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村輝 黃嬋媛
摘要:本文通過對建筑文化遺產概念進行簡述,對零陵古城建筑遺產的保護與管理為案例。通過運用相關學科進行研究,及其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梳理出一條符合當地遺產管理保護特點的管理流程和框架模式。為民族文化遺產國家級、省級、地級遺產保護與管理做理論性借鑒意義。
關鍵詞: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管理,零陵古城
一.零陵古城的概況
零陵古城,亦稱永州古城,公元前124年開始修建,至今有2100多年。零陵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古城,人杰地靈、山水交融,同時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是中國山水詩的發(fā)祥地之一。位于湖南省南部, 位于永州市中北 部, 瀟、湘二水匯合處,古為泉陵,后改稱零陵,雅稱“瀟湘”。
二.建筑遺產相關概念
在漢語中,“遺產”一詞,指的是先祖留給后代的財產。“遺產”在漢代已有,在《后書·郭丹傳》:“丹出典州郡,入三宮,而家無遺產,子孫匱乏“。在英語中,”遺產“一詞源自拉語,起初意思和漢語基本上相同。直到現在“遺產”一詞賦予了新的意義,包括了自然遺(Natural Heritage)和 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物質文化遺產(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和非物質文化遺 產( 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建筑文化遺產管理起初于西方國家,大致可分為:垂直管理模式、綜合管理模式、地域性管理模式。建筑遺產,在1985年國際出了《歐洲建筑遺產保護條》將建筑遺產分為:古跡、建筑物群以及歷史場所。主要是指人類歷史上遺留下的建筑物、村落以及環(huán)境設施等。主要類型包括:民居建筑、宗教建筑、商業(yè)建筑、市政建筑等。
三.古城建筑面臨的威脅
建筑遺產越來越得到重視,在國際上1964年5月,國際古跡理事會通過《關于古跡遺址保護與修復的國際憲章》。憲章;在法國《歷史性建筑法案》,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關于文物保護方面的憲法。在我國1982年11月,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標志著我國文物保護制度的創(chuàng)立。對古城建筑遺產的破壞,主要來自于:自然的破壞和人為因素。自然破壞分為自然災害和自然侵蝕。例如在建筑 體的墻面經過數年的風化侵蝕,墻面受到破壞。人為破壞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從這幾個方面來說:其一,建設性破壞。其二,戰(zhàn)亂帶來的破壞。其三,由于管理不善,當地居民和游客帶來的破壞??偠灾瑹o論是人為破壞還是自然破壞都是對建筑遺產損傷。
四.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存在的問題:首先,建設性破壞比較嚴重。俗話說“三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復建的時候失去了傳統正宗地方特色,非本土的建筑裝飾以及現代的裝飾材料不斷的運用到古建筑中,從而改變了古城建筑的原有風貌。例如;粉墻黛瓦、馬頭墻、磚木高脊飛檐,這些應是借鑒江南建筑的建筑風格,包括徽派建筑、蘇州建筑等特色。導致了鄉(xiāng)土建筑的風格大量消失。現在唯有保存完善的有柳子廟和部分古道、部分民居房屋。其二,失去原真性修繕;因長期缺乏合理管理保護,由于中國傳統建筑是木器為主要原材料,建筑采用木結構,古城不例外。古城建筑很多建筑屋頂已破壞,荒廢在那里,只留下建筑下面墻體。其三,資金的缺乏,作為一個有千年歷史的古城,對價值遺產不重視,或是由于管理不善,出現商業(yè)蕭條,景區(qū)也沒有門票收入,僅靠店鋪收取租金和地方支持。其四,古城環(huán)境受到污染影響、交通不限管制亂停亂放等導致的問題。
解決策略;1,改變周邊社會生活現狀;對古城民居環(huán)境實施整治,加大周邊綠化,提高公共旅游服務。2.作出合理的保護管理規(guī)劃;對文文物單位的保護、重要院落的保護、歷史建筑的保護、,鄉(xiāng)村古道保護,、古村落等,作出相關的指示文件,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3.加強對古城建筑的原真性修繕保護;在保證不失傳統的前提下,在專業(yè)人士技術下對其進行修繕,對建筑結構、空間布局,材料運用,裝飾等。4.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政策。5,實施有效的專項評估,包括:價值評估,現狀評估,管理評估,利用評估等。
五.研究的價值
建筑遺產的價值是多種多樣的。例如,李格爾在著作《文物的現代崇拜:其特點與起源》提到一類是紀念性的,一類是當代價值類。再如,澳大利亞頒布的《巴拉憲章》指出來文化的重要性,主要指的是對過去、目前、將來的具有的歷史價值、美學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四個方面的探討。根據2002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條明確規(guī)定,遺產價值分為: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所謂的常用“三大價值”。接下來以零陵 古城為例子。
1.歷史價值:零陵古城的歷史文化價值毫無疑問是建筑遺產的所固有的價值屬性,同時也展示出它的文化特征。零陵古城有2140多年的歷史,據文獻記載,由于當時漢武帝元朔五年六月壬子,封長沙王劉發(fā)之子劉賢為泉陵侯,管轄今永州市,管轄范圍零陵區(qū),雙牌縣、東安縣、祁陽及祁東縣。為了管理零陵地區(qū)而建造,同時也是反映出兩千多年永州地區(qū)地區(qū)人們的物質生產和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風俗習慣等; 建筑遺產也是體現出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實物例證。法國作家雨果曾說過:“建筑是石頭的史書”。建筑遺產是直觀的、全面的、生動的見證歷史。
2.藝術價值:古城的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空間結構,建筑形態(tài),風格特征,地域特色,色彩圖案等展示時代藝術特征和水平層次。在古城建筑藝術成就,包括了在建筑墻面上的藝術留白,通過“虛與實”“有與無”來的表達哲學思想。建筑圖案主要采用的是:蓮花,鳥獸及其它動植物類,結合了當地的元素與建筑融合。圖案與白墻相結合形成了“圖”與“底”的藝術關系,給人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把二維空間運用到三維空間中,使得留白技法得到更好的價值體現,這也是零陵古城建筑藝術價值的特色。
3.科學價值:主要是體現在古城的選址布局,建筑建造設計,生態(tài)保護,災害防御,建筑結構設計等方面。零陵古城建筑結構形式和材料工藝代表了當時建筑藝術科技水平,在古城景區(qū)里面的博物館建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建筑材料是木器為主要材料,經查閱中國古建筑資料,完全運用了古建筑抬梁式結構。上層柱穿插下層柱子,逐層向上疊搭,明層梁枋規(guī)整,結構精巧,加強荷載能力。古城遺址畢竟歷經了兩千多年,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經受過滄海桑田。古城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工藝技術等方面,從多角度和不同層次,都能反映出當時時代極高的科技發(fā)展水平和建筑藝術之成就。古城建筑遺產可以為其它古建筑歷史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的科學參考價值。
總結
遺產是人類共同創(chuàng)造出來的財富,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載體。遺產保護是全人類的事,遺產管理不善,必然會導致遺產的消失或斷層,從而遺產價值也會消失。要加強對古城建筑的保護與管理,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常青 建筑遺產的生存策略——保護與利用設計實驗[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3.
[2]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主編,國際文化遺產保護文件選編,文化出版社2007.
[3]薛林平 建筑遺產保護概論 [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3.
[4]朱亞光 建筑遺產保護學.東南大學出版社. 2020年
[5]劉偉東 藝術管理學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 . 2015年
本文為廣州商學院校級課題項目《美麗鄉(xiāng)村建設背景下的南灣古村人居環(huán)境改造研究》研究成果,編號2020XJYB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