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震
乾隆內(nèi)府制作的《大禹治水圖》玉山(圖1),現(xiàn)存紫禁城寧壽宮樂壽堂,通高224 厘米,寬96 厘米,重約5350 公斤,用青白二色的和闐玉雕成,此玉山的玉料采自新疆昆侖山中的葉爾羌密勒塔山,乾隆內(nèi)府以古畫《大禹治水圖》為藍本雕作此玉山,因此稱為“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
圖1 大禹治水圖玉山
此玉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以珍稀的玉材、宏偉的形制、高超的技術(shù)和精美的雕琢,引起了世人的關(guān)注。圍繞著此器的制作時間、過程、工藝、意涵等,此前均有論述和研究。1于倬云,〈巨大的玉雕:大禹治水圖〉,載《文物》1959年第2 期,第32—33 頁。徐啟憲、周南泉,〈《大禹治水圖》玉山〉,載《故宮博物院院刊》1980年第4 期,第62—65 頁,第68 頁。王明發(fā),〈《大禹治水圖》玉山與揚州建隆寺〉,載《東南文化》2000年第9 期,第105—107 頁。陳娟娟、朱家溍,〈《大禹治水圖》玉山〉,載《紫禁城》2010年第1 期,第84—86 頁。楊曉光,〈玉中之王:《大禹治水圖》玉山〉,載《文史參考》2010年第2 期,第88—89 頁。王子林,《在乾隆的星空下:乾隆皇帝的精神境界》,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第201—209 頁。郭福祥,〈乾隆宮廷制玉新工具“秦中鋼片”考:兼論鑿鏨技術(shù)與清宮大型玉器制作的關(guān)系〉,載《故宮博物院院刊》2017年1 期,第79—98 頁。趙琰哲,〈節(jié)令、災異與祈福:清乾隆朝《三陽開泰圖》仿古繪畫的趣味與研究〉,載《美術(shù)研究》2014年第1 期,第25—30 頁。徐胭胭,〈乾隆皇帝的紀念碑:《大禹治水圖》玉山研究〉,載《文藝研究》2018年1 期。本文通過乾隆御制文集、宮廷檔案等文獻和玉器、書畫等文物,從《大禹治水圖》玉山的制作、圖像來源、銘記和題跋,結(jié)合三個巨型玉甕(表1)的征集、制作、品題等,剖析乾隆內(nèi)府巨型玉器雕刻與收藏的寓意。
表1 乾隆內(nèi)府收藏與制作的三件巨型玉甕簡況
《石渠寶笈》著錄的唐人《大禹治水圖》(圖2,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畫面描繪了大禹帶領(lǐng)民眾鑿石開山,疏通河道,導流洪水的宏大場面。乾隆皇帝以這幅《大禹治水圖》為稿本,將大禹治水的場景雕刻在玉山上。乾隆帝在玉山上題云:“以為粉本命玉人,宛見劬勞崇伯子。作歌敬志神禹神,毛晃指南誠小耳?!?《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卷三十五〈題大禹治水圖玉山〉,臺北故宮博物院影印本,1976年,第9 冊,第804 頁。他在制作大禹治水玉山時,是要表達對大禹的敬仰,宣揚大禹的不朽功績。在題記中,乾隆帝稱:“畫圖歲久或湮滅,重器千秋難敗毀?!?同注2。表明了他唯恐圖畫易毀,借用巨玉來雕刻大禹治水的故事,來保證其事跡傳至千秋萬代。那么,圖像中的主要角色僅僅是大禹嗎?
圖2 (傳)唐人《大禹治水圖》與玉山
玉山子的構(gòu)圖主要是從《大禹治水圖》而來。在傳為唐人的圖畫中,乃至清宮畫家謝遂《仿大禹治水圖》(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大禹的形象都明顯大于身邊的人,大禹率領(lǐng)眾人開山舉錘砸釬的場景,位于畫面的中心位置,而且大禹身著紅色衣服,和身旁石頭上放置的王冠和外袍,都標示了他無可比擬的主角地位。但在玉山中,原來與大禹在一起的力役:執(zhí)椎者,施錘者,構(gòu)架者,絙鐵者,鬼神馭龍相助,山巔的伯益在指揮用火焚山,被分成為三個不同的獨立的場景,減弱了大禹在畫面中的特殊、顯要位置(圖3)。如果說玉山中大禹的形象并不突出,可能是因為我國古代模型常用的“五分樣”,而使人物大小一致。4于倬云,〈巨大的玉雕:大禹治水圖〉,載《文物》1959年第2 期,第32—33 頁。那么,繪畫中大禹脫放的王冠和外袍、標志王者身份的場面,在玉山中并沒有出現(xiàn)。另外,在玉山子的正面,即玉山未被雕刻的突起部分,刻有乾隆的“天恩八旬”和“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寶”,尤其是后一方印,距雕刻中的人物大禹十分近,位于大禹略偏右下的位置,而印章的體量還略大于玉山中的大禹(圖4)。玉山與圖畫的差別,表明了乾隆內(nèi)府在制作玉山時,巧妙地嵌入了乾隆帝的形象,大有將乾隆帝與大禹并列之意。
圖3 謝遂《仿大禹治水圖》與玉山中的大禹形象
圖4 大禹治水圖玉山中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寶”印文
與乾隆內(nèi)府制作的其它玉山相比,例如丹臺春曉、香山九老等,此玉山的題記所占比重最大,占據(jù)了整個玉山的背面,題名所占比例和位置也十分突出(圖5)。而在題名的正上方,就是乾隆的“古稀天子”印章。而在題記的落款之下,則是乾隆的“八征耄念之寶”印。仔細解讀乾隆的《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題記》的內(nèi)容,不難看出,題記主要篇幅,是在考訂黃河的源頭究竟是在哪里。只有到了結(jié)尾部分才談到大禹“以為粉本命玉人,宛見劬勞崇伯子,免收執(zhí)斧同眾工,誠感神明助力亹,高山以奠及大川,曰椎、曰析、曰剔釃,功垂萬古德萬古,為魚誰弗欽仰視。畫圖歲久或湮滅,重器千秋難敗毀,作歌敬識神禹神。毛晃指南誠小耳”,所占篇幅很小。在最結(jié)尾的部分,云:“在予籌辦西師,決機定策,克集大勛,自底定后,三十余年以來。撫綏安輯,整飭懷柔,無不備至。所以新疆各部之人,安樂愛戴,効順輸忱,一家臣仆,每歲春秋采玉,供役受賞,踴躍子來,絕無勞怨之狀,獲此巨珍,以傳古王圣跡,非耳目華囂之玩可比也。因即免其每歲春貢之玉,著為令典,以示體恤,后之人思艱圖易,撫馭有方,征求勿事,慎守旅獒之訓,以凝承大寶,庶不負予制器垂裕之深衷耳?!北砻媸歉嬲]子孫后代,實際上是在夸耀自己的功績。詞臣謝墉在篆書抄錄《御題密勒山玉大禹治水圖》全文后的題跋(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大禹以平水土賜圭而告功,皇上以靖邊疆刻玉而昭德,圣人之道豈不若合符節(jié)也哉。”將乾隆帝與大禹并置齊論。
圖5 大禹治水玉山(中)與香山九老玉山(左)、丹臺春曉玉山(右)題記
總之,乾隆內(nèi)府通過在圖中大禹的位置、大小,印章的鈐蓋,題跋的撰寫,以及關(guān)于題跋的題記等方面,運用歷史隱喻、類比于現(xiàn)在和過去,意圖建立乾隆帝和古代圣王大禹之間平行關(guān)系,玉山雖也對圖中主人的功德致敬,但主要用意是對制作者現(xiàn)世榮耀的夸贊。5此前的研究也認為《大禹治水圖》玉山是為紀念乾隆皇帝的功德而制,但與本文論述的角度和論據(jù)均不相同。參見王子林,《在乾隆的星空下:乾隆皇帝的精神境界》,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第206—209 頁。徐胭胭,〈乾隆皇帝的紀念碑:《大禹治水圖》玉山研究〉,載《文藝研究》2018年1 期。
從乾隆帝的題詩和題跋來看,乾隆帝極力贊頌的是大禹的“敷土定九州島”之功和親同民眾鑿山的“共勞竭誠”之德。而乾隆帝的功德則為平定新疆回部叛亂,開疆拓土之功和撫綏安輯,整飭懷柔,無不備至的服遠之德。6《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卷三十五〈題大禹治水圖玉山〉,臺北故宮博物院影印本,1976年,第9 冊,第802—804 頁?!促x得和闐玉(得圖字八韻庶吉士散館題)〉:“因仿宋人畫跡琢成大禹治水圖,作詩紀事,歸本于服遠之德”,《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卷八十一,臺北故宮博物院影印本,1976年,第10 冊,第516—517頁。此處宋人畫,即傳為唐人的《大禹治水圖》。對同一作品,乾隆帝在詩文常有不同稱呼。
運用《大禹治水圖》來宣揚德政,在繪畫史上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早在北宋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敘圖畫名意》就記云:“觀德則有亡名氏《帝舜娥皇女英圖》,隋展子虔有《禹治水圖》?!?[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一,載《中國書畫全書》,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第1 冊,第467 頁。大禹定九州島,是古代帝王在拓疆綏遠方面的典范?!秶瘜m史》云:“夫治莫隆于孝,政莫重于農(nóng)桑,事莫大于祭祀,功莫巨于拓疆綏遠洪?!?[清]于敏中等編,《國朝宮史》卷十一,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7 冊,第173b—d 頁。因此,也不難理解好大喜功的乾隆帝,要選擇《大禹治水圖》作為玉山的圖像主題來夸耀功德。
相比于其它巨型的玉山,《大禹治水圖》中的地名“密勒塔山”不僅在題名中出現(xiàn),還在題記中反復被提及。在抄錄了的乾隆帝御筆《題密勒山玉〈大禹治水圖〉》后,詞臣謝墉題跋(詳見下文),主要闡明了這塊玉與黃河之源的關(guān)聯(lián),而皇上安撫其地,則是得到這塊巨玉的直接原因。反之,此玉本身也象征了對邊遠地區(qū)的安撫:“皇上德威遠鬯,西域數(shù)萬里咸隸版圖?!标愒O于寧壽宮樂善堂之玉甕,9甕高二尺,面寬四尺,進深三尺五寸,底鐫乾隆帝書玉甕記。陳設于樂壽堂。對應的《玉甕記》中則有更直接的說明:“回部遠在萬里之外,自古中國所不能臣。今則一視郡縣,取攜自如?!?0《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卷十四〈玉甕記〉,臺北故宮博物院影印本,1976年,第1 冊,第721 頁。因為自古中國不能臣服的回部,現(xiàn)在不僅臣服,而現(xiàn)在與版圖內(nèi)的郡縣一樣,才能取攜自如。玉器的材料來源于被征服地區(qū),巨玉的進貢象征對異域的征服,同樣的象征意義還表現(xiàn)在將地域的名字“密勒塔山”刻在玉山上。
有趣的是,乾隆在制作、收藏巨玉時常常表示“志過”“志愧”,在制作寧壽宮玉甕時表示:“一之為甚豈可再乎,乃今復有玉甕之記,則以事有不期,而文有紀實,所以志吾幸,抑以志吾過也!”11同注10。在制作《大禹治水圖》玉山時表示:“一之為甚可再乎?曰惕曰慚胥在此?!?2同注2。在題詩中提到《大禹治水圖》玉山時稱:“千秋戒貽世,五字過吟吾?!?3《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卷八十一〈賦得和闐玉(得圖字八韻庶吉士散館題)〉,臺北故宮博物院影印本,1976年,第10 冊,第517 頁。實際上,乾隆不僅收藏有寧壽宮玉甕,還有陳設在乾清宮之巨玉甕。14現(xiàn)陳設于乾清宮東暖閣,底鐫乾隆帝書《正月六日重華宮茶宴廷臣及內(nèi)廷翰林等詠玉甕聯(lián)句并成什》等詩,末鐫“臣于敏中奉……”字跡不清,刻“臣”“敏中”“敬書”小印,另鐫“小臣宋永泰恭鐫”。乾隆在題密勒山玉《大禹治水圖》中云:“非耳目華囂之玩可比也?!?5同注2。那么,收藏巨玉、制作玉山,還有什么寓意呢?
在《正月六日重華宮茶宴廷臣及內(nèi)廷翰林等詠玉甕聯(lián)句并成是什》中,乾隆帝云:“天寶物華出有時,巨璆成甕適逢斯,訝來西極今傳玨。”16《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卷八十五,臺北故宮博物院影印本,1976年,第6 冊,第615 頁。在《玉甕聯(lián)句(有序)》中,乾隆帝詩云:“惟德之歸敢弗蘉,聞昔伊犁卒艱致(玉舊有鋸痕二道,深三寸許,聞是準噶爾所鋸,蓋欲取而未能致者)際今辟爾竟呈祥,溪流恰值堅冰結(jié)”“希珍奕葉蘄永保,慎德名言味最長?!贝蟪纪踅茉娫疲骸霸室又芮蛳亩π校惚晌宥荚u價值。”17《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卷八十五,臺北故宮博物院影印本,1976年,第6 冊,第615—618 頁。
顯然,這些巨大玉塊的入藏,乾隆內(nèi)府一律視為是因為乾隆皇帝的圣德產(chǎn)生的祥瑞。尤其是有了鋸痕還沒有被采走的巨玉,說明準格爾因為沒有德行,想取而拿不走。至今上天賜予這個祥瑞之物,恰逢溪流結(jié)冰,能通過冰河把巨玉運回。而這些都是德政的結(jié)果,并且諄諄告誡后代君主慎德。而王杰則直接把大玉甕與遠古時代的夏鼎等珍寶相提并論。乾隆在《題密勒山玉大禹治水圖》中云:“無服遠德莫漫為,求珍玩物或致否?”也強調(diào)了此巨玉不是刻意搜羅,而是自己德政的結(jié)果。
在董誥抄錄的《御筆題密勒山玉大禹治水圖冊》(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上,封面用隸書寫“德昭錫(賜)瑞”。乾隆與詞臣,都把巨玉的入宮和成造,視為上天因為皇帝的德政恩賜給內(nèi)府的祥瑞。詞臣謝墉更是把《大禹治水圖》玉山的制成,視為與歷史上悠久的夏禹功成后的賜圭聯(lián)系在一起:“大禹以平水土賜圭而告功,皇上以靖邊疆刻玉而昭德?!睒O力頌揚皇帝的美德。
雖然在詩文中一再“志愧”,乾隆內(nèi)府還是反復花費精力制作巨玉,就是因為內(nèi)府認為:這些巨型玉器是祥瑞之物,是因為皇帝圣德昭明天下,而蒼天也被感化,賞賜給皇帝和臣民的禮物?!洞笥碇嗡畧D》玉山,明顯有著觀德、頌德的圖像傳統(tǒng),通過頌揚典范來宣傳、襯托自己,也是古代帝王常常使用的手法。在制作的幾個巨型玉山中,有兩件都是玉甕。這是什么原因呢?
有關(guān)乾清宮陳設的玉甕,在《正月六日重華宮茶宴廷臣及內(nèi)廷翰林等詠玉甕聯(lián)句并成是什》中,乾隆曰:“元時玉甕以歲久淪落,乾隆乙丑命以千金易置承光殿中,俾毋失所。今得是甕,材制巨麗實為過之。”18《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卷八十五〈正月六日重華宮茶宴廷臣及內(nèi)廷翰林等詠玉甕聯(lián)句并成是什〉,臺北故宮博物院影印本,1976年,第6 冊,第615 頁。關(guān)于寧壽宮陳設的玉甕,乾隆帝在《玉甕記》中談道:“昔閱輟耕録及金鰲退食筆記知:有元時玉甕而淪為西華門外道人貯菜器,命以千金易之,仍設承光殿,一再題詠,亦既惜荊凡惕殷鑒矣。既而定回部,悉有產(chǎn)玉之山孕玉之水,蓋水孕者精而山產(chǎn)者巨。因命輿致一山產(chǎn)者為玉甕,則較承光殿所設者質(zhì)美而工精,于庚寅春與諸翰臣聯(lián)句而落成之,一之為甚豈可再乎!乃今復有玉甕之記?!?9《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卷十四,臺北故宮博物院影印本,1976年,第1 冊,第721 頁。
兩次制作都提到元代的玉甕,又稱瀆山大玉海,在中國玉器史上,這是現(xiàn)存最早的大型器物,在明代之前的玉容器中,這是已知最大的一件。不過,僅僅碩大,還難以彰顯瀆山大玉海的歷史地位:它本是蒙元宮廷里極其重要的器用,制造它,竟赫然載入正史?!对贰な雷姹炯o》稱:“(至元二年十二月)己丑,瀆山大玉海成,敕置廣寒殿?!?0[明]宋濂等撰,《元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8 頁。乾隆制作兩個玉甕時,在材質(zhì)、工藝、體量等方面,意圖超越的也是這塊玉甕:“元時僅能致其一,今則有其二,而質(zhì)美器巨,乃過之?!?1同注20。“其質(zhì)不純,玉瑑制亦未精工,與今時之甕相去奚啻霄壤?!?2《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卷八十五〈玉甕聯(lián)句(有序)〉,臺北故宮博物院影印本,1976年,第6 冊,第618 頁。
乾隆內(nèi)府這塊玉甕的入藏,也頗有傳奇色彩。原來元朝滅亡以后,玉甕流落在民間,后來被道士們用作腌菜缸,乾隆十年(1745),玉甕在故宮西華門外真武廟里找到了,乾隆帝敕以千金收之,于承光殿前設一精美小亭置之。
中統(tǒng)三年(1262),忽必烈薛禪汗在燕京近郊的瓊?cè)A島(即今北京北海公園)上開始修建宏偉的廣寒殿和其他宮殿官闕,為籌建雄偉的大都城開始做準備,并按照蒙古可汗在宮殿中設置大酒甕和馬頭琴的傳統(tǒng),精心雕刻了歷史上最大最重的大玉甕,因產(chǎn)地古稱瀆山,就叫做瀆山大玉海,玉海高二尺半,直徑四尺五寸,重七千余斤,可盛酒三千余斤。為了完成此玉雕,前前后后大約用了四年的時間。
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1279年他統(tǒng)一全國,當時元朝的疆域空前廣闊,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東北、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tǒng)治范圍內(nèi)。毫無疑問,忽必烈是中國古代開疆拓土的最具有典范意義的君主。由此,就不難理解,自詡有“十全武功”的乾隆帝在雕刻巨玉時,要把忽必烈的大玉甕作為對比,并意圖超越的對象。
乾隆內(nèi)府制作的《大禹治水圖》玉山和兩個大玉甕,分別是臨仿《大禹治水圖》和瀆山玉海而來?!洞笥碇嗡畧D》中的古代圣王形象是顯性的,可以看到的。大玉甕后面的典范是隱形的,看不到的。而在乾隆內(nèi)府制作的大玉甕中,乾隆帝的自我形象也是隱性的。
那么,乾隆內(nèi)府是如何在玉甕的制作中宣揚皇帝的圣德呢?
首先,乾隆帝內(nèi)府的玉甕臨仿了瀆山玉海的花紋、形制等。這些外形的類似性,可以使熟悉歷史的人產(chǎn)生相應的聯(lián)想和回憶。其次,與瀆山玉海使用的玉材都是巨大的、被征服地區(qū)珍稀材料,暗示這些物品的象征寓意。
除了唐人臨仿《大禹治水圖》并制作了玉山,宮廷還仿制了《大禹治水圖》的繪畫和緙絲。是晚于玉山制成的緙絲圖,上面也留下了乾隆帝關(guān)于玉山的題記。乾隆內(nèi)府在制作玉甕時,把有關(guān)物品的題詩和題記鐫刻玉甕的底部。乾清宮玉甕底鐫乾隆帝與臣工作“正月六日重華宮茶宴廷臣及內(nèi)廷翰林等詠玉甕聯(lián)句并成題”詩。寧壽宮玉甕底鐫乾隆帝作《玉甕記》。
幾個巨型玉甕都采用了火鐮鑿鏨技術(shù),此種原本用于鑿石器和銅器的技術(shù),被移植運用到制作玉器之中是當時一大創(chuàng)舉。23郭福祥,〈乾隆宮廷制玉新工具“秦中鋼片”考:兼論鑿鏨技術(shù)與清宮大型玉器制作的關(guān)系〉,載《故宮博物院院刊》2017年1 期,第79—98 頁。而乾清宮陳設的玉甕,正是這種鑿鏨技術(shù)的初次嘗試。乾隆帝得意地談道:“此甕初付工琢,按常時寶砂(石+羨)石磨治法,計之須二十年乃得蕆事。玉人有請用秦中所產(chǎn)鋼片雕鏤者,試之殊利捷。自癸未冬迄己丑長至月,閱六年而成,程工省十之七?!?4同注22,第615 頁。
縱觀乾隆內(nèi)府制作的這三件巨型玉器,有幾個共同的特點:
(一)為被征服地區(qū)的珍稀物品,體量巨大。
(二)技術(shù)先進,制作精良,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三)物品上有內(nèi)府題詩、題記,刻在顯要的位置。
(四)陳設在重要的宮殿。
盡管圖像、制作來源不同,在治水圖和玉甕后面,都有一個富有象征意義的收藏品和典范,而乾隆帝是在對經(jīng)典進行模仿甚至是超越。不僅如此,乾隆內(nèi)府制作、收藏的這三塊大玉,一次比一次體量大,用工多,制作更精細。而且,從臨仿元代大玉甕(隱喻開疆拓土之功的最高楷模)到臨仿《大禹治水圖》(隱喻功德的至尊典范),這其中也有著耐人尋味的變化。前者,重在彰顯功績,而后者宣揚功、德并重,甚至最后把功也歸結(jié)于德的結(jié)果。這與乾隆帝晚年在五福五代堂記和十全老人記中聲稱的儒家提倡的“修德”觀是一致的。
乾隆內(nèi)府收藏與制作巨玉,將歷史上的楷模轉(zhuǎn)換為現(xiàn)實的一種鏡像,與乾隆帝對照,意圖重塑現(xiàn)實中新的君主典范。乾隆帝不僅模仿、超越典范,也超越自我,并通過歷史隱喻、類比于現(xiàn)在和過去,在自己和古代圣王之間建立平行關(guān)系。
當時用于賞玩的玉山,與大禹的開山、疏通用水,是玉山和《大禹治水圖》結(jié)合的一個關(guān)鍵的點。在制作的過程中,乾隆內(nèi)府仿照收藏的元代玉甕,進行了巧妙地轉(zhuǎn)換。內(nèi)府還利用了這些收藏品中隱藏的內(nèi)涵和寓意,把來源于傳統(tǒng)頌德系統(tǒng)的治水圖與暗喻疆域功績的巨玉相結(jié)合,制造出宣揚帝王德行的宏偉玉山。前代文士視為文玩的玉山子,在新的語境中功能產(chǎn)生了巨大轉(zhuǎn)變。此外,乾隆內(nèi)府還把巨玉收藏、制作與帝王圣德、天降祥瑞聯(lián)系在一起,進一步確認了內(nèi)府塑造的皇帝的圣君形象。
這些被乾隆內(nèi)府視為祥瑞的巨玉雕刻有點類似于研究者總結(jié)的“禮器美術(shù)作品”:“禮器美術(shù)作品總是采用那個時代最高超的技術(shù);這些作品總是使用珍貴的材料來制作并且/或者包含著熟練技工的大量勞動?!薄爸袊糯那嚆~禮器,包括珍貴的禮儀性玉、陶器,實際上都是在‘浪費’和吞并生產(chǎn)力。正是這些人造的器物能如此‘浪費’和吞并‘生產(chǎn)力’,它們才得以具有權(quán)力,才能獲得它們的紀念碑性?!?5巫鴻,《中國古代藝術(shù)與建筑中的紀念碑性》,李清泉、鄭巖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 頁。
而乾隆帝這些美術(shù)作品,與研究者定名“禮器美術(shù)作品”也有所不同,它們未被用于祭祀等禮儀之中,也不是“紀念碑”,而是一種大型的收藏品,被視為是“祥瑞”,形制完全和實用工具無關(guān),主要是由明清時期一般視為賞玩之物的玉山子衍生而來。乾隆內(nèi)府把這些作品放置在紫禁城內(nèi)的重要宮殿存儲,長期深藏于禁宮之內(nèi),很少有臣工可以看到,以至于后來有關(guān)的記載也模糊不詳(詳見下文論述)。
那么,乾隆皇帝在巨玉制作重宣揚的功德和圣治如何為臣工知曉呢?
以上的行文,引用了乾隆有關(guān)內(nèi)府成制三塊巨玉的題記和題詩,具體如下:樂壽堂玉甕,乾隆帝題《玉甕記》;乾清宮東暖閣玉甕,乾隆帝作《正月六日重華宮茶宴廷臣及內(nèi)廷翰林等詠玉甕聯(lián)句并成是什》詩、乾隆帝和臣工作《玉甕聯(lián)句(有序)》詩;樂壽堂《大禹治水圖》玉山,乾隆作《〈大禹治水圖〉玉山》詩。以上乾隆帝的題記、題詩與詞臣的和詩也被鐫刻在玉山的背面和玉甕之上(詳見表一)。
不僅如此,這些題記、詩歌,尤其是乾隆帝《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多次被乾隆帝和詞臣書寫。26
其中值得注意的一幅冊頁是謝墉書《御制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冊》,冊頁的正文是謝墉篆書《乾隆帝御制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全文。在抄錄完乾隆帝的詩文后,謝墉跋:
臣竊惟天下之理,必溯流而后達源,必窮源而后可以競委。禹之治水,溯流以達源也。皇上之論河,窮源以竟委也。臣恭讀御制《河源詩》河源按語,復恭讀御制《讀宋史河渠志》《河源簡明語》,因得昭然知:河出昆侖之為定論。而星宿河西南一河,譯為黃金河,即黃河上源。自非皇上德威遠鬯,西域數(shù)萬里咸隸版圖,而何以得疏通證明之。若是自昆侖之地,稱為西王母所居,帝之下都。閬風元圃,玉扉金堂,紀載神奇,不可殫述,以令視之,皆回部地耳。夫自古稱玉出昆侖,若玉策枝斯之,見《穆王傳》,玉膏瑾瑜之,見《山海經(jīng)》。儒者率以為荒誕,而未之信也。我皇上撫其地,得其玉,即其所貢之玉琢為《大禹治水圖》。三復天章載誦,注語確然。知積石之非河源也,伏流之至青海也。三伏三見之說,即明一曲一直之文,可證矣。因是思密山之玉,其源渾渾泡泡,沸沸湯湯者,即今和闐密勒塔山地也。大禹以平水土賜圭而告功,皇上以靖邊疆刻玉而昭德,圣人之道豈不若合符節(jié)也哉!臣謝墉敬書恭跋。
題后鈐“臣墉”“敬書”印。冊頁首頁與尾頁皆有“乾隆御覽之寶”印一方。
謝氏的跋文對乾隆帝題詩中談及的考證黃河之源自昆侖、皇上服遠之德、用貢玉制作玉山進行呼應,著意強調(diào)乾隆帝與大禹一樣,建立了不朽的功績與圣德。顯然,臣工對皇帝意圖自我宣揚的功德不僅有準確的把握,還有引申和闡發(fā)。從這幅冊頁上有乾隆帝印璽來看,乾隆帝對這幅作品的題跋也比較重視。
在乾隆皇帝內(nèi)府收到元代忽必烈的瀆山玉海后,乾隆帝題《玉甕歌》,并 “于承光殿前為起一小亭置之,并命內(nèi)廷翰林等各賦一詩,即刻于楹柱”。27《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卷九〈玉甕為金元舊物,嗣淪沒古剎中,以貯菜韲。后購得,仍于承光殿前為起一小亭置之,并命內(nèi)廷翰林等各賦一詩,即刻于楹柱,偶幸承光殿復成是篇〉,臺北故宮博物院影印本,1976年,第3 冊,第293 頁。
有關(guān)乾清宮東暖閣玉甕詩的唱和者28同注22,第615—618 頁。:尹繼善、劉統(tǒng)勛、陳宏謀、官保、劉綸、托庸、于敏中、素爾訥、蔡新、福隆安、程景伊、觀保、索琳、金甡、王杰、金士松、彭元瑞等,就是乾隆帝所稱的“廷臣及內(nèi)廷翰林”29《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卷八十五〈正月六日重華宮茶宴廷臣及內(nèi)廷翰林等詠玉甕聯(lián)句并成是什〉,臺北故宮博物院影印本,1976年,第6 冊,第615 頁。。乾隆帝《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抄寫者:勵宗萬、汪由敦、于敏中、沈初、彭元瑞、董誥、趙秉沖、謝墉、李綬等,則都是當時乾隆身邊的文學之士:內(nèi)廷翰林。30“國初翰林與內(nèi)閣通為內(nèi)三院。其后改設專署,而凡詔冊、詞命之事尚多,由院撰擬,雖其事皆唐宋中書所行之外制,與學士院內(nèi)命稍殊,而典誥司存實與翰林本制相合。至侍從禁近,自康熙十六年始命侍講學士張英等入直南書房。嗣后供奉筆墨者率由詞臣掄選,即擢至卿貳,亦稱內(nèi)廷翰林,實為西清專職,蓋如古侍中、待詔之比,而恩遇倍優(yōu)”?!稓J定歷代職官表》卷二十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601 冊,第441 頁。
總之,乾隆內(nèi)府主要通過題詩、唱和、傳抄題跋等方式,來傳播宣揚皇帝的業(yè)績和德政。而參與這些活動的主要是乾隆帝和身邊的大臣和詞臣。
那么,乾隆內(nèi)府為什么沒有通過巨玉制作,廣泛宣揚皇帝的功德呢?
和田巨玉及其制作在乾隆時期,被內(nèi)府視為祥瑞、佳兆,而在嘉慶時期卻不再被重視,受到了冷落。
嘉慶多次禁運巨型貢玉。其中這則記錄最有代表性。《大清仁宗?;实蹖嶄洝芳螒c十一年十一月上:“(皇帝)諭:新疆采辦大玉,回民運送維艱。是以從前特降諭旨,令于所在棄擲。本年九月內(nèi),忽據(jù)玉慶奏請,將棄擲之大玉三塊招商認買。朕以所奏圖利失體,斷不可行,即經(jīng)降旨飭禁,惟令酌量情形,如其中差小者二塊,運送尚屬不難,或于每年秋季進玉之便,附運至京亦可。如辦理稍覺費力,即毋庸運京,仍任在該處棄置。彼時所降諭旨甚明,玉慶自應欽遵辦理。乃本日又據(jù)玉慶奏報,伊接奉諭旨后,即親往驗看:玉塊一重七千五百余斤,一重三千七百余斤,比正貢玉料較重,誠恐運送遲延,因查照從前運送大玉應用車馬例案,急趕辦車輛及繩索一切應用器具,即行起運赴京,仍覓雇回民并馬匹等,派委妥員護送,并移咨各城一體護送等語?!k竟不遵奉前旨,錯謬已極。試思玉塊重至數(shù)千斤,其運送車輛,需馬五六十匹三四十匹不等,另須僉派回子數(shù)十名。又恐越嶺過河,疲乏傷損。尚須將馬匹回子照數(shù)豫備一分,以便更換。而沿途各處,皆須派員幫護,種種煩擾,轝致此無用之物,實屬輕舉妄動。朕不貴異物,務恤遠人,節(jié)經(jīng)降旨,令其不必運送。如在彼再不安靜,即著據(jù)實嚴參,加以懲治。所有喀喇沙爾辦事大臣員缺,即著哈豐阿補授,由驛前往。至此項大玉二塊,著由五百里行文諭知:如目下尚未起運。即速停止。如業(yè)經(jīng)起運在途。不拘行至何處。即著棄置該處。毋許運京。其用過腳價等項銀兩。均責令玉慶賠繳,不準開銷?!?1《大清仁宗?;实蹖嶄洝?,“嘉慶十一年十一月上”,《清實錄》,中華書局,1986年,第31 冊,第36—38 頁。
實錄中的大臣玉慶,意圖采辦巨玉,先是要將早先棄擲的三塊巨玉購買,未經(jīng)嘉慶準許。后來又奏報準備運送一重七千五百余斤,一重三千七百余斤的巨玉進京,受到了嘉慶嚴詞批駁。嘉慶特別指出:“朕不貴異物,務恤遠人。節(jié)經(jīng)降旨,令其不必運送,如在彼再不安靜,即著據(jù)實嚴參,加以懲治?!笨梢钥闯?,嘉慶禁進巨玉之堅決,和他與乾隆帝對巨玉之入宮、制作之認識的巨大反差。
嘉慶帝禁貢巨玉,在文人的筆下也有細致的描述:“及己未(嘉慶四年)春弛玉禁,其從前因販玉獲罪者俱核釋。兵丁轉(zhuǎn)售之例及密爾岱、巴爾楚克卡倫俱議裁。先是,葉爾羌奏進大玉,至是令即于所至之處棄之,因棄于烏沙克塔克臺焉?!勢偞舜笥駮r,用馬數(shù)百匹,回民不善御,前卻不一,鞭棰交下,積沙盈尺,軸動輒膠,回民持大瓶灌油以脂之,日裁行數(shù)里。奇公奉額奏回民聞棄此玉,無不歡欣鼓舞,其喜可知也?!?2[清]姚元之撰,李解民點校,《竹葉亭雜記》卷三,中華書局,1982年,第79—80 頁。
顯然,在嘉慶皇帝和姚遠之的眼中,和田巨玉的收集和制作都是勞民傷財、耗費巨大人力、物力的奢華之物。
正是因為與巨型玉山關(guān)聯(lián)的文玩、奢侈品性質(zhì)。在對待這種祥瑞的態(tài)度上,乾隆內(nèi)府也頗有意味。乾隆帝多次談到“志愧而非志幸”,乾隆帝也沒有將《大禹治水圖》玉山記載入重要的史冊之中,并且聲稱:“瀆山酒海成,至見于正史,當時取義亦未當也。”33《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卷八十五,臺北故宮博物院影印本,1976年,第6 冊,第618 頁。這可能也是乾隆帝把巨玉制作的題詩、和詩、傳抄等的限定在一定范圍之內(nèi)的原因。同樣,乾隆帝從未將靈芝或其它的瑞祥“宣付史館”,載入史冊,只是作為個人愛好,詩詞唱和一番而已。34鄭艷,《盛世紋章:十八世紀宮廷紀實花鳥畫研究》,中央美術(shù)學院2010年博士學位論文,第46 頁。
歷代的統(tǒng)治者和士大夫一般把特殊天象、自然或傳說中的神奇動植物的出現(xiàn),視為上天對統(tǒng)治者的獎賞和肯定。后來,出土的祭祀禮器、傳國印璽等也成為祥瑞。35有關(guān)對祥瑞的總結(jié),參見李浩〈中國古代祥瑞崇拜的文化詮釋〉,載《民俗研究》2008年2 期,第167—169 頁。當然,不同的時代,對祥瑞的確認和解釋也會有所不同。甚至,同一種物品和現(xiàn)象,在不同的人眼中也會有祥瑞和兇兆兩種截然相反的象征意義。
清代立國之初,皇太極把傳國玉璽視為祥瑞。36乾隆帝云:“我太宗文皇帝時,獲蒙古所傳元帝國寶,容而納之”。《國朝宮史》卷十二〈御制國朝傳寶記〉,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7 冊,第205 頁。研究者注意到:“多穗的稻谷、并蒂的蓮花以及靈芝,本是自然界中正常生長的植物,雍正皇帝賦予它們‘祥瑞’?!?7同注34。雍正皇帝試圖證明他的統(tǒng)治得到上天的認可,符瑞的出現(xiàn)是上天對其政治清明的褒獎。乾隆對這些“巨玉”的重視,類似于雍正皇帝對祥瑞的關(guān)注,都是夸耀皇帝德行,宣揚圣治的一種政治策略,也反映出他受到儒家讖緯學說影響的統(tǒng)治理念。
縱觀歷史,在祥瑞的確認和生成的序列中,乾隆內(nèi)府也具有鮮明的特點。歷代的祥瑞之物,一般是自然界的動、植物,或古代制作的珍稀物品。這些作品有一個共同特征,都是客觀存在或傳說存在或完工制成的物品。而乾隆內(nèi)府視為祥瑞的巨型玉器,不僅有天然的珍稀玉材,也包含了內(nèi)府的創(chuàng)制和加工。
到了嘉慶時期,巨型玉器的收藏則受到了宮廷的排斥。乾隆朝賦予巨型玉器的意涵,不再被認同。在嘉慶及其之后時的文獻中,有關(guān)大禹治水玉山的記載也甚為寥寥。
當時的一則記錄,頗為耐人尋味:“囊在京師,聞純廟時乾清宮有方丈白玉屏,上刻《大禹治水圖》,董文恭公進元無名氏本也。嘉慶元年毀于火,和闐大臣更采巨璞以進,睿廟親政即飭隨路停止勿運。良工辛苦費雕鐫,仿佛隨山浚巨川。寶玉屏風環(huán)御座,高宗皇帝太平年?!?8[清]陳文述,《畫林新詠》,載《中國書畫全書》,上海書畫出版社,第14 冊,第609 頁。
作者的記述首先就談及了“方丈”“白玉屏”,不僅巨大而且是異域奇珍。這與乾隆朝兩位詞臣對玉山的收藏描寫,頗為近似。
沈初在描述乾清宮玉甕時云:“和闐玉自平定西域以來,輦致不可勝計。其最大者,上命制玉甕。鏤以云龍,較金時玉甕大又倍之。”39[清]沈初,《西清筆記》卷二,中華書局,1985年,第20 頁。阮元也記述了對大禹治水玉山的印象:“乾隆四十年間,和闐貢大玉,高七、八尺,圍丈許。敕依《大禹治水圖》雕琢,發(fā)在揚州建隆寺治之。元時會往敬觀,今又獲觀內(nèi)府寶跡,不幸欣幸之至。”40[清]阮元,《石渠隨筆》卷一,中華書局,1991年,第8 頁。
陳文述的記載中有許多與歷史并不符合之處。例如白玉屏、元無名氏本、嘉慶毀于火。但有不少基本的事實是存在的。例如方丈巨玉、《大禹治水圖》、睿廟(嘉慶帝)禁運。尤其有意味的是最后一句詩,把巨大的寶玉屏風與“太平年”連接在了一起。
盡管對異域奇珍和宏偉形象的興趣,不是始于乾隆帝,但是乾隆時代把這種取向發(fā)展到了一個極致,41研究者稱:“我認為中國帝制文化中,有一古老與根深蒂固的取向,使帝王能縱情患意于宏偉氣象一與異國風味中。然而,直到盛清,在偉大的十八世紀帝王的統(tǒng)治時期,這種縱情態(tài)意才發(fā)揮到極致”??禑o為[Harold Khan Tag],《帝王品味:乾隆朝的宏偉氣象與異國奇珍》,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第57 頁。乾隆帝對巨玉的收藏和制作也是他追求奇珍和宏偉的一個典型事例。“乾隆和他之前的皇帝都知道宏偉之感基本是一種政治學。它不需要取悅于人,只需要去激起和支配人們的尊敬、畏懼、忠誠和信仰之情。……它被用來再次肯定君主的霸權(quán)、無上的能力、王室的合法性以及事物的自然和諧秩序?!?2《帝王品味:乾隆朝的宏偉氣象與異國奇珍》,第63 頁。
巨大的、珍稀的玉材的收藏與制作與盛世太平是相關(guān)的,而且,這種關(guān)聯(lián)要比瑞鶴、多穗的稻谷、并蒂的蓮花等,更為直接和更有說服力。
傳說古代九鼎是皇權(quán)的建立與天命所歸的象征。當代的一些研究者,也把歷代皇室藝術(shù)品視為“國之鴻寶”,認為藝術(shù)藏品的聚散與政權(quán)、國家興衰緊密相連。43Ledderose,Lothor.[雷德侯]“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Imperial Art Collection in China.”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43(1978—79);Hamlish,Tamara.“Preserving the Palace:Museums and the Making of Nationalism(s)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Museum Anthropology,vol.19,no.2,1995,pp.20-30;[美]珍妮特·埃利奧特、沈大偉,《中國皇家收藏傳奇》,潘利俠、劉繼月譯,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但藏品是如何與國家、政權(quán)興衰聯(lián)系在一起的,研究者沒有提供切實、具體的證據(jù)。在北宋內(nèi)府藝術(shù)品收藏的研究中,尹沛霞認為皇室并不總是收藏風尚的主導者,皇帝的個人興趣決定了皇室收藏的擴展與否。44見尹沛霞[Patricia Ebrey],〈皇家藝術(shù)品收藏再思:以北宋為例〉[Rethinking Imperial Art Collecting:the Case of the Northern Sung],載王耀庭主編,《開創(chuàng)典范:北宋的藝術(shù)與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故宮博物院,2008年,第471—498 頁。
從乾隆朝收藏巨型玉器來看,乾隆內(nèi)府把和田巨型大玉的收藏,視為圣德、圣治的征兆,視為盛世的祥瑞,但還沒有認為此類物品關(guān)乎政權(quán)的轉(zhuǎn)移,天命之歸向。而嘉慶朝,在仍然能夠收集、制作巨型玉器時,卻禁止進貢。清代兩朝的例子,說明了皇家藝術(shù)珍品的收藏,雖然與政權(quán)興盛有關(guān),但并不是政權(quán)轉(zhuǎn)移和興盛的象征,主要由皇帝的收藏趣味和認識決定。
如果從圖像本身就容易僅僅從治水出發(fā),來解讀水患對水的擔憂和對大禹的崇敬和贊賞。只有結(jié)合印章、題記才能看出在大禹治水中蘊涵的宣揚乾隆皇帝的意圖。從繪畫的平面到玉山的立體結(jié)構(gòu),乾隆不僅僅是簡單的模仿。通過立體圖像的建構(gòu),畫面突出了不同的幾個場景,明顯削弱了畫中人物大禹的重要性。通過印章、文字等內(nèi)容,成功嵌入了另一個主角——乾隆皇帝。表面上,乾隆制作《大禹治水圖》玉山似乎是孤立的,僅僅是乾隆晚年心態(tài)的一個體現(xiàn)。但結(jié)合內(nèi)府收藏制作的玉甕,就會發(fā)現(xiàn)乾隆帝內(nèi)心深處的微妙變化,更能明了乾隆帝自我宣揚和與典范競勝,夸贊拓疆之功的心態(tài),而且這種宣揚不僅是簡單的夸耀功績。因為以玉比德的傳統(tǒng),乾隆帝把玉甕的收藏和制作當作祥瑞,制作巨型玉器,一開始就暗含了頌德的意義。他從制作大玉甕夸贊自己以德教化天下,以圣治感動上蒼,到制作玉山夸贊自我的不以武力治理西域,懷人安撫,服遠定邦。在這個過程中,乾隆帝也試圖完成從起初的超越典范,到后來的自我超越。
那么,這些巨玉能否認為是乾隆帝的紀念碑呢?不可否認,乾隆宮廷的這幾個巨玉收藏和制作,頌揚乾隆帝功德的意圖十分明顯、具有所謂的“紀念碑性”。但這樣的總結(jié)只是蘊含多種意義的一個方面,而且過于簡單。乾隆帝把這個玉山的觀看、題跋、唱和等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范圍內(nèi),除了因為巨大玉山的奢侈特質(zhì),還與他對祥瑞的認知有關(guān),在他眼里,奢華之物和祥瑞都只是盛世的點綴和裝飾而已。乾隆帝本人主要把它們作為陳設品和收藏品。他認為巨型玉甕的制作,不應該付諸于正史。他聲稱政治圣明、國家興盛在德,不在寶。45乾隆帝云:“朕嘗論之君人者,在德不在寶。寶雖重,一器耳,明等威,征信守,與車旗章服何異!德之不足,則山河之險,土宇之富,拱手而授之他人。未有徒恃此區(qū)區(qū)尺璧,足以自固者。誠能勤修令德,系屬人心,則言傳號渙,萬里奔走,。珍非和璧,制不龍螭,篆非斯籀,孰敢不敬信承、奉尊為神明?故寶器非寶,寶于有德”。《國朝宮史》卷十二〈御制國朝傳寶記〉,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7 冊,第205 頁。他未有視這些物品為紀念碑,也沒有像對待自己的“十全武功”一樣建立陳設場所、制作版畫等,對外大肆宣揚。嘉慶皇帝,更是視巨玉的進貢為妨害君主政聲和政德的浮華、奢侈之物。巨型玉器的制作是乾隆內(nèi)府根據(jù)收藏,綜合考慮了材質(zhì)、圖像以及相關(guān)隱喻的結(jié)果。
同樣是巨玉,乾隆和嘉慶皇帝表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看法和態(tài)度。對于什么類別的物品是政權(quán)興盛象征的祥瑞,每一個統(tǒng)治者都有不同理解和相應的運作、解釋方式。政治性祥瑞的認定與君主的認知和策略、喜好緊密結(jié)合,有相當大的主觀性。政治性祥瑞不過是統(tǒng)治者玩弄權(quán)術(shù)、迷惑百姓、自我欺騙、自我麻醉的一個工具。對政治類祥瑞的定性與闡釋掌控在統(tǒng)治者的手里,在祥瑞被發(fā)現(xiàn)和制作的同時,它也成為一面鏡子,因統(tǒng)治者對待祥瑞的態(tài)度以及宣揚的范圍和尺度,映像出當事者的賢達、平庸或愚蠢。乾隆內(nèi)府對待祥瑞的態(tài)度,顯示了內(nèi)府的明智和通達。
乾隆內(nèi)府的這幾個巨型玉甕和玉山,尤其是《大禹治水圖》玉山,給人以巨大的視覺沖擊和震撼,不僅彰顯了乾隆朝的疆域、技術(shù)、財富、軍力,也蘊含了帝王之心態(tài)和個性。因為在嘉慶朝及其之后,皇帝對巨玉制作的冷落46根據(jù)筆者所見,除了嘉慶帝在皇子時有一首《玉甕成歌》,在他及其之后的清代皇帝詩文中,沒有關(guān)于大禹治水玉山和玉甕的題詩、題記。嘉慶帝,〈玉甕成歌〉,載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清仁宗味余書室全集》卷十,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46—247 頁。,《大禹治水圖》玉山成為了古代空前絕后的巔峰之作,也成為了中國古代最后一個興盛王朝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