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坤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深圳) 廣東深圳 518000)
國內學者對“課程思政”的內涵界定不盡相同,總體來說,根據(jù)“課程思政”是否適用思政課而形成了兩類定義,但普遍認為“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綜合的教學理念,倡導課程中將知識傳輸和價值引領相結合。作為“課程思政”定義爭論的中心點,想要更好地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就必將其和“思政課程”共同討論,二者的差異不僅是文字上的錯序。“思政課程”是指高校中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是在“課程思政”提出前,高校中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之一,其內容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在部分高校中同時還開設了“形式與政策”課程。“課程思政”由“課程”和“思政”兩部分組成,但又不僅僅是簡單的“1+1”,且重點在“思政”;相較于思政課程,“課程思政”不是一門學科,而是一種教學理念,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實現(xiàn)立德樹人潤物無聲[1]。同時,“課程思政”也是一種思維方式,教師在課程的頂層設計時將思想政治培養(yǎng)放在首位,并與專業(yè)課程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立德樹人,是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必須始終牢牢抓住的靈魂”。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當前正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新時代”,黨和政府非常重視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的出爐,國務院公布的《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等一系列促進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相關材料,預示著這個屬于體育的時代正在到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2]。當代大學生承擔著民族建設、中華振興的偉大使命,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zhàn)的時代,大學體育課程也應該積極承擔起全面育人的責任,加強課程改革,深挖思政元素,以起到健體育魂目的;作為大學體育課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民族體育課程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記憶,記錄著大江南北各民族先民的生存智慧,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是很好的“課程思政”載體。
民族傳統(tǒng)體育課程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體育課程與思政相結合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體育課程有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思政又為體育課程的發(fā)展提供了方向;民族體育作為優(yōu)秀的中華民族文化的縮影,千姿百態(tài)的民族體育項目傳遞著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珍貴資源與文化積淀,所以民族傳統(tǒng)體育課程不僅是一門促進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培養(yǎng)學生運動習慣的素質教育課程,也是一門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通過民族體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增強體質、建立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同時通過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使學生獲得“文化自信”是高校民族體育課程重要的思政功能。
民族傳統(tǒng)體育課程能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和道德情操;大學生在學習和提高民族傳統(tǒng)體育技能時,在不斷地自我超越中展現(xiàn)出的自強不息、苦練技藝、頑強拼搏等精神品質本身就是在弘揚正能量,同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將民族體育與奧林匹克體育或與其他國外體育項目進行文化比較、規(guī)則比較、價值比較、信仰比較等,強化學生在“比較”中堅持“文化認同”是高校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課程開設的重要功能。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提到“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3]。
長期以來,高校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協(xié)同育人的格局未能形成,究其緣由有以下幾點:一是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忽視了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未能夠形成學生學習課程的歸屬感;二是課程思政建設質量和教學效果評價體系不完善;三是教師參與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的薄弱,導致沒有很好地處理好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之間的協(xié)同關系。新時代學校體育肩負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健體育魂、立德樹人的使命,要求要充分發(fā)揮體育課程的育人作用,深入挖掘民族體育內涵,推動民族體育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轉向。
把“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目標與“立德樹人”的思政教育目標相結合;在高校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課程中實現(xiàn)“課程思政”功能,關鍵點是要樹立“課程思政”理念,在民族體育課程建設的頂層設計中不斷強化“課程思政”概念,將思想政治培養(yǎng)作為教學目標放在首位[4]。高校民族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在教學目標上具有同向性,二者都是以學生為主體。毛澤東曾說:“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作為高校教育中的基礎課程,體育課程扮演著全面育人的重要角色,作為高校體育教育中的重要一環(huán),民族體育課程應該貫徹“立德樹人、德育為先”的理念,將“思政教育”貫穿于課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全程育人的目的。
將“技能學習”的教學目標和“文化自信”的思政目標相結合;技能的學習和掌握是高校體育教育的基本任務,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形成是特定民族在生存、發(fā)展過程中所積累下來的,了解和掌握民族基本知識和技能,才能更好地踐行民族文化,形成文化認同,這一點和思政教育目標同向同行,二者更是相輔相成,民族傳統(tǒng)體育技能目標的實現(xiàn)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目標的實現(xiàn)又促進了技能目標的實現(xiàn),二者的聯(lián)合有助于很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具體實施上可以參考如下。(1)課上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概念的傳輸。教師在進行技能教學時,強化對該項目的起源、發(fā)展進行講解,探討項目形成的原因,并對民族風俗習性進行學習,加深學生對項目的理解,在學習和欣賞民族文化理論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認同,只有學生形成了民族認同才能夠更好地產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2)將民族體育項目與其他體育項目對比學習。西方體育與中華民族體育在育人上異曲同工,是并列關系,二者都為人類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不可代替。在民族體育課程中,教師要敢于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包括起源比較、規(guī)則比較、制度比較、發(fā)展比較、文化比較等,敢于主動比較本身就是自信,而學生在比較中加強了對民族文化、風俗的理解,提升了對技能的理解,強化了學習,使他們熱愛民族文化的同時,能夠包容不同文化間的差別。引導學生提升技能水平,了解項目的起源與發(fā)展,提升學生的民族歸屬感、認同感,在項目對比中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促進學生技能和思想政治共同發(fā)展。
將身體素質提升目標與道德目標相結合。2018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要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5]。作為中華民族社會實踐探索經驗的積累,民族體育項目具有較高的娛樂性和鍛煉性,民族體育課程可有效幫助學生增強體質、完善人格,通過在民族體育的學習和技能的提升過程中,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超越自我、不畏艱難、勇于突破、頑強拼搏等意志品質,使得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自帶思政教育的氣場。在課程中,將身體素質提升目標與思政目標相結合,學習前引導學生樹立近期和遠期目標,使學生志存高遠、胸懷理想;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堅定的信念,正視缺點并嚴格要求自己,使學生直面困難,頑強拼搏[6];學習后鼓勵學生勇于突破、敢于創(chuàng)新,形成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要求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民族體育課程思政內容豐富,要結合不同的課程時間段進行特定的課程計劃安排,使全程育人的效果更加完善。
民族體育課程不僅是一門講究技能傳授的體育課程,也應該承擔起傳播中華文化、民族傳統(tǒng)的課程;承擔起提升學生“道德品質”“文化認同”“文化自信”的“課程思政”任務。各高校民族體育教師要有“課程思政”自覺、文化傳播自覺,不斷強化學習,深挖思政內涵、深化課程思政改革、建立健全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將“思政教育”貫穿于課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全程育人,探索出一條符合大學生成長規(guī)律的基于“課程思政”的民族體育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