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 超
域外民間和官府對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東方世界的關注和記述可以追溯到久遠的年代,不同民族和文化所依據(jù)的來源和認知路徑十分復雜,但概而觀之,大都是通過人員接觸、踏訪實錄和文獻史料等方式,雖然結果千差萬別,但都為世界范圍的中國歷史文化知識構建和國家形象塑造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中東歐國家對中國了解的過程本身,也可以為這樣一種認知規(guī)律提供佐證。本文以羅馬尼亞1950年派遣來華的首批留學生之一薩安娜(Anna Eva Budura,安娜·埃瓦·布杜拉,1931— )的學術生涯為個案,介紹她在中國歷史文化學習研究方面長達70年的不凡經(jīng)歷和創(chuàng)造性貢獻,回顧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的傳統(tǒng),為應對當下中國歷史研究的國際化面臨的挑戰(zhàn)提供鏡鑒。
羅馬尼亞人的遠祖是蓋塔伊 – 達契亞人,希羅多德的《歷史》即有記述。作為古羅馬文明的衍生和與土著融合的結果,羅馬尼亞民族文化在其歷史演進過程中也形成了獨特的史學傳統(tǒng)。在17世紀的公國編年史中可以看到有關東方和中國的描述。從19世紀開始,羅馬尼亞知識界通過西歐文化的途徑,獲得了越來越多有關中國的知識。進入20世紀以后,多位歷史學家、哲學家、文學家和文化學者,都不同程度關注過中國文化,也出版了多種有關中國的圖書,但整體來看,對中國的了解依然是粗疏的。1949年10月5日,羅馬尼亞繼蘇聯(lián)和保加利亞之后,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國家,從此,對中國的認識水平也發(fā)生了顯著提升。薩安娜對中國語言、歷史和文化的學習,她的漢學家生涯和與中國的畢生情緣,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薩安娜原名安娜·埃瓦·薩斯(Anna Eva Szasz),“薩安娜”是她的中文名字,1931年5月31日出生在羅馬尼亞錫比烏市的一個匈牙利族家庭。1950年畢業(yè)于克盧日師范學校,同年被選派到中國留學。其間與同學羅穆魯斯·約恩·布杜拉(Romulus Ioan Budura,中文名“羅明”)結為伉儷。
中國與羅馬尼亞互派留學生工作的緣起與當時的國際形勢和兩國關系密切相關。新中國所處的國際環(huán)境,決定了在外交原則、方針和政策方面向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倒”的立場,首先發(fā)展與蘇聯(lián)和東歐人民民主國家之間的交往與合作。然而當時中國與東歐國家之間通曉對方國家語言的人才匱乏,只能借助英、俄、法等國際通行語言開展聯(lián)絡。為解決這一問題,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兼外交部長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訪蘇期間曾會晤東歐各國領導人,周總理同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領導人商談互派留學生學習語言文字。(1)李傳松:《新中國外語教育史》,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91頁。1950年5月,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提出派遣留學生方案,經(jīng)研究決定向上述國家各派5名留學生,學習這些國家的語言文字和歷史,以應外交工作之急需。羅馬尼亞駐華大使魯?shù)强疲═eodor Rudenco)1950年7月6日致電國內(nèi),向外交部報告了中國政府有關互派留學生學習語言的建議。周總理的倡議很快得到了羅馬尼亞領導人的響應,交換留學生工作隨即被提上日程。
1950年秋,對于中羅兩國教育和文化關系來說,是一個應當銘記的歷史性時刻。9月6日,中國派往羅馬尼亞的第一批留學生李錫齡、趙聲振、裘祖逖、郭俊卿、陸濟新5人從北京乘火車出發(fā)。11月15日,廖寧·瓦西列斯庫(Leonin Vasilescu)、羅穆魯斯·約恩·布杜拉、托尼·拉迪安·赫爾什庫(Toni Radian Her?cu)、安娜·埃瓦·薩斯、瑪利亞·康曼內(nèi)斯庫(Maria Com?nescu)等5名羅馬尼亞青年,作為羅馬尼亞與新中國互換的首批留學生,從布加勒斯特北站登上駛向東方的列車。這批青年負笈萬里,抱定為兩國友好合作關系的發(fā)展貢獻才智的信念到對方國家學習,并在后來的歲月里以畢生的努力成就了他們的使命。
羅馬尼亞交換生由中國滿洲里入境時,當?shù)貧鉁匾呀?jīng)降到零下30度,但這些年輕人意氣風發(fā),充滿了青春的熱情和活力。11月30日列車抵達北京前門的老火車站,他們受到了熱烈歡迎。(2)《人民日報》在1950年12月3日頭版專發(fā)消息《羅馬尼亞學生五名來華學習》。中方對他們的生活、學習做了精心安排,為他們添置冬裝,住宿、飲食等都照顧得十分周到,讓他們很快適應了新環(huán)境。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的交換生也陸續(xù)到京。為組織好對新中國接受的第一批交換生的教學和培養(yǎng),教育部在1950年9月4日下發(fā)通知,決定由清華大學具體籌備,專門設立“清華大學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著名物理學家、清華大學教務長周培源教授親自擔任專修班主任。(3)關于清華大學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的情況,另見程裕禎主編:《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發(fā)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關于在清華和北大的留學經(jīng)歷,薩安娜和羅明都以不同方式做過回憶和講述。2009年中羅建交60周年之際,薩安娜曾撰文《縈繞心扉的昨天——回憶在新中國留學(1950—1956)》,深情記述那些難忘的歲月。從她的文章以及近年來一些研究者的發(fā)掘梳理中(4)這方面的主要材料包括:薩安娜:《七十載春秋,我的中國心》,載《我的中國故事:海外學者的中國緣》(II),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20年??缀幹骸吨辛_兩國的橋梁——羅馬尼亞前駐華大使羅明和漢學家薩安娜口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我們可以看到當年許多感人的細節(jié)。
清華大學為東歐交換生配備了當時最好的教師團隊,他們以極大的熱情、豐富的學識和經(jīng)驗、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組織教學,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為這批來自不同國家、基礎參差不齊的學生在漢語學習方面打下了堅實基礎。對此,薩安娜以真切的筆觸回憶道:
中國政府格外關心對我們的培養(yǎng),從教師的組成就足以證明。他們當中有剛從美國講授漢語歸來的鄧懿老師(5)鄧懿(1914—2000),中國現(xiàn)代對外漢語教學的奠基人之一。早年就讀燕京大學國文系,后考入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自費留學哈佛大學。1943年語言學大師趙元任受美國方面委托在哈佛開設中國語言訓練班,鄧懿被選為助手。1946年回國后,先后在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在語言學家呂叔湘領導下工作,主編新中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供外國人使用的教材《漢語教科書》(1958)。,有剛從英國回國、同樣具有對外國學生講授漢語經(jīng)驗的王還老師,還有現(xiàn)代教學法專家杜榮老師和熊毅老師。稍后,匈牙利、保加利亞、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留學生到了,教師陣容也隨之擴大,增加了趙淑華、傅維慈、鐘梫等先生和張維小姐。開始的時候,課堂上由我們的好朋友馮憶羅擔任翻譯,后來我們積累了一些漢語知識,老師上課就直接用漢語了。我們的老師也努力克服教學初始遇到的各種困難:學生們分別來自屬于拉丁語族、斯拉夫語族和芬蘭–烏戈爾語族語言的國家,年齡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抵達中國的時間也不同,向這樣一批學生教授漢語還是破天荒的事情。(1)薩安娜:《縈繞心扉的昨天——回憶在新中國留學(1950—1956)》,載《歐洲語言文化研究》第5輯,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年,第217頁。
在教學設計上,清華大學以全面培養(yǎng)東歐交換生的漢語交際和閱讀能力為主要目標,首先幫助學生掌握漢語發(fā)音和聲調(diào),逐步過渡到詞語和語法。老師們非常注意學生的吐字發(fā)音,專門制作了錄音,學生們也勤學苦練,語音訓練持續(xù)了幾個月。正是由于嚴格要求和大量練習,特別是反復聽錄音跟讀模仿,東歐交換生的漢語語音語調(diào)都相當標準。當年的羅馬尼亞交換生,后來畢生從事對華外交并在1990年出任駐華大使的羅明,就是專修班的佼佼者,周恩來總理多次表揚他是“外國人中漢語講得最好的”。
詞匯教學的進度也很可觀,交換生們半年左右就學習了約600個漢字及基本用法。1951—1952年的兩個學期,教學進度加快,目標是能認會用2000個漢字,能用它們書面或口頭自由地表達思想,能聽懂他人的交談。
從薩安娜的記述中可以看到,專修班的教學內(nèi)容非常廣泛,除基礎漢語外,重點是中國政治、歷史、文化和社會知識。中國與東歐國家共同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決定了留學生的交換和培養(yǎng),首先是為了加強彼此之間的政治關系,擴大友好合作,因此在培養(yǎng)規(guī)格上遠遠超出普通專業(yè)人才的要求,其中的考慮無疑富有遠見。中國歷史、中國革命史、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和《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chǎn)黨》、有關新中國建設的大量報刊時文、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xiāng)》《祝福》等,都在教學范圍。
專修班的實踐教學也極為豐富。學校為東歐交換生組織了大量專題講座,走訪工廠、農(nóng)村和文教單位,參觀各種博物館和名勝古跡,觀看展覽和演出,到外地旅行等。交換生們考察中國社會,體驗博大的中華文明和各地不同習俗,深入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情感。目睹了當時的一些政治社會運動,如土改、抗美援朝、鎮(zhèn)反、三反五反、私立大學的改造和合并等。這些對于他們認識中國和理解中國都有很大的幫助。
1952年夏,薩安娜與其他東歐留學生結束了在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專修班的學習,9月轉入北京大學歷史系,開始了四年的本科專業(yè)學習。她的學習科目包括中國現(xiàn)代史、中共黨史、中國通史、亞洲史、世界近代史、馬列主義、古代漢語和漢語語法。當時清華大學的文科已劃歸北大,歷史系學者云集,一批杰出的史學家正值盛年,邵循正講授中國近代史和外國資本輸入中國史,周一良講授中國通史和亞洲史,張芝聯(lián)講授世界近代史,鄧廣銘講授中國通史,齊思和講授世界古代史,薩安娜和她的同學們從進入史學領域起,就看到了一座座學術高峰和不同尋常的境界。她當年的同窗馬克垚等,后來都在歷史研究方面成就斐然,同薩安娜和羅明保持了一生的友情。這些都為薩安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學術成長環(huán)境,為她的中國文史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1956年,薩安娜和羅明結束北京大學四年的學業(yè),獲得了馬寅初校長簽發(fā)的畢業(yè)證書。隨后他們進入羅馬尼亞外交部,羅明在1954年讀書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擔任中羅兩國之間一些重要外事活動的翻譯。薩安娜在羅馬尼亞外交部新聞司任職,1956—1959年、1961—1964年兩次隨羅明在羅馬尼亞駐華使館工作。1966年正式轉入羅共中央歷史與社會政治研究所從事學術研究。她的研究方向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共革命史和國際共運史語境下的羅中關系,參與大量專題研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羅馬尼亞人民與中國人民團結友好的傳統(tǒng)》(Tradi?ii ale poporului roman de solidaritate ?i prietenie cu poporul chinez)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它是羅共中央歷史與社會政治研究所組織編寫的涉華文獻資料集,由時任該所所長、羅中友協(xié)主席揚·波佩斯庫–布楚里(Ion Popescu-Pu?uri)主編,薩安娜為主要編者之一,政治出版社1973年出版。20世紀60年代,國際共運和社會主義陣營內(nèi)部產(chǎn)生嚴重分歧,中蘇關系破裂,在反對蘇聯(lián)霸權、維護國家獨立和民族利益的共同斗爭中,中羅關系逐漸拉近。從歷史和學術角度為雙邊政治關系提供參照,也自然提上研究機構的工作日程,該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它收錄涉及中國問題的文字材料159篇,時間跨度從1900年至1949年,分別選自羅共中央檔案館、羅共中央歷史與社會政治研究所檔案室,以及羅共領導的公開、半公開的進步報刊,另附有抗日戰(zhàn)爭時期參加國際援華醫(yī)療隊的三位羅馬尼亞醫(yī)護人員的回憶文章。這些資料真實地反映了羅馬尼亞人民在不同時期對中國革命的聲援和支持,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對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和亞非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反法西斯斗爭的研究,是薩安娜20世紀七八十年代學術工作的主要方向。成果包括她參與研究和編寫的《亞洲和非洲反法西斯和反帝抵抗運動(1931—1945)》(Rezisten?a antifascist? ?i antiimperialist? ?n Asia ?i Africa, 1931–1945),軍事出版社1986年出版,薩安娜撰寫了書中關于中國抗日戰(zhàn)爭和菲律賓抗日斗爭的兩章。
這里的第一個專題也是她的博士論文《中國 人 民的 抗 日戰(zhàn) 爭(1931—1945)》(Lupta de rezisten?? a poporului chinez, 1931–1945),1983年12月通過答辯,薩安娜也成為在中國歷史研究領域獲得博士學位的第一位羅馬尼亞人。論文2007年由Top Form出版社列入“地緣政治叢書”出版,書名為《龍的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中國》(Triumful dragonului. China ?n cel de-al Doilea R?zboi Mondial)。該書包括引言、正文部分的五章、附錄等。其中第一章主要從歷史的角度回顧日本自甲午戰(zhàn)爭開始到“九一八事變”對中國實施的擴張政策。第二章介紹“九一八事變”到“盧溝橋事變”期間中國人民開展的抗日斗爭。第三章為論著的核心,聚焦1937年至1945年間中國人民的全面抗戰(zhàn),對國共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國民黨指揮的正面戰(zhàn)場和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敵后抗戰(zhàn)、太平洋戰(zhàn)爭的爆發(fā)、國共之間的摩擦和態(tài)勢發(fā)展、日本投降、中國人民為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作出的犧牲和貢獻等問題,逐一展開論述。第四章分析“中國抗戰(zhàn)與羅馬尼亞的公眾輿論”。作者在大量研讀中國文獻資料、觀點和成果的基礎上,參照了國際上的一些相關材料和視角,同時充分利用了羅馬尼亞檔案資料,這部著作迄今為止仍是羅馬尼亞國內(nèi)對中國抗日戰(zhàn)爭研究最為系統(tǒng)和深入的專書。
薩安娜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還開展了另一項工作,就是作為羅方主要專家學者組織了《羅馬尼亞人民史》(Istoria poporului roman)中文版的翻譯工作。該書系安德烈·奧采特亞院士(Acad. Andrei O?etea)主編,1972年出版,中文版由中羅雙方十多位專業(yè)人士協(xié)力完成,徐文德等校訂,商務印書館1981年出版。這是一部羅馬尼亞民族通史,從羅馬尼亞的人種起源和民族形成一直到現(xiàn)代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貫穿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民族精神和社會發(fā)展。中文版問世之際,恰逢羅馬尼亞紀念第一個中央集權和統(tǒng)一的達契亞王國建立2050周年,中羅關系蓬勃發(fā)展,擴大了該書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后期,薩安娜編寫了周恩來總理的傳記,被收入《獨立·不結盟·和平——20世紀歷史進程的幾個重大關頭》(Independen??,nealiere, pace. Momente semnificative ale unei mi?c?ri istorice a secolului XX),政治出版社1989年出版。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薩安娜和羅明就親歷了羅馬尼亞對華關系的許多重要活動,多次接觸到中國黨政領導人,對周恩來總理更是懷有特別深厚的感情,通過文字向廣大羅馬尼亞讀者介紹周總理偉大的一生,是讓薩安娜“感到榮幸的工作”。
1989年12月羅馬尼亞劇變,羅共中央歷史與社會政治研究所無法繼續(xù)存在,研究人員調(diào)轉分流,薩安娜被安排退休。1990年8月,羅明以其突出的外交能力,特別是嫻熟的漢語和對華工作的豐富閱歷,出任羅馬尼亞第十一任駐華大使,薩安娜也隨丈夫再次來到他們闊別多年的北京。在以后的五年里,她一方面協(xié)助羅明推動羅馬尼亞轉軌時期與中國的友好合作,同時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種學術資源,大量查訪圖書文獻,與專家學者廣泛交流,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一些研究課題。1995年她隨羅明離任回國,先后在康斯坦察的“奧維德”大學等高校講學,在媒體介紹中國文化,集中精力撰文著書。退休后的30年,是她“重拾青春”和開啟生命“新篇章”的又一旺盛的學術和社會活動期。
1999年,她的《象征的國度:從孔子到毛澤東》(?ara simbolurilor. De la Confucius la Mao Zedong)一書由派地亞(Paideia)出版社出版。該書共300頁,收入作者20世紀90年代前半期陸續(xù)撰寫的文章29篇。其中第一部分為“傳記”13篇,分別介紹孔子、秦始皇、司馬遷、張騫和班超、蔡倫、張衡、唐明皇、康熙、慈禧、光緒、蔣介石、毛澤東等對中國歷史進程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人物,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全面展示他們的生平和業(yè)績。第二部分以“馬賽克”為題,收文15篇,另有留學回憶文章1篇。作者首先在《象征的國度》一篇中綜述中國文化中常見的符號及其意義,如梅花、牡丹、荷花等植物,陰陽太極、八卦、八寶、五福、石雕、顏色等物質(zhì)或非物質(zhì)遺產(chǎn),再在單篇文章中分別介紹龍、獅子等體現(xiàn)中華民族精神的符號,以及長城、故宮、頤和園、少林寺、云岡石窟等名勝古跡,這些對于羅馬尼亞普通讀者了解中國文化都是有益的知識來源。
2008年,薩安娜的《神州》(T?ramul zeilor)由派地亞出版社出版。全書收文40余篇,分別列入三編。上編的文章反映作者1990年再次來華后對中國文化的重新發(fā)現(xiàn)和深切感悟,既有她熟悉的故宮、北海、圓明園、日壇、孔廟、國子監(jiān)、白云觀、碧云寺、琉璃廠,也有令她似曾相識又為之驚嘆的城市發(fā)展,雖然她20世紀50年代在清華北大讀書期間就開始接觸中國歷史文化,但隨著閱歷的增長她又在不斷以新的視角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秘。中編為“精神世界”,通過一系列文章來展示反映在精神層面的中國特質(zhì),禮儀、古代尊老敬老的傳統(tǒng)、教育、歷史、茶文化、青銅器、盆景、風水、傳統(tǒng)節(jié)日等都是這部分的話題。下編“傳記”接續(xù)作者之前已寫的系列,介紹孫子、武則天等歷史人物,還有多位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人物,如最早記載并向世界介紹柬埔寨吳哥文明的中國元代人周達觀、元朝民間航海家汪大淵、明朝航海家和外交家鄭和、晚清中國向西方派遣的使臣郭松燾與曾紀澤等,這些內(nèi)容過去一般人了解不多,顯得頗有意趣。
2008年是薩安娜寫作出版的豐收年,根據(jù)她在康斯坦察“奧維德”大學為研究生授課的講義整理的《中國外交——歷史和精神根源》(Diploma?ia chinez?. Premise istorice ?i spirituale)一書由Top Form出版社出版。2005年,該校歷史學和政治學學院成立歐亞研究中心,招收“歐亞范圍的外交與精神”方向碩士研究生。薩安娜應邀為研究生講授“中國外交:歷史文化根源和政治目標”課程。該書正文部分包括7章,標題分別為: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概觀;2. 華夏民族早期形成過程及其處理與其他民族關系的胸襟(從神話時代到公元前3世紀);3. 華夏民族的成熟及其對其他民族采取的政策(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4. 華夏民族及其外交政策的鼎盛時期(7—13世紀);5. 華夏民族形成過程的完成及其對世界的政策(13—19世紀);6. 華夏民族及其對外政策的近代化(1912—1949年);7.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作者圍繞中國對外關系這個重大主題,從地理、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多重視角梳理了華夏民族對外交往的歷史脈絡,通過大量史實介紹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與外部世界的接觸和采取的政策。該書的附錄極為豐富,選收材料多達27種,除一些介紹中國歷史人物和文物古跡的舊文外,還有一些新的內(nèi)容,如中國歷史上的朝貢制度,中國近代與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羅馬尼亞早期對華關系的史料等。作者在封面上選用了漢字成語“一視同仁”,以突出中國外交秉持的一種核心價值理念。該書出版后受到好評,多次再版,并獲得《歷史雜志》(Magazin istoric)文化基金會頒授的“斯帕塔魯·米列斯庫”獎。
2011年,薩安娜應派地亞出版社約請編寫出版了《中國茶文化》(Povestea ceaiului),這可以視為一本羅文版的“大家小書”,內(nèi)容妙趣,圖文并茂。從中國人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的歷史,到飲茶的風俗禮儀和文化內(nèi)涵,從唐代陸羽的《茶經(jīng)》,到茶文化在藝術形式中的體現(xiàn),從茶的品種,到飲茶用具等,深入淺出,把許多歷史典故穿插其中,娓娓道來,讓羅馬尼亞讀者從中領略到一種博大的精神文明。該書出版后頗受歡迎,2012年獲得《歷史雜志》文化基金會頒發(fā)的大獎,還推出了典藏本。
2014年,薩安娜的《中國歷史人物傳》(China — vie?i ?n valtoarea istoriei)由Top Form出版社出版。該書主要選收了作者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2013年期間撰寫的文章共24篇,其中大部分曾在《歷史雜志》發(fā)表并收入作者的其他書籍,也有若干新作,例如:對晚清時期多次赴歐洲的中國外交官張德彝生平業(yè)績的介紹,有關中西文化交流使者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和入法華人學者黃嘉略的述評,為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撰寫的專題文章等。作者在書的扉頁用羅文和中文特別寫道“向鄧懿、周一良兩位老師表示敬意”,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母校和中國老師的感激懷念之情。
近年來,薩安娜和羅明與中國的不解之緣,他們富有傳奇的經(jīng)歷,尤其是他們長期以來對中羅關系發(fā)展的歷史性貢獻,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報道。2015年9月,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向薩安娜和羅明分別頒授“國際儒學研究成就獎”,以表彰他們長期以來為傳播中國文化、開展儒學研究、促進不同文明的溝通和中羅關系發(fā)展作出的突出貢獻。
2017年8月22日,薩安娜榮獲第十一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這是中國政府對她的特別褒獎。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人民大會堂會見獲獎的外國專家并頒獎,稱贊各位獲獎者致力傳播中國文化,為增進各國人民對中國歷史、文化和制度、道路的理解作出了貢獻。薩安娜因年事已高未能親自參加儀式,但她的名字和業(yè)績已經(jīng)鐫刻在中羅兩國關系的史冊上。
薩安娜、羅明以及與他們同時期來中國的東歐交換生屬于一個特定時代,他們具有那個時代賦予的歷史烙印和精神特質(zhì),這種鮮明屬性讓他們與先前來華的傳教士、冒險家、旅行者、自由僑民等有著本質(zhì)不同。這批交換生對戰(zhàn)爭有直接的痛苦記憶,對和平建設充滿希冀,對世界被壓迫民族寄予深切同情,對不同民族的文化有著平等親近態(tài)度和濃厚興趣。這些都融入到他們的成長當中,構成了他們來華學習動機的特殊內(nèi)涵和原動力,注定了他們這一代人必將與前人后者不同,在歷史舞臺上堪當大任。薩安娜對中國語言、歷史和文化學習研究70年的不平凡歷程就是一個范例,從中可以看到幾個突出特點:
一是以扎實掌握漢語為前提,深入中華文明和當代社會內(nèi)部的通識路徑。作為首批東歐交換生群體的一員,薩安娜和她的同學們從一開始就接受了中國當時最好的對外漢語教育,在中國教師的精準傳授、嚴格訓練和悉心呵護下,從語音、詞匯、書寫、閱讀等環(huán)節(jié)學習漢語,再通過漢語直接閱讀,讀懂文本,進入中國文化,這與那些借助其他媒介語和輾轉混雜訛誤頗多的文獻進行的盲人摸象式研究相比,顯然更具有方法上的優(yōu)勢和持續(xù)力。他們身處中國社會,身穿中國制服,與中國師生朝夕相處,除漢語的強化訓練和各種文化熏陶外,還以多種方式接觸中國社會,從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到普通百姓,從書本知識到田野調(diào)查,逐漸形成了對中國的多方位全景式的認知和理解。實踐證明,通過這種路徑培養(yǎng)的人才往往可以對正確把握國家間關系和開展雙邊合作交流起到難以替代的作用。
二是自覺遵循傳統(tǒng)史學方法,感悟熔煉各種知識并用于研究的內(nèi)化實踐。薩安娜進入北大正值1952年院系調(diào)整之后,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名校的一批史學精英匯入北大,翦伯贊、鄧廣銘、齊思和、周一良、邵循正等名家都曾指導過她的學業(yè),耳濡目染,有形無形之中對她后來的治學產(chǎn)生很大影響。她在對歷史的理解、研究方法、觀察視角、表述方式、治學態(tài)度等方面達到的境界,都體現(xiàn)了中國史學研究的一些基本原則規(guī)范。她在涉及中國歷史分期、朝代、概念、人物、事件、典故等中文術語的羅馬尼亞語轉化方面做了大量扎實細致的基礎性工作,解決了在羅馬尼亞敘述中國歷史的基本語言問題。薩安娜不是簡單地從其他外語翻譯,而是首先從中文的理解和拼寫規(guī)范出發(fā),根據(jù)羅語習慣加以科學嚴謹?shù)谋磉_,對形成的對應術語在研究中不斷修正,這些知識對歷史教學和后人的工作都是基礎和工具。
三是注重基礎文獻的閱讀和辨析,探究各種史實和現(xiàn)象本質(zhì)的求真態(tài)度。薩安娜具有很強的中文閱讀能力,在撰寫每一篇專題文章時都首先仔細了解中國學界對該問題的研究情況,尋訪重要的圖書資料,細讀文本,包括求教于中國專家學者,力求在史實和評價上最大程度地尊重歷史的本來面目。她與羅明長期在中國工作,接觸到許多政治家、科學家和人文學者,過目的圖書文獻影視資料、耳聞的理論觀點奇聞逸事也相當之廣,但她在研究和著述中保持學術的嚴謹,努力避免偏差,從不隨意解讀發(fā)揮,始終堅持實事求是,以客觀的態(tài)度和平實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正是由于她長期的史學積累,她在溯源和闡釋中國外交傳統(tǒng)的專題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對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研究方面,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她就通過系統(tǒng)的論證,堅持“十四年抗戰(zhàn)”的基本表述。
四是在傳播中國文化的過程中始終秉持客觀友好和學術良知的守正品格。1989年東歐劇變之后,各種思潮也在羅馬尼亞社會泛濫,“精英”階層把控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開始全面倒向西方,中羅之間傳統(tǒng)的友好關系面臨新的國際語境和考驗。在復雜多變的情況下,薩安娜和羅明堅持對華友好,在他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做了大量工作。20世紀90年代初羅明任駐華大使期間,兩國關系在較短的時間里就得以恢復和接續(xù)。薩安娜不顧年事漸高,依然孜孜不倦,借助專業(yè)期刊、媒體、出版和講學,在羅馬尼亞積極傳播中國文化和歷史知識,成為羅馬尼亞漢學界的一股清流,為加深羅馬尼亞民眾對中國的了解和友好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2020年12月羅馬尼亞出版的《歷史雜志》刊發(fā)了薩安娜最新撰寫的回憶文章《七十年前羅馬尼亞首批學生赴華留學》(Acum 70 de ani primul grup de studen?i pleca ?n China),用感人的筆觸回憶和紀念中羅教育合作交流方面這段具有開啟意義的歷史。
薩安娜結緣新中國,從那時起就把自己的心靈同中華文明緊密相連,她見證了新中國跌宕起伏的革命建設和后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她在中國歷史文化的羅馬尼亞研究和傳播方面博采善擇,殫力畢生,靜水流深,厥功至偉。
謹以本文致敬清華大學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的中外前賢,恭賀薩安娜博士90壽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