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森
國際空間站這間在400千米高空運行了近23年的“太空別墅”,曾發(fā)生多起安全事故,宇航員每每懸于生死一線間,險情處置過程驚心動魄。
近日,圍繞2018年8月國際空間站漏氣事故的責任問題,美俄兩國航天機構隔空爭吵,互不相讓。究竟是美國宇航員人為造成太空艙破損,還是俄羅斯飛船艙體出現(xiàn)破損,尚無定論。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太空安全無小事。
國際空間站上有約100臺計算機,用于維持空間站正常運轉、實驗數(shù)據(jù)采集及處理、保障和警報系統(tǒng)控制等。其中三臺主控計算機實現(xiàn)了指揮控制系統(tǒng)“三保險”:1號機作為多路轉接器和分配器,配合站上宇航員和地面控制人員將指令發(fā)送給不同的系統(tǒng),并提供關鍵的遙測信號;2號機是1號機的備用機,在1號機出問題時可隨時“頂上”;3號機處于“多米諾骨牌”的末端,其系統(tǒng)軟件與1號機和2號機同步運行,是“備胎的備胎”。
計算機系統(tǒng)對于國際空間站各方面的運行都十分關鍵。如果計算機系統(tǒng)發(fā)生故障且無法及時修復,那么國際空間站就有可能偏離軌道,宇航員們只有約一周的時間緊急撤離,國際空間站將被迫報廢。為此,國際空間站的計算機系統(tǒng)采用“三保險”設置,力求萬無一失。
然而,“三保險”竟然也會失靈。2003年4月25日,國際空間站發(fā)生了建站以來最嚴重的計算機系統(tǒng)故障——三臺主控計算機均不能正常工作。
當時,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剛為國際空間站送去一只大型機械手,宇航員準備將它安裝到國際空間站上。負責飛行控制的1號機突然發(fā)生故障,美國休斯敦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不得不遠程啟動2號機??蓻]過多久,2號機系統(tǒng)紊亂,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無法使它恢復正常。隨后,3號機尚未“上崗”就開始報錯。負責控制國際空間站飛行的專家們對于計算機系統(tǒng)的“集體罷工”都一臉茫然。
有專家推斷,可能是計算機程序出現(xiàn)了嚴重問題。國際空間站上的宇航員嘗試手動重啟計算機,沒能成功。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也采取了各種辦法,以期與計算機系統(tǒng)建立聯(lián)系,進行搶修。工程師向國際空間站飛行控制系統(tǒng)發(fā)送系統(tǒng)故障診斷指令,但空間站外部的Ku域天線無法與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通信衛(wèi)星建立聯(lián)系;利用國際空間站超高頻天線進行信號傳輸?shù)呐σ残媸 ?/p>
國際空間站上的宇航員不得不放棄機械手的安裝與試驗工作。俄美兩國的計算機專家聯(lián)手,花了3天時間才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值得慶幸的是,國際空間站上與宇航員生命保障密切相關的“星辰”號艙體,有一套獨立的手動控制機制,氧氣供應系統(tǒng)等沒有發(fā)生問題。所以,主控計算機故障沒有直接威脅宇航員的生命安全。
國際空間站中的氧氣主要來自于制氧機中的電解水,用高壓密閉罐儲存。2006年9月18日,國際空間站上的一部制氧機發(fā)生有毒氣體泄漏事故,盡管最終沒有造成嚴重后果,但把太空艙內的3名宇航員嚇得魂飛魄散。
事故發(fā)生在當日早晨7時左右。國際空間站太空艙內響起警報聲,一部制氧機冒出煙霧,并伴隨著陣陣刺鼻的氣味。地面控制中心立即要求3名宇航員戴上面罩、護目鏡以及防護手套。空間站同步啟動應急預案——關閉艙內的通風換氣系統(tǒng),以防有毒氣體擴散。
事實上,這次事故在發(fā)生前已現(xiàn)端倪——地面控制中心無法遠程啟動這部制氧機。NASA的專家們沒有要求宇航員檢查制氧機是否發(fā)生故障,也沒有啟動備用制氧機,而是要求宇航員手動啟動這部出問題的制氧機。該制氧機被手動啟動后,又自動關機。宇航員再次嘗試手動啟動,它才運轉起來,不久便泄漏出有毒氣體。
宇航員經檢查發(fā)現(xiàn),刺激性氣體是橡膠墊圈過熱熔化散發(fā)出來的,制氧機中的氫氧化鉀有少量泄漏。宇航員將泄漏的物質清理干凈,同時用活性炭空氣凈化裝置吸收有毒氣體。數(shù)小時后,監(jiān)測系統(tǒng)顯示艙內的氣體不具有毒性。地面控制中心命令重新啟動通風系統(tǒng),國際空間站內的氣體環(huán)境恢復正常。
這是國際空間站上發(fā)生的唯一一次有毒氣體泄漏事故。宇航員們之所以恐慌,是因為空間站內的氣體環(huán)境安全是重中之重,一旦有毒氣體彌漫且氣體環(huán)境污染不可逆轉,那么宇航員在數(shù)小時內就會面臨生命危險。他們無法出艙等待救援,因為生還的希望微乎其微。
國際空間站宇航員出艙作業(yè)
國際空間站需要足夠的能量維持運轉,所需能量的97%由太陽能電池板提供。太陽能電池板展開后總長超過70米,寬12米。它展開過程中的機械運動可能造成零部件破損,在被小型太空垃圾或隕石碎片擊中后也可能損壞。
2007年10月30日,國際空間站上的美國宇航員進行了一次太空行走,主要任務是為國際空間站安裝一套新的太陽能電池板。第一塊板條緩慢打開后,狀況良好。在第二塊板條快要完全打開時,宇航員發(fā)現(xiàn)上面有兩條裂縫:一條約75厘米長,另一條約25厘米長。宇航員立即中止展開太陽能電池板的操作,將裂縫照片傳回地面控制中心,讓專家們提供合適的修補方法。
NASA原計劃當年12月在國際空間站上建成歐洲實驗艙,2008年建成日本實驗艙。如果新太陽能電池板上的裂縫不能及時修復,導致能源供應不足,那么新建實驗艙的計劃將受阻。
為了盡快修復太陽能電池板,兩名美國宇航員不得不在國際空間站外進行一次高難度的作業(yè)。這次時長7小時19分鐘的太空維修作業(yè)由帕拉金斯基和惠洛克實施。帕拉金斯基被固定在空間站機械臂前端的延長吊桿上,站內同伴操縱機械臂,把他送到電池板破損處,他利用5個扣鏈修補破損。然后,站內宇航員將他拉回來,最后將太陽能電池板完全展開。
這次事故發(fā)生一年后,即2008年11月,美國媒體披露了內幕——這是美國宇航史上最危險的一次艙外太空作業(yè),因為需要修補的太陽能電池板當時竟然是帶電的!破損點到艙體的距離相當于半個足球場的長度,一旦帕拉金斯基遇險,同伴根本來不及救援。
這項工作并不復雜,只要在太陽能電池板的破損處打孔,再將扣鏈兩端鋁片固定即可。但其危險性相當大,因為當時的太陽能電池板帶有110伏電壓。雖然這樣的電壓不會致命,但一旦觸電,宇航員將身處險境。他使用的工具可能因電壓作用而熔化;他遭電擊后動作可能失控,造成手套和宇航服破損;由于返艙距離較遠,其攜帶的氧氣可能不夠用。
帕拉金斯基顯然知道這次行動的危險性。他使用的所有金屬工具都包了3層絕緣膠帶。他還在手套外套了一副更大的手套,這無疑給修補工作增加了難度。NASA太空行走訓練中心主管戴維·沃爾夫事后表示:“我觀看了他安裝扣鏈的全過程,簡直就像戴著拳擊手套縫衣服!”
媒體還披露了另一個內幕——按照規(guī)定,宇航員在太空中出艙實施任何維修作業(yè),都必須切斷故障設備的電源。但是,由于太陽能電池板屬于能源聚集和儲存設備,所以無論地面控制中心還是國際空間站,都沒有為它設置斷電裝置。所以,帕拉金斯基只能冒險帶電作業(yè)。
處于真空中的國際空間站,艙內外的壓力相差1個大氣壓。艙內環(huán)境控制系統(tǒng)以及生命保障系統(tǒng),不定時地按照地球大氣的成分比例向艙內注入氮氣和氧氣,并通過過濾循環(huán)及排氣,將艙內的有害氣體排出。
2018年8月30日,國際空間站突然發(fā)生漏氣事故,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引發(fā)美俄航天機構爭吵的事故。當時經過緊急排查,宇航員們發(fā)現(xiàn),漏氣點位于俄羅斯艙段。
事發(fā)正值晚上休息時間,宇航員們剛剛結束一天的工作。突發(fā)的事故讓大家措手不及,要找齊修補的工具,再完成修補工作,可能要花費幾個小時,大家難免體力不支。這時,一名俄羅斯宇航員淡定地從自己的儲物柜中拿出一卷特制膠帶,把漏氣處粘合,然后讓大家先休息,“睡醒后再修補也不遲”。
美國宇航員頗為擔心:這種簡單的處理方式能奏效嗎?一旦漏氣造成艙內失壓,宇航員們就可能在睡夢中死去!不久,儀表數(shù)據(jù)顯示,空間站內的氣壓穩(wěn)定了下來。俄羅斯宇航員已經進入夢鄉(xiāng)。心懷忐忑的美國宇航員也只能休息。第二天一大早,美國宇航員就趕緊找到專業(yè)的修補工具和材料,將漏洞完全修復。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