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歆
第一臺現(xiàn)代鋼琴誕生于18 世紀初的意大利。受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雇用的大鍵琴制造師巴爾托洛梅奧·克里斯托福里在1700 年制造出以古鋼琴為原型,采用了包有皮革的小槌通過擊弦機敲擊琴弦為發(fā)音原理的新型鍵盤樂器,命名為“Gravecembalo col piano e forte”,意思是“帶有強弱的大鍵琴”,后被人們摘選出Piano 與Forte 二詞,即“弱與強”?,F(xiàn)存最古老的克里斯托福里鋼琴制造于1720 年,被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
克里斯托福里發(fā)明的擊弦機可以說是改寫了歷史,他巧妙的將杠桿和擊槌結合,并放置在一個加強了的撥弦古鋼琴框架內,以產生出細膩微妙的樂聲。他使用的杠桿系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擊弦機裝置幾乎完全一致,這大大提高了擊弦速度,并可以做到連續(xù)快速的彈奏。到了1726年,克里斯托福里的鋼琴已具備了現(xiàn)代鋼琴的許多特征??上У氖牵@一大膽的發(fā)明沒能在意大利得到廣泛的認可,一方面意大利的主要音樂形式為歌劇,鋼琴仍被認為是更適合作為伴奏的室內樂器,而另一方面,則是制琴師們似乎不太樂意對新樂器復雜的機械結構進行復制。
1725 年,德國發(fā)表了意大利記者西皮翁尼·馬費依(ScipioneMaffei)在訪問了美第奇家族工廠后,撰寫的介紹克里斯托福里關于發(fā)明新型樂器的文章,這使工作于弗賴堡的管風琴制造大師戈特弗利德·西爾伯曼(Gottfried Silbermann)深受啟發(fā),于1730 年在德國嘗試制造出了第一架鋼琴,此架琴現(xiàn)陳列在弗勞恩施泰因的西爾伯曼博物館內,他成為了德國鋼琴制造的第一人。西爾伯曼在鋼琴制音器的運用方面還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利用手動音栓能夠使全部制音器離弦,令鋼琴的音響效果更為豐富,后來手控制音器改為用膝蓋操縱,最終演變?yōu)槟_踏板,就是現(xiàn)在的延音踏板。巴赫的兒子J.C.巴赫在演奏過西爾伯曼的鋼琴后對其音色大加贊賞,但不足的是觸鍵太重,這促使制造師需要繼續(xù)完善他的設計。在之后的幾十年中,西爾伯曼及其十二位弟子在鋼琴的變革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
18 世紀中后期,鋼琴的制作工藝在英國和德奧得到了迅速地發(fā)展和成長,其中兩種制作流派最為盛行,即“英式擊弦機”和具有德奧風格的“維也納擊弦機”,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機械性能和音響效果。
開創(chuàng)英國鋼琴制造業(yè)的是西爾伯曼的名徒約翰內斯·克里斯托夫·楚姆佩(Johannes ChristophZumpe),他設計出了一種獨一無二的“方形鋼琴”,這種鋼琴是將一個長方形音箱通過連接部和琴弦結合在一起,其中包括一個由擊槌杜西馬琴帶動的機械連動裝置。J.C.巴赫在1768 年倫敦的首次鋼琴獨奏會上使用了楚姆佩制造的鋼琴,使楚姆佩的方形鋼琴名聲大噪。1770 年,荷蘭制琴師阿梅里卡斯·巴克斯(Americus Backers)在倫敦改進了楚姆佩的設計,運用英式大機械連動裝置制作出了第一臺英式翼形大鋼琴。巴克斯的創(chuàng)新之處是“頂上式”的擊弦機,使琴鍵到弦槌的力在傳導過程中直接有效,從而保證琴鍵具有良好和均勻的觸感,“頂上式”擊弦機也為日后現(xiàn)代鋼琴擊弦機結構的確立奠定了基礎。巴克斯又為鋼琴加上窄而堅固的槌頭,使用了規(guī)格更重的三股琴弦,并借鑒撥弦古鋼琴的外形,他的鋼琴音色更為飽滿有力。
同時作為鋼琴樂器開發(fā)者和制造商的古典時期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教育家克萊門蒂,因常年居住在倫敦,他的創(chuàng)作和演奏深受英式鋼琴的影響,他衷情于英式鋼琴大氣而厚重的音色,但英式擊弦機的擊鍵裝置使琴鍵的靈敏度降低,所以需要演奏家運用更深的觸鍵來演奏??巳R門蒂大膽地把“連奏演奏風格”運用到了鋼琴這一“敲擊性”樂器中去,并在他的著作《鋼琴演奏藝術入門》中詳細的進行了分析和講解,克萊門蒂也被稱為鋼琴現(xiàn)代彈奏法的奠基人。鋼琴制作者們運用他們高超的技能激發(fā)出了鋼琴家的靈感,而鋼琴家對突破音樂表現(xiàn)手法的強烈愿望,也不斷推動著鋼琴制造技法的進一步改進。
路德維?!し病へ惗喾遥↙udwich van Beethoven)也常被認為是推動鋼琴發(fā)展進程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他要求鋼琴的聲效聽上去像管弦樂隊一樣氣勢恢宏,能夠滿足他的這一要求并不那么容易。相對于其他鋼琴,聲音飽滿有力、低音渾厚且可震撼人心的英式鋼琴非常適合貝多芬的風格。貝多芬用英式鋼琴寫下了他最著名的幾首鋼琴奏鳴曲,可見貝多芬對它的傾心。1818 年,倫敦鋼琴制造商約翰·布勞德伍德(John Broadwood)送給貝多芬一架新制的英式大鋼琴,三股弦結構的,音域達到了六個八度,框架為木制,貝多芬因這架出色的鋼琴而產生靈感創(chuàng)作出了一部偉大的作品《槌子鍵奏鳴曲》,我們在貝多芬的音樂中能夠感受到新樂器對他創(chuàng)作帶來的靈感的迸發(fā),這部作品也是鋼琴音樂史上不朽的巨作。
我們的視線再次回到德國,1770 年西爾伯曼的另一位徒弟約翰·安德里亞斯·施坦因(Johann Andreas Stein)在奧格斯堡制作了一種重量較輕(約為現(xiàn)代鋼琴重量的1/10),整體為雙弦結構,有一塊平而薄的音板和皮革覆面的槌頭的鋼琴。它的琴槌和琴鍵連成一個整體,按鍵擊弦時琴槌整體都隨之向上跳起,因此這套連動裝置被稱為“跳上式”擊弦機,由于其簡潔的結構使力的傳遞直接而迅速,使得鍵盤的觸感極為靈敏,能夠發(fā)出均勻、纖細、清晰美妙的聲音,可以彈奏快速跑動的音符,力度層次也非常鮮明。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特地前往奧格斯堡去拜訪施坦因,并試奏了他的鋼琴,莫扎特如獲至寶,稱贊它工藝精湛,音色明快靈動,無論用何種方式觸鍵,琴的音質總是均勻的。后來,施坦因的女兒納內特·施特萊歇(Nanette Streicher)和女婿約翰·安德里亞斯·施特萊歇(Johann Andreas Streicher)在維也納繼續(xù)制作和銷售鋼琴,并為當時許多著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提供演奏用琴。在一次貝多芬使用施特萊歇鋼琴演奏完音樂會后,寫信向施特萊歇夫婦致謝說道:“是它第一次帶給我傾聽我的三重奏的愉悅;而這種感受將促使我譜寫更多的鋼琴作品?!?/p>
18 世紀90 年,維也納的制琴師安東·沃特(Anton Walter)將施坦因的設計又做了有益的改進,加強了樂器弦軸板和支持結構的強度,并使用了更重規(guī)格的槌子,對重復機制作了調整。沃特的鋼琴當時以高音飽滿如鐘聲、低音強有力而享有盛名,深受鋼琴家們的追捧。
這兩種擊弦機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英式擊弦機有著洪亮的聲音,在力度和聲音的變化幅度方面更勝一籌;維也納式擊弦機善于輕巧地觸鍵,有著跳躍性的“珠落玉盤”的音響效果。這兩種擊弦機的產生對于當時的音樂創(chuàng)作具有重要的意義,也對現(xiàn)代鋼琴的完善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在現(xiàn)代鋼琴迅速發(fā)展的最初的一個世紀,經歷了多次重要的改良,這歸功于樂器制造商們不遺余力地改進制琴的技術。
法國著名制琴師塞巴斯蒂安·埃拉德(SebasteinErard)將自己發(fā)明的雙擒縱結構的連動裝置進一步改進為雙重擒縱裝置,這種擒縱結構可以使琴槌擊弦后不必返回至原位就可以再次觸鍵發(fā)聲,使演奏者能夠快速重復演奏同一個音。現(xiàn)代的鋼琴都是采用這種雙重擒縱裝置,因此埃拉德被譽為“現(xiàn)代鋼琴之父”。
隨著鋼琴的不斷完善,演奏家們表達音樂語言的欲望也愈加強烈,復雜的演奏技巧需要制琴師們制造出更加完美的樂器。沃特在為莫扎特制造的鋼琴上特地安裝了兩個膝部杠桿,左邊的那個用以同時抬起制音頭,右邊的用來只抬起制音高音部,鍵盤中間有一個制音器可以使聲音變的柔和,豐富的聲音色彩體現(xiàn)了莫扎特音樂細膩優(yōu)雅的藝術風格。貝多芬的音樂作品大氣磅礴,他不斷的要求鋼琴鍵盤擁有更寬廣的音域和更強烈的音響效果,康拉德·格拉夫(Conrad Graf)為他特制了一臺長八英尺(244 厘米),擁有六個半八度,四組琴弦結構,還裝有三個踏板(一個弱音、一個緩沖器、一個用于抬起制音器)的鋼琴,貝多芬在這臺琴上第一次使用了幾乎所有音域的華彩句,并大膽地運用踏板來表現(xiàn)鋼琴強烈的對比性和震撼力。作為一位將鋼琴的精美細膩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的演奏家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來說,能夠在演奏中體會細微變化的鋼琴是他所偏愛的。法國著名制琴師伊納茲·普萊耶爾(IgnazPleyel)制造的鋼琴,使用了單控擒縱連動裝置,并安裝了重量非常輕的琴槌,可以發(fā)出銀質般、帶有些許含蓄的音色,觸鍵敏感輕柔,極為符合肖邦的藝術品味。對于鋼琴制造師來講,能夠將自己的樂器提供給當時最受歡迎的演奏者,并在音樂會中展示也是至關重要的。弗朗茲·李斯特(Franz Liszt)是那個時期歐洲最炙手可熱的鋼琴演奏家,他擁有超凡的技巧,熱情似火的表現(xiàn)力。埃拉德贈予他一架新專利的鋼琴,它具有雙重復連動裝置,音域達到七個八度,加強的邊框可以承受李斯特強有力的肩膀、手臂和手腕的力量,李斯特在這臺鋼琴上展現(xiàn)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演奏技巧和震耳欲聾的聲響,將鋼琴的表現(xiàn)力推到登峰造極的境界。
令演奏家們?yōu)橹d奮的還有,讓·亨利·帕普(Jean-Henri Pape),用致密的兔毛和羔羊毛取代了雌兔皮做琴槌的毛氈。工程師約翰·艾薩克·豪金斯(John Isaac Hawkins)將全金屬的框架引進至鋼琴的琴殼。斯坦威父子(Steinway&Sons)改良了重復連動裝置使它能抬起更重的琴槌,采用了交叉弦列和全鐵框架,并在鋼琴上安裝了持續(xù)音踏板。1853 年,他們在紐約建造了第一家施坦威工廠,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鋼琴制造商,施坦威鋼琴憑借其寬廣的音域、溫暖渾厚的音色、強大的聲音反射和敏銳的觸感,成為最受歡迎的音樂會演奏用琴,這恢宏的聲音至今仍縈繞在世界每一個著名的音樂廳中。到了19 世紀中后期,鋼琴的機械構造、形制特點已經日臻完善,其制造工藝也趨于成熟。
在這里我們不得不特別介紹的是立式鋼琴,在我國這種性價比高、節(jié)省空間、性能穩(wěn)定的立式鋼琴比三角鋼琴更早的被我們熟知并走入千家萬戶,使鋼琴真正的得到了普及。立式鋼琴從它的外觀結構到內部裝置都有著較長的發(fā)展歷史。
現(xiàn)存最早的立式鋼琴是由佛羅倫薩的制琴師多米尼戈·德爾·梅拉(Domenico del Mela)于1739 年制作的。它以擊弦古鋼琴的原理為基礎,形狀像是一個豎放的翼形鋼琴,琴弦振動系統(tǒng)被裝飾成三角形的琴殼,由此得名“金字塔鋼琴”。在18 世紀,立式鋼琴的變化更多是體現(xiàn)在它的視覺造型方面。德國的克里斯蒂安·恩斯特·弗雷德里奇(Christian Ernst Friederici)也制造出了用精美的花紋來裝飾琴殼的“金字塔鋼琴”?!袄锢撉佟保↙yra-flugel)因其外形類似西方最早出現(xiàn)的弦樂器里拉琴而得名。18 世紀末,形狀如長頸鹿的新式立式鋼琴在維也納問世,“長頸鹿鋼琴”有4 至7 個踏板,音域范圍極廣,能夠演奏出多種聲音的變化。19 世紀初,倫敦的羅伯特·沃納姆(Robert Wornum)為立式鋼琴發(fā)明了一種帶有襻帶-托木的連動裝置,被稱作“農舍鋼琴”,成為了現(xiàn)代立式鋼琴的雛形。這種占地面積較小的樂器迅速風靡了歐洲的各大城市,受到中產階級家庭的熱捧。19 世紀中期,美國的一些鋼琴制造品牌開始關注到市場對立式鋼琴的需求,如鮑德溫(Baldwin),戴克爾(Decker)兄弟等不斷擴大立式鋼琴的產量,立式鋼琴成為最主要的家用鋼琴。
20 世紀初,無論是三角鋼琴還是立式鋼琴,他們的外觀設計和機械連動裝置均已完善。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fā)展,用集成電路和CPU 芯片來控制鋼琴自動演奏成為可能,“自動鋼琴”是鋼琴的又一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革新。近年來,施坦威公司和雅馬哈公司相繼推出了系列高解析度自動演奏鋼琴,可以通過高解析度錄音將演奏者的彈奏保存其最高的真實度,完美再現(xiàn)現(xiàn)場演奏的所有神韻、力度和情感。并為演奏者提供豐富的音效和音色的選擇,可以將原聲鋼琴轉化為數(shù)字音頻樂器,亦可以將其他樂器音效添加到原聲鋼琴的演奏中,為音樂的創(chuàng)作和演奏延伸了想象力,也為演奏者開啟了充滿無限可能的新世界。我們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連接手機或平板電腦來實現(xiàn)遠程教育系統(tǒng),身臨其境的體驗世界各地大師的演奏和教學。這些令人激動的設計為鋼琴這一古老的樂器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與高科技碰撞出無盡的激情,并始終帶給人們聆聽和演奏的愉悅!
文章書寫至此,筆者不禁感慨一件樂器的演變竟像一部史書,它不僅記錄了鍵盤樂器的歷史,也體現(xiàn)了人類精神文明和科技文明的高度發(fā)展。從公元前6 世紀鍵盤樂器起源時的測音器、到中世紀的索爾特里琴和杜西瑪琴、再到文藝復興至巴洛克時期的擊弦古鋼琴和撥弦古鋼琴,直至18 世紀初第一臺現(xiàn)代鋼琴的出世,鋼琴制造伴隨著工業(yè)革命的推波助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從而也誕生了許多值得我們稱頌的偉大的作曲家、演奏家和制琴師,他們相互鼓勵相互促進,使鋼琴成為表達音樂語言最淋漓盡致的樂器。
從20 世紀末期,世界很多知名鋼琴品牌將生產線的重心移到中國,使中國鋼琴的產量和銷量躍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最大的鋼琴生產國和消費國。隨著制琴技術的提高和不斷創(chuàng)新,中國制琴的自主品牌也登上了國際的舞臺,憑借其過硬的品質和穩(wěn)定的音色,被各大國內外鋼琴比賽選作比賽用琴,使中國制造享譽世界。
近年來,鋼琴教育在中國得到了蓬勃的發(fā)展,中國琴童的數(shù)量達到3000 萬,我國的音樂學院也培養(yǎng)出了大量的鋼琴演奏家,他們不負重望,在國際賽場上屢獲佳績,活躍在音樂舞臺上并得到世界樂迷的喜愛。
語言的盡頭音樂響起,通過鋼琴奏出的美妙音符將傳遞到世界的每個角落,“樂器之王”也將一如既往的展示著它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