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靜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6)
2020年,教育部印發(fā)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要求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各個角落,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為高校人才培養(yǎng)指明了新的方向。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外語也積極投入到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新浪潮中。最新修訂的《大學外語教學指南(2020版)》明確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應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使之在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不少學者圍繞外語課程思政的理論方法、實施路徑、教學資源等展開了積極的探索。然而,作為近幾年才出現的新術語,外語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還缺乏足夠的實踐經驗。在外語教學中,一線教師難免面臨著兩大困惑:1.外語課程思政教育內容十分豐富,課程思政教育的“量”應該如何選擇?2.課程思政教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的“度”應該如何把握?這些困惑成為大學外語課程思政教育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試圖從課程思政目標設置、課程思政內容設計、課程思政教育融入學科教育的基本原則三個角度出發(fā)探討大學外語課程思政教育的“量”與“度”的問題。
對于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解讀,形成了多元化的大學外語課程思政觀。文秋芳從課堂教學的角度將外語課程思政解讀為:“以外語教師為主導,通過外語教學內容、課堂管理、評價制度、教師言行等方面,將立德樹人的理念有機融入外語課堂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致力于為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fā)揮積極作用。”張敬源、王娜提出了“人文社會科學觀”:“外語課程思政既是與語言文化知識同根共存的育人養(yǎng)料,又是與外語交際能力同生共長的價值體系;既是與外語教學方法相輔相成的育人方法,又是與外語教學能力相融相嵌的育人能力?!毙き?、黃國文則認為:“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即在(非思政)專業(yè)課程(如綜合英語、英語視聽說、英語文學導論)中貫穿思想價值引領的主線,發(fā)揮各門課程的育人功能?!边@些課程思政觀從不同的視角詮釋了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雖然討論的維度不同,但對大學外語課程思政教育內容的看法卻是統(tǒng)一的。那就是在外語課程思政教育中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
“價值引領”是課程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然而,“價值引領”涵蓋的范圍十分廣泛,既可指人格修養(yǎng)、職業(yè)道德、法制觀念,也可指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目前,國家政策文件并沒有對各學科課程思政教育中“價值引領”的具體內容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學界對外語課程思政“價值引領”的具體內容也是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是“形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需要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發(fā)展全球勝任力”。有學者認為:“旨在培養(yǎng)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边€有學者認為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價值觀、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以及道德修養(yǎng)”。正因“價值引領”內容的含糊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便出現了一些教師試圖將所有的思政元素融入一門課程中的“過量”現象,以及過于注重課程思政教育而忽視了學科教育的“過度”現象。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要正確把握大學外語課程教育的“量”與“度”,需要國家、學校以及外語教師等多方面的協(xié)同作戰(zhàn),進一步明確課程思政目標,分清課程思政和學科教育的主次關系,合理設計課程思政內容。
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每門課程都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可能涵蓋所有的思政教育元素。各類課程要做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就要結合本學科的特點,設置合理的課程思政目標。與其他課程相比,大學外語教學“面對的是國外的意識形態(tài)和西方的主流話語,其文化價值觀滲透在語言的背后”。因此,大學外語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要特別關注語言學習背后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的塑造,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文化自信、家國情懷、國際視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以及思辨能力。明確了外語課程思政目標后,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避免出現“過量”現象。例如,在《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5》中,《謊言的真諦》一文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非常多,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做人的優(yōu)秀品質如換位思考、體諒他人等。明確外語課程思政目標后,外語教師則可以從培養(yǎng)思辨能力的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思考各種謊言的真諦。
新時代大學外語課程要求把價值引領融入整個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并且把價值引領放在首要位置。但是,外語教師也應清楚認識到課程思政不是思政課程,它始終是為學科教學服務的。因此,在外語教學實踐中要始終堅持“學科教學為主,思政教育為輔”的原則。以《大學體驗英語綜合教程·提高目標·上冊》為例,該書第三單元列舉了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國外品牌,說明品牌代表的不僅是產品或服務的客觀理性的聯(lián)系。品牌往往超越了理智的界限,延伸到情感的范疇。因此,如果想要在生意場上求生存,最好就要創(chuàng)建一個強大的品牌。在授課時,教師可以將國產飲料品牌與可口可樂進行比較,分析國產品牌的企業(yè)文化,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國產品牌的認同感。類似的例子很多,“適量”的補充有利于發(fā)揮課程思政的輔助功能,但如果以思政內容取代學科教學,那么就容易陷入思政教育“過度”的誤區(qū),將課程思政變成了思想課程。
外語教材中含有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外語教師應該對各部分課程思政教育的內容進行合理設計,從而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與價值引領的有機融合,構建多維育人體系。以《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第4冊的教學內容設計為例,全書共六個單元:1.Ocean Exploration(海洋勘測);2.China in transition(轉型中的中國);3.Job hunting(求職);4.Women Nobel Prize Winner(諾貝爾獎女性得主);5.Cyber Language(網絡語言);6.Human Robot Relation(人機關系)。外語教師授課時可以根據每個單元的主題,將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家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際視野、創(chuàng)新思維以及思辨能力培養(yǎng)分別融入各單元的授課過程中。通過合理的課程思政內容設計,使價值引領融入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從而構建更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多維育人體系。
對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認識是一個長期的,不斷深化的過程。大學外語教學要把握好課程思政教育的“量”與“度”,首先要結合大學英語的學科特點,明確課程思政目標。只有明確了課程思政的目標,才能避免出現將所有的思政元素融入一門課程中的“過量”現象。其次,大學外語課程思政還應遵循以學科教學為主,思政教育為輔的原則。只有分清了主次,才能避免陷入容易陷入思政教育“過度”的誤區(qū)。最后,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應合理設計課程思政內容,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與價值引領有機融合,從而構建有更利于學生成長的多維育人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