃(1927年5月3日)》,《武漢國民政府史料》,第418頁。,事實上采取了養(yǎng)成革命戰(zhàn)士的“最短之期間”(41)按照傳統(tǒng)軍事教育學制,培養(yǎng)一名初級軍官需要3年時間。創(chuàng)建黃埔軍校時,因革命政權四面受敵、環(huán)境險惡,國民黨決定采取培養(yǎng)革命軍官的最短之期間——為期半年(《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第2冊,臺北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1頁)。,反映出武漢國民黨中央此時的危機意識及支配武力的急迫心態(tài)。
兵為將有、武人干政是孫中山等國民黨人長期革命實踐的痛苦記憶。為扭轉此弊,國民黨一大主張將募兵制度逐漸改為征兵制度。黨軍及其后的國民革命軍雖依然實行募兵制,但軍隊的服從對象已由私人轉向政黨,只是隨著黨軍體系的瓦解,國民革命軍再一次淪為武人爭雄的工具。以應對軍權竊奪黨權為考量的《黨員服兵役案》,征兵意圖十分明顯,國民黨員義務服兵役,“規(guī)避服役、服役中逃亡,或犯罪革除兵役者,永遠革除其黨籍”?!墩髂键h員志愿兵計劃》卻采取了“任何人皆知不適用于今日”的募兵制,黨員志愿入伍且給予一定的安家費,“兵餉照上等兵并按大洋發(fā)給,衣、食、住、娛樂、衛(wèi)生等項均籌劃適宜”。(42)《中國國民黨征募黨員志愿兵計劃(1927年5月3日)》,《武漢國民政府史料》,第418頁。征兵構想與募兵實踐的錯位運行,除了部分黨員不明黨義、趨于腐化等(43)當時的報刊對國民黨員腐化、不合格現(xiàn)象多有披露,諸如:《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黨務之決議案》,《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1月12日;《陽新縣黨部代表大會》,《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1月28日,等。與黨員志愿兵要求的革命黨員不符之外,黨員總登記尚未完成、“自由脫黨而逍遙法外的確是不少”,致使國民黨中央無法掌握黨員的準確數(shù)據(jù)也是重要原因。(44)國民黨中央一直對黨員規(guī)模缺乏確切的了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多為估算,“(黨員)數(shù)目是不十分精確的”(《譚平山文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2頁)。與之類似,全民范圍的征兵之議“喧騰已久”,因戶籍法未定、無法掌握人口壯丁的準確數(shù)據(jù)難以遽行。(45)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訓練委員會編?。骸侗鄹耪摗罚瑖癯霭嫔?941年版,第38頁。
當然,以志愿、招募為載體的黨員志愿兵并非純粹的雇傭軍。黨員志愿兵的士兵退伍后,“由中央命令各該員所在地之省黨部,關于保衛(wèi)民眾的工作,盡先提用或介紹”、退伍黨員依然有“聽受中央召集、指導民眾自衛(wèi)”的義務和“組織與指導農民自衛(wèi)軍、工人糾察隊”的責任等界定,賦予其一定的義務兵特征。
黨員志愿兵的組建,完全貫徹武漢國民黨中央“使武力屈服于黨、避免軍事專政之謬誤”的工作思路,黨員志愿兵“直屬于中央黨部,不受任何人指揮”。黨員志愿兵團不設團長職務,實行集體領導委員制,“以徐謙、孫科、譚延闿三同志為委員”。(46)《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政治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速記錄(1927年5月12日)》,《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下),第1153頁。
不過,黨員志愿兵的征募并未嚴格履行審查、測驗等應征手續(xù),而是由各種國民黨員訓練班的學員轉入,國民黨湖北省黨部主辦的黨務干部學校,第二期將近二分之一的學員編入黨員志愿兵團。(47)《董必武傳》撰寫組:《董必武傳(1886—1975)》(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頁。中國共產黨開辦的以中共黨員、進步青年為對象的訓練班學員有時也可直接編入黨員志愿兵團(48)夏斗寅部襲擊武漢時,中共開辦的培養(yǎng)青年軍事干部的中國工人訓練班的學員即被編入國民黨黨員志愿兵團某營,參加保衛(wèi)武漢的戰(zhàn)斗。見王鳴皋:《追隨起義部隊進軍廣東》,《南昌文史資料(選輯)》第5輯,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江西省南昌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會1987年編印,第95頁。,這些訓練班以中共各級組織的介紹信為主要招生憑據(jù),自然不會履行黨員志愿兵征募章程設定的招募程序。黨員志愿兵的實際征募數(shù)額,目前尚缺乏確切的數(shù)據(jù)。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呈請增加第一期招募名額(49)《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政治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速記錄(1927年5月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下),第1227頁。表明,第一期應征入伍的國民黨員不少于預設的2500人。其后不再招募,這一數(shù)據(jù)即可視為黨員志愿兵的實際征募數(shù)額。武漢國民政府“撥給槍械二千五百支”(50)《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政治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速記錄(1927年5月12日)》,《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下),第1154、1152、1152頁。,大體可以印證這一數(shù)據(jù)的可靠性:武漢國民政府經常無槍可發(fā),撥給黨員志愿兵團2500支槍,應是按人數(shù)實發(fā),不存在槍多人少的情況。
惲代英、周學昌、侯連瀛是國民黨中央指派的黨員志愿兵籌備組負責人,“接到籌備命令之后,領得籌備費一千元,籌備員現(xiàn)共有六十九人,分為五組辦理”。(51)《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政治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速記錄(1927年5月12日)》,《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下),第1154、1152、1152頁。惲代英是中共早期重要領導人,侯連瀛與共產黨人交往甚密(52)《河南省志》第60卷《人物志·傳記上》,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8頁。,籌備干事也多為中共黨員,李楚離、李瑞貞、劉仰月等均由惲代英選派專任黨員志愿兵團籌備員。(5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名錄》(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4頁;《劉仰月和他的早期革命活動》,《菏澤地區(qū)黨史資料》1985年第1輯,第113頁。負責黨員志愿兵訓練與日常管理工作的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內部政治傾向不一:軍校特別黨部“誓死打倒代表資產階級的反革命的蔣介石,誓死站在農工一邊,誓死聯(lián)合革命的共產黨”。(54)《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特別黨部成立宣言》,《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5月18日。部分學員則對“批蔣”持不同態(tài)度,出現(xiàn)“維護蔣校長威信、歐[毆]傷(反蔣示威工人)并捕人”的事件。(55)《國民黨中執(zhí)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主席團令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湖北全省總工會訓令(第一號)》,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檔號:漢13442號。但從整體觀察,“中國共產黨在軍校的力量較強,軍校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革命武裝力量”(56)周見非:《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生活回憶》,《湖北文史》2007年第1輯,第1頁。,“軍校已成為共黨之重要武力”。(57)蔣永敬:《鮑羅廷與武漢政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2年版,第17頁。與之相應,黨員志愿兵仿照俄國黨軍的組織(58)《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政治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速記錄(1927年5月12日)》,《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下),第1154、1152、1152頁。、盡先征募出身農工之黨員(59)《中國國民黨征募黨員志愿兵計劃(1927年5月3日)》,《武漢國民政府史料》,第418頁。等界定,中共影響的痕跡十分明顯。黨員志愿兵團的軍官委任也以中共黨員為主,副團長侯連瀛、參謀長黃仲恂同情左派,參謀處長陳奇涵及3個營的營長(第一營營長孫樹成、第二營營長劉先臨、第三營營長劉之至)為中共黨員。
中共對武裝斗爭問題認識不足是長期以來學界認定的大革命失敗原因之一,黨員志愿兵的考察提供了中共重視武裝力量的切實證據(jù)。黨員志愿兵籌備、訓練、干部委任的“中共控制”表明,不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軍事工作確已成為這一時期“黨的工作的一部分”。(60)《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中央擴大執(zhí)行委員會·軍事運動決議案》,《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2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158頁。只是受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未能建立或掌握一支武裝力量去應對國民黨的“清黨”屠殺。
中共勢力的介入引起部分國民黨人的警惕,擔心中共以征募黨員志愿兵之名行組織紅軍之實。(61)蔣永敬:《鮑羅廷與武漢政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2年版,第17頁。相較于蔣介石的軍事獨裁,以黨治軍論者更不能容忍軍隊被共產黨利用乃至控制,武漢國民黨中央對征募黨員志愿兵的態(tài)度有了一定變化:征募委員譚延闿主張慎重一點,本認為《征募黨員志愿兵計劃》可以批準的征募委員孫科、徐謙也對黨員志愿兵的編制、審查程序及具體條款提出質疑。(62)相關討論見《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下),第844、1139、1153、1181頁?!吨袊鴩顸h征募黨員志愿兵計劃》《中國國民黨征募黨員志愿兵征募規(guī)程》等文件1927年5月3日通過、公布,但并未及時下發(fā)各級黨部執(zhí)行,與武漢國民黨中央黨部近在咫尺的漢口市黨部歷時兩周尚“沒有收到黨員志愿兵征募的計劃書”。(63)《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政治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速記錄(1927年5月16日)》,《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下),第1173頁。武漢國民黨中央的態(tài)度轉變,使黨員志愿兵征募與訓練當中出現(xiàn)的經費不足、沒有駐扎地點等問題難以有效解決:吳玉章在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政治委員會第20次會議上提出黨員志愿兵駐地問題,“沒有駐扎的地點”,會議主席孫科認為該提案不必討論,其他委員對此持默認態(tài)度,事實上認為不必討論,也即不予解決。黨員志愿兵籌備組請求“分別令飭財政部、兵工廠迅予撥發(fā)開辦費、經常費、槍支服裝”,國民黨中執(zhí)會以經費困難為由予以拒絕。(64)《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政治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速記錄(1927年5月12日)》《中國國民黨中執(zhí)會第二屆常委會第十四次擴大會議決議錄(1927年6月3日)》,《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下),第1152、964頁。共產國際“動員二萬名左右的共產黨員,加上湖南、湖北約五萬的革命工農,編成幾個新軍,用軍官學校的學生來充當指揮人員,組織(目前還不遲)一支可靠的軍隊”的電報指示,進一步強化了國民黨“中共以征募黨員志愿兵之名行組織紅軍之實”的擔憂。1927年6月1日,汪精衛(wèi)看到共產國際五月指示的電報副本(65)魯易泄密的時間,學術界存在著1927年6月1日、6月4日、6月5日三種說法。汪精衛(wèi)在中山大學演講“武漢分共之經過”時提到,“6月1日看到決議案,當晚收到決議案的翻譯副本”(《武漢國民政府資料選編》,1986年自印本,第480頁)。本文采取這一說法。,6月3日,武漢國民黨中央決議“暫緩召募黨員志愿兵,已募到而自愿往前方者送前方補充”。(66)《中國國民黨中執(zhí)會第二屆常委會第十四次擴大會議決議錄(1927年6月3日)》,《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下),第964頁。
黨員志愿兵停止招募后,動員黨員到軍隊中去依然是國民黨各級黨部的重要工作。(67)錢介磐:《湖北省縣市聯(lián)席會議經過——六月二十八日在省黨部總理紀念周報告》,《黨務周刊》第1期,1927年7月10日。這表明,國民黨組建黨人武裝的策略并未改變,只是黨人武裝不能被中共利用乃至控制。寧漢合流后,武漢國民黨中央與“有強大黨軍作為后盾的南京政權”爭奪主控權,逐漸養(yǎng)成的黨人武裝顯然不足為據(jù),強化以黨治軍原則掌控所有軍人成為其現(xiàn)實的斗爭選擇,武裝黨人又一次讓位于武力黨化,且在執(zhí)行層面呈現(xiàn)政工制度廢棄變異、軍人公開質疑黨權的特征。
以黨員尤其是忠誠黨員作為完成國民革命的依靠力量,反映出國民黨之于武力的謹慎態(tài)度。在馭軍實踐中,黨化武力失敗之時,往往是國民黨征募黨員組建真正黨軍之始,但黨人武裝最終又以武力黨化的方式呈現(xiàn)、運行,武裝黨人與武力黨化的錯位循環(huán)表明國民黨始終沒有找到駕馭武力而不為其反噬的有效辦法。其實,“清黨”之前,國民革命軍中已有國民黨員20—30萬人(68)崔之清等綜合各種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判斷:國民黨徹底“分共”前,黨員總數(shù)30萬左右,包括軍人黨員為50—60萬之間。以此計算,軍人黨員有20—30萬人(崔之清主編:《國民黨政治與社會結構之演變(1905—1949)》(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575頁)。,可“黨的權威依然不足于制止總司令的為所欲為”,黨員士兵亦公開詆毀國民黨中央的提高黨權運動。(69)國民革命軍學兵團11連連長劉佳炎因“言行反動”、軍需邵俏因“詆毀此次黨權運動”予以開除黨籍處分,各軍不得錄用。學兵耿震中等9人“言論極反動”予以開除黨籍?!吨袊鴩顸h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通告第15號(1927年6月13日)》,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漢4787號。政治工作妨礙軍事為軍事長官排斥、軍隊黨部活動散漫(70)《中國國民黨湖北省執(zhí)行委員會訓令第167號(1927年6月3日)》,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漢15857號。之外,聯(lián)共與反共之分歧凸顯的黨內認同危機致使國民黨組織對軍人黨員的約束力遠弱于軍事長官的軍紀管制亦是重要原因:“共產黨叛變、挑撥致使黨與軍分裂在國民黨內頗有市場,反蔣陣營內部有人暗中贊許蔣氏的反共果決,武漢的黨權則黯然失色”。(71)陳公博:《苦笑錄》,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109頁。若國民黨無法有效彰顯黨力并將黨的組織細胞切實滲透到軍隊組織系統(tǒng)中,即便建立一支完全由國民黨員組成的黨軍,其服從對象也只能是具有黨員身份的軍事長官,而不是黨組織的集體決策。軍隊黨部恢復活動后,“全體官兵員生,均須集團宣誓入黨”,至抗戰(zhàn)勝利前夕,國民革命軍中已有國民黨員423萬(72)周兆棠:《八年來之軍隊黨務》,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檔,檔號:711/5/231,第128頁。,可國民黨對軍隊的消極或積極作用均“無由發(fā)揮”(73)《張治中回憶錄》(上),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331頁。即為例證。
中國共產黨也主張對黨員予以軍事訓練,但這只是完成“加緊準備武裝暴動,爭取一省或者數(shù)省重要省區(qū)首先勝利”的任務需要(74)忠發(fā):《黨員軍事化與黨的組織軍事化》,《紅旗》1930年7月16日。,而非馭軍手段。中共中央并未針對黨員軍事化制定通行劃一的指導方案,也無具體集訓活動,而是每一支部“根據(jù)具體生活環(huán)境來定軍事化計劃”(75)《答大雄同志》,《紅旗》1930年6月18日。,與國民黨武裝黨員掌控武力的工作思路有質的不同。事實上,中共并不刻意追求軍人黨員數(shù)量,“惟紅軍兵士不應均被吸收為黨員”(76)《中央通告第五十一號——軍事工作大綱(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4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129頁。,而是通過自上而下的軍隊黨組織建設及“部隊的一切重大問題,都必須經黨組織集體討論決定”的制度安排,確立其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這是中共武裝斗爭最終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