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濤
(禮藍(上海)動物保健有限公司,上海 200003)
母豬群感染豬藍耳病后會出現(xiàn)流產、產弱仔、木乃伊胎、流產率可達10%~50%(圖1);母豬還可以出現(xiàn)早產、分娩延遲、發(fā)情不正常、易返情等情況。公豬感染后精液品質下降、性欲減弱;流產胎兒臍帶可能出現(xiàn)壞死性脈管炎;公、母豬都會出現(xiàn)厭食的現(xiàn)象。仔豬和生長育肥豬主要以呼吸道癥狀為主,表現(xiàn)體溫升高、呼吸困難等肺炎癥狀;有的母豬、保育豬會出現(xiàn)軀體末端皮膚發(fā)紺或者耳部皮膚發(fā)紫即“藍耳”現(xiàn)象(圖2,圖3),有時候豬只會出現(xiàn)眼結膜炎等臨床癥狀(圖4,圖5)。部分豬后驅無力、不能站立或共濟失調;仔豬、保育豬呼吸困難,發(fā)熱或腹瀉(圖6,圖7),急性暴發(fā)時發(fā)病率很高,豬藍耳病陰性場暴發(fā)該病時,發(fā)病率可接近100%,死亡率50%以上;育肥豬急性感染時發(fā)病率可達60%,死亡率約10~30%。
圖1 豬藍耳病感染妊娠后期的母豬導致流產
圖2 豬藍耳病急性感染造成的母豬死亡
圖3 病豬耳部發(fā)紫即所謂的“藍耳”現(xiàn)象
圖4 豬藍耳病感染后,有時可以造成豬眼結膜發(fā)紅
圖5 病豬有時會出現(xiàn)眼結膜炎
圖6 產房仔豬感染豬藍耳病后會造成發(fā)燒、呼吸困難和高死亡率
豬藍耳病感染后不同日齡的豬只表現(xiàn)出相似的病理變化,但感染毒株的毒力不同,其造成的病變程度和病變范圍也有所區(qū)別[4-5]。病理變化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統(tǒng)和淋巴系統(tǒng)上。
哺乳仔豬:肺臟紅褐色斑駁狀,水腫,指壓不塌陷,表現(xiàn)間質性肺炎;全身各處淋巴結發(fā)生水腫、周圍黃染或褐色腫大;可見腹腔、胸腔和心包腔內清亮積液。
保育豬:肺臟發(fā)生間質性肺炎,觸摸有彈性但不易塌陷,北美型豬藍耳病病毒在攻毒試驗中會造成感染豬只肺部深紅色實變(圖8);全身淋巴結水腫,嚴重的呈紅褐色。
圖8 北美型豬藍耳病病毒株感染豬只10 d后的肺部病變,肺臟表面出現(xiàn)深紅色實變
生長育肥豬:肺臟多呈現(xiàn)暗紅或紅褐色。心臟出現(xiàn)輕度至中度的多灶性淋巴組織脈管炎和血管周心肌炎[5-8]。偶爾可見輕度的心肌纖維壞死[8]。有時在小腦、大腦和/或腦干中出現(xiàn)輕度的淋巴組織腦白質炎或腦炎[5,8-10]。
種豬:流產母豬會引起輕度到中度的子宮內膜炎和子宮肌炎;公豬精液品質下降,如精子畸形率上升、精子活力下降、精液稀薄等。
微觀病理變化主要為間質性肺炎,肺組織血管阻塞、淤血、水腫,單核細胞浸潤導致肺泡明顯隔膜增厚,血管周圍會出現(xiàn)單核細胞浸潤現(xiàn)象(圖9)[11]。
圖9 豬藍耳病病毒感染仔豬肺部微觀病變
豬藍耳病病毒屬于套式病毒目,動脈炎病毒科,動脈炎病毒屬。病毒粒子呈球形,有囊膜,直徑在40~60 nm之間,表面有約5 nm大小的突起。核衣殼呈二十面體對稱,直徑為25~30 nm(圖10)。分為2種基因型,即Ⅰ型(歐洲型)和Ⅱ型(北美型),兩型間的序列同源性不到60%。2個基因型的代表毒株分別為LV株和VR-2332株[12]。
圖10 豬藍耳病病毒粒子模型
豬藍耳病病毒的基因組是一條長約15 kb的單股正鏈RNA,基因組約四分之三編碼非結構蛋白(NSP),四分之一編碼結構蛋白(圖11)。作為RNA病毒,豬藍耳病病毒基因變異快速。該病毒的非結構蛋白基因變異相對較大,NSP的功能主要是蛋白酶、復制酶和聚合酶活性,不產生中和抗體。豬藍耳病病毒的結構蛋白基因變異相對較小,該病毒共編碼7個結構蛋白,功能各不相同(表1)。GP5和非糖基化的M蛋白是病毒表面主要囊膜蛋白,GP5是病毒粒子中功能最豐富的糖蛋白,參與病毒感染與免疫,最新研究表明囊膜蛋白GP2-GP5刺激產生中和抗體。PRRSV的核衣殼蛋白(N蛋白)是病毒最主要的結構蛋白之一,具有很多抗原表位,產生抗體最早,病毒感染7~10 d就能檢測到高滴度的N蛋白抗體水平,所以常作為診斷和血清學調查的理想對象[13]。
表1 藍耳病病毒基因編碼蛋白及功能
圖11 藍耳病病毒基因組結構模式圖
2006年以來中國不斷分離到北美株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病毒(HP-PRRSV),又被稱作變異株,判定HP-PRRSV毒株的依據(jù)是:相比經(jīng)典北美株病毒,變異株非結構蛋白(NSP)中的NSP2基因編碼的482及533-561位氨基酸共缺失30個氨基酸,即90個核苷酸[1]。中國變異株豬藍耳病病毒代表株有JXA1、HuN4-F112、以及TJM-F92(圖12)等。2014年開始,國內出現(xiàn)了類NADC30毒株,該毒株和美國的NADC30毒株高度同源[3,14-15]。近幾年不斷有報道疫苗株與野毒重組的發(fā)生,毒株的多樣性也增加了豬藍耳病防控的難度。
圖12 藍耳病病毒基因組:江西毒株JXA1和天津毒株TJM-F92的基因差異
豬藍耳病病毒不耐高溫,56 ℃下45 min即失活。低溫保存時,豬藍耳病病毒具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12]。同時,PRRSV在微酸性條件下更易復制,在pH低于5和高于7的條件下,感染力下降90%以上。
豬藍耳病病毒首先感染豬肺部,然后進入淋巴系統(tǒng),進一步分布到全身各組織和器官,并產生相應的病理變化。無論豬藍耳病病毒通過哪種途徑侵入,有效感染主要發(fā)生在肺部的肺泡巨噬細胞中。感染豬藍耳病病毒的豬病毒血癥持續(xù)時間長,還可能長期的排毒(圖13)。實驗感染條件下在30 d內可以檢測到病毒血癥,攻毒后14~120 d檢測到中和抗體,14~120 d可以檢測到IFN-γ介導的細胞免疫反應[18]。病毒主要在扁桃體、肺和淋巴組織中持續(xù)性復制。出生后感染的豬體內,豬藍耳病病毒能持續(xù)性存在長達150 d;而先天感染的豬體內甚至能存在長達210 d之久[12]。
圖13 豬藍耳病的特征之一是其能夠長時間在感染豬群內長期存在,形成持續(xù)性感染,有時會間歇性排毒[16- 17]
當豬只體內的豬藍耳病抗體處于低水平時,病毒與抗體在巨噬細胞上結合后會使病毒更容易進入巨噬細胞,促進豬藍耳病病毒在巨噬細胞中的復制,這種作用被稱為抗體依賴性復制增強效應(ADE)[19]。因此低濃度的抗體會增加病毒粒子與巨噬細胞結合機會,可能會加重疾病的發(fā)生。
豬藍耳病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危害是豬藍耳病感染的豬群會出現(xiàn)免疫抑制的現(xiàn)象。豬藍耳病病毒可以調節(jié)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DCs)的細胞因子產量,調控抗原遞呈相關分子的表達,從而抑制天然免疫和特異性免疫反應,引起免疫抑制[20-22]。免疫抑制的產生還與豬藍耳病病毒的感染有關。豬藍耳病病毒感染豬群后,主要在肺泡巨嗜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內復制,在復制的過程中,病毒會誘導感染細胞和周邊未感染細胞的死亡和凋亡,導致肺泡巨噬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等免疫細胞數(shù)量的大量減少,而肺泡巨噬細胞等具有吞噬、殺死外來病原,將病原進行抗原處理、遞呈給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一旦這類細胞在豬藍耳病病毒的感染過程
中死亡,那么必然導致機體的整體免疫能力大大下降,從而出現(xiàn)免疫抑制[23]。在感染期間,由于免疫抑制的存在,動物對其他病原的免疫反應能力下降,抗體產生遲緩、低下,對細菌的入侵清除能力下降,繼發(fā)細菌感染的機會大大增強。因此,由于免疫抑制的存在,豬藍耳病感染的豬場,豬瘟、豬偽狂犬病等常見疾病的抗體水平不高,整齊度低,且常伴隨非常嚴重的副豬嗜血桿菌、胸膜肺炎放線桿菌、鏈球菌、巴氏桿菌的感染。
豬藍耳病的主要傳播途徑為水平傳播、垂直傳播。除了豬只之間的直接傳播之外,還有物品或蚊蟲引起的間接傳播,包括:設備、工作服、靴子、墊料、水、飼料、活載體(蒼蠅、蚊子等帶毒者)、懸浮微粒等;攜帶豬藍耳病病毒的空氣塵埃造成的傳播距離可達9.1 km[24]。
豬藍耳病病毒在豬場豬群中的流行傳播與豬場的飼養(yǎng)模式有關,尤其是單點式飼養(yǎng)模式,該病毒可以通過公豬的精液傳給母豬,也能通過母豬的胎盤屏障傳給胎兒;在哺乳、 保育、生長及育肥屠宰豬群各階段豬藍耳病病毒都可以通過轉群、注射針頭、排泄物及蒼蠅、蚊子等昆蟲媒介而流行傳播;種豬群引入后備種豬也是豬藍耳病流行傳播的常見途徑;許多豬場管理不善,不能嚴格執(zhí)行全進全出,導致豬藍耳病病毒感染的生長育肥豬群成為內部循環(huán)感染的重要傳染源,通過水平傳播或間接傳播等方式,發(fā)生逆向或正向感染,導致仔豬群、母豬群和/或大的生長育肥豬群感染甚至發(fā)?。▓D14)。
圖14 豬藍耳病病毒在豬場的傳播和循環(huán)
科學的診斷需要結合臨床癥狀、流行病學、剖檢變化以及實驗室檢測(血清抗體檢測以及病原檢測等)。但是,目前國內的組織病理學方面的實驗室診斷使用的不多。
血液樣品和組織樣品采集:前者主要用于豬藍耳病血清學抗體檢測,而后者主要用于豬藍耳病病原檢測;豬藍耳病病原檢測普遍采用RT-PCR,該方法靈敏度高,可對組織、唾液及疾病急性發(fā)作期血清進行檢測。
RT-PCR檢測可區(qū)分經(jīng)典豬藍耳病病毒和突變株豬藍耳病病毒,但不能區(qū)分疫苗毒株與野毒毒株,如果要區(qū)分的話需要進行基因測序。ELISA檢測也不能區(qū)分野毒感染還是疫苗免疫產生的抗體,因此,實驗室的檢測結果要與豬群的免疫情況以及臨床發(fā)病情況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診斷。
目前口腔唾液檢測已經(jīng)得到了相當廣泛的使用。具體的方法為:將棉繩懸掛于發(fā)病豬群或可疑豬群欄舍之上(長度以豬群可以咀嚼到為佳),任豬只含咬,待豬群咀嚼20 min后,將棉繩上的唾液擠入一個封口袋,再將收集的唾液轉入15 mL離心管保存送往實驗室進行檢測。檢測之前,將唾液樣本 10 000 r/min離心15 min,之后0.22 μm濾膜過濾,再作進一步的抗原或者抗體檢測。
血清學ELISA檢測PRRS-S/P值評判參考標準(IDEXX?試劑盒)見表2。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豬場實際進行豬藍耳病抗體的監(jiān)測時,以上的判定方法不一定與豬場實際感染狀況符合,所以S/P值判定豬場豬藍耳病感染狀態(tài)的方法僅僅作為參考,而不能作為確切的診斷方法。
表2 血清學ELISA檢測豬藍耳病抗體S/P值的參考標準(IDEXX?試劑盒)
豬藍耳病的控制方法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良好的飼養(yǎng)管理和生物安全;選擇安全性好的疫苗并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合理的藥物保健程序。
1)嚴格控制豬群的流動,避免不同批次和不同豬群的接觸,盡量做到全進全出;
2)引種:盡量避免一次性引入大量后備母豬;盡量避免一次性從多個來源同時引進后備母豬(或后備公豬),引種后需要進行隔離、馴化;
3)保持豬舍良好的溫度、濕度與合理的飼養(yǎng)密度;防止飼料的霉變或者營養(yǎng)不足;
4)對豬藍耳病的陽性豬場進行封群,使其自然的轉陰,但此方法不適合單點飼養(yǎng)模式;
5)對豬藍耳病發(fā)病嚴重的豬場進行清群并重新建群;
6)條件允許時盡量采用分胎次飼養(yǎng)、多點式飼養(yǎng);
7)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安裝空氣過濾設備,尤其是公豬站。
豬藍耳病疫苗使用的原則是安全和有效:疫苗注射后注意不能造成豬群的不良反應比如流產等;免疫疫苗以后也能抵抗豬藍耳病的感染,起到預防豬藍耳病的作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豬藍耳病疫苗接種后產生的免疫是部分保護(partial protection)而非完全保護(complete protection);豬藍耳病疫苗接種后不能阻止野毒的感染,但可以降低感染野毒后造成的臨床癥狀和損失。有專家指出,疫苗的不規(guī)范使用和免疫程序不科學也是豬場豬藍耳病難以控制的原因之一。
國內豬藍耳病疫苗生產廠家有30多家。疫苗包括滅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弱毒疫苗包括以CH-1R、R98、VR2332為代表的經(jīng)典毒株疫苗,以 及 以JXA1-R、HuN4-F112、TJM-F92、GDr180株為代表的高致病性毒株疫苗。關于豬藍耳病病毒不同毒株之間的交叉保護效果以及滅活疫苗的保護效果,專家們還存在爭議。
一個豬場豬藍耳病疫苗的免疫,最好先做全群抗體檢測分析(按規(guī)范的采血方案),將豬場豬群豬藍耳病的感染狀況進行分類,分陰性場,穩(wěn)定不活躍場、穩(wěn)定控制場、穩(wěn)定活躍場及不穩(wěn)定場(表3),再進一步?jīng)Q定是否進行豬藍耳病疫苗免疫。同時,豬場要了解仔豬豬藍耳病病毒抗體轉陽的時間,從而確定仔豬最佳免疫時機。
表3 根據(jù)豬場豬群豬藍耳病病毒的排毒和感染狀況,將豬場的藍耳病狀況劃分為4個等級
豬藍耳病感染以后豬只免疫系統(tǒng)受損,機體免疫力下降,很容易發(fā)生各種細菌性的繼發(fā)感染,導致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更高??刂坪眉毦睦^發(fā)感染可以控制由于繼發(fā)細菌性感染而造成的死亡,減少經(jīng)濟損失。有些藥物如替米考星可以在巨噬細胞內富集,殺菌的效果更明顯[25]。同時細胞內環(huán)境的改善還能有助于巨噬細胞抵抗病毒性感染[26]。這種抗病毒的作用是間接的,與豬藍耳病對巨噬細胞的吸附和侵入后的脫衣殼作用密切相關。
豬藍耳病病毒感染豬體后首先在局部組織的巨噬細胞內復制,然后迅速向淋巴組織、肺擴散,最終到達肺泡巨噬細胞表面,通過與肺泡巨噬細胞膜表面上的受體結合,誘導細胞吞噬病毒而進入細胞。豬藍耳病病毒進入巨噬細胞后,將同細胞內的溶酶體融合,溶酶體內含有豐富的各種蛋白酶,這些酶必須在酸性的環(huán)境下才能發(fā)生酶促水解反應,豬藍耳病病毒在溶酶體內通過這些酶的作用脫去病毒表面的核衣殼[27-29]。Nauwynck等研究發(fā)現(xiàn),豬藍耳病的吸附并進入巨噬細胞的過程需要偏酸性的環(huán)境,并且進入細胞后的病毒復制進程仍然依賴于低pH的環(huán)境,如果沒有足夠的H+進入,溶酶體內的pH就會升高,豬藍耳病病毒的脫殼將減緩甚至失敗[27,30]。
替米考星是一類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該抗生素被口服后可迅速被吸收,具有良好的組織穿透力,能快速聚集于肺臟,并主要聚集在肺臟,而在血液中的濃度極低。研究資料表明,替米考星連續(xù)400 mg/kg 飼喂10 d,在肺部組織的含量是在血液中的11倍(2.59/0.23)。替米考星進入肺部組織后,會集中于巨噬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尤其肺泡巨噬細胞,而且從亞細胞器的分布來看,替米考星主要分布于肺泡巨噬細胞內的溶酶體內,其細胞內外的濃度差可以高達75倍(圖15),而豬藍耳病感染動物機體后,病毒的復制過程中最重要的脫殼過程就在此處完成,替米考星的這種嗜巨噬細胞溶酶體的特性,是它間接抑制豬藍耳病復制的基礎[25]。替米考星有2個堿性基團,其pKa值分別為7.4和8.5,這種堿性基團以在巨噬細胞內(尤其是溶酶體內)的高含量,可以改變巨噬細胞的內環(huán)境,降低豬藍耳病病毒的復制速度[31]。
圖15 替米考星在細胞內外的濃度
2001年,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的Thomas Molitor報道,如果將豬藍耳病病毒直接暴露于替米考星溶液中,讓替米考星先作用于豬藍耳病病毒,再將處理完畢的豬藍耳病病毒感染肺泡巨噬細胞,此時的替米考星并不能殺死或者抑制豬藍耳病病毒的復制,對豬藍耳病病毒的活性也沒有任何影響;但是如果反過來,先將肺泡巨噬細胞用替米考星處理后,再感染豬藍耳病病毒,發(fā)現(xiàn)豬藍耳病病毒在肺泡巨噬細胞內的復制量大大降低,明顯存在抑制作用,但存在劑量依賴性[26]。在替米考星的濃度達到0.1~1 μg/mL時,豬藍耳病病毒的復制量比沒有使用替米考星處理的對照組下降約30%~40%、如果替米考星的量達到10 μg/mL時,豬藍耳病病毒復制幾乎停止。美國伊利諾斯州立大學Yijun Du等人研究也發(fā)現(xiàn),替米考星無論對歐洲型還是北美型豬藍耳病病毒,在豬肺泡巨噬細胞中均有抑制豬藍耳病病毒復制的作用[32]。泰國學者Korakrit Poonsuk和越南Chung Hoang也發(fā)現(xiàn),替米考星對流行于亞太地區(qū)的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病毒,也同樣存在抑制其復制作用[33]。
David Benf ield對豬藍耳病陰性保育豬進行提前1周飼喂替米考星,連續(xù)飼喂28 d,在第7天時進行強毒攻毒試驗,結果發(fā)現(xiàn)使用替米考星組在日增重、采食量方面均比未使用替米考星組高,而料重比比未使用替米考星組低;通過分析血清和肺組織中的病毒發(fā)現(xiàn),使用替米考星后血清中的豬藍耳病病毒的陽性率從75.9%下降到58.6%,肺組織中豬藍耳病病毒陽性率則從48.3%下降到34.5%。
替米考星對豬藍耳病陽性豬群的效果除了控制繼發(fā)感染與減緩病毒的復制之外,還與它降低炎癥反應的效果有關。細胞因子可以造成炎癥反應,而替米考星可以調節(jié)細胞因子的表達,從而抑制和減輕炎癥反應。同時,替米考星可以增強吞噬細胞的效率,使之更有效地對凋亡細胞進行吞噬,這樣就減少細胞凋亡和破裂導致的炎性因子釋放,進一步降低炎癥反應[34-37]。替米考星還具有免疫調節(jié)和抗炎作用,能夠抑制“細胞因子風暴”,并能通過免疫調節(jié)作用減輕感染后的臨床癥狀。此外,替米考星本身作為一種抗生素,可以有效控制豬藍耳病發(fā)生后的細菌性的繼發(fā)感染,這種混合感染往往造成嚴重的肺炎。在實際臨床應用時,使用替米考星配合其他藥物,可以顯著降低豬藍耳病陽性場保育豬的死淘率。
2006年的第19屆世界豬病大會上,Misener報道了一個加拿大豬場的案例。一家1 690頭母豬的豬場,含有分娩場和保育場,雖然該場進行過豬藍耳病疫苗的常規(guī)免疫,但仍然發(fā)生了豬藍耳病。該豬場后來采取了含有豬藍耳病野毒的血清對豬群進行接種,并且對比了試驗組(血清接種結合添加替米考星)與對照組(只有血清接種)的結果(表4),結果顯示,未加替米考星的對照組的死亡率為15.8%,而添加了替米考星的試驗組死亡率僅為1.1%;對照組流產率為42.3%,而添加了替米考星的試驗組流產率僅為5.2%(圖16)。
圖16 添加替米考星的對照試驗結果(1)
表4 加拿大某豬場暴發(fā)豬藍耳病后,在使用活病毒血清接種的方法時,進行對比試驗
Karen Lehe報道,一家位于美國印第安納州的1 700頭母豬的豬場,在懷孕舍突然發(fā)生個別母豬的流產后,母豬懷孕率大幅度下降,之后保育舍出現(xiàn)明顯的豬藍耳病臨床癥狀。母豬流產后,檢測到其豬藍耳病抗體S/P值顯著上升,除豬藍耳病外,該場同時存在多殺性巴氏桿菌、鏈球菌7型、波氏桿菌、胸膜肺炎放線桿菌的混合感染。在A農場,第1、2批豬只沒有添加替米考星,設定為未處理組,共770頭;第3~5批進入保育舍即添加了替米考星,共1 110頭。在每噸飼料中添加替米考星1.5 kg,飼喂10~14 d;同時在撒在地板上的飼料中加替米考星1 kg/t,飼喂3周。結果A場的保育死亡率從未處理組(第1、2批)的27%下降到了處理組(第3、4、5批)的6%(圖17)。
圖17 添加替米考星的對照試驗結果(2)
在C農場,前4批未進行替米考星的添加,共1 678頭保育豬,死亡率為18%,后3批(共1 688頭保育豬)設為處理組,在飼料中添加替米考星(泰勇)1.5 kg/t飼料,連續(xù)飼喂3周,結果死亡率顯著下降,僅為4%(圖18),同時保育豬采食量也由之前的從0.722磅(327.7 g)/d升高到0.928磅( 421.2 g)/d。
圖18 添加替米考星的對照試驗結果(3)
豬藍耳病是除了非洲豬瘟以外影響我國養(yǎng)豬業(yè)最重要疾病,豬藍耳病病毒作為一種RNA病毒,變異迅速、毒株多并且新的毒株不斷出現(xiàn),不同毒株之間可以發(fā)生重組。該病的傳播途徑多種多樣,除了直接接觸傳播以外,還可以通過各種物資、昆蟲、人員甚至空氣進行傳播。豬只在感染后,抗豬藍耳病病毒的中和抗體出現(xiàn)時間很晚,無法很好地抵擋豬藍耳病病毒的感染。豬藍耳病病毒存在持續(xù)性感染,一旦感染很難清除,而且會長時間的排毒并引起免疫抑制,導致細菌性繼發(fā)感染的高發(fā),這更加劇了
疾病的復雜程度與防控難度。豬藍耳病的診斷需要結合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和實驗室檢測,最好能同時進行組織病理學的診斷。豬藍耳病疫苗免疫起到部分保護,但是無法做到完全保護,不同毒株的交叉保護力效果存在爭議,有些疫苗的安全性還未完全達標,甚至可能出現(xiàn)毒力返強問題[38]。豬藍耳病的防控需要良好的生物安全、精細化的管理、科學的疫苗免疫以及合理的藥物保健程序。替米考星作為新一代的動物專用抗生素,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中,對于豬場豬藍耳病及其繼發(fā)感染具有較好的效果,它可以減緩豬藍耳病病毒的復制速度、控制繼發(fā)細菌性感染、降低炎癥反應,可以作為豬藍耳病陽性豬場的控制措施之一,幫助豬場減少損失,維持生產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