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安冉
金桂飄香的10月底,走在蘇州的大街小巷,空氣都是香甜的。小巷不語,故事卻多。姑蘇區(qū)雙塔街道轄區(qū)內(nèi),姑蘇子城附近,環(huán)繞著眾多帶有傳奇故事與人物的街巷。如今正是漫步其中的好時節(jié)。
錦帆路
夫差西施此處泛舟,國學大師一眼相中
錦帆路在十梓街西段北側(cè),不到500米長,歷史卻很長,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這條路原名“錦帆涇”“錦泛涇”,“錦帆”二字有兩種說法,吳王夫差常常與西施在此乘船出游,他們所乘的船,船帆用錦緞做成,十分華麗,“錦帆涇”就是停著錦帆之舟的地方。還有一種說法,此地河邊種植桃樹,桃花凋零之后落紅飄灑在河面上,像錦緞一般,所以被稱為“錦泛涇”。
元朝末年,張士誠焚毀子城后,錦帆涇被填埋,變成了荒地,后來有人在此居住,漸漸成了一條巷子。1931年這里填涇筑路,“涇”真正變成了“路”。
1932年,國學大師、革命家章太炎應邀到蘇州講學,和夫人湯國梨路過錦帆路,看到一座行將落成的西式樓房,不覺停住了腳步,進去一打聽,原來建造樓房的官員即將赴陜西任職,正想低價出售此房,章太炎和夫人當即買下了這處樓房,并決定在蘇州定居?!罢率蠂鴮W講習會”也是在這里開始辦學,專門培養(yǎng)攻讀中國經(jīng)典文學的學生。
如今的錦帆路,高樹濃蔭,讓人覺得平靜祥和,兩旁時不時可見民國風格的建筑,給這條路蒙上一層層傳奇色彩。
醋庫巷
宋代狀元誕生地,江南名士心頭好
十梓街的南側(cè),鳳凰街以西,有一條巷子“醋意”十足,名叫醋庫巷。這條巷子的故事當然與“醋”有關(guān),可以追溯到宋朝。宋朝的“醋”與“茶”“酒”一樣,國家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經(jīng)營。醋庫巷就是當時存儲“醋”的地方,有存就有賣,跟它相對應的還有觀前街東首的“醋坊橋”,是賣醋的地方。
這條巷子里據(jù)說誕生了宋代第一位狀元——黃由。黃由自幼好學,十二三歲便教授群童讀書,二十歲時考入太學,南宋淳熙八年(1181)進士第一,狀元。
單是醋庫巷這條巷子,自帶傳奇色彩故事的名人就不少?!陡∩洝返淖髡呱驈徒?jīng)常帶著蕓娘到醋庫巷游玩;文人雅士袁枚、潘奕雋、吳蘭雪也經(jīng)常走過這條小巷;當然更有居住在此的江南士大夫。
醋庫巷40號是顧麟士故居。顧麟士是怡園主人顧文彬的孫子,擅長丹青,所作山水清新飄逸。其子顧公雄在抗戰(zhàn)時期將收藏書畫全部捐獻給國家。顧氏“怡園”和藏書樓“過云樓”也是顧公雄代表顧家捐獻給國家的。
醋庫巷44號柴園,現(xiàn)在是教育博物館,原本是清道光年間潘曾琦的宅園,清道光九年,于吳江同里任職的柴安圃,退居后購得此園,將其改建為“柴園”,上世紀60年代開始,柴園一度歸蘇州聾啞學校使用,如今為蘇州教育博物館。
蒼龍巷
通俗小說與高雅昆曲共賞于此
蒼龍巷,一聽名字就很霸氣,實際上這條巷子卻很低調(diào),南林飯店的后門,挨著醋庫巷的一段巷子。《姑蘇志》記載這里曾經(jīng)有個名為蒼龍?zhí)玫乃聫R。更出名的是住過一位名字帶“龍”的名人——明代文學家馮夢龍。馮夢龍的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一百多個小故事,寫的都是小市民的世俗情感和生活理想,這些故事有多少是在這條市井小巷中完成的呢?
清朝蘇州人褚人獲的《堅瓠集》中還記載了一個故事,講到馮夢龍和昆曲的一段情緣:袁于令寫完昆劇《西樓記》劇本初稿,去請馮夢龍指正。看完故事,馮夢龍并沒有給出意見。送走了袁于令,家里的傭人來報:家里沒米開鍋了。馮夢龍說,不著急,晚上袁于令會送一百兩銀子來,到時候只管帶他到書房來。夜半,袁于令果然帶著銀子來了。馮夢龍為這個劇本補寫了一出《錯夢》,袁看了以后非常佩服。后來《西樓記》在世上廣為流傳,其中《錯夢》一出尤其膾炙人口。
明末清初的蒼龍巷里,馮夢龍朝迎暮送著袁于令等當時的拍曲高手。這條巷子不僅和通俗小說有緣,也和水磨的昆曲結(jié)了緣。
孔付司巷
文廟源遠流長,副使屢建功勛
鳳凰街南段東側(cè),有條孔付司巷。有關(guān)這個諧音的名字,也有兩種說法。明盧熊的《蘇州府志》標的是“孔夫子巷”,這里原有一座供人祭祀的孔子祠,據(jù)說從前巷口還有塊“孔圣坊”的牌坊。歷史上,蘇州城里有三座文廟,分別是范仲淹設立的府學文廟、吳縣縣學與長洲縣學里的文廟以及孔付司巷里的夫子廟??赘端鞠?號的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西端的蘇州市滄浪實驗小學,延續(xù)著這里的悠悠文脈。
還有一種說法,巷名與明代的蘇州官員孔鏞有關(guān)。孔鏞家住孔付司巷,快40歲時考中進士,在任30余年均在邊陲地區(qū)任職,孔鏞尤其擅長處理少數(shù)民族問題,訪貧問苦,體察民情,治理叛亂,擊破流賊,開鑿石山,擴寬路面,孔鏞所任職的地方,治理得宜,百姓安心,生產(chǎn)生活秩序井然,孔鏞因此深得百姓的擁戴和稱贊。他在田州(今廣西百色市田陽縣)任知府時,“誠信降賊”甚至成為百姓傳說的佳話。因為長期在外奔波,孔鏞染瘴氣得病,懇求離任,一開始朝廷并不允許,最終在弘治二年,孔鏞被召為工部右侍郎,卻死在了赴任路上,享年六十三歲。明史為孔鏞立傳,民國十七年版《連山縣志》也將孔鏞列入名宦。
因為孔鏞曾擔任右副都御使一職,所以蘇州人都稱呼他為孔副使,時間一長,“孔夫子巷”就變成了“孔副使巷”,諧音“孔付司巷”。
傳奇人物已不再,但巷子里的生活還在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