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爽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湖北 荊州 434000)
20世紀70年代,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戴爾·海姆斯(Dell Hymes)提出:“‘何時說,何時不說,以及關于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與何人談何內(nèi)容’視為交際能力?!睆乃年U釋中,不難看出,交際能力強調(diào)說話的場合、情景、對象和內(nèi)容,而語言內(nèi)容只是交際能力的一個方面。脫胎于海姆斯的交際能力理論的交際性教學原則要求“用語言去學”“學會用語言”,由此也可以看出,海姆斯認為語言只是交流溝通的一種工具,要熟練地掌握并且使用這門工具達到有效的溝通,而不是將語言內(nèi)容的學習作為最終的目的。以此為指導,高校的英語教學活動也要以培養(yǎng)和提高語言學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為目的,重視語言情境的創(chuàng)設,強調(diào)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只是在教語言本身,將“學語言”作為唯一的教學目標,只是讓學習者儲備一些語言知識,而不是一種交流的媒介。因此交際能力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方法要與以語言本身的學習為終極目標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區(qū)分開來。
每堂課固定四十分鐘,兩小節(jié)課九十分鐘,教師如果一味地灌輸知識,輸入知識,看似效率很高,實則不然。聽說訓練之前會有課前導入、背景知識介紹、重點詞匯補充等步驟,只是根據(jù)不同的單元內(nèi)容會有稍微的調(diào)整,但是基本上一節(jié)課三分之一左右的時間會被占用掉。在聽力練習中,教師如果過于注重聽力音頻中個別聽力詞匯和句子的講解,花過多的時間,整個聽力練習的效率會明顯偏低。特別是聽力內(nèi)容難度稍大一些,聽練的時間越長,學生一節(jié)課上完,只是做了很多的筆記,記錄了很多的語言知識,然而這些只是機械性地復制和記憶,甚至根本沒有記住,更談不上獨立思考,辯證思維。這樣只是最多進入了短時記憶,很容易遺忘,效率不高。輸入本身也可以有交際,但是交際更直接也更明顯地體現(xiàn)在輸出方面。如果沒有輸出,那么交際效果肯定大打折扣。交際教學要求學會用語言,只會聽不會說也不是語言交際能力的體現(xiàn)。
課堂還是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是教學的表演者,課堂的把控者,而學生更像是坐著觀看的觀眾。整個教學活動以教師的需求為根本導向,學生對知識的接收和反應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那么學生的疑惑也就不能及時地發(fā)現(xiàn),更不能及時地解答。主體如果仍然還是教師,那交際無從進行,或者很少有機會進行,或者完全被動地進行,都不能達到實現(xiàn)交際能力提升的目的,所以交際教學必須克服這個障礙才能得以進行,必須有兩個交際的主體才能得以實現(xiàn)。
有的時候教師意識到輸出的重要性,保證說的時間,甚至說的時間占了絕大部分,嚴重忽略了前面的聽,甚至完全跳過了必要的知識的導入和重要的詞匯準備,使得課堂不連貫,聽和說完全脫離,說的部分顯得非常突兀,由于聽的過程得不到保證,也就是語言輸入得不到保證,也會經(jīng)常陷入“無話可說”的境地。聽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預熱的輸入過程,輸出建立在輸入的基礎上,沒有“入”也就沒有“出”。交際教學法注重“學會用語言”,而如果對語言沒有全面準確的認知,也就不能正確合理地運用。我們往往容易偏重于一方面,而不注重兩者的平衡,不能將聽說課當成純粹的聽力課,也不能是完全的口語課,哪一方面出現(xiàn)了嚴重的偏頗,都不能實現(xiàn)很好的課堂效果,甚至改變了課堂性質(zhì)。
無論什么課堂,都會出現(xiàn)一個共同的難題:課堂參與度。如果是規(guī)模小的班級,做到全員參與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學生人數(shù)稍多一些,由于受眾面廣,出現(xiàn)問題的可能性就大,課堂參與度也會參差不齊。因為不管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還是交際教學模式下,都會有互動的環(huán)節(jié),學生也會積極參與進來,但大多數(shù)時候不是所有同學都能參與其中,或是課堂內(nèi)容的難度太大,或是活動設計本身的缺陷,或是學生主觀動機不強烈,總會有部分學生消極參與或是不參與,教師或是因為時間有限,或是個人意愿不強烈,往往由于各種原因容易忽略這些少部分同學,久而久之,這部分同學形成課堂活動不積極不主動甚至完全置身事外的習慣。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以大多數(shù)同學的表現(xiàn)為參照,也要顧及少部分同學的需求,實現(xiàn)盡可能全員的課堂參與和交際。
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中,一切以課堂為中心,較多的內(nèi)容都在課堂時間完成,課堂的重要構成步驟也大多在課內(nèi)完成,最明顯的如課堂導入,課上一般會占用5到10分鐘的時間進行這一步驟,但是導入活動由于受到必要的時間限制后,反而效果不太突出,有時也只限于皮毛。課堂時間有限,而輸入環(huán)節(jié)又顯得必不可少,因此為了提高課堂整體效率,可以充分利用課前的時間,結合線上和線下教學,充分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來完成課堂任務,提高課堂效率,也使得教學模式多樣化。比如課前導入、背景知識介紹、重點詞匯補充都可以在課前提前布置相應的任務,課前采用線上微課的形式進行,通過音頻、視頻的形式完成導入或課文背景信息的介紹,音頻和視頻可以采用課外的資源,也可以就地借用課本聽力部分的相關材料,讓學生提前了解課文的相關背景知識,對即將聽和說的內(nèi)容有一個知識的構建。學生提前記誦重點詞匯并完成相關的詞匯任務,加深對重點詞匯的印象,并且可以通過小組互動記憶、小組互動檢查的形式來完成此項任務。這些課前任務也可以在課堂抽出一定的時間抽查,或是線上通過軟件統(tǒng)計并監(jiān)督完成情況。課堂的時間盡量留給聽說練習,這些更需要教師的實時指導和同步完成,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聽說課堂的效率。
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是,課堂的抽查也要執(zhí)行交際教學的模式,以學生的分享為主,也可以采用兩人一組或多人一組的小組形式進行,教師只是適時地指正和反饋,將盡可能多的時間提供給學生進行語言聽說練習。
聽的過程也屬于輸入的過程,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但是聽的過程也盡量避免傳統(tǒng)的先聽后講解的傳統(tǒng)模式,因為這也完全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傳統(tǒng)教學中,聽力音頻播放的過程就是一個單向的純輸入式過程,聽完后,教師的講解也則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學生要么一味做筆記,要么單一地聆聽,除了偶爾分享答案和復述所聽內(nèi)容外,學生很少甚至沒有機會進行交際。而交際式聽力教學要求組織多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聽的同時也盡可能多地進行有效交際。因為聽力課程本身的特殊性,交際內(nèi)容以聽力材料為主,所以除了加強教師和學生的交際外,可以更加突出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比如小組活動。小組分享所聽內(nèi)容,小組互評所聽內(nèi)容,小組交叉反饋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完成聽力的整個流程,教師對活動進行引導,注意把控交際內(nèi)容的準確性和合適度,并控制音頻的播放,對最后的難點進行最終解釋和對實用的聽力技巧進行總結。當然,教師也可以用學生個體的形式進行這個流程。聽力播完后,學生也可以自主提問,提出自己還存在的疑難問題,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解答。這個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交際的過程,教師能夠更具體地了解學生的難點,學生在提高聽力技能的同時,也訓練了口語表達的能力。
說的過程更加需要將課堂變成交際化的課堂,學生需要作為真正的主角和主體。切實提高學生“何時說,何時不說,以及關于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與何人談何內(nèi)容”的交際能力,教師需根據(jù)教學目標設置必要的交際情景,學生根據(jù)情景,運用所構建的背景知識和語法知識,進行有效的交際。課堂應該成為學生交際的舞臺,教師充當主持人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口表達,有需要可采取一定的獎勵措施。找準學生不愿開口的原因,針對性地解決。如提供更多的使用句型和詞匯,加大獎勵力度,小組成員數(shù)量適中,小組成員各擔其責,分工明確,發(fā)揮組長的帶頭作用。在交際的過程中實現(xiàn)用“語言去學”,學生也可以通過大量的言語交際和口語實踐,熟練口語表達訓練,自行總結說的規(guī)律和要點,摸索出何時說、如何說。當然,如果總結失敗,教師可發(fā)揮引導和輔助的作用,為學生指明方向,給予必要的提示,總結經(jīng)驗,指出不足。特別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學生交際過程中,不能一味關注小的語法錯誤,一味地批評、糾錯,這樣反而打擊學生的交流積極性。注意交際整體的流暢性和內(nèi)容的合適度,當然,同時也要保證課堂的完整性。說的主題緊扣聽的內(nèi)容,說的內(nèi)容從聽中汲取。
由于課堂的交際活動時間有限,課堂活動可以延伸到課下時間。課下鞏固交際主要包含以下幾點:學生課上時間沒有充分展現(xiàn)的內(nèi)容課下可以進一步以音頻或視頻、以書面或口頭的完善,并供教師查閱,確保學生的交際活動完整性,教師在課下也給予相應的反饋;每個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原有知識水平、現(xiàn)有消化吸收情況也不盡相同,因此課下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個別輔導答疑,也促使教師在下次活動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確保個體交際活動的有效性;另外,小組活動中可能還是存在個別成員消極參與或是拒絕參與的情況,課下也需要教師個別談話鼓勵,通過教學活動的多樣性時也確保交際活動的全面性和積極性;課堂結束后,學生需要鞏固所學的內(nèi)容,如聽力詞匯的記憶、聽力練習的復聽仿讀、聽力技巧的鞏固應用、語音語調(diào)的模仿跟讀等,這個過程也可以通過小組的形式進行。
交際教學法對聽說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交際教學法理論應用于實踐,在實際課堂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交際教學法的運用要考慮到教學目的、教學階段、教學對象、教學內(nèi)容難易度等方面,并且聽力教學也由于其特殊的教學內(nèi)容和所需的教學手段,也是容易出現(xiàn)教學模式單一的一門課程,解決方法會有一些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摸索。