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 喆
知乎破圈出版業(yè),互聯網思維和傳統(tǒng)出版會撞出什么樣的火花?
當你結束一天辛苦的工作,打開知乎準備給自己充個電,首頁彈出的《十萬個為什么》或許會讓你心頭一震。一套傳奇的圖書,一個傳奇的名字,經由問答社區(qū)知乎重返大眾視野,數代讀者心中共通的“國民記憶”正在被喚醒。
2021 年10 月,剛剛上市的《知乎版十萬個為什么》成為少兒科普市場的一顆“重磅炸彈”。印上“知乎版”的標記,對于國民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么》而言究竟意味著什么?作為一個國民互聯網問答平臺,跨界出版的知乎在這本書里有什么獨特的“方法論”可以分享?從授權合作到深度參與,知乎對出版市場又有怎樣的期許?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找到了知乎圖書出版業(yè)務負責人張嫻,《知乎版十萬個為什么》策劃編輯高赫瞳。在知乎做出版是種什么樣的體驗?從他們的回答中,我們或許可以稍見一二。
自從創(chuàng)立以來,知乎就被出版行業(yè)視為選題富礦,知乎破圈出版業(yè),授權出版機構進行圖書出版也并非首次。但《知乎版十萬個為什么》卻是這家互聯網公司涉足童書領域的第一個自主策劃、自主出版的爆款產品。為什么以成人用戶為主的知乎會選擇用這樣一本少兒科普產品來敲開市場?
張嫻表示,這既是順應大環(huán)境下提倡科普出版的潮流,也是在回應知乎自身的平臺屬性。
“今天的知乎,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熱烈的互動問答社區(qū),某種程度上講,它也是中國最大的泛科普平臺?!睆垕垢嬖V《出版人》,“知乎一貫秉持UGC(專業(yè)用戶生產內容)的傳統(tǒng),無論是社會、人文還是自然科學,各個領域的創(chuàng)作者都會在知乎上從自身的專業(yè)角度給出相關問題的回應。這也是我們能策劃這樣一套包羅萬象的科普讀物的基礎?!?/p>
“為什么”最多的經典圖書和最擅長回答“為什么”的知乎,從各種意義上看都堪稱“天作之合”,而這版《十萬個為什么》身上的知乎特色也絕不僅僅停留在書名層面,在整本書的策劃、出版、宣發(fā)的過程中也鮮明地一以貫之。
和出版機構通常的組稿思路不同的是,知乎平臺自身就積攢了大量的作者資源和常年沉淀的大量優(yōu)質圖文內容,因此知乎要做的就是用更系統(tǒng)的方式,讓已有的好內容得到充分的激活,以更好的方式呈現。
在策劃這套書之初,知乎的出版業(yè)務團隊就以平臺為依托,運營了“大人請回答”問答活動,邀請孩子們成為知乎提問者的重要一員。通過這次活動,知乎的出版團隊也關注到平臺用戶的迭代,知友們逐漸成為了帶娃的家長,于是在今年進一步發(fā)起了“人類幼崽的‘十萬個為什么’”提問召集,讓知乎的“家長團”梳理那些不知道該怎么和孩子解釋的疑問,而站內優(yōu)秀的答主就此用孩子能懂的語言做出答復。除了在平臺線上“廣撒網”,團隊又走到數十家幼兒園里收集孩子們親口問出、幼兒園師長們想讓孩子知道的問題。在線上線下的互動問答征集中,知乎收獲了浩繁如海的“十萬個為什么”。
正如張嫻所言,問題的數量不等于質量,一個好問題可能比答案更重要。作為“高質量提問代表”,知乎獨有的社區(qū)機制,不僅可以篩選出好的回答,更能篩選出好的問題,而知乎篩選問題的標準不完全依賴于人,更依賴于社區(qū)這一套投票機制。這套機制,也延續(xù)到《知乎版十萬個為什么》的制作當中?!吨醢媸f個為什么》的出版業(yè)務團隊也專門組成了線上和線下的編委團,凝結出三個篩選問題的標準:一是通識性的問題,涵蓋每一代孩子的好奇心和趣味,比如為什么鸚鵡會學人說話,這一類是孩子們普遍會產生疑惑的,而不是過于個性化的疑慮;二是孩子會提出的“真問題”,而不是大人刻意灌輸給孩子的教育性內容,比如這個在幼兒園走訪中收集到的問題——“電飯煲怎么知道飯熟了”,一聽便是真實出自孩子口吻的疑惑;三是孩子會提出的新問題:掃地機器人為什么不會迷路。經過這三重篩選,知乎最終在數千個問題中留下了200 個“為什么”。
翻開《知乎版十萬個為什么》,一股“知乎味兒”撲面而來。這套書里活躍著一組知乎為陪伴兒童讀者量身打造的IP 群像——從知乎標志性IP“劉看山”蛻變?yōu)閻蹎枮槭裁吹谋睒O狐“小看山”,再加上喜歡幫助別人的小北極熊、喜歡學習知識的雪人博士、熱衷于探險的北極狼……這些動物形象參照了不同類型孩子的性格,在書中的提問冒險中時不時出現增添趣味。
相比傳統(tǒng)印象中大部頭、磚頭本的《十萬個為什么》,知乎版的這套書在取得少年兒童出版社的授權時,也與出版前輩交流討教經驗,確定定位為低幼年齡的讀者,由十本薄薄的小冊子組成,包括傳統(tǒng)文化、古生物、大自然、宇宙、生活、安全等在內的十個主題。這種囊括多學科多品類的復合型樣態(tài),一方面源自知乎平臺本身多知識領域覆蓋的優(yōu)勢。另一方面,在各冊各主題間,知乎版的策劃并非涇渭分明,知乎的跨界感也時有體現,比如在“神奇的植物”一冊中,講到向日葵的生長狀態(tài),會引申到梵高所畫的向日葵,從生物學跨到了藝術圈。“正像知乎平臺上的每一個提問,不同專業(yè)的人從不同領域和不同角度回答,從一個問題切入,可以讓我們看到更大的世界?!睆垕拐f。
作為一家多場景的互聯網內容平臺,知乎也兼具著《知乎版十萬個為什么》宣發(fā)的優(yōu)勢。由于長期積累的優(yōu)質內容,知乎和用戶之間形成了一種信任鏈,作為知友,看到知乎的推書,自然就會有一種決策的信任感;而長期輸入專業(yè)高質內容的知友,也會在知乎生成社交鏈,給其他用戶推薦《知乎版十萬個為什么》時,可更容易獲得信任?!皻w根溯源,這些信任感都源于知乎的問答社區(qū)定位。”張嫻表示,“內容質量有所保證,用戶就會有黏性,理解平臺出版物的價值,而非折扣營銷的噱頭,自然愿意為好內容買單?!?/p>
不僅知乎自身從互聯網跨界進入出版行業(yè),其實知乎的出版業(yè)務團隊本身也不乏跨界加盟的編輯。負責人張嫻便是其中之一。她最初策劃商業(yè)互聯網類的圖書,后來加入知乎做知識付費相關的內容,又到去年接手了知乎的出版業(yè)務,問及在知乎做出版的感受,她不由感嘆:“在這里做出版非常有趣,有很多可能性,很多新鮮有趣的事情可以去嘗試?!倍吨醢媸f個為什么》的策劃編輯之一高赫瞳,之前并未接觸過出版,是付費內容的制作人,從互聯網人跨到了出版業(yè)務中,從解決實用性、偏于碎片化的線上課程產品,到策劃一個完整有系統(tǒng)的紙質出版物,對她而言也是一種新體驗。
在高赫瞳眼里,如果說傳統(tǒng)出版機構做書的過程像是“憋大招”,知乎做出版的路徑則依賴“多線推進,不斷測試和高效的反饋迭代”。在策劃《知乎版十萬個為什么》的過程中,征集問題的形式其實也體現出一種互聯網式的高效,幼兒園的走訪搜集真實可靠,但難免在反饋整理上速度受限,于是知乎的市場部直接設計了一個H5 的征集頁面,幾乎在一夜之間,后臺涌出了超7000 個問題,極大豐富了選擇的空間。而互聯網思維的“內測”邏輯也適用于出版業(yè)務,編創(chuàng)團隊拉了一個知乎內部的家長群,定位為“天使用戶群”,無論是200 個問題的確定,還是圖文的審驗,都會放到這個群里,請近100 位作為家長的知乎員工問問各家的小天使,及時搜集訂正意見并不斷完善。
而回顧整個策劃和出版的過程,知乎選擇的不是傳統(tǒng)出版一條線的單向推進,而是多線同步進行,一部分出版內容基本確定了,印制老師打樣,打印的同時開啟知乎內測和科學審驗團隊的查看,天使用戶和專業(yè)審校者提出修訂意見,內容團隊再做完善修正,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明確的時間節(jié)點,到時間點了,多線進行的任務需要匯總整理,呈現出第二版的內容,再批量地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又在新的時間點匯總。僅用了一年時間,《知乎版十萬個為什么》從無到有,完成了從策劃到上市宣發(fā)的整個出版流程,令許多出版社的編輯嘖嘖稱奇。不接受delay,做出版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允許落下,知乎靠的正是這種源自互聯網模式的快速迭代和開放協同。
而不要以為進度的逼迫之下,知乎的編輯就會放松對內容本身的追求。在知乎做出版,和在其他任何地方一樣,也是一件充滿情懷的事情。面對《出版人》,他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知乎版十萬個為什么》的一位策劃編輯,是個有著十多年出版經驗和可愛女兒的媽媽,總說每做一套書就像孕育一個孩子,而《知乎版十萬個為什么》的第一位天使用戶便是她的女兒,無論是書中定稿的文字問題還是圖畫,這位小天使都積極參與到了內測和反饋中,催促編輯媽媽“我的問題什么時候能出版呀?”。湊巧的是,她的生日和樣書印成的時間都在十一假期,“你過生日的時候就能看到了”,策劃編輯這么回答她;正好便是女兒生日當天,她到印廠盯書的樣稿,一直忙到了凌晨都沒時間回家陪孩子慶生,遺憾之余,這位編輯媽媽只能感慨:“都是自己的娃,今天就這么過了吧!”
從互聯網社區(qū)破圈出版,張嫻對知乎做書的優(yōu)勢作出了如下判斷:“我們既有傳統(tǒng)出版社的專業(yè)和嚴謹,又形成了一套問答社區(qū)為基礎的內容創(chuàng)作模式,經過社區(qū)篩選和贊同的內容,再經過編輯的發(fā)現與運營,最終呈現出知乎獨有的出版邏輯?!睉{借在互聯網浪潮中磨煉出的用戶思維,《知乎版十萬個為什么》在每一處細節(jié)中都顯出嚴謹切實。
少兒科普的出版方向意味著這套書對兒童性和專業(yè)性的要求,知乎從站內站外找到了兩方“術業(yè)有專攻”的團隊來助陣,一方是由科學家大咖們組成特定學科的科學審驗,一方則是少兒母嬰領域的專家,兩方的意見一“硬”一“軟”,同時兼顧文字和圖畫。就比如在《史前“怪獸”》(古生物)一冊中,插圖上恐龍的腳趾也會一個個數清楚來看,因為有些恐龍確實前后的腳趾頭數量是不一樣的;再如頁面上所畫的2.3 億年恐龍頭骨的模型,古生物領域的老師就會認真指出,這類頭骨對應的霸王龍在彼時并不存在,需要調整。對此張嫻表示,“每個人或許在自己的專業(yè)之外都會有一定的知識盲區(qū),但知乎平臺能吸引到各個專業(yè)領域的人齊聚,這些人集中在一起,其實就把這些彼此疏漏的知識盲區(qū)給覆蓋了”。
即便是在內容定稿之后,紙要有多厚,開本有多大,裝訂的方式怎么選,《知乎版十萬個為什么》也在不斷的用戶反饋中經歷了多次的迭代刷新。哪怕是隨書附贈的一枚小書簽,也帶著知乎做出版對讀者體驗的關切。當“天使用戶群”的一個家長表示,陪伴孩子睡前講故事,孩子不是讀到某一頁就心滿意足了,而是熱切地要求讀完一整本,而《知乎版十萬個為什么》即便被設計成了十本小冊子,每一本每一頁的內容也是扎實豐厚的,睡前一整本的伴閱對家長顯然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所以知乎團隊在附贈的書簽上寫了一排俏皮的文字:“今天就講到這里吧”,借此為家長提供一個閱讀的輔助工具,形成一個閱讀節(jié)點。
不妨說,《知乎版十萬個為什么》這套書的出版本身就投射出知乎從互聯網平臺跨界做出版的優(yōu)勢:問答社區(qū)本身積攢的大量創(chuàng)作者、大量優(yōu)質原創(chuàng)內容正是出版行業(yè)需要的作者資源、內容資源;互聯網平臺自身搭建起的信任鏈和社交鏈也使得宣發(fā)有可控可靠的渠道。而談到知乎跨界出版的挑戰(zhàn),張嫻表示,“一個最大的難點是我們參與的時間相對晚,出版行業(yè)已經經歷了很多年的發(fā)展,渠道各方面其實比較成熟了,知乎是后來者、新人,要面臨很多新情況,要打開渠道,起步是很難的”,當然,“和新成立的出版公司相比,我們也有很大的優(yōu)勢,平臺有內容,資源有抓手,有一套孵化作者的機制,渠道變化快,但只要學習能力強,也能洞察到時代脈搏建立自己的渠道優(yōu)勢”?;氐街踝陨韥砜?,出版業(yè)務其實是內容傳達的另一種載體,“出版能帶來另外一些維度的東西,包括內容的沉淀方式、分發(fā)方式、渠道的開拓”,而對平臺的創(chuàng)作者來說,“知乎做出版,其實也是幫助作者打通了一些外部渠道,提供更多元的宣發(fā)可能,為作者提供更大的勢能”。
這套與眾不同的《十萬個為什么》和背后的知乎能成為攪動出版市場的那塊石頭嗎?我們不妨拭目以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