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忠良
元末明初,文人書法在三吳地區(qū)(吳郡、吳興和會稽)達到鼎盛。至楊維楨、倪元璐、徐渭、趙之謙、徐生翁輩出,山陰書派已改右軍不激不勵之模樣,此間流變,陳跡歷歷在也。徐生翁書法繪畫皆自造一格,個性十足,在近現(xiàn)代以來中國的書畫家中,獨立特行。以沈定庵撰文在《中國書法》一九八七年第三期專題介紹徐生翁書法篆刻為開端,三十年間,徐生翁書畫作品展覽、徐生翁書畫研究與出版成果不少,徐生翁書法繪畫藝術終凸顯于世。徐生翁的意義,亦足以讓吾儕沉思。
徐生翁在八十一歲時自撰《我學書畫》一文中回憶說:『我幼時體弱多病,目患近視,耳重聽,十歲開始就私塾讀書,塾距家遠,往返不便,父復早卒。家多事故,斷續(xù)不到一年廢學了。沒有學過生意做過其他事業(yè)。因為我性疏野,不曉世故,不過我從小愛好書畫,但家無藏弆,乏師友為之指導,今茲略有所獲,多靠自己鉆研得來。我學書畫,不欲專從碑帖古畫中尋求資糧,筆法材料多數(shù)還是從各種事物中若木工之運斤,泥水工之堊壁,石工之錘石,或詩歌、音樂及自然間一切動靜物中取得之。有人問我學何種碑帖圖畫,我無以舉似。其實我習涂抹數(shù)十年,皆自造意,未嘗師過一人,宗過一家。我的書畫以欲自造,故不做臨摹工夫,有時也走入歧途,乃至自覺不知已費去多少年月,迄今尚未有艾。我的書畫要避免取巧,要筆少而意足,又要出諸自然,所以有時作一幀畫,寫一幅字,要換上多少紙,若冶金之一鑄而就者極罕。因此我的書畫不能多作,人譏笨伯,我亦首肯。我學書畫,始終在學造我的書畫,能否達到:鵠的是一?!?/p>
徐生翁晚年書法,古樸稚拙,戛戛獨造,絕無旁依,到了隨心所欲之境界。面目新異奇崛,又不失中國傳統(tǒng)精神底蘊,當為中國書法史上之逸品。其書面目特殊,點畫憨樸、厚勁,結構稚拙、奇崛,有樸野之美,又因點畫『歪歪斜斜』,時人稱之『孩兒體』。其用筆,與同時代帖派筆重兩端、圓轉流美不同,亦與同時代碑派用筆平闊鋪毫、勁折殺鋒迥異。徐生翁晚年如此『歪歪斜斜』的點畫,憑筆者習字經驗,絕非當下腕平掌豎之『五指執(zhí)筆法』所能寫出。帶著這個疑問,我檢索有關徐生翁記述,無著。思索之余,請教老輩書法名家,均言無緣見到徐生翁揮毫,或云其揮毫『秘不示人』。有一次,我與齊寬明聊天,竟得解處。寬明說,他年幼時,參加少年宮書法小組,五六個同學在周芾堂老師帶領下,去過徐生翁家,徐生翁示范執(zhí)筆,要求執(zhí)筆時虎口朝上,虎口圓處以能放『小酒盅』為要求。筆者又應邀為紹興市機關書法俱樂部作書法講座,交流中,知市機關黨工會余先生,其上輩與徐生翁有戚誼,憶幼年所見徐生翁示范執(zhí)筆,與寬明說法正相一致,但二人均沒有見過徐生翁寫字。后聽徐生翁一孫輩說:『太外婆磨墨一上午,太外公在窗口八仙桌上寫字,白布當毛氈,不中意的隨手扔了。教導小輩練字,要求執(zhí)筆時酒盅裝水放虎口,運筆寫字酒盅水不溢出為好?!?/p>
虎口朝上執(zhí)筆法當為回腕法。此法必須手臂高高懸起,然后彎成半圓,手腕也彎成半圓,虎口成為水平狀,腕掌彎回,手指相對胸前,故稱。清代何子貞(紹基)寫字即采用此法,執(zhí)筆時腕肘高懸,筋骨反扭,能提能按,然難于左右起倒,有違常人之生理機能,點畫自然異于常人。如此執(zhí)筆,不為求快,亦行亦留,用筆遲澀,筆意抖顫,綿里藏針。徐生翁墨跡與何子貞墨跡點畫有相似處,甚至更加夸張,可能源自相近之回腕執(zhí)筆法。包安吳《藝舟雙楫·完白山人傳》云:『錢魯斯伯坰寫字指腕皆不動,以肘來去?!还P者推測,徐生翁當是此類執(zhí)筆法,寫出中晚年的徐氏風格。而三十歲前的帖學風格又如何執(zhí)筆,當容發(fā)現(xiàn)新材料而論。
徐生翁書畫墨跡存紹興市文物局尚有百余幅,以書法居多,又以對聯(lián)為多。私人藏其作品不少。視其書法墨跡,早期作品多署年款,后多數(shù)不署。據(jù)少量署年款的不同風格作品對比觀察可知:徐生翁書法早年結字中宮收緊,四面開張,中晚年變曲扭結,趨頓挫緊抑,疏密隨心。大幅、手札基本同此。沈定庵撰《徐生翁年譜》記載『一八九九(己亥),二十五歲,輟學后致力習字,后從鄰居周星詒,顏字脫胎轉向漢隸和六朝碑版。』『一九二〇年(庚申),四十六歲。四月,好友張鐘湘(紹興收藏家、縣參議會議長)以《流沙墜簡》(羅振玉、王國維合編)相贈。此書集簡書之大成,書風受其影響至深且巨?!?/p>
徐生翁自述:『余習隸書二十年,以隸意作真者又十余年,繼嫌唐為法縛,乃習篆以窺魏、晉,而魏、晉古茂終遜漢人,遂沿兩漢吉金,上攀彝鼎。』就筆者所見徐生翁墨跡而言,一九二五年以前作品,早期署李徐之手札小字, 開張中尚有帖學風格,存『二王』筆法。大字作品初以北碑體勢,筆畫斜直,結體開張,后轉粗重,稍現(xiàn)圓勢,筆力趨強。至此,徐生翁融合鐘鼎、漢魏、『二王』、顏真卿等為一體,獨來獨往,不為法縛,初具自家面目矣。一九二八年左右署李生翁作品,圓筆多曲,內斂而流動,稍加頓挫,用筆結體多隸意。他的書法已是結體渾樸,韻調高古,具有雄奇獨妙,大氣彌漫之獨特風格。一九三二年,署徐生翁隸書刻于大禹陵窆石,方折古拙。一九三九年后作品,徐生翁已六十五歲,近晚年,署徐生翁。徐生翁經歷抗戰(zhàn)之亂,傷子之痛。此后作品用筆方圓并施,頓挫益加夸張,沉郁壓抑,線條趨短,結體趨簡,多有枯筆,特別是手札小字緊實。耄耋暮年,稍加疏淡,人書俱老矣。
徐生翁的篆刻,同樣是敢于獨造。徐生翁書畫所鈐之印,文字內容簡單,皆出于自家手鐫。他的篆刻刀法樸茂沉雄,結字簡約,氣息淳厚,看似平淡,卻厚樸可愛,無刻意的『匠心』,好像有些『呆拙』,而不動聲色中大巧寓焉,不欲仿效秦漢而自有秦漢之雄強風骨。據(jù)聞,一代篆刻大師吳昌碩曾為徐生翁治印,然由于兩者的風格不協(xié)調故未采用。徐生翁早年刻印,看似隨意出之,得漢印樸厚、挺拔的趣味。晚年所刻章,刀法簡凝,渾穆勁健。鄧散木在《徐生翁》一文中曾說:『單刀正鋒,任意刻劃,樸野可愛。跟齊白石異曲同工?!簧蚨ㄢ种骶幍摹抖兰o書法經典·徐生翁》卷中,收錄了徐生翁自用印九方,陰文五方為:『生翁』『徐生翁』『生翁』『系出東?!弧荷汤钚臁?陽文四方為:『生翁造』『生翁』『生翁所作』『生翁』。
徐生翁一生,不僅書法、繪畫、治印成就斐然,詩文也深有造詣。對書法、繪畫、治印的創(chuàng)作也有他獨特的見解,只因他一生不出浙江之地,又不求聞達,外地知道他的人不是很多。隨著年月的增長,書法界才愈來愈認識到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一九八〇年代,徐生翁的書法被視為『丑書』,有學者評論曰:『在「丑書」的現(xiàn)代實踐方面,徐生翁無疑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開拓者。他的「丑書」在二十世紀后期產生了引動潮流的巨大影響,從而使徐生翁成為對二十世紀中國書法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僅對當代書法的審美影響而言,徐生翁似已遠遠超過沈尹默。』常熟蕭退庵評徐生翁晚年書法曰:『是書已臻化境,無人相合,妙造自然,其為遠紹六朝兩晉,而加以爐冶,一洗近人側媚之習,真逸品也。』徐生翁的書法對時俗書風的叛逆性,以及他在用筆、結字、章法等方面所賦有的出神入化般的創(chuàng)造變化,稚拙、憨樸、厚勁、生辣、野逸、奇崛的種種動人意緒,足以說明徐生翁書法藝術所獨具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