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薇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民事虛假訴訟打著法律的幌子、利用現(xiàn)有規(guī)制上的缺陷明目張膽地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從根本上違背了法律的公平性、合理性,本身屬于一種違法犯罪行為。近些年來我國普法工作全面、深入實施,人民群眾的法律維權意識有了很大提升,但也出現(xiàn)了部分人利用法律漏洞,通過虛假訴訟手段來達到非法目的的問題,嚴重擾亂了正常的司法程序,并成為我們當前司法管理上的一個重難點。筆者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之一在于深入分析造成民事虛假訴訟的根源,有針對性加強、加大規(guī)則改革和完善。
民事虛假訴訟指的是訴訟者通過偽造證據(jù)、編造事實、惡意串通等方式誤導司法機關作出對被訴者不利的錯誤裁決,以達到非法獲利的目的。虛假訴訟的本質是一種違法行為,不法行為人利用法律漏洞將司法機關作為一種獲利工具,損害他人利益。民事虛假訴訟直接觸犯法律權威,破壞法院公正形象,造成大量的司法資源浪費,影響到公共安全。[1]
民事虛假訴訟事件在近些年頻頻發(fā)生,有其特殊的形成條件和誘發(f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當事人主義特征在民事審判中體現(xiàn)得較明顯,通常而言法院不會在當事人雙方已達成調解協(xié)議的情況下去刻意審查當事雙方之間的具體爭議問題,也較少去驗證相關證據(jù)的真實性。同時法院極少對當事人的自認、自主處分行為進行過多干預,同時對不違背法律法規(guī)和社會道德的雙方協(xié)議予以支持。一些當事人以隱瞞對方實際聯(lián)系方式的手段,使法院難以找到對抗當事人,無法形成庭審實質性對抗。比如在以涉及離婚訴訟的夫妻雙方為被告提起的民間借貸訴訟中,配偶一方對另一方的實際居住地址或通信方式有意隱瞞,使法院不能有效送達,所以只能采取缺席審理形式,這便很難發(fā)現(xiàn)認定虛假訴訟的關鍵證據(jù)。這種機制上的缺陷為民事虛假訴訟創(chuàng)造了可能,也助長了不法之徒的囂張氣焰,在立案階段如果發(fā)現(xiàn)虛假訴訟,當事人僅能撤回起訴,缺乏后續(xù)懲治措施,很難展現(xiàn)司法權威;在審理階段,基于民事審理程序并不具有偵查職能和偵查力度,對于可能存在虛假訴訟情況,民事法官在審理過程中僅是基于民事訴訟中所取得的涉案證據(jù),作出高度可能性的內心確信,并不足以作出涉及刑事標準的判斷。
就我國當前的法律來看,并沒有建立一套有效應對民事虛假訴訟的制度,現(xiàn)有的法律規(guī)范和制度,讓司法裁判人員很難對虛假訴訟案件進行發(fā)現(xiàn)和懲治,在民事實體法的應對上,很多專家學者提出了加快建立民事虛假訴訟的賠償制度,但在有關如何懲治民事虛假訴訟的問題上存在很大爭議,相關懲治手段和程序并未達成一致;各地區(qū)司法機關在具體的司法處置中按照不同的認定標準和處置程序進行處理,導致處置結果存在較大差異,比如將虛假訴訟以詐騙罪、敲詐勒索罪性質予以處理,或做無罪處理及不處理,正因如此,民事虛假訴訟案件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2]
常見的民事虛假訴訟諸如婚姻矛盾、民間借貸糾紛、民事財產糾紛等案件,這些民事案件構成因素相對繁雜且具有很大的變化性,加之缺乏明確的裁定標準,所以司法機關較難有效辨別其訴訟行為的虛假性,大多數(shù)時候法官主要參照以往同類案件的裁決結果,或完全依照個人經驗進行判斷,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觀意識差錯。部分年輕民事審判法官因缺乏民事訴訟案件的裁決經驗,或因社會閱歷的欠缺,責任意識不強,在相關案件的審理中欠缺對客觀事實的深挖細掘,致使民事虛假訴訟得到可乘之機。在審理過程中,僅是在民事訴訟中基于證據(jù)的判斷和內心確信,可能做出駁回訴訟請求,并未將可能涉及的虛假訴訟移交公安機關。導致出現(xiàn),民事法官在審理中認定虛假訴訟的情形很少,主要是以利害關系人提出執(zhí)行異議或申請再審等事后發(fā)現(xiàn)認定較多。
造成民事虛假訴訟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健全、有效地應對機制和規(guī)范程序,致使一些即便存在明顯虛假異常的訴訟行為,也難以在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支撐下得到合理懲治,所以加強改革勢在必行,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
基于民事虛假訴訟當事人的自治性和目前審查、治理機制不健全,民事法官難以在現(xiàn)有審判程序中做出完全準確的裁決結果,極易損害合法權益人的切身利益,我們認為需要加快建立針對虛假訴訟的識別機制及處置程序。其一,強化分析民事虛假訴訟的案件高發(fā)范圍。根據(jù)民事虛假訴訟產生的條件和環(huán)境我們可將其分為五個類別,即被告為資不抵債類案件、被告為改制企業(yè)的經濟糾紛類案件、財產糾紛案件、離婚及債務案件、其他民事糾紛案件。虛假民事訴訟甄別上要特別注意以下情形:當事人為有夫妻、朋友等密切關系或者共同利益關系的;原告訴請司法保護的標的額與其自身經濟狀況嚴重不符;原告起訴所依據(jù)的事實和理由明顯違背常理;當事人雙方無實質性民事權益爭議;案件缺證,但雙方仍主動迅速達成調解協(xié)議,并請求法院出具調解書。清晰界定各類民事訴訟案件類型,可避免重復判決和多重處罰。其二,制定并實施特別審判程序。[3]對于民事虛假訴訟案件,司法機關既要重視按照一般司法程序進行嚴格審查,還要在此基礎上根據(jù)實際需要制定一些特別審查程序主要包括:審查原告身份的真實性,審查訴訟當事人雙方之間的相關關系,調查核實原告的異常起訴理由和事實依據(jù),對于當事人達成和解的案件,則要在查清事實的前提下加大對調解協(xié)議合法性的審查力度。
民事虛假訴訟是對我國法律權威和司法機關公信力的公然挑釁,它利用我國現(xiàn)行民法制度上的漏洞,蒙蔽司法機關作出有利于自身的裁決,它以表象性的合法掩蓋非法目的,顛倒客觀事實黑白,妨害司法公正,也威脅到社會和諧。鑒于民事虛假訴訟的嚴重危害,而民法相關規(guī)制約束性較弱,當前一些專家及學者建議對其實施刑事制裁,因我國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則,民事虛假訴訟并不適用于刑法領域,所以有必要進行相關改革,如在刑法領域增設民事虛假訴訟罪,以此專門預防和懲治某些重大虛假訴訟違法行為;合理擴大《刑法》對于偽證罪的適用范圍,對民事虛假訴訟中的偽造證據(jù)行為,視性質惡劣程度和情節(jié)嚴重性依法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在民事實體法上,要盡快建立健全虛假訴訟的侵害賠償制度,將當事人雙方的民事虛假訴訟明確裁定為有意圖的共同侵權行為,讓被侵害的第三人能夠依法享受損害賠償,從而更好地彌補受害人的損失;進一步完善虛假訴訟的救濟制度,除已有的再審、抗訴制度之外確立第三人撤銷之訴、案外人執(zhí)行異議之訴等制度。盡快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虛假訴訟防范、救濟和懲戒制度體系;在懲戒機制方面,需加強聯(lián)合懲戒力度。對已證實的虛假訴訟,駁回原告的撤訴請求,對虛假訴訟當事人,以妨礙民事訴訟為由,實施罰款、拘留等強制措施;對構成刑事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對參與虛假訴訟的代理人、證人、鑒定人等依法實施制裁。
民事虛假訴訟雖然按照司法程序進行審判,表面上具有合法迷惑性,除法律體系上的不足外,其判決結果受當事法官的個人因素影響極大。某些不合理的民事虛假訴訟接受判決結果,往往源于當事法官的個人經驗不足,責任意識不強等原因,容易陷入虛假訴訟當事人的訴請“陷阱”當中。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維護法律的尊嚴,要求我們的法官必須秉著實事求是基本原則,堅守法律和道德底線,增強發(fā)現(xiàn)事實和適用法律的能力水平,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和相關規(guī)制來破解虛假訴訟案件;要求司法機關加強內部法治教育、紀律教育,思想政治及道德教育,提升法官的審判能力水平,加強司法程序合法性和合理性核查,嚴格考核和約束法務工作者的職業(yè)行為,避免因法官主觀錯誤造成的民事虛假訴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