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駿莉
摘要 選用阿拉善盟44個氣象觀測站2016—2020年逐月平均氣溫、平均風速和平均相對濕度等觀測資料,構建旅游氣候舒適度評價模型,以ArcGis軟件中反距離權重空間插值方法為手段,生成阿拉善盟各月旅游氣候舒適度精細化空間分布圖,并分析其時空分布特征。結果表明:5月和9月為阿拉善盟最佳旅游期;12月—翌年3月為極不舒適或不舒適月,極不適宜開展旅游活動。
關鍵詞 阿拉善盟;旅游氣候舒適度;時空分布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07–0099–03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旅游出行的需求越來越多。氣候是影響旅游的直接因素。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頻發(fā),人們對旅游地天氣狀況的關注度明顯上升,對旅游氣象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各地氣象部門在努力提升氣象服務水平的同時,也在不斷探索和研究本地區(qū)氣候對旅游的影響。旅游氣候舒適度是溫度、風速、相對濕度等體感要素的綜合表征,也是旅游資源和旅游活動的重要指標。早在20世紀20年代,國外便開始研究旅游氣候舒適度。1966年,Terjung[1]最早提出了氣候舒適性指數(shù)的概念,隨后被引入旅游研究,即旅游氣候舒適度,并得到了廣泛應用,眾多學者開始將旅游氣候舒適度作為研究課題。我國關于旅游和氣候方面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許多學者基于國外對旅游氣候舒適度評價模式的研究成果,采用不同指數(shù)分析和評價我國著名風景區(qū)、熱點旅游省份或城市旅游氣候舒適度[2-7]。有些學者利用旅游城市的氣候特點和旅游資源特點開展了避暑、避寒旅游舒適度和沙漠適宜度等研究[8-11]。
關于內蒙古自治區(qū)旅游氣候資源與旅游氣候舒適度的相關研究不多。邸瑞琦等[12]通過分析內蒙古旅游氣候資源的優(yōu)勢和不足,總結出了5個旅游氣候區(qū);王公為等[13]對內蒙古各地區(qū)不同月份的旅游氣候舒適度進行定量測評,將內蒙古21個主要旅游城市劃分為夏季適宜型和春夏秋適宜型旅游氣候區(qū)。阿拉善盟處于西北大旅游風景圈中,被譽為“中國秘境”“駱駝之鄉(xiāng)”,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得天獨厚,旅游資源優(yōu)勢突出,但針對阿拉善盟旅游氣候舒適度的研究仍是空白。因此,利用全盟9個國家氣象觀測站和35個區(qū)域自動站氣象資料,詳細評價和研究阿拉善盟旅游氣候舒適度。
1 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資料來源
研究所需氣象數(shù)據(jù)選用阿拉善盟9個國家氣象站和35個區(qū)域自動氣象觀測站2016—2020年逐月平均氣溫、平均風速和平均相對濕度等觀測資料。
1.2 研究方法與評價指標
1.2.1 溫濕指數(shù) 溫濕指數(shù)是通過組合溫度、濕度,反映人體和環(huán)境之間的熱量交換,公式為:
T=(1.8t+32)-0.55(1-f)(1.8t-26)? ?(1)
式中,T為溫濕指數(shù);t為攝氏溫度,單位℃;f為相對濕度,單位%。
1.2.2 風寒指數(shù) 風寒指數(shù)是通過氣溫與風速的組合,反映其對人體散熱的影響。物理意義是皮膚溫度為33℃時,體表單位面積的散熱量,公式為:
W=(33-t)(9+10.9√ ̄v -v)? ? ? ? ? ? ?(2)
式中,W為風寒指數(shù);t為氣溫,單位℃;v為風速,單位 m/s。
1.2.3 著衣指數(shù) 著衣指數(shù)是人們通過調整穿衣,適應氣候的不舒適性,公式為:
(3)
式中,H代表人體代謝率的75%,取值為87 W/m2;A表示人體對太陽輻射的吸收系數(shù),取值為0.06;R表示垂直陽光單位面積土地上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取人造衛(wèi)星測得的數(shù)值1 366 W/m2;α是太陽高度角,隨各地緯度不同而變化,此處根據(jù)各地氣象站的緯度進行計算,假設某地的緯度為β,則夏季α= 90-β+ 23°26',冬季α= 90-β-23°26',春秋季α= 90-β。
1.2.4 旅游氣候舒適度指數(shù)公式 在溫濕指數(shù)、風寒指數(shù)和著衣指數(shù)計算結果的基礎上,分5個等級分別賦值為9、7、5、3、1,結合專家打分法和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數(shù)的權重系數(shù),構建旅游氣候舒適性綜合評價模型,計算公式為:
C=0.6XT+0.3XW+0.1XI? ? ? ? ? ? ? ? ? ? (4)
公式中,C為旅游氣候舒適度指數(shù),XT、XW、XI分別為溫濕指數(shù)、風寒指數(shù)、著衣指數(shù)分級賦值。通過對比各地區(qū)旅游氣候舒適度評價模型,再結合本地區(qū)氣候特點和實際情況,將旅游氣候舒適度計算結果分為5級定量描述:CCI≥7.2為舒適,5.8≤CCI<7.2為較舒適,5.0≤CCI<5.8為較不舒適,3.0≤CCI<5.0為不舒適,CCI≤3.0為極不舒適(表1)。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應用ArcGis軟件中反距離權重空間插值法,得到旅游氣候舒適度空間分布圖,總結阿拉善盟旅游氣候舒適度空間分布特征。
12月—翌年2月,受冬季風影響,全盟呈現(xiàn)氣溫低、風速大、濕度大的氣候特點,旅游舒適度指數(shù)均小于3,人體感覺為極不舒適,極不適宜開展旅游活動。
3月,全盟氣溫有所回升,濕度明顯下降,旅游舒適度指數(shù)在3~4.8之間,其中大部分地區(qū)的旅游舒適度指數(shù)為4.8,阿拉善左旗偏北部的戈壁和賀蘭山山區(qū)舒適度指數(shù)最低,但全盟的舒適度等級均為不舒適,不適宜開展旅游活動。
4月(圖1a)全盟氣溫迅速回升,風速明顯增大,空氣干燥,旅游舒適度指數(shù)在4.8~7之間。其中,阿拉善右旗西南地區(qū)、阿拉善左旗偏北地區(qū)以及賀蘭山山區(qū)由于氣溫相對偏低,旅游氣候舒適度指數(shù)也較低,人體感覺為偏冷、較不舒適,不太適宜開展旅游活動,其余大部分地區(qū)人體感覺為清涼、較舒適,較適宜開展旅游活動。
5月(圖1b)和9月,阿拉善盟大部分地區(qū)旅游氣候舒適度指數(shù)≥7.2,人體感覺為清涼、舒適,是全盟最適宜開展各類旅游活動的月份。賀蘭山山區(qū)由于海拔較高,氣溫較低,旅游氣候舒適度指數(shù)<7.2,但人體感覺依然為清涼、較舒適,也較適宜開展旅游活動。
6—8月,額濟納旗由于氣溫較高,氣候舒適度指數(shù)基本位于5.8以下,人體感覺為悶熱、較不舒適,不適宜開展戶外旅游活動。巴彥浩特和賀蘭山周邊氣溫適宜,相對濕度較大,旅游氣候舒適度指數(shù)均在7.2以上,人體感覺舒適,十分有利于開展各項旅游活動。巴丹吉林沙漠、烏蘭布和沙漠以及騰格里沙漠邊緣地區(qū)只有6月的旅游氣候舒適度處于7.2以上,適合開展戶外活動,7月(圖1c)和8月均在7.2以下,可以適當?shù)亻_展旅游活動。
進入10月,全盟氣溫明顯下降,旅游舒適度指數(shù)在3.6~5之間,人體感覺為不舒適或較不舒適,不適宜開展大規(guī)模旅游活動。
11月,冷空氣頻繁入侵阿拉善盟,全盟氣溫較低,旅游舒適度指數(shù)在1.6~3.6之間,人體感覺為不舒適或極不舒適,不適宜開展旅游活動。
3 結論
(1)旅游氣候舒適度時空分布表明:5月、9月阿拉善盟大部分地區(qū)旅游氣候舒適度最佳,非常適宜開展旅游活動,眾多活動、賽事都集中在這兩個月,如賀蘭山丁香花節(jié)、阿拉善奇石文化節(jié)、額濟納胡楊文化節(jié),該時段是全盟各景區(qū)吸引游客的黃金旅游期。6—8月,阿拉善盟大部分地區(qū)由于氣溫較高,舒適度等級并不高,但賀蘭山景區(qū)由于海拔較高,成為全盟旅游舒適度最佳的地區(qū),因此旅游規(guī)劃者和景區(qū)管理者應利用地域差異引導游客,以便讓游客達到最佳的旅游體驗。
(2)引入GIS技術,利用空間插值法,實現(xiàn)了阿拉善盟旅游氣候舒適度指數(shù)的精細化空間分布,為旅游者安排適宜的旅游活動及選擇合適的旅游地點、時間提供必要的參考依據(jù)。
參考文獻
[1] Terjung W H.Physiologic climates of the contentious United States:A bioclimatic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man[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66,5(1):141-179.
[2] 馮新靈,羅隆誠,張群芳,等.中國西部著名風景名勝區(qū)旅游舒適度氣候研究與評價[J].干旱區(qū)地理,2006,29(4):598-608.
[3] 雷雯,張向榮,張毅軍,等.太白山氣溫變化及旅游氣候舒適度評價[J].陜西氣象,2019(2):37-42.
[4] 任健美,??〗埽屎?,等.五臺山旅游氣候及其舒適度評價[J].地理研究,2004,23(6):856-862.
[5] 嚴霜,董廷旭,杜華明,等.四川省旅游氣候舒適度評價[J].高原山地氣象研究,2019,39(1):74-80,86.
[6] 羅菊英,閆永才,李燦,等.恩施自治州氣候資源分析及旅游適宜性區(qū)劃[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3,22(S1):39-45.
[7] 張秀美,楊前進,何志明,等.山東省旅游氣候舒適度分析與區(qū)劃[J].測繪科學,2014,39(8):140-143,147.
[8] 侯亞紅,息濤,徐方姝,等.遼寧避暑旅游氣候條件分析和氣象指數(shù)研究[J].氣象與環(huán)境科學,2018,41(4):34-40.
[9] 孫銀川,王素艷,李浩,等.寧夏六盤山夏季避暑旅游氣候舒適度分析[J].干旱氣象,2018,36(6):1035-1042.
[10] 王文瑞,伍光和.中國北方沙漠旅游地開發(fā)適宜性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0,24(1):184-188.
[11] 薛晨浩,李隆堂,任婕,等.寧夏沙漠旅游適宜度評價[J].中國沙漠,2014, 34(3):901-910.
[12] 邸瑞琦,白美蘭,樊建平.內蒙古地區(qū)旅游氣候資源評價與分區(qū)[J].內蒙古氣象,2002(3):24-26.
[13] 王公為.內蒙古旅游氣候舒適度時空差異研究[J].內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9(2):58-64.
責任編輯:黃艷飛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Climate Comfort in Alxa League
HUANG Jun-li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Alxa League, Alxa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750306)
Abstract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 average wind speed and average relative humidity of 44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Alxa League from 2016 to 2020, the tourism climate comfort evalua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By means of inverse distance weight spatial interpolation method in ArcGIS software, the refined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tourism climate comfort in Alxa League is generated, and its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may and September are the best tourism periods in Alxa League; From December to march of the next year is extremely uncomfortable or uncomfortable month, which is extremely unsuitable for tourism activities.
Key words Alxa League; Tourism climate comfort;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