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藝術,怎么帶孩子逛美術館,這事通常會讓我們感到困惑??赐晡覀儗︵w建安教授的采訪,也許能給父母開啟一扇輕松帶孩子走進美術館的全新之門。
受訪人物│鄔建安(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教授)
“美育”概念的火爆,讓越來越多的父母將美術館列在了博物館清單上。但是對于沒有接受過專業(yè)美術學習的普通父母來說,應該如何帶著孩子參觀美術館欣賞藝術作品呢?孩子在游覽美術館之后,又能獲得什么樣的啟發(fā)呢?去美術館和欣賞畫冊又有什么不同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們請教了中央美術學院的鄔建安教授。
為什么要帶孩子去美術館,而不是欣賞畫冊?
不可否認,很多大師的作品,比如《蒙娜麗莎》,看畫冊會比實際去羅浮宮看得更清晰。但是不要忘了,我們人類看東西是可以移動著看的,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孩子進入一個美術館,他可以走到這個作品的各個方向,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它。也許在某個角度看展品時感覺平平無奇,但是走幾步換一個角度,孩子也許會突然被這幅畫震撼到,與這幅畫有了靈魂上的交流。這聽起來好像有點玄幻,但人和作品之間確實是講究“緣分”的。孩子在家翻翻畫冊,這只是與畫進行一種“模糊交流”,但是美術館是一個人員流動頻繁且有聚集的地方,是一個可以進行審美交流的地方。很多美術館的鎮(zhèn)館之寶前,總是會圍著一群人,大家與作品合影,也對作品評頭論足,這就是一個“中心交流”的狀態(tài)。對孩子來說,他站在美術館的作品前,一定會有自己的體會,也一定會因為聽到了其他人對作品的評價而受到觸動。比如有些孩子可能在看某些展品時完全沒有感覺,但聽到旁邊的小朋友說了一句“這只貓挺有意思”的話而重新去審視一下這個作品,也許就有了很多感覺。這種交流的狀態(tài)是在欣賞畫冊時無法達到的,只有在美術館中才能獲得。
帶孩子進入美術館之前,父母應該做哪些功課?
現在經常提到一個詞叫作“審美啟蒙”,我認為美術館是最適合做“審美啟蒙”的地方。孩子的審美是可以培養(yǎng)的,但對美的欣賞并沒有對錯。關于這個問題,我想給父母們一個建議:卸下心理包袱。很多人覺得美術館里的藝術作品,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不到的,是一個很新鮮、很高深的領域,沒有提前做足功課,帶孩子去了美術館并不會有什么收獲。其實不然,讓孩子對藝術產生興趣的前提,應該是大量頻繁地接觸它。如果還沒有踏出第一步,就開始畏首畏尾,去想著應該做哪些功課,了解哪些藝術家,帶著這樣的思想包袱去美術館,可能并不會收獲你的預期。反而不如直接帶著孩子去看,給他一個直觀的視覺沖擊。父母要相信這些藝術作品會說話,它們會告訴孩子一些故事。如果父母一定要做一些功課的話,那就盡可能多地去尋找不同類型的美術館、藝術展,然后經常帶著孩子去欣賞這些作品,至于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等到孩子感興趣了,他自己自然會去尋找答案。
完全不了解藝術創(chuàng)作的父母,在美術館可以給孩子提供什么幫助?
我想反問一個問題,就是父母覺得自己能給孩子提供什么樣的幫助呢?如果真的不是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工作的父母,真的很難從專業(yè)上給予孩子指導,比如色彩、技法、構圖等。既然不懂,何不讓孩子自己欣賞呢?我覺得,能把孩子帶進美術館的父母,就已經很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步了!那么,在美術館中,父母完全可以暫時把嘴巴“關掉”,靜靜地陪同孩子去欣賞這些作品。其實,孩子和作品之間,是一個“雙向選擇”,孩子在尋找自己喜歡的作品,作品也在選擇適合它的小觀眾。另外我建議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紙和筆,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去臨摹,但是一定不要去要求孩子臨摹得像,臨摹得不像也同樣是有意義的,臨摹的意義在于審美培養(yǎng)。還有,如果孩子看見某張畫,他也想按照畫上的那個動作試試,看看自己的身體跟這個動作和諧不和諧,合拍不合拍,也是孩子和作品之間非常直接、有效且有趣的交流方式。所以,我希望父母能卸下各種心理包袱,只要帶孩子進入美術館,一起欣賞藝術品就好了,不要去想著自己看不懂會扼殺孩子愛上藝術的可能性。多帶孩子進入美術館、藝術館,給了孩子一個全新的世界,也給了藝術作品一個被孩子觀賞的機會。
從創(chuàng)作者的角度,您希望孩子走出美術館,能有什么收獲呢?
我的這個答案也許會讓很多父母和孩子感到意外。作為一個創(chuàng)作者,我希望孩子欣賞這些藝術作品之后,獲得一種勇氣,是一種叫“擁抱失敗”的勇氣??赡芎芏嗳藭X得從美術館走出來后,審美得到了提升,父母也希望孩子在美術館走了一圈后能得到些什么,其實我認為這些都是很功利的看法。于我而言,美術館、藝術館展覽的作品,都是經過創(chuàng)作者無數次的失敗嘗試、無數次的自我懷疑、無數次想要放棄之后才“艱難”誕生的。所有靈光乍現的背后,都是無數次失敗嘗試的累積。因為要突破就意味著創(chuàng)新,要創(chuàng)新就必須要接受失敗,就必須要“擁抱失敗”。我覺得藝術創(chuàng)作就是做了一大堆莫名其妙的事情,做錯了又很沒意義的事情,但是依然樂此不疲。我希望孩子明白,這些藝術品都是經過不斷地失敗再創(chuàng)造而成功的,那么你在平時畫畫、捏泥巴,甚至是撕紙貼紙的時候,也不要害怕失敗,不要怕錯,因為你想要的事情,并不能一蹴而就,都是需要千錘百煉的。這也就是現在經常提到的“抗逆力”吧!當孩子具備了這樣“擁抱失敗”的勇氣,并能將其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想這就是帶孩子進入美術館的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吧,這也是藝術作品的力量!
帶孩子逛美術館,不僅是在欣賞一場場視覺盛宴,作品背后無聲的力量也會感染孩子。
最后,鄔建安教授還想對父母說:“如果孩子看了我的作品,評價就是一句‘呦,真好看,我也會非常開心的!所以,還是那句話,不用顧慮太多,帶孩子走進美術館吧!”
鄔建安,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教授,“2017年度青年力量”(《南方人物周刊》)、“2018年度40 Under 40亞洲卓越藝術家”(Perspective《視野》雜志)、“第11屆中國藝術權力榜 ——Art Power 100”、“第8屆全球華人金星獎——年度中堅力量”(《國家美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