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毅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33)
在抗戰(zhàn)時期,國民黨政權為救濟安置流亡學生,先后建立起一系列中等教育學校[1],“國立中學”頗具代表性?!皣|北中山中學”是第一所隸屬于國民政府教育部的“國立中學”,它于1934年創(chuàng)辦于北平,是國民黨東北黨務組織籌劃創(chuàng)辦的一所東北流亡學校。目前,國內學界對抗戰(zhàn)時期的“國立中學”研究不多,對“國立東北中山中學”的系統(tǒng)研究更是少見。在綜合分析現(xiàn)存東北中山中學史料的基礎上,可對國民黨視野下的這所東北流亡學校有一個整體認識,以期對民國時期的抗戰(zhàn)教育史研究有所借鑒。
東北中山中學是在國難當頭、家鄉(xiāng)淪陷的特定歷史背景下,由以國民黨東北黨務人士齊世英、周天放、高惜冰、臧啟芳、張莘夫、董文琦、董其政、李錫恩、黃恒浩等為首的東北協(xié)會成員共同創(chuàng)建,由行政院一次性撥給5萬元,于 1934年3月26日在北平建立,是以民主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全國第一所“國立中學”。[2]由曾任吉林大學[3]校長的李錫恩擔任校長,原吉林大學教授傅仲霖任教務主任,中央軍校上校教官王宇章任訓育主任。創(chuàng)校之初只接收東北四省流亡青年共約600人,寓抗日于教育,全部免費入學。1936年11月,在日寇的不斷威脅下,北平危急,學校于11月12日撤離北平,南下到南京附近的江寧縣板橋鎮(zhèn)繼續(xù)辦學。1937年11月11日,上海失陷,危及南京,學校又于11月19日撤離板橋鎮(zhèn),抵武漢再南下,于次年1月5日到達湖南湘鄉(xiāng)永豐鎮(zhèn)的璜璧堂。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淪陷,湖南告急,學校于11月12日撤離璜壁堂,入廣西,經桂林,徒步跋涉八百里,抵達宜山懷遠鎮(zhèn),在此復課三個月。此后,學?;麨榱?,教師、學生分散至貴陽集中,再從貴陽至重慶,至四川瀘州、自貢,在經歷了非凡的磨難之后,于1939年5月22日到達靜寧寺堅持辦學到抗戰(zhàn)勝利。
民國時期,一般中學招收學生是沒有籍貫限制的,東北中山中學的創(chuàng)立,是具有時代意義和特殊使命的,即培養(yǎng)復土還鄉(xiāng)、抗日救亡的后備人才。因此,東北中山中創(chuàng)校之初,“限收遼、吉、黑、熱四省的學生”。學校為完全公費,這在時局動蕩的抗戰(zhàn)時期尤為突出,社會上許多非東北籍的學生也偽冒籍貫來報考,為了鑒別真?zhèn)?,在報考時學校口試者常故意用些東北土話,來試探考生是否冒牌。齊振一回憶當時一個場景時讓人捧腹,學??脊賳枺骸笆裁词撬镒樱靠梢猿詥??怎樣做?”有些人竟胡說八道的說可以爆炒或是紅燒。
東北中山中學師生懷念家鄉(xiāng)的地理標志長白山、黑龍江等地理風物,中山中學的“校旗、?;?、校歌表現(xiàn)的均是不忘白山黑水這一主題”[4]。1936年11月,學校南京板橋鎮(zhèn)校舍建成后,王宇章校長和黃恒浩主任為了使中山師生不忘被日寇侵占的故鄉(xiāng),將新校舍的每棟房屋,都以故鄉(xiāng)的名字命名。例如“把校門兩側的警衛(wèi)室取名旅順、大連;把左側三棟教室分別命名為黑龍江、松花江、鴨綠江;右側三棟教室分別命名為長白山、摩天嶺、興安嶺;大禮堂命名為彰武;女生宿舍命名為木蘭、方正;男生宿舍命名為克山、北鎮(zhèn)、復州;校內池塘命名為興凱湖”[5],塘壁鑲嵌“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八個醒目大字。
東北中山中學實施完全的軍事訓練。創(chuàng)校后,國民黨當局鑒于“各年級分子不齊,思想龐雜,為期復土還鄉(xiāng)重大使命起見,乃實施嚴格軍事訓練,軍事管理,使之生活紀律化,思想正確化,行動統(tǒng)一化”,以期將來成為國民黨收復東北失地之“英勇志士”。[6]建校初期,王宇章聘請五名東北籍軍官任軍訓教官,每周兩個下午按照步兵操典要求,進行班、排制式教學。每周六下午,則進行東校(高中部)、西校(初中部)聯(lián)合大會操。
1936年底,東北中山中學遷校南京后,“西安事變”給東北人的壓力很大,更想早日打回東北。尤其是“七七事變”的炮聲,更激起了東北學生的斗志,于是有的同學回北平西山打游擊,有的奔赴延安。1937年,投筆從戎的學生總計約60多人。其中考入黃埔軍校十四期二總隊的20多人,考入十五期一總隊的40多人。[7]此外,抗戰(zhàn)時期,東北中山中學(含1941年并入的“國立東北中學”)共產生了9位空軍抗日英烈。[8]1938年2月8日,中山中學早期學生、空軍飛行員巴清正在武漢上空與日機空戰(zhàn)中壯烈殉國。后不久,學校在湖南永豐璜璧堂為巴清正烈士舉行了追悼大會。烈士親屬根據(jù)烈士生前遺愿,將其撫恤金捐贈給中山中學,學校用以設置了“清正獎學金”。
1936年底,東北中山中學遷到南京后,校址在南京中華門外四十里的板橋鎮(zhèn),與南京有鐵路相通?!捌咂呤伦儭焙?,日軍進攻上海,中國軍隊苦撐三個月,日軍乃繞道安徽廣德,有直接威脅南京之意?!敖逃坑冢?937年)11月19日急電中山中學,限三日內西遷。學校的學生租用帆船西去武漢,教師自便?!盵9]齊世英考慮西遷過程中偏僻地區(qū)的治安問題,“向東北軍第六十七軍軍長吳克仁要了一百枝搶和兩萬顆子彈,請在(中央)軍校當教官的王宇章做校長,必要時可以自衛(wèi)”[10]。
1937年夏天,東北中山中學參加首都孝陵衛(wèi)為期三個月的軍事集訓時,獲得團體總分名列前茅的優(yōu)異成績。為此,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獎勵學校學生每人黃卡其中山服一套。取得集訓個人成績第一名的高13班同學韓錫鵬,蔣介石在廬山親自召見了他。1940年上半年,國民政府中央軍訓部派員到靜寧寺視察中山中學的軍訓工作,當檢閱了中山中學高中學生過硬軍事技能的分列式、班排教練,和由言金玉、董芳兩同學分別擔任攻擊班、防衛(wèi)班班長的真槍實彈的攻防演習時,視察官員當場表揚中山學生的軍事技能不亞于軍事學校。不久,軍訓部的《嘉獎令》頒給了學校,表彰中山中學的軍訓成績?yōu)槿珖袑W第一,負責中山軍訓的馮晨教官亦因此由中校榮升為上校。國民黨以抗戰(zhàn)救亡及爭奪民眾為出發(fā)點,積極鼓勵東北流亡學生進行正規(guī)軍事化教育,以東北中山中學為基地,培養(yǎng)了大批抗戰(zhàn)軍事人才。
對于大量東北流亡學生的就學安置,國民黨同樣從高度的政治視野下審視問題。對于淪陷區(qū)的青年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爭取青年,國民黨東北黨務負責人齊世英,高度重視東北青年的失學失業(yè)問題,“青年人的思想還沒有定型,他們的思想有如洪水,掘之東流則東流,掘之西流則西流”。
由于戰(zhàn)時“國立中學”師生來自各自省市學校,輾轉流亡齊聚一堂,長期遠離家庭,遠離父母,加之戰(zhàn)時生活困苦,在融合過程中難免矛盾重重,在抗戰(zhàn)后方的流亡學校無校不起風潮,而國民黨政權對后方知識青年的管理卻愈加嚴厲。中山中學是在民族災難深重、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破裂,雙方無論在政治上、軍事上的斗爭都十分激烈的情況下誕生的,因此,當時的國共兩黨都努力爭取這批從東北流亡出來的學生。中山中學從建校開始,在校園內就充滿了政治斗爭的色彩,學生中既有大量的國民黨,也有一定數(shù)量共產黨員和共產黨的外圍組織。
在抗戰(zhàn)后方,東北中山中學校方的“黨化教育”管理也不斷受到挑戰(zhàn),如1938年在湖南湘鄉(xiāng)永豐鎮(zhèn)期間,東北中山中學學生陳墨痕(即東北青年詩人李滿紅)反感國民黨政策,“他不參加升旗早操,不唱黨歌,不上專以訓練為內容的(總理)紀念周,軍訓課堂堂缺席”,[11]甚至直接與負責思想工作的訓導教師發(fā)生沖突。面對國民黨的控制,據(jù)國民黨東北黨務負責人齊世英長子齊振一回憶,他在中山中學讀書期間最好的朋友劉云鶴,未與他告別,從四川大后方徒步去陜北延安加入中國共產黨,對他產生了巨大沖擊,致使他酒后失控被記大過一次。1939年,東北中山中學發(fā)生反對齊世英及校方的“六?一六”學潮,45名學生被學校開除。1941年,又發(fā)生反對校方的“三?二六”學潮,7名教師被解聘,24名學生被開除。[12]1941年,基于反對國民黨官派的校長人選問題,同樣在靜寧寺辦學的“國立東北中學”(1932年由張學良創(chuàng)辦)爆發(fā)學潮,學校被強行解散,初中學生并入東北中山中學。面對東北中學解散事件,引起齊世英深刻反思將之前由張學良控制的東北中學遷到靜寧寺的決定,“事后檢討起來,卻是一個錯誤,是我的失敗。因為事后的演變很不理想,以致產生了不良的結局”?;趯ο嚓P東北流亡學校解體事件負責,齊世英逐漸不再過問相關學校具體事務。
“國立中學”是國民政府在抗戰(zhàn)時期建立的特殊教育機構,本屬危機中的臨時機制,1945年8月抗戰(zhàn)勝利后,其歷史使命也已完成。1945年9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在重慶召開全國教育善后復員會議,決定戰(zhàn)時“國立中學”制度終結。[13]隨后教育部制定《國立中學復員辦法》[14],根據(jù)具體原則,東北中山中學遷回沈陽,仍為“國立”。1948年6月,隨著國共內戰(zhàn)的影響,南京教育部令在沈陽的各“國立院校”遷往北平,東北中山中學在北平成立分校,高中師生遷往北平。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部接管東北中山中學,成立東北實驗學校。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同年2月,東北中山中學由人民政府接管,并遷回沈陽。1954年,學校改稱遼寧省實驗中學繼續(xù)辦學。
1939年1月,東北中山中學國文教師郝泠若曾給學生出了一道作文題目:“吾何幸而生于中國!”[15]“何幸”二字點出了東北流亡師生抗日救亡精神不頹的原因,更揭示了中國絕不會亡國滅種的民族根基。同時,抗戰(zhàn)期間東北中山中學培養(yǎng)近8000名愛國子弟,為抗日勝利及新中國建設做出了特殊貢獻,也為中國共產黨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領導干部,如曾任遼寧省主要領導的郭峰、李濤,吉林省主要領導的于克、肖靖等。[16]東北中山中學在抗戰(zhàn)時期有其特殊意義,它是民國時期建立在北平的第一所“國立中學”,它以抗日救亡、復土還鄉(xiāng)為主旨,隨著抗戰(zhàn)時局的變化,輾轉流亡數(shù)千里,在抗戰(zhàn)大后方堅持不輟,為國家民族保留民族教育火種。實現(xiàn)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救亡宏愿,踐行了“校以作家”的育人精神。為了銘記這段不朽的歷史,1994年3月26日,東北中山中學60周年校慶之際,四川省威遠縣向義鎮(zhèn)人民政府在靜寧寺校址建立了“國立東北中山中學紀念館”。[17]1996年8月15日,在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的特殊日子,在海內外東北中山中學廣大校友的努力下,東北中山中學正式復校,“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實現(xiàn)了其偉大民族精神的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