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輝,相曉波,朱 秀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見慢性并發(fā)癥,發(fā)病率20%~40%,亦是2型糖尿病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若未及時予有效干預,可發(fā)展為終末期腎病,威脅患者生命[1-3]。因此,早期診斷并有效干預是防止DN進展到終末期腎病的關鍵。維生素D可維持β細胞功能,調(diào)控胰島素分泌,增強機體對胰島素敏感性,其缺乏可增加DN發(fā)生風險[4-5]。25-羥維生素D[25-(OH)D]半衰期較長且在血清中濃度穩(wěn)定,是維生素D的活性指標[6]。α1-微球蛋白(α1-MG)可反映腎臟基底膜通透性改變情況及腎小球濾過膜損傷程度[7-8]。然而,現(xiàn)臨床關于血清25-(OH)D和α1-MG對DN診斷價值的研究較少?;诖?,本研究分析血清25-(OH)D和α1-MG與2型DN患者腎臟病理損傷程度相關性及對其診斷價值,以期為DN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航空總醫(yī)院收治的2型DN 71例作為2型DN組,2型糖尿病41例作為2型糖尿病組。2型DN組和2型糖尿病組均符合2型糖尿病相關診斷標準[9],2型DN組尿白蛋白/肌酐(UACR)30~300 mg/g,腎小球濾過率(eGFR)≤60 ml/min·1.73 m2。兩組均排除合并其他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腎臟疾病者,合并酮癥酸中毒、甲狀腺疾病或其他代謝性疾病者,近期有免疫抑制劑或腎毒性藥物服用史者,以及精神行為異常者。另選取同期在該院體檢中心進行體檢的健康體檢者75例作為健康對照組。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執(zhí)行。
1.2研究方法 收集所有研究對象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收縮壓、舒張壓、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三酰甘油、總膽固醇、UACR、eGFR和血清25-(OH)D、α1-MG,以及2型DN組和2型糖尿病組糖尿病病程。所有研究對象均采集空腹肘靜脈血5 ml,置于真空促凝管內(nèi),室溫下自然凝固,2500 r/min離心10 min(離心半徑8 cm),取上層血清,-80 ℃保存待檢。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試劑盒購自羅氏診斷產(chǎn)品(上海)有限公司]測定血清25-(OH)D水平;采用免疫比濁法[試劑盒購自威尚生物技術(合肥)有限公司]測定血清α1-MG水平。2型DN患者入院后均予B超引導下經(jīng)皮腎穿刺活組織病理檢查術,評估間質(zhì)性纖維化和小管萎縮(IFTA)評分、間質(zhì)炎癥評分和腎小球分級。IFTA評分包括0分(無病變)、1分(病變范圍<25%)、2分(病變范圍25%~50%)和3分(病變范圍≥50%)[10];間質(zhì)炎癥評分包括0分(無炎性浸潤)、1分(腎小管萎縮區(qū)域出現(xiàn)炎性浸潤)和2分(腎小管萎縮以外區(qū)域出現(xiàn)炎性浸潤)[11];腎小球分級Ⅰ級為輕度系膜增殖,Ⅱ級為系膜增殖<50%,Ⅲ級為局灶性節(jié)段性病變(包括局灶性腎小球腎炎),Ⅳ級為彌漫性系膜增生腎小球腎炎[12]。
1.3觀察指標 比較2型DN組、2型糖尿病組和健康對照組3組臨床資料,不同腎臟病理損傷程度2型DN患者血清25-(OH)D和α1-MG;分析2型DN患者血清25-(OH)D和α1-MG與腎臟病理損傷程度相關性;探討2型DN發(fā)生影響因素;分析血清25-(OH)D、α1-MG及二者聯(lián)合對2型DN診斷價值。
2.13組臨床資料比較 3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三酰甘油、總膽固醇、UACR、eGFR和血清25-(OH)D、α1-MG總體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2型DN組和2型糖尿病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三酰甘油、總膽固醇和血清α1-MG高于健康對照組,血清25-(OH)D低于健康對照組;2型DN組糖尿病病程長于2型糖尿病組,空腹血糖和血清α1-MG高于2型糖尿病組,血清25-(OH)D低于2型糖尿病組,UACR高于2型糖尿病組和健康對照組,eGFR低于2型糖尿病組和健康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2型DN組、2型糖尿病組和健康對照組3組臨床資料比較
2.2不同腎臟病理損傷程度2型DN患者血清25-(OH)D和α1-MG比較 不同腎臟病理損傷程度2型DN患者血清25-(OH)D和α1-MG總體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隨著IFTA評分、間質(zhì)炎癥評分和腎小球分級增加,2型DN患者血清25-(OH)D呈下降趨勢,α1-MG呈升高趨勢(P<0.01)。見表2。
表2 不同腎臟病理損傷程度2型DN患者血清25-(OH)D和α1-MG比較
2.32型DN患者血清25-(OH)D和α1-MG與腎臟病理損傷程度相關性分析 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2型DN患者血清25-(OH)D與IFTA評分、間質(zhì)炎癥評分和腎小球分級呈負相關;血清α1-MG與IFTA評分、間質(zhì)炎癥評分和腎小球分級呈正相關(P<0.01),見表3。
表3 2型DN患者血清25-(OH)D和α1-MG與腎臟病理損傷程度Pearson相關性分析
2.42型DN發(fā)生影響因素分析 以2型DN是否發(fā)生為因變量(否=0,是=1),以2型DN組和2型糖尿病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清25-(OH)D和α1-MG是2型DN發(fā)生的獨立影響因素(P<0.01),見表4。
表4 2型DN發(fā)生影響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5血清25-(OH)D、α1-MG及二者聯(lián)合對2型DN診斷價值分析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血清25-(OH)D、α1-MG及二者聯(lián)合診斷2型DN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757、0.879和0.909,血清25-(OH)D和α1-MG二者聯(lián)合對2型DN的診斷價值較高,見圖1和表5。
圖1 血清25-(OH)D、α1-MG及二者聯(lián)合對2型DN診斷價值的ROC曲線25-(OH)D為25-羥維生素D,α1-MG為α1-微球蛋白,DN為糖尿病腎病,ROC為受試者工作特征
表5 血清25-(OH)D、α1-MG及二者聯(lián)合對2型DN診斷價值的ROC曲線分析結果
CHUNG等[13]研究顯示,維生素D代謝受損可能會導致慢性腎臟疾病發(fā)生和發(fā)展。25-(OH)D是由維生素D在肝臟內(nèi)快速轉(zhuǎn)化而成,腎臟近端小管處羥化酶可催化25-(OH)D,參與人體鈣磷代謝和免疫調(diào)節(jié)等過程[14]。本研究結果顯示,2型DN組血清25-(OH)D低于2型糖尿病組和健康對照組,與童夢霞等[15]研究結果類似。血清25-(OH)D下降不僅可介導核因子-κB活化,增加高糖誘導的血管緊張素含量,激發(fā)氧化應激反應,降低腎臟抗氧化能力,還能促進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β表達,導致足細胞丟失和凋亡,引起腎臟纖維化,從而參與腎臟損傷過程。腎小球間質(zhì)性損傷是2型糖尿病進展到一定階段出現(xiàn)的病理變化,通常伴隨不同程度慢性炎癥反應,可加大腎小球濾過壓,繼而損傷腎小球上皮組織,引起終末期腎病[16]。本研究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2型DN患者血清25-(OH)D與IFTA評分、間質(zhì)炎癥評分和腎小球分級呈負相關。說明血清25-(OH)D缺乏與2型DN腎臟病理損傷程度密切相關,其可能為預測2型DN進展的潛在指標。為進一步明確血清25-(OH)D對2型DN的診斷價值,本研究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當最佳截斷值為19.44 ng/ml時,血清25-(OH)D診斷2型DN的敏感度最高,為92.96%。因此,臨床上引導2型糖尿病患者進食富含維生素D食物,補充相關維生素D制劑,對防治2型DN具有重要價值。
α1-MG主要由淋巴細胞和肝細胞產(chǎn)生,是評估近端腎小管功能損傷的敏感性指標[17]。吉雅菲[18]研究表明,腎臟病變患者血清α1-MG會發(fā)生改變,且隨著腎功能損傷程度加重逐漸升高。本研究結果顯示,2型DN患者血清α1-MG高于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體檢者,并與IFTA評分、間質(zhì)炎癥評分和腎小球分級呈正相關。結合黃志剛和何訸[19]的研究分析其機制可能為2型DN發(fā)生伴不同程度腎臟重吸收功能障礙或腎近端小管損傷,可降低α1-MG排泄量,從而導致血清α1-MG升高,而血清α1-MG升高可加重腎小管損傷程度,加快病情進展,最終形成惡性循環(huán)。提示血清α1-MG可作為2型DN診斷及病情評估的重要參考指標。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清α1-MG是2型DN發(fā)生的獨立影響因素,再次佐證了血清α1-MG對2型DN有一定診斷價值,推測抑制血清α1-MG可能會阻斷2型DN發(fā)生。然而,血清α1-MG單獨診斷2型DN的敏感度較低,臨床應用存在一定局限性。有研究顯示,聯(lián)合檢測已逐漸成為早期發(fā)現(xiàn)DN的重要手段之一[20]。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清25-(OH)D和α1-MG二者聯(lián)合診斷2型DN的曲線下面積為0.909,敏感度為91.55%。提示血清25-(OH)D和α1-MG聯(lián)合檢測可為臨床診治2型DN提供參考。
總之,2型DN患者血清25-(OH)D和α1-MG與腎臟病理損傷程度具有相關性,血清25-(OH)D和α1-MG聯(lián)合檢測對2型DN的診斷價值較高。然而,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小,且為單中心研究,今后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開展多中心研究對本研究結果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