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桃英
第一,了解家長的真實態(tài)度。在該案例中,教師就麟麟小朋友能力方面的不足與家長溝通時,家長對自己的教育方式十分自信,我認為是兩個原因造成的。
一是家長對老師反映的情況不太了解或不認同。建議教師平時收集關于麟麟弱項的視頻和圖片或邀請家長來園觀察麟麟的日常表現(xiàn),向家長更為客觀地展示麟麟的發(fā)展情況,切實了解到孩子能力的真實情況,以便改變家長觀念,共同配合,提升孩子能力。二是家長可能對孩子能力的弱項非常了解,但他們并不認為這對孩子未來發(fā)展有多大影響。正如案例中爸爸的回答:“長大了自然就會了?!贝藭r,教師不要急于反對,應從專業(yè)的角度給出自己的建議。教師在與家長溝通前要做好相關的專業(yè)知識準備,使其信服教師的專業(yè)能力,促進良好的家園合作。
第二,換一位家長溝通。當教師出于對孩子發(fā)展的關注與一位家長溝通未果時,換一位家長溝通可能會有不同的效果。父母雙方的教育觀念時常會存在差異,如果能得到其中一位家長的認同和配合,也有利于形成家園合力,促進孩子能力的發(fā)展。同時,這位家長也可以和教師一起,共同影響或改變其另一半。
第三,多維度改變育兒觀念。案例中,麟麟爸爸顯然在育兒觀念上有些片面,過于強調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建議通過家長半日活動、家長學校、教育講座等多種形式向家長傳播科學的育兒觀念,家長的觀念變化了,自然會更重視孩子能力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