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小博
在紙出現(xiàn)之前,古人都在竹簡上寫字,萬一寫錯了怎么辦?難道要把竹簡扔了?那也太浪費了,古人可沒那么闊綽。這時,書刀就派上用場了。
書刀一般是用鐵片做成的小刀,刀把上有圓環(huán),可以掛在身上,就像飾品一樣。漢代以前,人們在竹簡上寫錯字都是用書刀把錯字刮掉,即可重新書寫。
東漢以后,紙張代替竹簡成了新的書寫工具。問題來了,紙上寫錯字咋辦?總不能也用銳利的書刀吧?一刮紙就廢了。
這時,古人發(fā)現(xiàn)了另外一種可用于改錯字的神器——雌黃。雌黃是一種黃色的礦石,顏色與紙張相近,既可以作為顏料,也可以作為褪色劑。改錯字時,雌黃的用法類似于現(xiàn)在的修正液——古人把雌黃涂在錯字上,讓雌黃的顏色覆蓋掉錯字的顏色,然后在上面寫上正確的字即可。用雌黃修改錯字,不僅不會損壞紙張,還能保證修改部分永久不會脫落呢!
俗話說“硯無床,不稱王”,意思就是一塊好硯臺,必須要配一個上等的硯盒。
硯盒的制作可是大有講究的,首先要選擇上好的木材,比如黃花木、紫檀等;然后要根據(jù)硯臺的尺寸,設(shè)計硯盒的形狀和大小,硯臺要剛好能放進(jìn)硯盒中;接下來就要考慮硯盒的功能性了,既要開啟靈活,又要密封性好,防止硯臺上的墨水因透風(fēng)而干涸。最后,匠人們還會在硯盒表面雕刻些圖案,增加盒子的美觀性。
由于古人習(xí)慣從右往左寫字,但同時古人又都和我們一樣——大多是“右撇子”,所以有時候右邊的字剛寫完,墨跡還沒干,手就要移到左邊繼續(xù)寫字,這種書寫方式不但容易弄臟衣袖,還會把好端端的字抹花。
這時候,就輪到神器——臂擱上場了!臂擱一般由玉、竹子、檀木等材料制成,上面雕刻了精美的花紋。臂擱中間有一定的弧度,正好可以用來遮蓋文字。每寫好一行字,古人就把臂擱罩在字上,這樣就能避免字與袖子直接接觸。除此之外,臂擱還可以用來擱手臂,減輕手臂的疲勞感,真是一舉兩得的好東西!
出門在外,我們往往會隨身攜帶一支簽字筆,以備寫字之需??晒湃顺鲂袝r,想要寫字就沒那么容易了,因為磨墨需要硯臺和墨條,這兩樣?xùn)|西都不容易攜帶。墨盒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墨盒一般由銅制作而成,盒里放著棉花或絲綿,具有很好的密封性。古人把磨好的墨汁倒入墨盒中,然后蓋緊盒蓋,這樣就可以隨身攜帶了。用的時候,只需打開墨盒,就可以蘸墨寫字,便攜又實用。
我們在看書或?qū)懽謺r,假如窗外吹來一陣風(fēng),紙張又比較大,很容易被不識字的“清風(fēng)”給翻得亂七八糟。其實,古人也有這方面的困擾,寫字的時候遇到這種情況,還會弄亂字跡。
這時候,鎮(zhèn)紙就出現(xiàn)了。鎮(zhèn)紙一般用青銅、玉器、石頭、木頭等材料制作而成,有一定的重量。寫字的時候,用鎮(zhèn)紙壓住紙張,就不用擔(dān)心紙張被風(fēng)吹跑啦!
熱愛學(xué)習(xí)、衷于創(chuàng)造的古人發(fā)明的文具豈止這些?其中有很多流傳至今,我們平時寫書法、畫國畫還必須得仰仗它們。它們不但好用,而且制作精良,很是美觀,不僅僅是工具,更是工藝品!
趙燕薦自《博學(xué)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