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頤
我最近讀了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加·托卡爾丘克的一部短篇小說《房號》,很有感觸。 主角是個清潔女工,負責首都飯店二層所有房間的打掃。小說描寫這位女工在打掃的過程中,通過房間里留下的痕跡,想象客人在此生活的場景,推斷客人的性格。
大多數(shù)人都有外出旅行的經(jīng)歷,也住過各種各樣的旅舍。清潔工基本都是在客人不在場的時候進入房間,我們很少與她們發(fā)生交集??赡軟]有多少人意識到,這些清潔女工對我們的了解程度。
因為是旅舍,匆匆落腳,很少有人會注意維護房間的清潔:浴巾隨手亂擱,被子拖到地板,椅子斜靠,臺燈未關,這些都是常事。有什么要緊呢?我們付了住宿費,反正會有人打掃的。只要出門一趟,回來就干凈如新。如果結賬離開,那就更與我們無關了。
可是,清潔女工看到的,就是百態(tài)人生:227號房間每天散發(fā)著濃重的煙味、酒味和各種古里古怪的異味,隨處可見剩著一口酒的玻璃杯、煙灰,灑出來的果汁,裝滿伏特加、奎寧水和干邑白蘭地空瓶的垃圾桶。224號房間,里面住著一對日本夫婦。每當打掃這間房,她都覺得感動,因為她震驚于竟然能有這樣的存在方式,房間非常整潔,就好像從來沒有動過。
我們不需要把旅舍當作自己的家,可是我們至少不要把它弄得太亂。我們至少可以疊一下浴巾,整理被子,把椅子拉好,把臺燈關掉,以及順便帶出去一些垃圾。這樣做,對我們也是有好處的——我想,沒有人喜歡自己的隱私暴露,即便是無意識的。我們不需要活在他人的眼里,可是,我們需要為自己負責。我們的教養(yǎng),我們的文明,就在這樣不經(jīng)意的行為里體現(xiàn)。
(陳福民摘自《牡丹晚報》/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